請開啓javascript,方便系統運作!謝謝!
重要訊息:慎防詐騙電話,絕無簽單錯誤造成重複扣款或重複出貨,請您千萬不要操作ATM提款機。
註冊
帳號
密碼
f
忘記密碼
客服中心
購物車
全部
書名
作者姓名
ISBN
出版社名稱
熱門搜尋
165防詐騙
蝦皮
法官學院 / 裁判實務教材
中華藥典第9版85折
《苔蘚兄妹》筆記本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圖書分類
五南本版
公職考試
教科專業
政府出版
暢銷精選
文具
休閒
課程
美食
美妝
精品
服飾包包
3C
餐廚具
家居
婦幼
辭書、總類
中文辭書
西文辭書
日韓文辭書
專業辭書
圖書館學
教育
通論
教育與學校行政
教育心理、測驗與統計
課程與教學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各級各類教育
班級經營
心理、諮商與輔導
通論
認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工商心理學
諮商基礎
諮商運用
法律
工具書
總論
憲法
行政法
民事法
刑事法
商事法
國際法
犯罪防制
學科概要系列
學術專著
實務叢書
政治、公共行政
政治理論
比較政府與政治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
工具書
學術專著
財經、商管
管理
財經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社會、傳播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工作
社會問題與福利
高齡學
新聞學
傳播學
廣播、電視、電影
廣告與公共關係
文化研究、禮俗
觀光、餐旅、休閒
觀光
餐旅
休閒
其他
語言、文學
通識
文學總論
中國文學
臺灣文學
世界文學
現代文學
兒童、青少年文學
語言
語言文字學
應用文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學術專著
悅讀中文
歷史、哲學、宗教
總論
中國史
世界史
中外地理
哲學研究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宗教研究
西洋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美學與藝術總論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影像藝術
創意設計
文創產業
理工
總論
理科類
電機資訊類
工科類
環境與土木
海洋科技
職場書
醫護暨生命科學
總論
生命科學
醫學
藥學
護理
食品營養
考用出版
教檢、教甄
諮商、輔導、社工
消防用書
司法考試
高普特考
初等、五等
導遊領隊
會計、記帳士
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
金融證照
乙、丙級技能檢定
留學必備用書
數學
書泉出版社
職場專門店
e商朝
兩性家庭
法律識讀
知識探索
養生保健
教育、通論
其他
台灣書房
閱讀台灣
納福系列
人文誌(台灣書房)
台灣誌記
游藝集
城市風景
台灣古籍大觀
時代人物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
白話經典系列
五南文庫
五南文庫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研究方法
圖解系列
圖解系列
學科概要
學科概要
世界名人傳
世界名人傳
博雅書屋
人文隨筆
人物誌
全球直擊
法律屋
搜查一課
社會意識
美學誌
會飲考
萬國誌
萬象考
歷史迴廊
博雅文庫
經銷書目
經銷書目
字辭典/總類
字辭典/總類
教育/心理
教育
心理/諮商
政治/法學
法律
政治
公共行政
國際關係
經貿/管理/會計
管理
經濟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社會休閒
社會
傳播
觀光
餐飲
休閒
國際禮儀/會展
文史哲
臺灣文學
中國文學
各國文學
語言/文字
史地
哲學
宗教
藝術設計
藝術
設計
創意美學
科學
自然科學
應用科學
醫療衛生
衛生行政
中醫
西醫
初等/地方五等
初等/地方五等
專技高普考
營養師
記帳士
導遊領隊
護士/護理師
不動產經紀人
地政士
消防設備師/設備士
會計師
社會工作師
專技高普考
特種考試
鐵路特考
公路監理站
民航特考
港務人員
司法特考
海巡特考
關務/報關人員特考
移民署
調查局
社會福利工作
專利商標審查
特種考試
捷運招考
國民營事業
中鋼/中龍鋼鐵
中油
台電
中華郵政
中華電信
台灣自來水
農會
農田水利會
銀行人員/銀行僱員
國/民營事業
警察特考
警察特考
警大/二技/警專
軍職特考
士官/軍校考試
預官 甄試
金融證照
金融證照
保險從業人員
證券商資格/分析師
期貨商資格/分析師
信託業務人員
理財規劃人員
銀行內控人員
授信人員
債券人員
外匯人員
技能檢定
專技人員技能檢定
電腦檢定
美容/美髮檢定
中餐/烘焙/餐飲檢定
廣告/建築/設計檢定
勞工安全檢定
汽車/機械/電機檢定
電子檢定
技術士技能檢定
會計檢定
全民英檢
英檢/教師甄試
教師甄試/資格檢定
升學考試
研究所/二技
升大學
四技/二專
國中
國小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內政及國土
國家大事紀
國防軍事
深訪中研院
經濟金融
經濟金融
醫療/社福
醫療/社福
教育學習
教育學習
台灣旅遊
台灣好好玩
遨遊大自然
縣市采風
客家/原民文化
客家風情
原民文化
文化藝術
走訪博物館
文化藝術
法律/科技
法律司法
探索科技
公共工程/交通
公共工程/交通
期刊/影音
逗陣影音館
期刊
語言
英文
日文
各國語言
小說/文學
小說
台灣文學
西洋文學
中國文學
大眾文學
財經/企管/經濟
工商企管
財經
理財
統計
會計/審計
經濟
科學科普
數學
理工
科學
地理
歷史
自然科學
電腦
農林漁牧
動植物
社會人文
社會
人文
心理
教育
哲學
政治/法律/軍事
圖書資訊
新聞傳播
新聞傳播
健康醫療
健康
醫學
護理
宗教命理
宗教
命理
休閒生活
休閒
居家生活
美容
飲食烹飪
旅遊
台灣
中國大陸
日/韓
亞洲
紐/澳
歐洲
美洲
非洲
他國旅遊
藝術設計
技藝
建築
音樂
戲劇
藝術
攝影
繪畫/雕刻
兒童/漫畫
兒童讀本
漫畫
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屈復《唐詩成法》點校本
編/著者:
陳美朱 點校
出版社:
成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ISBN:
9789865635664
參考分類(CAT):
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中國詩總集
優惠價:
9
折,
405
元
定價:
$4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f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樂齡學習系列教材(11)樂齡自...
定價:100 元
特價:
90
折!
90
元
天主教輔仁大學108學年度傑出...
定價:500 元
特價:
90
折!
450
元
地下水文及地質判識概論-土壤污...
定價:120 元
特價:
90
折!
108
元
我的體育生活(全2冊)
定價:1185 元
特價:
90
折!
1067
元
小行星的故事
定價:360 元
特價:
90
折!
324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屈復(1668-1745)《唐詩成法》,成書於清乾隆八年(1743),是一部單選五、七言律詩的唐詩選評本。基於「為初學入門者作老馬」的著述理念,書中選錄的詩作,首首皆有圈點與詩評,並由「詩法」的角度,針對詩作的用字、用詞與章法結構,提出具體的品評意見與修改建議,對初學詩者掌握律詩寫作技巧,大有裨益。此外,書中的詩評內容,也蘊含屈復對唐代詩家的評論,及其對四唐詩作的高下分判,亦可作為研究唐人律詩相關議題的參考文本。
原書因流傳有限,僅館藏於少數圖書館善本古籍庫。點校本除了將詩評內容加上標點,也訂正書中的錯別字與異體字,並補充詩評所提及的詩人字號、籍貫,以及相關典故出處或概念說解,期能將本書分享給有心學習律詩或研究古典詩學的讀者。
作者介紹
點校
陳美朱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術專長領域為古典詩學之杜詩學、唐詩選本與明清詩話專題研究。已發表專著有:《明末清初詩詞正變觀研究——以二陳、王、朱對對象之考察》、《清初杜詩詩意闡釋研究》、《明清唐詩選本之杜詩選評比較》與《唐宋詞選讀》等書。
序
為初學入門者作老馬——《唐詩成法》的特點與點校說明
屈復(1668-1745),字見心,號悔翁,晚號金粟老人,陝西蒲城人。十九歲應童子試得第一名,此後不再應科舉考試,乾隆元年(1736)亦不應博學鴻詞科之徵,其〈留別王介山使君〉詩自言:「七十有七齡,半百在行旅。」(《弱水集》卷三)平生足跡半天下,先後遊歷齊、魯、燕、趙、吳、越、閩、粵等地,晚年以詩教授於京師。
屈復存世著作不多,目前可見的是其詩集《弱水集》,詩歌評選則有《楚辭新注》8卷、《杜工部詩評》18卷、《玉溪生詩意》8卷,以及乾隆八年(1743)付梓的《唐詩成法》12卷。據本書卷前〈凡例〉後附識本書出版始末,屈復早於雍正元年(1723)應友人岳禮(號蕉園,-1666-)之邀,開始著手自《全唐詩》中選錄唐詩,歷時兩年完成。但選詩完成後,屈復「貧不能梓」,因缺乏經費以致無法即時出版。乾隆八年四月,屈復偶遇江都人吳家龍(?-?),兩人談詩甚洽,待吳家龍「請其著作」時,屈復原本只以「所注《離騷經》、所著《弱水集》見贈」,吳家龍隨後表明:「初學之士作詩,多不知法,蓋迷津不渡,終難登彼岸,先生將何以教後人耶?」屈復這才出示《唐詩成法》稿本。吳家龍閱後自覺受益匪淺,遂於當年八月將書稿付梓。推算《唐詩成法》由雍正元年開始選錄點評,至乾隆八年正式刻板印刷,前後歷經二十年。筆者點校參閱的版本,是目前館藏於上海圖書館善本古籍庫、江都吳家龍刻本、弱水草堂板的《唐詩成法》。書中因有部分缺頁,遂又補以北京圖書館古籍庫的館藏本。
屈復在卷前〈凡例〉自言本書是「為初學入門者作老馬」,旨在指點初學詩者習詩入門之用。今人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中,也稱揚本書:「雖不是一本著名的唐詩選本,但在評詩方法上卻能獨樹一幟,與眾不同,自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特點。」本書所以能獨樹一幟、裨益初學,得力於書中以下幾項特點:
其一,僅選唐人五、七言律詩
初學詩者應由何種詩體入門?一直是歷來爭論的話題。就詩歌格律而言,律詩四聯八句,不僅須符合平仄黏對的條件,並有偶數句平聲一韻到底的押韻限制,中間兩聯更有嚴格的詞性對仗要求。相形之下,同為近體詩的絕句,並不講求對仗,加以絕句僅有四句,章法起結變化也不如律詩繁複多樣。至於偏重鋪排敘事的古體詩,在句式、字數與押韻各方面,都不像律詩般讓初學者有「律」可循,學詩若由古體入手,終究要另外學習近體詩的格律。因此,以律詩作為初學詩者的入門詩體,在嫻熟近體詩的各種格律後,不僅可以將單首律詩以連章方式(如杜甫〈秋興〉八首)擴大題材或內容,使之具有古體的長篇鋪排效果;也能在精省篇幅後變化為絕句。屈復《唐詩成法》選擇以句數長短得宜、格律嚴謹、變化繁複的律詩,作為學詩者的初階、基礎,實有其獨到的見地。
詩體因素之外,清廷加考試律的時代背景,也與本書的刊刻、出版密切相關。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廷曾研議於科舉二場,加試五言六韻排律一首。雖然這項試詩政策,直到乾隆廿二年(1757)才正式施行,但已在康熙年間逐漸發酵,促使人們開始重視律詩並研習試律。印證寫於康熙五十四年的黃六鴻(1630-1717,號思齋)〈唐詩荃蹄集序〉所言:「一時學者,聞風鼓舞,朝夕吟詠,罔間遐邇。」而屈復在《唐詩成法》卷前〈凡例〉中,也有「每見舉業家之詩,多有場屋文字氣」之言,據此推論本書所以單選律詩,或有因應清代科舉試律的考量。筆者在檢校古籍時偶然發現,乾隆廿一年(1756)蘇州人顧安(字小謝,?-?)評選、乾隆廿七年(1762)書商何文煥(1732-1808)增評重刻的《唐律消夏錄》,也是一部因應試律政策,僅選唐人五律的詩歌選本,書中評語更多有襲自屈復《唐詩成法》者。不僅印證了屈復評詩,確有其獨到精要處,故而吸引時人抄襲、化用,亦可見清廷試律政策,對詩歌選評與出版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其二,詩句旁加圈點
詩句是否旁加圈點,可謂見仁見智。有主張讓讀者自行領悟,故不著圈點以免影響閱讀;亦有主張以圈點畫龍點睛,提示讀者留意詩人用心或詩作佳妙處。就初學詩者而言,詩句旁加圈點,確實要比不著圈點,更具有引導、啟迪作用。《唐詩成法》中,屈復以密集單圈(。)標示詩中佳句,以雙圈(。。)標示詩中關鍵字詞。讀者參照詩評內容,不難尋得詩眼或佳句所在。惟筆者點校時發現,雙圈符號與密集單圈易混淆不清,遂改以實心「‧」取代。
其三,詩作首首附有詩評
屈復自言《唐詩成法》一書,是由《全唐詩》中歷時兩年選錄而成,選詩之不易,可見一斑;評詩則需於選詩之外,耗費心神對詩作進行詮解。偶一為之或寥寥數語帶過,尚非難事,但若首首皆附詩評,非傾注大量時間心力不可。因而一般詩歌選本,或者有選無評,或者僅有「佳妙」、「好」之類的簡短批語。初學者不僅難以理解詩作佳妙的關鍵,更難以推測詩作入選的考量因素。屈復《唐詩成法》則不然,不僅每首詩都附有詩評,詩評重點也不在於詩中名詞釋義或典故出處,而是其熟讀深思詩作後的體悟或批評。每首詩評長短不一,短篇詩評多僅說明詩中上下承接照應關係,或者結合詩句旁的圈點,指出詩作精鍊處或不足處。至於長篇詩評,或者陳說詩作結構應如何調整安排,更加得當;或者評詩而兼及詩人的創作成就,或者論及「初盛中晚」四唐詩之高下,對於研究唐詩相關議題,或是理解屈復選詩理念,都有莫大的助益。
由於屈復終身不仕,以布衣終老,詩評中遂常流露其客遊淪落之歎,對孤寒不遇之詩,更是深有所感,例如:
窮途惟賴友生,忽而遠去,如嬰兒之失慈母。後四真情實語,氣味悲涼,聲淚俱下。吾客遊五十年,從無張卿其人者,竊為顧君慶也。(卷九,評顧況〈送大理張卿〉)
一碧潯,二宴上。三收上,四起下。五六自比孤弱,知己難得。七八世無知己,故欲遠隱,寫「懷」字微妙。笙歌鼎沸中,每吟此詩,淒然欲絕。(卷十二,評曹鄴 〈碧潯宴上有懷知己〉)
通篇言生長孤寒,遭時搖落。扶持者少,凌轢者多。忽念天下梁棟之才,老死於深山窮谷者,不可勝道,聊以自慰耳。(卷十二,評吳融〈紅樹〉)
天下高人,多在草野,名利多忙,如何知得?所以興歎於寒地之才,貧家之女也。不競仕路,細心憐才,舉世惟我一人。結得身分高甚。(卷十,白居易〈晚桃花〉)
以上數則詩評,既體現了屈復對所選詩作的見解,也是屈復流落不偶的內在情志折射,為研究屈復的生平或詩學觀時,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其四,以「詩法」作為評詩、改詩的準則
坊間所見的詩歌選本,多就詩作佳妙處而發,罕有如屈復《唐詩成法》般,以「詩法」作為評論詩作佳妙或疵謬的準則,有時甚至還提出「如何修改」的具體建議。
先就合乎詩法的正面詩例來看,如收錄於卷五晚唐于武陵〈贈賣松人〉:
原詩: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劚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
詩評:一二虛寫賣松人,三四實承一二,五六寫松之清高,逼出結句俗人不買,法好!賣松人有何可贈?寄托之旨,言外自見,雖淺近,取其有意。
詩作表面上寫「賣松人」入長安城販售寒澗孤松,卻因俗人賞重桃李而不受青睞。屈復說解本詩,聚焦於詩作各句的旨趣與彼此承接照應的關係,本詩因八句上下連貫,屈復故而予以「法好」、「有意」的肯定。
至於「不講法」的負面詩例,如卷五之周朴〈董嶺水〉:
原詩: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去衙山色遠,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
詩評:三四誠佳,但山色、月光全無關合,乃湊字耳,所以不為合作。中晚不講法,多如此。
第三聯的「山色」、「月光」,屈復認為不過是為了合乎對仗而勉強湊字,兩句上下並無關合,屈復是以有「不講法」的負評。
在批評詩作「不講法」之餘,屈復還進一步對這類詩作提出了「改字」或「改句」的具體建議。
改字者如卷一收錄的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歎之〉,詩中頷聯以「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概括孔子生不逢時的遭遇。但在屈復看來,孔子既貴為聖人,自不應如凡夫俗子般嗟怨命運,且由唐玄宗對孔子祭祀之尊隆,可見孔子所傳之道,在後世確實是未「窮」的。遂主張將二句改為「歎鳳身雖否,傷麟道未窮」,以「雖」、「未」兩虛字,扭轉原詩的負面語意,也更能符合孔子的聖人高大形象。同為卷一的初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五六句「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屈復以「明月」、「長河」為秋夜景色,認為改用「柳月」、「華星」,更能切合詩題的春夜時令。
改句者如卷二之綦毋潛〈送章彝下第〉,詩中三、四兩句「獻賦溫泉畢,無媒魏闕深」,皆明寫下第。屈復認為,「三明說下第,四當含蓄;四明說則三當含蓄」,亦即上下兩句宜有區隔,故而建議第三句改為「有渡春波淺」,使兩句的句意更有層次對比。又如卷五選錄晚唐溫庭筠〈商山早行〉詩,屈復認為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頸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既重複書寫詩題「早」字景色,也與末聯的思鄉之情全無關照,是以主張「五六若寫故鄉景,結句再明白,則合作矣。」亦即五、六句宜由眼前所見山路、驛牆,改成記憶中的故鄉場景,方能與第二句的「悲故鄉」與第七句的「杜陵夢」前後呼應。
據清人袁枚(1716-1798)《隨園詩話》卷四所載:「屈翁傲岸,出必高杖,四童扶持。在京見客南面坐,公侯學詩者,入拜牀下。專改削少陵,訾陵太白,以自誇身分。」袁枚將屈復對李、杜詩的「改削」、「訾陵」,與屈復的「傲岸」個性及「自誇身分」的行徑相聯繫,難免讓人對屈復產生負面觀感。但對照《唐詩成法》的詩評內容,屈復除了直指前人詩作缺失並提出修改建議外,也往往不憚詞費,多方提點唐人詩作佳妙處。此舉猶如教學現場重現,教師除了在課堂分享佳作,也針對表現不佳者予以修正、提點,讓學生得以透過正、反詩例,趨長避短,從而嫻熟遣詞用字與章法布局的技巧。
其五,說詩僅指點要旨,不拘文取義
屈復評論詩作時,常提醒讀者「不熟讀深思,不能領會」(卷六,陶峴〈西塞山下迴舟作〉)、「細玩方知曲折深隱,用筆用意,皆不令淺人易窺也」(卷四,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一字一淚,而味在字句之外」(卷四,杜甫〈天末懷李白〉),主張詩歌要細心熟讀,才能體會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然而,說詩者對詩句的獨得之見,有時難免拘文取義、引申過度。如清初金聖歎(1608-1661)《杜詩解》卷二說解杜甫〈江村〉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二句云:「正極寫世法嶮巇,不可一朝居也。言莫親於老妻,而此疆彼界,抗不相下;莫幼於稚子,而拗直作曲,詭詐萬端。」將原詩的「長夏江村事事幽」的清幽閒適,曲解成世法嶮巇、人心詭詐。而歷來詩家在「杜甫每飯不忘君」的說詩前提下,也往往將杜詩詮釋成首首皆詩史、字字皆忠愛。可見說詩者在「發明詩中奧義」與「說詩穿鑿比附」之間,難免顧此失彼,不易取得平衡。
難能可貴的是,屈復在詩評中,不僅展現其「以法論詩」的獨到之處,也能以客觀的態度說解詩中寓意,而不過度引申。如卷四選錄杜甫詠物五律〈天河〉、〈初月〉、〈促織〉、〈除架〉、〈銅瓶〉等詩,屈復僅概略指點詩作要旨,讓讀者自行領會詩句的言外之意。以〈初月〉詩為例,首聯「光細弦欲上,影斜輪未安」,歷來說詩者,或者以之比附杜甫方任職拾遺、旋即罷去的處境;或者謂杜甫諷刺肅宗新皇即位未穩。屈復則以謹慎通達的態度說解道:「此等詩若無寄托,則不作;若必求事以實之,則鑿矣。」認為這類詠物詩作,杜甫必然寓有深意,但寓意為何?則未必要以具體的人事時地,一一比附穿鑿。卷十一說解李商隱的〈錦瑟〉、〈無題〉詩,也主張:「皆是寄托,不必認真」、「其意或在君臣朋友間,不可知」,並未刻意指實詩句的內涵,為讀者保留更多的閱讀與解釋空間,體現了屈復說詩的通達性與客觀性。
透過以上歸納屈復《唐詩成法》在選詩、圈點與評詩上的特點,可見本書確實無愧於「為初學入門者作老馬」的自我定位,對於引導初學詩者掌握近體詩的字法、句法、章法結構,也的確大有裨益。無怪乎對學詩深感興趣,卻苦於不工詩律的江都人吳家龍,閱讀本書後如獲至寶,立即安排出版事宜,以公諸天下。
據吳家龍序文所言,屈復於乾隆八年四月與吳家龍會晤,出示《唐詩成法》底稿,爾後吳家龍命其兩孫細為參校,於當年九月旋即出版。或許正因出版時間匆促,校對難免疏漏。筆者點校《唐詩成法》時,除了將原書另加標點,也將原本易與單圈「。」混淆的雙圈「。。」符號,改以實心「‧」標示,方便讀者閱讀。另針對本書進行以下校對或補充工作:
其一,訂正錯別字與標明疑義處。書中錯字於字旁以括號補以正字,並略做縮小。如卷前〈凡例〉第一則之「關石和鈞」,原書「鈞」字誤植為「釣」,內文修正為「關石和釣(鈞)」。又如開元名相「張說」,錯植為「張悅」,內文修正為「張悅(說)」;卷五姚合〈武功縣中作〉詩評之「自愧素粲」,修訂為「自愧素粲(餐)」。而詩題有誤者如杜甫〈孟倉曹步趾領酒醬二物滿器見遺老人(夫)〉,崔顥〈行經華陽(陰)〉,蘇頲〈奉和聖製登麗(驪)山高鼎寓目應制〉,丁仙芝〈渡楊(揚)子江〉,祖詠〈泊楊(揚)子津〉等。此外,詩作有疑義者,如卷二邱為〈留別王維〉詩,《全唐詩》中另有王維〈留別丘為〉,兩詩內容是一樣的;卷五周朴〈春宮怨〉,《全唐詩》標示的作者為杜荀鶴;卷八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覲〉,清人仇兆鰲(1638-1717)《杜詩詳注》亦作「省覲」,但《全唐詩》則改作「覲省」。以上錯別字之訂正或疑義處,均在「校注」欄中予以補充、注明。
其二,統一正、異體字。本書乃屈復於乾隆八年四月偶遇江都吳家龍,同年九月即刊刻印行。在校閱匆促的情況下,書中遂屢見異體字並行的情形。如卷一杜審言〈夏日過鄭七山齋〉的詩評,先後出現「於飲一夜後」及「于飲一日後」的異體字;卷三岑參〈巴南舟中夜書事〉,也有詩為「雁」字而詩評改作「鴈」字者;又如卷七張謂〈西亭子言懷〉,詩作與詩評也出現「閑/閒」的用字差異。其他如「遶/繞」、「隣/鄰」、「谿/溪」、「挂/掛」、「檐/簷」、「床/牀」、「翫/玩」等異體字,也屢見於書中。為求體例統一,筆者在校注時,遂將書中的異體字(如「筭」字),一律改為較常見的正體字(如「算」字)。
其三,補充詩人之字號、籍貫。由於屈復說詩時,慣以古人字號、籍貫或是官職代稱詩人,如卷一評張九齡〈秋夕望月〉所謂:「射洪〈月夜有懷〉,必簡〈和康五望月有懷〉,與曲江〈望月懷遠〉,俱從彼處說起。」句中「射洪」指陳子昂,「必簡」乃杜審言,「曲江」為張九齡。詩評中所涉及的古人字號、籍貫代稱,均於「校注」中補充說明。
其四,補充詩評典故出處或概念說解。屈復說詩,對於某些典故或詩句,往往信手拈來,不著出處。如卷二評王維〈山居秋暝〉詩,引「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說解三四句,又引「花落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說解五六句。前一則詩句,出自北宋邵雍(1012-1077)〈清夜吟〉;後一則詩句,出自南朝梁詩人王籍(-540-)〈入若耶溪〉,惟原句為「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疑是屈復引用有誤所致。再者,屈復說詩時所涉及的批評用語,諸如「點金成鐵」、「合掌」、「草蛇灰線」之類,或是偶有語意難明者,如卷八評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云:「冠帽犯」,乍看或以為文句有缺漏,實乃屈復謂詩中冠、帽二字,犯有語意重複之病。又如卷十二評秦韜玉〈貧女〉詩,屈復謂詩中「六句皆平頭,是一病。」惟檢視本詩各句前兩字,都未出現聲母或聲調相同的詩病,細讀後發現,本詩除首句「蓬門」與末句之「為他人」,其餘第二句至第七句的前兩字,如「擬託」、「誰愛」、「共憐」、「敢將」、「不把」、「苦恨」,第二字皆為動詞,句型也都是「2-2-3」句式,有節奏重複、句式呆板之失,此應是其所謂的「平頭」。以上涉及古人代稱、引用出處及語意難明處,為方便當代讀者理解閱讀,故於詩評之後,另加「校注」處理。
筆者曾先後赴上海與北京圖書館進行移地研究,於善本古籍庫中得見本書。研閱後,既深感屈復「以法論詩」之見識獨到;也敬服其「為初學入門者作老馬」的良苦用心。但移地研究時間畢竟有限,只能概略整理選詩目錄與詩評要點,無法梳理全貌。今年因緣巧合取得本書完整內容,檢索後發現,學界目前尚未有本書之點校本問世,也未有針對本書所作的專題研究,與屈復詩學的相關研究更是屈指可數,殊為可惜。遂利用今年上半年休假研究之暇,對本書進行點校工作,以供學界日後進行教學、研究之用。值此點校完結之際,迴念清人吳家龍閱讀《唐詩成法》初稿後,「亟付棗梨,公諸天下」之情切,竟有異代相通之感。期盼能有機會,將本書介紹給有志學習或研究古典詩學的同好。
本書之點校完成,除感謝兩位審查委員的細心提點、建議,也得力於成大中文所黃嘉欣、鄭宜娟、黃絹文、郭欣同學的協助,並有賴成大中文所武玥同學於北京圖書館補全缺頁內容,謹此一併敬申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