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學術自主與控管之間:臺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專業化
    出版日期:2013-11-30
    ISBN:9789860396959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社會學總論

    優惠價:9折,270

    定價:  $3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定價:70 元
    特價:90折!63
     
    定價:280 元
    特價:90折!252
     
    定價:560 元
    特價:90折!504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兩者的差異不僅反映在學術表現,也呈現在評量之中;近年來臺灣的學術界被自然科學主導,以國際化、邁向頂尖、追求卓越等目標,讓評量方式變得單一化、數據化,使得人文社會及藝術等異於自然科學的學門發展窘迫,造成了臺灣公共知識分子的式微。當公共知識分子不再能為公共事務提供方向,連帶地讓臺灣失去了在全球上的國際地位。 教育部顧問室於2010年啟動「建立適合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發展之評鑑機制研究計畫」,希望獲得學術界的意見,誠蒙學界積極回應,本計畫於2012年結案,成果深獲肯定。然而,除了學界自身必須改善體質之外,也需要各界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故將報告出版成書,以客觀陳述學術界的意見。
    作者介紹
    蘇國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組織理論、教育社會學、社會網絡。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學術思想史和文化史,尤其關心理學思想及相關社會文化實踐。學術著作有《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2003)、《孝治天下──《孝經》與中國近世的思想與文化》(2011)等。章英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都市社會學、社會調查、家庭研究及歷史社會學。黃寬重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韓關係史、版本文獻學及宋代歷史;特別關注奠安江南的趙宋政權在政治、社會、文化所展現的韌性與樣貌。學術著作有《宋代的家族與社會》(2006)、《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2012)等。
    序一/蔣偉寧(教育部部長)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術發展漸趨國際化,研究競爭也相形激烈。高等教育在此衝擊之下,各國為有效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相繼制定嚴謹的評鑑機制並明訂各項具體指標,同時透過評比獎優汰劣,以達成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國內大學紛紛引用並實施此一評比機制及方式,確實有助於整體高教品質的提升,尤其在國際評比項目與競爭的排名都有相當的進步,各大學共同努力的成果令人感到欣慰與驕傲。 十幾年來,各項評比標準偏重自然學科,且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較受到重視,發表於SCI或SSCI者尤其受到青睞。長期採用一致化的標準,雖然符合形式上的公平,但學科本質的差異性相對受到忽視,使得學者在其個人學術生涯的表現不易彰顯。此外,不同類型的學校與學門得以發揮特色的空間也可能有所局限,進而影響教學品質。因此,近年來迭有學界人士反映齊一式的評鑑機制有重新檢討的必要,以引導高教學術的正向發展,協助人文社會學科學術成長。 為客觀了解人文社會學界對學術評鑑的看法及意見,同時回應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的重要結論與建議,教育部於99年委請黃寬重、章英華、蘇國賢及呂妙芬等教授組成團隊,規劃執行為期兩年的「建立適合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發展之評鑑機制研究計畫」。在執行過程中,團隊以當前國內人文社會學術現況暨現有評鑑制度設計與運用情形為主軸,並透過資料蒐集、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及分區座談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界踴躍提出多項建議,獲得熱烈的支持與迴響。根據教育部101學年度的統計,人文社會及藝術領域學者占大專院校教師總人數的比例高達44%,人文社會乃至藝術學科的學術特性,如學術專書、翻譯、教科書、展演等,在教學及社會教育所發揮的重要功能應加以凸顯,建立多元化、自主性的評鑑指標,並做好自我管理。 這份報告是近年來學界對人文社會學科進行深入且客觀分析的成果,廣受人文社會學界的肯定,經過三年來的努力,現由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專書。在此感謝團隊的辛勞付出,相信報告內容所提建議可提供各大學參考與檢討實施,並提振人文社會學界的士氣,更有助於其他學科對學術差異性的尊重,與其他領域共同追求教學與研究卓越。 序二/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臺灣學術研究的發展在引文資料庫全球化、大學及系所排名標準化與大學獎勵制度齊一化的影響下,已經逐漸顯現出一些未預期的負面影響,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奠基於在地社會特殊脈絡和文化條件下的人文及社會科學諸領域。為了了解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評鑑制度實行現況,以及產生的問題,因此教育部顧問室特別委請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中興大學前副校長,現為長庚大學講座教授的黃寬重先生組成一個研究團隊,深入完整地探討這個重要的問題。在他積極的邀請之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章英華先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蘇國賢教授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妙芬教授全心全力投入,並且結合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利用兩年的時間完成這份重要的報告,並經過編輯出版成書,對於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發展有關鍵性的貢獻。 本書蒐集各校的獎勵辦法,並且逐一比較分析,發現對於人文學領域非常重要的專書,普遍受到學校的忽視。而在大筆的引文分析中也顯示,人文及社會科學諸學科的引文類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不宜採取同樣的評鑑和獎勵的辦法,只是大學與行政機關為了節省時間,建立客觀標準,基本上只採取單一模式,並沒有考量學科的獨特性,再發展出多元的審議與評量準則;過度強調國外期刊的結果便是國內專書出版逐漸萎縮。 雖然國家補助的研究經費年年增加,學術研究者的資源相當豐富,但是經典的人文社會科學作品在近三四十年鮮少出現,因而臺灣學者引用專書著作愈來愈多是早期出版的作品,或者引用的專書在臺灣出版的比例愈來愈低。資料分析的結果顯示,在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中,以專書進行知識累積和傳播的學術成就已嚴重衰退。如果讓這樣的情況繼續惡化,對於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術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此外,透過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學術社群的成員對於現行的評鑑制度也顯現出他們的不滿,有相當比例認為標準化與單一化的評鑑制度無法充分顯現出研究者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上的努力。他們也提出對現行評鑑制度改革的具體建議,希望大學能夠考量到學校屬性、學科的差異性,並尊重研究者學術自主的原則,發展出一套新的學術評鑑制度。 學術評鑑制度只是協助學術研究發展和大學研究能量提升的工具之一,我們了解現行制度有許多的缺點,必須進行改革,但是不應該局限於這個議題,甚至認為只要評鑑制度調整,大學的學術研究突破和教學品質自然就會提升。大學行政主管和學術工作者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大學設立的目的,以及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的初衷是什麼?除了評鑑制度的革新以外,我們應該透過什麼樣的做法才能夠達到大學追求知識與真理、實現社會責任與培育年輕世代的核心目標。
    目次
    序一/蔣偉寧序二/陳東升第一章 研究說明第二章 體制規範與評鑑:升等及獎勵法規分析第三章 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特性:文獻引用分析第四章 人文社會學術評鑑重要指標研究(一)線上調查第五章 人文社會學術評鑑重要指標研究(二)一對一第六章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學門期刊分級之分析比較第七章 學術出版社調查第八章 國內學術評鑑制度比較研究第九章 研究成果與建議焦點座談 藝術與設計展演學門的學術評鑑後記附錄附錄一 教師升等辦法一覽附錄二 學術獎勵辦法一覽附錄三 線上調查問卷範本附錄四 線上調查結果分析附錄五 一對一個別訪談問卷範本附錄六 一對一個別訪談對象之母體分析附錄七 各學門受訪者對專書、教科書、翻譯著作之意見彙整附錄八 受訪者對目前評鑑機制的看法與建議附錄九 國科會人文社會學科十七學門期刊評比分析附錄十 出版社問卷調查母體名單附錄十一 出版社調查問卷範本附錄十二 藝術學門學術評鑑之重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