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台灣文學 
     
    浮標
    編/著者: 李敏勇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1-02-28
    ISBN:9789866789977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臺灣文學

    優惠價:85折,323

    定價:  $38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340 元
    特價:85折!289
     
    定價:330 元
    特價:85折!281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藉由二十位台灣詩人的作品,  詩意地呈現太平洋西南海域  一個國度的心境與風景。  這個國度,  正從歷史的悲情暗夜  走向光明的自由之路;  像浮標一樣的島嶼  正在為定置自己的國家努力著。  本書包含20位台灣詩人的作品:  陳千武.杜潘芳格.錦連.趙天儀.非馬.白萩.李魁賢.岩上.杜國清.許達然.曾貴海.李敏勇.陳明台.鄭(火冏)明.莫渝.江自得.陳鴻森.郭成義.陳坤崙.利玉芳本書特色  1.本詩選為漢英對照形式,是送給外國友人認識台灣文學及現代詩富有人文意涵的禮物。  2.本詩選擺脫以中國觀點為主軸的選編方式,而以台灣性、現代性出發,兼顧藝術與社會的視野,選出真正具台灣觀點的台灣詩。  3.書中20位詩人皆選自台灣最重要的現代詩發表園地「笠」,呈現出台灣戰後現代詩發展的重要歷程,是一本瞭解台灣現代詩重要的作品。
    作者介紹
    編輯者簡介李敏勇  台灣屏東人,在高高屏成長,現居台北。大學時代修習歷史,以文學為志業。曾任《笠》詩刊主編。在文學、文化與社會運動多方介入。  詩集《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自白書》等,並有散文隨筆,文化與社會評論等多冊,譯讀世界詩隨筆集多冊。抒情與批評兼具,藝術與社會並重,被視為持有發亮瞳孔,善於表達觀念的詩人以及詩的信使。繪者簡介林盤聳  台灣屏東人,著名的設計家,現為台灣師範大學副校長。曾任美術系所教授兼主任。創立「Taiwan Image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  封面為〈漂泊的台灣〉;內頁圖片出自《My Home Land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系列作品。
    編集者序漂流,定置;瘖啞,發聲 李敏勇  台灣的特殊歷史構造,以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界,之前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之後國民黨中國的類殖民統治。因為台灣本土的民主運動,1996年起,人民經由直選總統而在某種意義上進入後殖民時代。但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仍然因為憲法來自中國,而未臻完全,雖然台灣本土形成的政黨曾經在2000年贏得總統大選,且在2004年連任期間,曾致力宣示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  跨越日本與國民黨中國的政治歷程,反映在文化上的是從日本語到漢字中文的語言轉換歷史。其中,並隱含著國民黨據台統治初期的228事件——發生於1947年的反抗與血腥屠殺;以及1950年的白色恐怖——以反共為名,對付紅色異議份子的政治壓迫,一直到1987年才解除的戒嚴統治,曾長期宰制知識份子、文化人的心靈。  台灣的詩人在國度轉變、語言轉換的歷史,面對政治與文化困厄,詩史的描述和精神史的描述都面臨必須撥開表層,深入觀照的考驗。長期的國策文學驅使下,詩史和文學史一樣,有意義的探觸必須經由清洗歷史的污垢,才能窺見真貌。當下以台灣為名的詩史,經由詩選的採樣大多未能充分顯現台灣的真貌,常常受囿於在台灣的中國視野。  《浮標》這本詩選,嘗試以台灣性、現代性為座標,兼顧藝術與社會的視野,純粹與參與的風格,選編「笠」——二十位詩人的詩,以漢英對照方式呈現台灣戰後詩的某種風貌。「笠」是戰後台灣現代詩傳統的兩個球根:「日治時代以日本語發展的現代詩傳統」以及「隨國民黨中國傳入的中國新詩運動傳統」之一,在戒戰長期化時代立基於本土,被統治權力的文化國策壓制,困厄中發展出來的聲音。  陳千武、杜潘芳格、錦連,屬於跨越日本語到漢字中文的一代,他們在二戰結束前以青年之姿尋覓詩歌之路,但隨即在政治變動、文化變遷中,經歷瘖啞的苦悶,仍然奮力發聲,為存在的實感留下見證。  幾百年來 從遙遠的彼岸駕船渡來此岸  就窺測不到彼岸的陋習  只有鄉愁——愛與恨交錯的惦念  受到彼岸的威脅 波蕩不安——疑心生暗鬼  NO,諾!台灣海峽 仍然一望無際……  --〈海峽〉 陳千武  春晨 我在睡醒的枕上輕輕撫摸嘴唇  撫摸著今天還沒有語言來找的嘴唇  --〈唇〉 杜潘芳格  被綑綁得透不過氣的地殼  從深處的內部隨時要裂開  要迸出一股悲憤的岩漿  --〈沒有麻雀的風景〉 錦連  哀愁、苦悶、掙扎、追尋,從這一世代詩人的行句裡透露出來。歷史的陰影,現實的陰影。儘管如此,詩人的隱忍叫喊中仍然有光,有意義的光。  趙天儀、非馬、白萩、李魁賢、岩上、杜國清、許達然,都是戰前出生,童年時代經歷太平洋戰爭,終戰後在轉換的國度成長的戰中世代,處於歷史的接點的一代。但是背負著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在自己的土地上仍然不得不面對邊緣性處境。  倘若我是一顆石頭  沈入你的心底,怎麼沒有反應  倘若我是一句呼喚  震撼你的胸膛,怎麼沒有回音  --〈倘若〉 趙天儀  今夜凶險的海面  必有破爛的難民船  鬼魂般出現   --〈今夜凶險的海面〉 非馬  半夜我被一聲巨響驚醒  天空高遠而星嘲笑  我是一點塵埃  在大地的懷裡仆倒地哭泣  --〈塵埃〉 白萩  堅持一直的信念  無手無袖  單足獨立我的本土  風來也不會舞踏搖擺  --〈檳榔樹〉 李魁賢  我總想知道  自己的宿命星在甚麼位置  有否閃爍燦然的光輝  --〈星的位置〉 岩上  詩人是齒輪間的砂礫  時時發出不快的噪音  --〈詩人〉 杜國清  冷,靜起的  火是熱情的聲音  燃燒,嚷成灰燼  --〈反調〉 許達然  成長於戰後的這一世代台灣詩人,逐漸在發聲學上建構自己的位置,語言的出口沒有被堵塞的困頓。但面對的也是長期的戒嚴統治,民主發展不全症候的困擾。非馬、杜國清、許達然赴美留學後,留在太平洋彼岸的國度,在科學、文學和歷史學界存在,更以譯介歐美詩與詩論豐富台灣詩壇;而趙天儀在哲學,李魁賢在化工,各有進展,亦譯介外國詩歌;白萩比前行代台灣詩人更早在戰後漢字中文詩壇建立聲譽,詩藝出色;而岩上的素樸性,反映了本土的形色。  從困厄中立足,在這一世代台灣詩人的作品裡,有信念的堅持,有光輝的閃爍,有發出不快噪音的自覺、有嚷成灰燼的燃燒之火,有石頭的呼喚,也有破爛難民船鬼魂般出現的驚覺,仆倒在大地懷裡的哭泣。  曾貴海、李敏勇、陳明台、鄭(火冏)明、莫渝、江自得,是典型的戰後世代台灣詩人。出生於台灣的國度已經從被日本殖民統治轉換成國民黨中國類殖民統治時代,在漢字中文的語言情境中成長,也交集著台灣話語的生活況味。在「笠」的父母輩、兄姊輩傳承了本土與世界的詩傳統養分,但也更昂然地踏出腳步。  看不見人影   抖縮在屋角的   狗  無可選擇地  向四週深遠的幽暗   反擊  --〈荒村夜吠〉 曾貴海  從水平線透露的光照耀日昇之屋  福爾摩沙依然在海的懷抱裡  釀造夢想  地平線上  她的子民共同呼喚  台灣的名字  --〈在世紀之橋的禱詞〉 李敏勇  飄在風中茫然的打顫的旗幟  緊緊地握在死去的少年的手中的旗幟  --〈月〉 陳明台  這時,所有的希望  會化做一隻不死的鳥  --〈旅程〉 鄭(火冏)明  清晨,拉開布幔  準備歡迎欣然的陽光  --〈凝窗的露水〉 莫渝  一種聲音  在內心不停地叫喊  --〈心臟移植〉 江自得  這一個世代的詩人更為積極地介入社會。曾貴海、江自得、鄭(火冏)明三位醫生詩人,在詩與醫療、詩與社會的多重領域實踐;陳明台在學界,也為台灣與日本的詩交流努力;莫渝提供法國詩的視野;李敏勇譯讀了世界詩,也積極參與社會改革,應許一個更自由、美麗的國度。  更勇敢的發出台灣的聲音,更積極追尋真實國家的建構,意志和感情流露在詩行,也顯示在行動。  陳鴻森、郭成義、陳坤崙、利玉芳是一九五○年代出生的詩人,他們或早或晚在「笠」的園地登場,都執著於島嶼風土的根源性。  流連中國海的魚群  倉皇奔竄,在那被劫掠的海峽  思索著「祖國」的意義  --〈漁父吟〉 陳鴻森  在仰望雨露的花瓣上  我夜夜不休的織著  幾絲纖長而浪漫的夢  竟越來越深了  --〈雨夜花〉 郭成義  裝在壺中的水  被熊熊的烈火煮著  滾過來滾過去  想逃跑  四面是堅硬的鐵牆  --〈壺中水〉 陳坤崙  請用您靈犀的臂力  純熟的耕技  輕輕地牽動  繫在我鼻上的繩  --〈牛〉 利玉芳  更新的戰後世代台灣詩人,「笠」系譜裡更靈活、自由的一代。陳鴻森是一個經史研究學者,以古鑑今,以喻引喻;郭成義的新聞界生活體驗、世事閱歷,交織在詩裡的機智;陳坤崙既為出版人,亦為社會運動參與者,對微末事物的同情;利玉芳的女性思維,立足於大地的胸懷,延伸了歷史的國土,開拓了地理的視野。  以二十位台灣詩人作品形塑的詩情與詩想,詩意地呈現了一個在太平洋西南海域飄搖的國度的心境與風景。這個仍然在尋覓著自己國家之路的島嶼國度,正從歷史的悲情暗夜走向光明的自由之路,像浮標一樣的島嶼正在為定置自己的國家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