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文化藝術
     
    鯤島遺珍-臺灣漢人書畫圖錄
    編/著者: 楊儒賓編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9866116186
    參考分類(CAT):文化藝術
    參考分類(CIP): 中國書畫

    優惠價:9折,720

    定價:  $80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800 元
    特價:90折!720
     
    定價:150 元
    特價:90折!135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終究要來的!時運到了,我可能有機會等到一個新時代的到臨。終究也要去的!文物收藏久,相處久了,會有感情。此時卻已到了我與它緣散,而它該緣起的階段了。我居然會被稱為收藏家,初聽狐疑,渾身不自在。聽多了,久假不歸,感覺漸趨麻痺,好像真有那麼一點收藏家的影子。但人貴自知,如果我還和「收藏」兩字沾得上邊的話,絕不在我的收藏有什麼了不起,而在我的收藏帶有理念。我因無明風動而收藏,因收藏而有理念,因有了理念而更想收藏。有理念的收藏會熾熱收藏者,燃燒收藏者,遂以為天下大事即在文物,文物即為天下之大事。張岱說:「人不可無癡」,張岱是晚明妙人,中國史上一等一的大賞家與大玩家,他的話是行家之言,愛到癡心即是魔。嗜好只有走到如癡如魔之境,才可深入箇中三昧。但嗜好如要發揮作用,只是癡魔的強度仍然不夠,因為熱度不太夠。真正的嗜好要結合理念,它才可發光發熱,克服現實並化身為現實。沒有理念的文物收藏,其效果就是陷於主觀意識層面的賞、嬉、遊、觀,清玩雅集。嗜好化為現實,談何容易?又豈只是加上「理念」兩字即可了得?文物如果是個理念,理念要完成自己,不見得可以一步到位,它通常需要迢迢遠行,於山窮水盡之際,才會忽然有個豁然開朗處。它要發揮作用,通常需要與各種文物、空間氛圍、歷史社會脈絡、還有有力的詮釋者結合,才可收得效果。很明顯地,大部分的收藏家沒有收藏的理念;即使他有理念,不見得有財力;有理念、財力,不見得有能力;有理念、財力、能力,仍然不見得可以成功,因為沒有碰上恰當的時代機運。文物的理念是社會性的,歷史性的,這種總體性發展之契機因緣聚會而成,不是任何人可以依主觀掌握的。收藏家是否有機會兌現他的理念,是要帶幾分運氣的。時運如到,而理念倘不能化為現實,那麼,不只藏家的精神能量有問題,他的身體也會出問題。因理念有動能,理一則動氣,氣不通則淤,則鬱,則噎,則噫。不說別的,單說文物有了規模,收藏久了,保存就是個問題,此時興趣就會變成責任,責任就會壓人。責任如不要成為負擔,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負擔,讓有力者負之而走。有聚必有散,這是收藏的鐵律。理念抓住了我,我代理念服務,社會付給我薪水,歷史給了我機會,我從社會的不同角落蒐集了、也重組了文物的功能,再將此文物的意義交給了歷史,這是樁公平的交易。我買空賣空,緣聚緣散,聚則成歡,散更大喜。我於熱鬧紅塵作道場,於拍賣入札會四方響起的吆喝聲中,如如不動,我的陳年收藏之病,或可一朝懸崖撒手,仰天一笑而癒。人到世上是來結緣的,由緣有我,我結諸緣。沒有一個人的主體性可以大到自己決定自己,自己就是自己。「我」是代名詞,沒有本質。世世代代,萬人如海,人人有「我」,人人皆「我」,「我」隨時要被取而代之,被他人填補進去的,何必那麼「我」?人名的專有名詞留著自己享用就好,一期一會,親朋方便交流即可,也不需要太「我」。不管多偉大的主體曾作出多偉大的事業,他終究是在文化風土中展現身手的。長鯨縱浪大海,牠的生存活動何曾片刻脫離過大海?典藏有理念附身或有理念顯聖(incarnation)的文物很累,責任給人熱力,也給人壓力。我將文物捐給我服務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學校,與其說愛校,不如說是逃脫,一種假公濟私的行為。因為我多少將個人的壓力轉給了學校,爾後學校不只要負擔起保全的責任,它也要面臨文物的意義不斷生成的壓力。有體系的文物既已聚集了,有了家,它就不可能長期的存有而不活動。它活動帶來的效果可能和我們校園的氛圍不一樣,也可能和我們附近的的大環境,亦即清大、交大、工研院、科學園區這一大片化外之地不一樣。但這正是我所期盼的,我不期待這批文物會有多大的美化校園的效果,我期待它帶來的不是那麼悅耳的八音齊奏,而是撞擊懷黑德常批判的「墮性概念」所發出的撕裂之聲。清大學生、或清、交、工研院、園區的成員這麼優秀,他們對社會的影響這麼大,他們如果有更宏闊的人文視野,那將是台灣之幸,也有機會是華人之幸。我們的清大博物館應該多少可以發揮一點解放的可能,至少它當像惹人厭的烏鴉般嘔啞呼喊:大學教育應當有更高的理想性格,而不當只是生成目前這副面貌。幾粒米竟想煮成一鍋粥,這樣的廚師肯定會惹人嫌。我捐獻給清大博物館的這些文物那麼微不足道,我只宜慶幸它可以得其所哉,還能再有什麼奢求呢!事實如此,我個人的努力確實不值一談,但文物所代表的意義應該還是可以說一說的,不是敝帚自珍,而是這些文物負載著一個理念。我的收藏本來就為了一種理念作見證,我相信:一種新的華人文化,我稱為漢華文化在即將來臨的世代中,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只要對台灣、對大中國地區或對東亞,甚至對世界都有可能發揮積極的作用。當中國及東亞在世界的經濟與政治版圖中越來越佔顯著的地位的時候,文化問題不可能不被逼顯到臺面上來,它也會要求或被要求參與世界文化版圖的重組。這是對自家的責任,也是對世界的義務。我不相信這個趨勢可以擋得住,不管中國或東亞願不願意,文化問題總是會浮現上來的。如果政治問題上,兩岸或東亞之間仍多齟齬的話;經濟上,則已整合大於衝突;在文化上,更沒有理由依政治版圖的模式亂加框框。文化有文化的邏輯,它雖體現於族群與國家的結構中,卻又穿透了族群與國家的疆域。東亞作為一個文化或文明的單位,它交往的網路是四通八達的。「東亞」雖然也是被建構而成,但卻有較穩固的風土的基礎。我的收藏以儒家?漢文化為核心,以書畫為主要的藝術載體,以東亞為範圍,立足點則是在台灣。生在台灣的一位儒家關懷者是我的Dasein,我很慶幸生在這麼一塊積累複雜歷史經驗的島嶼,也很慶幸居然可以生在一個大的歷史轉折點的時期。依我的歷史知識與歷史想像,我相信自從帝國殖民主義東來,東方即有一種取得平等對話的強烈心理驅力,這股驅力在近兩世紀來的東方知識分子或政治人物身上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它的力道。自19世紀以來,在東方世界每隔一陣子即會有喧騰一時的「東方文明論」、「東亞價值論」、「儒家價值論」、「近代超克論」出現,而且這種聲音不只見於中國、日本,它也見於韓國、馬來亞、新加坡,我相信這種聲音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們的論述即使有誤或不足,其誤與不足仍然反映了重要的歷史性意義,這些聲音傳達了一項重大的訊息:東亞世界認為現代世界的文化風貌太片面了,一個地區的文明竟然被視為人類文明的原型。當代的世界圖像需要鬆解,東方文化需要參與在內,共同構成一個比較符合人類全面經驗的系統,世界史的運轉才會合理。這股歷史動力在近百年的前半階段,基本上由日本引領風騷,但日本犯了竹內好批判的模仿歐美帝國、失去真正的抵抗意義,它錯失了歷史的機會。從20世紀末期以來,中國逐漸取代日本,取得東亞發言權的地位。「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機會,但也從來沒有像目前這般面貌模糊,它會怎麼發展,全世界都在觀察。但台灣不只該觀察,更要參與。因為台灣是大東亞文化圈的成員,它除了擁有東亞文明的儒教、佛教、漢字、律法的公分母外,更有其他地區少見的特殊的歷史命運,「台灣在中國」、「台灣在東亞」、「台灣在東西交會區」皆有一齣一齣的傳奇可以演義。歷史不幸是當時人民的悲劇,卻是後世有出息的民族最大的動力,周民族與猶太民族很能了解這個道理。我不知道歷史會怎麼發展,事實上也沒有人知道歷史會怎麼發展,但我很盼望台灣在此波潮流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怎麼發揮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又能超越民族主義的陷阱,怎麼在漢華文化再升起的潮流中扮演疼惜他人、也令他人疼惜的角色,更具體的講,也就是怎麼避免重蹈一國民族主義如日本曾犯過的錯誤,我相信會是下一步包含台灣在內的東亞地區人民不得不共同面對的課題。一點典藏,無限期望。我的文物只是斷爛朝報地拼湊圖像,我居然會幻構出一幅美妙的地圖。但收藏者有夢想的習性,捐贈者有期待的特權。既是期待,所以文物移轉到清大公共空間的行為不該叫捐贈,施受雙方互不賒欠。這種行為該叫信託,或寄託,我寄託於能發現並使用這批文物的東亞意義或儒家意義的朋友。
    作者介紹
    1956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國科會人文處中文學門召集人;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神話與宗教學等。曾三次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主要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目次
    序文 Preface008 校長序/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 Preface by President/Dr. Lih J. Chen011 館長序/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 莊慧玲 Preface by Director of Library/Professor Hwei-Lin Chuang013 贈語/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楊儒賓 Preface by Donator/Professor Rur-bin Yang專文 Essays022 東亞現代與臺灣書畫/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芳明026 游心物外的收藏:關於線條與顏色視覺文化歷史的回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黃美娥029 真相與真魂的尋覓:竹塹書畫巢窟的翰墨因緣/文史工作者 蔡仁堅圖版 Plates(一)清領期:閩習!閩習!040 陳玉山/鵜魚圖041 甘國寶/虎圖042 謝曦/錄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043 謝曦/秋樹蕭疎草書七言條幅044 張朝翔/天光雲影楷書橫披045 葉文舟/指畫墨松圖046 朱芾/山水圖047 趙在田/錄李白〈贈汪倫〉048 周凱/相馬圖049 呂世宜/辯雄篆古隸書五言對聯050 鄭用鑑/我待賈者也雜稿051 何翀/竹石花鳥圖052 謝琯樵/仿徐渭花鳥圖053 陳文臺/貓戲圖054 許筠/竹圖055 子般氏/禽戲芭蕉圖056 王友輝/山水圖057 王國屏/山居圖058 林占梅/富貴神仙圖059 鄭世恭/善養性楷書榜書060 黃玉柱/擬惲壽平墨竹圖061 鄭榮/後母當權行草四條屏062 魯琪光/晴山野水行楷七言對聯063 劉銘傳/錄宋玉〈神女賦〉064 黃而康/矮紙晴窗行書七言對聯065 黃裳華/居無文炳行書四言對聯066 江國棟等/歲兆圖067 張作容/夫婦肖像圖068 佚名/父子圖069 佚名/風俗圖(二)兩種兩岸:「中─臺」與「日─臺」的徘徊072 馬兆麟/法惲壽平鸚鵡棲枝圖073 李春生/錄杜牧〈泊秦淮〉074 蔡國琳/野村藤陰賀壽扇面075 陳寶琛/洛濱笠澤楷書七言對聯076 陳寶琛/楷書條幅077 吳鳳生/葡萄松鼠圖078 陳衍/閩候縣志敘079 鄭鴻猷/錄王維〈竹里館〉080 方家澍/錄崔瑗〈座右銘〉081 林柏璿/征臺紀念楷書條幅082 鄭貽林/錄齋藤竹堂〈百鬼夜行圖〉083 鄭貽林/兩對四時行草七言對聯084 陳心授/遷家圖085 辜顯榮/致陳懷澄信札(之一)086 辜顯榮/致陳懷澄信札(之二)087 辜顯榮/論民眾黨與文化協會手札088 曾遒/秋風一來行書七律條幅089 曾遒/漁父山水圖090 林寅/錄曹操〈苦寒行〉091 林爾嘉/贈迎諧返國書作092 吳石/贈迎諧墨梅圖093 符季立/贈迎諧墨蘭圖094 歐陽楨/贈陳天來行書七言條幅(六之一)095 譚少雲/贈陳天來草書條幅(六之二)096 趙鶴/贈陳天來行書七絕兩首(六之三)097 王鐈/贈陳天來行書七絕條幅(六之四)098 柯榮試/贈陳天來草書條幅(六之五)099 沈嚴/贈陳天來行書條幅(六之六)100 方洺/漁罾山水圖101 李耕/觀音像102 陳子敏/錄蘇軾〈留侯論〉103 高稔/贈壽柏四條屏104 林茂生/自治洵良制楷書五絕條幅105 李讚生/忠實服業行書橫披106 錢厓/燕子圖107 呂孟津/扶桑花與雙鴉圖108 陳子奮/蘆汀落鴈圖109 許深州/牡丹雙鳥圖110 朱俊英/撫蕃政策行書七絕條幅111 趙素/擬惲壽平花鳥圖(三)殖民地下的文化傳承114 張藏英/靜以入則行楷八言對聯115 朱長/漁翁圖116 施士洁/隽侶春游行書七律詩稿117 施士洁/華表魂歸行草七律詩稿118 施士洁/致陳懷澄信札119 賴紹堯/致陳懷澄信札120 傅錫祺/致陳培煦信札121 施景琛/兩個黃鸝行草七絕詩稿122 施景琛/鹿港林孝女祠記123 林癡仙/致陳懷澄信札124 林癡仙/萊園小集分得十觴兩韻125 陳懷澄/端州溪峽楷書詩文斗方126 陳懷澄/錄施士洁詩鐘127 王石鵬/陳懷澄《讀禮襍鈔》序128 王石鵬/無悶草堂詩存序129 湯覺頓/萊園小集賦詩130 莊太岳/德之慧術之智楷書箴言條幅131 林幼春/無悶草堂詩集序132 林幼春/陳懷澄《讀禮襍鈔》跋後133 林獻堂/陳懷澄《讀禮襍鈔》卷首題字134 林階堂/致陳懷澄信札135 吳子瑜/山居遣興行書七言詩稿136 蘇蓀浦/鯉魚城中行楷七言詩稿137 謝星樓/致魏清德信札138 施豫/致陳懷澄信札139 佚名/致陳懷澄信札140 陳蓁/愧無梨棗楷書七言詩稿141 詹培勳/松嶺觀瀑圖142 羅秀惠/菜根味淡草書四條屏143 王則修/八旬晉七楷書七律條幅144 吳廷芳/重關深鎖隸書七言四條屏145 吳廷芳/倚南臨清隸書六言對聯146 王席聘/法蘇軾墨竹圖147 蔡九五/山水圖148 李學樵/四蟹圖149 杜聰明/竹芝圖150 杜聰明/古柳陰中石鼓文條幅151 曹容/林月寶華隸書十二言對聯152 陳江山/秋高飛嵐圖153 蔡元亨/錄唐人五言詩三首154 蔡元亨/海為龍世界草書五言條幅155 李澄秋/秋菊圖156 李澄秋/雄雞牡丹圖157 陳木榮/鳳有高梧隸書七絕條幅158 黃宗光/桂花圖159 黃青元/仙翁圖160 歐駿、姚積鈐、劉崧英/贈耀臣仁兄大人合作扇面161 鯤洋遺逸/錄《論語‧學而》篆書扇面(四)竹塹雅集164 楊草仙/錄岑參〈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165 楊草仙/鴻福草書橫披166 鄭家珍/錄蘇軾〈遊金山寺〉167 李逸樵/最是黃花行草七言條幅168 李逸樵/道德福祿行書八言對聯169 王楠/贈子香山水圖170 鄭清奇/彩墨山水圖171 謝景雲/長官筆塚隸書七絕條幅172 曾浴蘭/仿李霞松下煮茶圖173 林守長/竹陰花氣行書七言對聯(之一)174 李秋山/和氣致祥圖175 李霞/蟄龍聽經圖176 李霞/圯橋進履圖177 葉鏡鎔/四君子圖178 蔡大成/梅圖179 鄭香圃/蘭圖180 鄭淮波/竹圖181 秋溪野人/菊圖182 林守長/屈子右軍行楷七言對聯183 謝介石/李報花容楷書八言對聯184 謝介石/致那須甚市信札185 魏清德/致賴子清信札186 鄭江立/山水圖187 鄭香圃/松鶴圖188 林希周/秋色黃華圖189 古鼎華/鄒洪上將頌詞繡聯190 朱啟星/高頤碑條幅191 張國珍/草書條幅192 傅祖堃/徑暖草如積楷書五律條幅193 趙藺/花鳥圖194 何信嚴/錄蘇軾〈留侯論〉195 范侃卿/綠陰垂釣圖196 傅錠鍈/雛雞圖197 吳芾/擬余集桐陰讀畫圖198 楊遂、高懷、蘇警予、謝雲聲、林子白/各體手卷200 憨頭陀/末法維摩隸書橫披201 吳琨/橅元朝吳鎮山水圖202 吳琨、稼園居士/文湖州漁樂圖及題辭203 張品三/關公像204 張鏡邨/昆明池水行草七言四條屏206 張鏡邨/行草條幅207 黃瑞圖/二仙圖208 鄭作樗/山水圖209 藍炳然/蘭石圖附錄 Appendix212 捐贈藏品清冊234 藏品關聯表236 作者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