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籍重點 生機飲食、慢跑、瑜珈 …… ,種種流行絕非偶然,只是社會壓力導致憂鬱症、自殺情況增加,結果也造成現代人想「回歸自然」,這些潮流的最終方向就是靜坐(冥想)。靜坐可以控制「 身體 」、讓「心」 平靜,以上都是針對輕視「感覺力」的現代人開的處方。此書由不同觀點分析「腦部科學」、 「思考與語言」、「 感覺與感性」、「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 」,是一本可執行的實踐書籍。內容簡介 「用感覺生活吧!」的自然風社會壓力導致憂鬱症、自殺情況增加,結果也造成現代人想「回歸自然」,有股「思考,不如感覺」的風氣,這些潮流的最終方向就是靜心(冥想)。靜心的效果做到「身體打開,心就可以打開,心打開,外面的世界就打開。」的境界。把意識移到身體上,結果就能控制人的心。靜心的具體方法首先,把眼睛閉起來,做三次緩慢的腹式呼吸。進行當中就會感覺到一種安心的感覺和心情。至少可以感覺到,自己已經開啓通道,往這樣的境界邁進一步。接下來,學習運用身體控制「脈輪」,就能間接地做到調整心,因而達到更深層的靜坐。在眼可見之外現今所謂的身體感覺並只指觸覺,因此改稱為軀體感覺( motion sensing ,即體感 )。體感又可再細分成各種感覺,大體上可分為皮膚感覺與深部感覺;點燃數位.類比運動,這項活動本身就稱為心,而身心連動又可以進一步促進數位.類比運動,找到心、強迫身體與頭腦進入冥想狀態,最後就可能會出現開悟。自然人與我們但是我們無法隨心所欲進入這種狀態,只能借用靜坐來回歸自然,回到「自然人」-狩獵採集民的狀態。這裡所謂「自然人」是指狩獵採集民,他們不追逐時刻,用自己的步調去生活;他們擁有的物質非常有限,受此之惠,他們不用每天為找尋日常所需物品而擔心,可以不受任何規律限制,享受生活;他們對教育、倫理、適應性等看法也與我們截然不同。解除動員我們應該有所自覺,為了要過更自由的生活,應該解除動員。當我們的心用自由且自然的形態穿梭在腦、身體、外界之間活動時,我們就能舒適地掌握外界事物實際的樣像,與感覺到自己在現有生活中真實的樣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吉田脩二 (Yoshida Shuji)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兼畫家。曾擔任位於東大阪與奈良兩家「心的 診所」院長,看診對象由思春期青少年到中老年人。目前已經退休,生活以作畫、寫作、演講為中心。著書包括:《人與猴之間 》(文藝春秋發行)、《拒絕上學 》、《思春期、心的病 》、《 針對青年人的精神醫學》、《 解讀虐待者的心理 》、《 人類的心為何生病?》(以上由高文所發行)、《具全能意識的人 》(Minerva書房發行)等。譯者簡介 呂美女西元一九五七年生,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譯有《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品牌DNA》、《邏輯寫作力》、《稻盛和夫的中小企業經營學》、《聖經中的友情》、《長壽DNA》、《夫婦的格式》、《男人的七個敵人》、《一個人,最好》、《夫婦的覺悟》、《練就工作耳》、《阿信的幸福》(天下雜誌日本館出版)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統一集團總裁 林蒼生長庚醫院副院長 朱迺欣
序
推薦序1意外的閱讀旅程與靜心林蒼生當讀者一翻開書、就被開場優美的日本詩句吸引,之後,作者吉田修二也很快速地、帶領我們進入主題,前往探索什麼是直覺力、靜坐與暝想?而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身為精神科醫師的吉田修二又率先拋出了:「人類是什麼?日本人是什麼?」、「靜坐為何可以使身體、心與外界產生連結?」還有「理性與感性的定義是?」、「什麼是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等等,像這種可以深層鑽研的問題。從探索身、心的研究開始,作者不只從科學角度介紹了靜坐,也談到靜坐與思考的關聯性。接著又拉往思考延伸到人類的語言進程。隨著話題逐漸寬廣,作者再將讀者帶回、與理性思考相對的感性,繼續尋找它與感覺、身體器官,還有心的連結關係。至此也挑起讀者的好奇心,究竟是心、身或是其他種種因素,阻礙了人類回歸自然之路呢?除此之外,吉田醫師也接連提出許多、令人感到意外的問題和探討。像是談到:日本狩獵採集民的生活方式、現代人為何會有強迫症與憂鬱症、為何日本人容易被動員、家族的崩毀、古代聖賢是怎麼想,還有為何要脫離父系社會和效法女性的生活方式等等。從一個許多人都曾經聽過、或親身體驗過的話題──靜坐和暝想出發,作者卻用非常獨特的思路與論點,帶領讀者穿過一層又一層的問題迷霧。而在這本書裡,作者是否又真的提供了正確答案、或是帶我們抵達思索的終點呢?很明顯地,並沒有。一個問題與思索,又串聯出另一個問題和思索。探訪了這一層,又挖掘出更深的一層。作者用超乎感性的語調,敘說著非常理性和嚴肅的內容。用字遣詞簡單明瞭,卻也讓人反覆細嚼與琢磨。喜愛繪畫的作者,經由繪畫自然風景的過程,感到與大自然變成一體,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從此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文中提及作者的親身經驗:「……剛開始畫的時候,山只是山,但是最後我會進入更真實的境界。『我看到了』當這種實在的感覺湧現,山已經不是原來的山,我感覺到山和我在畫布上融為一體。我就是山,山就是我,這也是我實際的感覺。那是多麼幸福的一刻啊!」像這樣的境界,應該就是達到了靜心狀態。透過繪畫、閱讀、音樂、瑜珈、舞蹈,身體律動,還有游泳、散步、跑步、騎自行車,甚至在規律地工作中,任何人都可能經由調整呼吸、沉澱心靈的步驟,體驗到像這樣「幸福的一刻」!作者的專業是精神科醫學,卻能放下一般科學家對心靈意識的成見,勇敢提出自己的觀察與思考。雖然作者在文末謙稱他只是想拋磚引玉,並藉由這個議題,帶領讀者去尋找感性的生活方式。不過通常感性的人,也是具有柔軟內心的人。感性的人愈多,應該會讓這個社會更適合生存,也帶來更多的詳和吧。(本文作者/統一企業集團總裁)2親近自然,重視感性朱迺欣這是與眾不同的一本科普,除了談到靜坐的感應力,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為何陷入煩惱,痛苦和不幸,以及禪宗與瑜珈的靜坐如何可以幫助人類,找回在演化中失去的感性。作者吉田脩二醫師是浪漫的心靈捕手,有相當強烈的思古之情,是理想主義者,也是大自然的愛好者。他認為「過去,思考被認定是人類身上最好的行為。思考是講求理性的和邏輯的;思考產生科學,孕育人類的物質文明。因此,不思考的人被認為無知和愚蠢。」但是,科学的進步有沒有帶給我們眞正的幸福和快樂?吉田醫師認為,人類的不幸始於人類变成農耕人;農耕人「失去很多東西。失去這些東西,讓我們變成不自然,特別是我們的心開始生病。」農耕人才是人類開始破坯自然和失去人類本性。農耕人之前是自然人,他們是狩獵採集的原始人類,其時代約距今一萬年。那時,人類狩獵採集食物為生,可以「吃到充分的營養」,可以享受足够的閒暇「過著心靈充實的生活」。這些自然人活在當下,物質慾望非常小,並用「身體感覺」生存和「身體體驗」世界。他們與自然共生。凑巧,坐禪與瑜珈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就是狩獵採集人的世界;是「回歸自然」的願景;靜坐要先「打開身體」,再「打開心門」,最後「打開外面世界」。自然人的生活,正像禪的生活,與為明日而活的農耕民不同,而比較像為現在而活的狩獵採集民生活方式。哈達瑜珈的信念是,要先淨化身體才能淨化心靈與氣,並強調要經過體位(Asana) 鍛練和安那般拿呼吸(Anapanasati) 訓練,才能強壯身體,做為修練氣的基礎。一般人的錯誤觀念是,把這種訓練身體的法門,認為就是瑜珈。瑜珈靜坐暝想的最終目的是,無明的消除、自我實相的瞭解,以及達到與梵天合一。佛教與禪宗則重「修心」,以「修性」為基礎;其目標是心靈的蛻變(Transformation),進而探索心靈的種種現象,並達到「無」與「無我」的境界。佛教一般不談修氣脈,以免著相、身見、法執等。雖然靜坐可以產生感應力,感應力應是靜坐的第一步訓練,可能與調息同樣重要。(請參閱拙作『打坐與腦』,2010年出版) 。理性與感性,正是身與心(Body&Mind)的問題,一直是古今中外爭議的焦點。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的「我思,故我在」開啟了序幕。西方的思想往往認為,心是理性的,理智的;身體是非理性的,情緒的,本能的。達爾文也說:「人類的基本情緒,就像體內的野獸,難以駕馭;人類演化出來的理智,就是這隻野獸的管理人。人類能控制基本情緒,是進化的勝利,也是文明的光榮。」在西方的文明,心靈是理性的,身體是本能的、情緒的、感官享受的。相反地,在東方文明,心靈最重要,身體則比較不重要,需要用苦行或淨化超越。除了哈達瑜珈,則是以鍛練身體開始。吉田醫師的理想社会是自然人的世界。退而求其次,是改變人類社會,使其脫離以男性為主、過獨居生活和效法女性的生活方式。這種理想社會是,感性又接近自然的豐富生活,擺脫社會與政府的干涉與控制。這些想法,似乎又與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 的一些想法有相似之處。托爾斯泰生於有錢有地位的大地主階級,在晚年精神覺醒。雖然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卻批評教會、 國家和法律,成為無政府主義者和非暴力改革者。据說,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抵抗(Nonviolent Resistance)的想法,就是來自托爾斯泰。除了無政府的理念,托爾斯泰也認為非理性的感性,對人類的生存非常重要。他說:「人類因為有了非理性的情操,才不至於毁滅自己而繼續存在。它是我們賴以活下去的動力」。無懈可評的書是少有的,這本書也沒有例外。平井富雄的「坐禪的科學」研究,發表於1960年代,正是靜坐科學研究起步之時,他的見解已嫌不足;書中談到坐禪出現的特殊腦波,也有些不正確。一般是比較慢的Alpha波,而不是此較快的Alpha波。另外,有田秀穗的坐禪與血清素的密切関係,也嫌過於簡單。目前的研究顯示、腦中的其他傳導物貭,例如:多巴胺和腦內嗎啡,也有參予。人類的演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正像我們的人生,一出生就步步趨向死亡。人類的演化,由物競天擇的自然演化、轉變到社會演化、再進入科技演化,讓「回歸自然」似乎已不能達到。為了善待外在世界,我們何不以「熱愛自然」來替代,並努力保留逐漸失去的綠地。至於精神世界,我們也許可以用靜坐補救。在物質崇拜的科技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此書的提示像一股清流。正如聖嚴法師所說:「山不轉時,你轉。」,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外在世界,我們或許可以用靜坐退到精神的內在世畀,去改變我們自已。此書也提醒我們,用「感覺」看這個世界,看這個世界的美。美学專家蔣勳曾說:「美的覺醒,其實只是你『看到』、『聽到』、『嗅到』、『觸摸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由靜坐產生的「感覺力」,或許可以改變你自已,或許更可以改變世界。(本文作者為長庚醫院副院長)
目次
第一章 冥想與靜心者一、冥想與靜心者與思考者二、冥想與靜心與精神醫學三、冥想與靜心只是熱潮?第二章 用科學研究冥想與靜心一、何謂冥想與靜心?二、瑜珈與坐禪三、哈達瑜珈四、何謂呼吸?五、交感神經六、副交感神經七、從思考的腦到感覺的身體八、氣九、脈輪十、坐禪的冥想與靜心十一、腦波出現特殊的α波十二、腦十三、冥想與靜心的功效第三章 思考與語言一、何謂「思考」?二、兒童與語言三、語言的學習四、由語言本能到思考第四章 感覺與感性一、感覺器官與感性二、體感三、按摩四、何謂感性?五、何謂心?六、我找到了七、開悟八、魔術師九、專業棋士十、回歸自然第五章 狩獵採集民一、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二、日本的情況三、愛奴族四、愛奴族的自然觀五、狩獵採集民的經濟六、常見的謬誤七、因紐特人第六章 自然人與我們一、時間二、「死」三、價值觀四、由平等到支配五、家族六、教育七、倫理、道德八、「不想適應」的能力九、局外人第七章 生病的現代人一、強迫型障礙二、憂鬱症三、壓力四、身心俱疲症候群第八章 人為何無法回歸自然?一、克己心二、一體感三、支配與依存第九章 動員史觀一、何謂動員?二、何謂動員史觀?三、為何日本人容易動員?四、解除動員五、網際網路六、消除對家族的幻想七、家族的崩毀第十章 軸心時代一、先哲登場二、聖賢與動員三、孔子四、由儒家到儒教五、複習第十一章 結論一、第二次軸心時代來臨二、數位、類比運動的再確認三、脫離父系社會四、過獨居生活五、效法女性的生活方式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