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科學科普 > 歷史 
     
    乾隆的百寶箱:清宮寶藏與京城時尚
    編/著者: 賴惠敏
    出版日期:2023-11-02
    ISBN:9786267234709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中國古物誌

    優惠價:85折,553

    定價:  $650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340 元
    特價:95折!323
     
    定價:580 元
    特價:85折!493
     
    定價:350 元
    特價:85折!29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晚明是由士大夫引導流行時尚,而清代是北京的宮廷領導流行!
    透過朝貢和貿易等途徑,大量異域文明的物質成果進入中國宮廷視野,
    當清宮收藏的舶來品亦通行於北京城市,宮廷的品味甚至影響到北京市民,
    在在證明乾隆不只是戰功赫赫的十全老人,更是十八世紀兼容中西時尚唯一頂流!

    ●●●

    繼《滿大人的荷包》,中研院研究員賴惠敏教授又一結合貿易與歷史學術巨作,
    走入乾隆引領時尚的幕後,以數據考究清廷接受外來文化的擴散歷程!

    =========================

    在近幾年流行的清宮劇中,因為強調場景、道具、佈景、服飾工藝的寫實和精緻,讀者對此並不陌生,甚至是倍感熟悉。然而這些清宮時尚是如何形成的?背後又有哪些力量的推動?

    如果把博物館的器物放在乾隆時代的經濟史脈絡來討論,北京的商鋪就像現今的法國巴黎香榭大道、德國的法蘭克福歌德大街,精品店林立。因此,要研究清代盛世的對外貿易與流行時尚的真相,不能不從西洋物品著手研究。

    ▋清廷的洋貨來源為何?又是如何流通與創新?

    本書探討清宮寶藏之洋貨是採有層次的往外擴展,首先是帶動京城時尚,再由北京往外擴展到其他地區。最顯著的是北京蒙古王公每年到北京朝覲駐錫外館,附近有一、二百多家雜貨店,販售銅盆、銅器皿、銅佛像等;至今參觀蒙古共和國的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各種銅器皿。其次,宮廷利用洋貨的材料,融入宮廷文化特質,再經設計、創新式樣,洋貨的用途已超乎西方人的想像。

    而經由貿易數量的變化來觀察西洋物品影響人們生活的品味,是近年來中西學者關注的焦點。像是彭慕蘭教授(Pomeranz Kenneth)在《大分流》中就討論歐洲和中國的奢侈消費,如糖、絲、棉產量影響城市居民的品味。此外,西洋的眼鏡、飾品、毛皮與食品魚翅、燕窩等舶來品也在中國迅速的成長。

    乾隆年間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和四、五十萬兩黃金打造的器物,宮殿巍峨的金頂成為北京城市新地標,北京的珠寶首飾店林立,如金銀寶飾有敦華、元吉樓;綵緞綾羅有廣信、恆豐號;貂裘狐腋,江米街頭;珊瑚珍珠,廊房巷口。宮廷的時尚式樣成為市民仿效的對象,說明清代流行時尚由上而下的發展,與明代由下而上的流行趨勢迥然不同。

    ▋當舶來品成為清宮寶藏,工藝技術如何推陳出新?

    究竟用什麼角度來看十八世紀的洋貨?本書便是針對上述各種中西物資的清宮寶藏進入京城,再由皇帝訂立禮器規範、工匠成做器物,再流傳北京及全國各地的過程及其造成的貿易行為進行探討。

    充滿開放和探索精神的清廷正是利用全球化貿易和朝貢體系,從日本、歐洲、蒙古和西藏等地引進大量異域材料、產品、工藝技術以及工匠,從而雄心勃勃地打造出十八世紀的滿洲式宮廷時尚,並風行於整個帝國。

    本書作者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教授,以清代商貿史為研究專長的賴教授把研究重點放在引領時尚的幕後,特別利用內務府檔案及其他文獻資料,經過綿密的統計和分析,呈現出清代皇室的「數字化管理」之思維和能力,輔以故宮典藏文物圖為對照,分章闡述各類清宮寶藏與工藝技術間的關連,描述和分析了乾隆時代清宮廷的美學、時尚和技術。

    尤其是乾隆皇帝所引導的「時尚」生活在書中體現為毛皮、冠服、紡織品、珊瑚、金銀器、佛寺鍍金器物和金屬祭器等物品的商貿數據時,所用的材料分別為何、以及為何要引進技術、又是如何引進並進行精細而科學的工藝管理,更能使讀者深刻理解本書結合貿易分析與歷史研究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