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社會人文 > 教育 
     
    窗外依然有藍天
    編/著者: 黃維仁
    出版日期:2012-01-31
    ISBN:9789868551381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家庭;族制

    優惠價:85折,238

    定價:  $28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60 元
    特價:85折!306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50 元
    特價:85折!298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550 元
    特價:85折!46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離婚、外遇與婚姻暴力都是人生重大的失落,本書分為三大部分:離婚後的創痛與調適、特殊婚姻問題的處理,以及婚姻的探索與重建。知名婚姻輔導、臨床心理學家、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黃維仁博士,以其豐富的婚姻諮商學理與輔導、治療經驗,詳細解析婚變的原因,並具體提供調適重點與重建方法,探討如何在婚變的狂風暴雨中穩定下來?離婚初期會出現哪些劇烈的心理反應?離婚後,成功調適的要素有哪些?如何解決離婚者殘存的心理問題,重建新生活?外遇有救嗎?面對婚姻暴力該怎辦?等問題,幫助婚變者探索婚姻關係與個人的心理需求,發掘原生家庭對婚姻的影響,積極重建人際關係,以全新的心情面對婚變,展開新生活。經歷離婚、外遇或是婚姻暴力者,可透過本書了解原因,認識自我,調整心態,追求成長,為自己創造幸福;專業婚姻輔導或是親友遭遇婚變者,可藉此書了解當事人的心路歷程,與他們必須克服的難關;單身或婚姻美滿的已婚者,能由過來人的經歷吸取經驗,未雨綢繆,增進人際與婚姻關係的健全、幸福。大綱: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 離婚後的創痛與調適第一章 劇痛期的心理歷程劇痛期有五大心理歷程--1. 震驚與否認: 離婚初期,當事人會用「否認」的心理自衛機能來保護自己,或是產生「要是當初……就好」的想法,不讓自己意識到這件痛苦的事實,以免心裡過份悲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濫用「否認」的心理機能,長期陷溺在幻想和自責之中,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實,這就會成為一種病態,使當事人對離婚的調適發生重大困難。相反的,有些人卻顯出「非常適應」的樣子,這也往往是「否認現實」的表現。離婚者要容許自己哀傷,當一個人有勇氣接納與面對自己的軟弱時,反而能堅強起來,走上醫治的道路。2. 迷惘與困惑:剛離婚的人常會對自己和周遭的一切感到極度困惑、驚惶,而過去習於扮演的角色與引以為榮的認同,一剎那間都被剝奪了,並且許多角色和行為規範因為離婚而變得模糊不清。當事人往往不知要如何與以往的姻親或配偶的朋友相處,甚至不知要如何與沒有監護權的親生子女維持何種關係。 離婚使原本井井有條的生活,一下子變得雜亂無章。最令離婚者痛心的,莫過於自己最親密、最信任、依託終身的伴侶,突然間背叛了自己,變成了陌路仇人。在這自尊心最低落的時刻,離婚者所需要的是真摯的友情,以及來自親友真正的了解和接納的心;離婚者需要藉著這些支持者看到,自己雖然在婚姻上失敗了,但仍是一個有人愛、並且有價值的人。3. 孤寂與淒涼:人大都有依賴性,在嚐過有人相伴的滋味後,一下子忽然變成單身、獨居,心理上往往很難適應,有這種孤寂空虛的感覺是非常正常的,只要能拿出勇氣與耐心,開始醫治與成長,一定可以走出這孤寂、痛苦的深淵。決定我們是否會感到孤寂、愁苦的因素,並不是周圍是否有人陪伴,而是我們是否能把自己的心神與生命力投注在有意義的事上。當人把注意力和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專看自己的不幸和需要,整天只求別人的注意和關懷時,就會容易被孤寂感吞噬,而陷入惡性循環。培養「建設性的癮」,例如學技藝、運動,便能發揮創造力,不斷追求進步,建立起新而健全的自我觀念,更能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活力與樂趣。4. 抑鬱與哀傷: 這是離婚者最低潮的時期,離婚者會覺得自己不被人愛、在別人心中沒有價 值,因此離婚對自卑感重、自我觀念低落與依賴性強的人,會造成更大的痛苦。根據研究有四分之三的離婚者出現抑鬱的現象與輕生的念頭,此外,既想親近朋友,又想遠離朋友的矛盾心理,也十分普遍。 離婚者應如何處理哀傷抑鬱的情緒呢?有以下五點建議:(一) 與人保持接觸,也要有獨處的時間。離婚者須多與支持自己的人接觸,周圍朋友的了解與鼓勵,常能幫助當事人看到自己也有好的一面,仍然是個有價值的人。(二) 適度地表達情緒。「喜怒不形於色」為強者象徵者種想法,很不合乎心理衛生的原則,人戴上假面具不流露任何真情,不但違反人性,而且常使人付上慘重的代價。因此想到傷心處、情不自禁時,別虐待自己,容許自己盡情的哭吧!(三) 學習定時哀傷。「定時哀傷」是「矛盾心理療法」的一種。傷心人可每天選擇一小段時間,在這段自定的時間裡,讓自己盡情地哭、痛快地寫,在這段時間之外,當事人則要努力專注於建設性的工作。這樣做有以下兩種好處:第一,把處理哀傷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抽出一段定時間,專心地應付;第二,當切實使用後,傷心人發現自己仍能收放自如地掌握情緒、控制哀傷,並為自己能成功地計劃生活,有毅力做該做的事而高興。(四) 保持規律的生活。當事人如果能努力保持生活規律,建立秩序,就能有效地減清離婚的痛苦。在離婚的期間,工作的收入不但能減輕個人經濟上的壓力,工作本身也能穩定個人的自尊心,增加價值感,更能提供生活的規律與秩序感。沒有全職工作的人,更應積極計劃自己的生活,做些有意義的事,並與外界保持接觸,免得陷在哀傷抑鬱之中。(五) 學習以「理性」的思考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非理性的想法,是病態思考方式--「認知扭曲」的產物。離婚者常見的認知扭曲包含下列四種:「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有色眼鏡」、「貶抑自我」。因此要學習用理性思考來取代「認知扭曲」,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求真的精神,在接受一個想法之前,要檢驗這個想法是否客觀,是否有充分的證據支持。5. 憤怒與怨恨:離婚者在受到無情的打擊後,常怪自己「當初不該如此」,責怪對方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團糟」,有時則歸咎於造化弄人。不需否認自己有憤怒的情緒,重要的是我們表達與處理這些情緒所用的方式。離婚常會觸發我們長久積壓心頭的舊恨,這些舊恨可能是過去長期壓抑對配偶的不滿所造成的,或許與我們童年的經驗更有關。我們可透過傾訴,藉著寫作、書畫、音樂、運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許尋求專業的輔導。除了設法疏導、表達這些怒氣之外,還要努力探索引發情緒的那些想法,藉著溝通把情緒感受和更深的想法都表明出來,使這些想法得到消解的機會。我們有選擇思想、控制情緒的能力,不必讓環境中所發生的事主宰我們的情緒反應。第二章  劇痛期的調適重點1. 尋求經濟自立:尋求經濟自立是離婚調適中很大的重點,在感情方面失敗時,人多半會緊抓住「工作」,從這方面得到一些成功的經驗,以補償人際關係方面帶來的傷痛。除了金錢上的收入,工作還能建立更重要的自尊心與價值感,給予人一個新的認同,並產生有能力控制生命的自信心。2. 維護人際關係:離婚者除了要珍惜原有的朋友,更需結交一些新的單身朋友,建立人際支持網絡,幫助自己生存下去。離婚者在心理尚未恢復平衡之前(至少六個月),最好儘量和異性保持一般朋友的關係,不要輕易再墜入情網。注意子女的需要:離婚者年幼的子女常會以為父母離婚是因自己「不乖」而造成的,他們也常幻想著父母能有破鏡重圓的一天,或是對將來的生活感到惶惑或恐懼,深怕失去父母一方之後,另一方也遺棄他們,使他們變成無人關愛的孤兒。關愛孩子的父母應該學習不把注意力全放在自己的傷痛上,要從「自我」的陷阱中跳脫出來。提出離婚的父母應留意的十個事項,而溺愛子女是離婚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和離婚對子女身心造成影響的實證研究。離婚是個危機,可能會傷害子女身心,然而只要處理得當,離婚的危機可以變成轉機,幫助子女身心發展,使他們在待人接物上更為成熟,並且對自己的婚姻更加謹慎。4. 接受專業輔導:在離婚的危機時期,當事人極需要有人能了解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釐清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當離婚者情緒上能得到支持,理智上獲得開導,並且了解如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就較能適應,對前途也較有把握。當周圍缺乏能了解、傾聽的朋友時,專業輔導者恰能在這緊要的時刻,提供有力的支持。5. 自我心理建設:能掌握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克服大部份傷痛的情緒。離婚者可以把自己喜歡的積極想法寫下來,此外,更可以把自己的「十大好處」記下,與其他的勵志標語、格言一起貼在房間的每個角落,經常思考這些話語,給自己打氣。6. 保持環境穩定:離婚是個劇變,因此最好儘可能減少環境中其他事情的異動,在熟悉的環境中,當事人較知道何處可以得到一些所需的支援和幫助;在穩定的環境中,也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壓力。第三章 調適成功的因素    ──從離婚研究報告分析歷年來輔導界研究離婚調適的成果,指明了離婚調適時該努力的方向。與離婚後調適成敗有關的因素包括:(一) 先天因素:(1) 在婚姻關係中,主動想離婚的一方,離婚後的調適通常較好,而夫妻雙方都有離婚意願的,所受的傷害最輕,離婚後也調適得最好。(2) 時間能減輕離婚所帶來的痛苦。(3) 年輕的離婚者比年長的離婚者調適得快。(4) 通常女性在離婚時較缺乏經濟能力,男性則較缺乏照顧自己生活起居的能力,這兩個因素為雙方離婚調適形成一些阻力。(5) 有研究指出,子女減少了離婚婦女社交的時間、精神與財力,可能妨害了離婚母親的調適。有的研究卻指出,責任與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單身父母的調適。(二) 後天因素:(1) 在經濟上愈能自主的一方,離婚調適的能力愈強,女性尤其如此。(2) 在精神或物質上愈能獲得支持者,調適得愈好。比如參加社交活動者、有機會與異性約會者,適應較好。(三) 其他因素:(1) 宗教信仰有助於離婚後的調適。(2) 自我觀念與自尊心較好的,適應較好。(3) 心胸開放,思想上較不守舊者,適應較佳。(4) 能獨立自主、自我肯定與相信命運操之在我的人,適應度較高。第四章 復建期的調適重點:(一)解析離婚者必須在復建期中對離婚作更詳盡的剖析,才能早日了結這件事情。婚因解體有四個原因:(一) 過份理想化的期望:將婚姻過度理想化,對配偶期待過高,是造成婚後衝突的主因。許多人會莫名其妙地迷戀上個性與自己完全相反的異性。心理學大師楊格認為,人在擇偶時,常會愛上具有自己陰影人格的異性。他所謂的「陰影」,乃是指在自己身上看不到,卻呈現在所愛異性身上的那些性情或人格特質。與這位帶著自己陰影人格的異性結合,會迫使我們去面對自己的陰影人格而開始成長,但許多不成熟的人,婚後卻忍受不了天天要面對這陰影人格,而極力排斥、改造對方。婚後適應不良,與兩人當初結婚的動機也有極大的關係。例如:心理沒安全感、自卑、寂寞,需要找人依賴解決這些心理問題;想逃避舊有、痛苦的環境;社會壓力等等。人在戀愛中常是盲目的,婚前對伴侶的優點敏感,婚後卻只對伴侶的缺點有反應。婚姻解體最常見的原因,是自身不成熟,又對伴侶期待太高。自己不能「給予」,卻一廂情願地把對方視為「完美」,期望對方以完美的行為來對待自己,這對伴侶是殘忍的要求。在婚姻愛情關係中的兩人,都必須是一,相乘之後才會等於一,所以無法在婚前學會獨立自主,先做一個「快樂的單身者」,就無法在婚後做個快樂的人。(二) 家庭問題的延伸: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追尋父母的化身,企求在配偶身上,找到自己熟悉的父母影子,人常常期望能找到只有父母優點,而沒有他們缺點的配偶,但世上很難找到這樣一位完美的伴侶。婚姻關係可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心理情結是成長過程中被設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式」,別人按了某個特定的「按鈕」(說了某句話或某件事時),經過了自己心中程式的解釋與處理,就產生了某些情緒或行為反應。不幸的是,這種不檢討自己的心理情結,只怪別人「使」自己生氣的現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三) 內外的壓力:兩個生活習慣、家庭背景不同的人,要學習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這不是件很容易達成的任務。如果兩人都不成熟,對配偶期望過高,又各自帶著許多殘存未決的心理包袱進婚姻,兩人更加難以適應,因此要在挑戰與壓力中維繫婚姻,雙方就必須學習溝通的技巧,培養解決衝突的能力。在夫妻關係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想要去改變對方。學習欣賞差異,我們才能學習成長。(四) 心理需求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周圍環境的改變,人的心理需求也會產生變化。婚姻好像兩匹馬同拉一輛車子,若夫妻之間有良好的溝通,並且朝著相似的方向成長,他們的婚姻將十分美滿。當我們對婚姻的期望愈高,就愈容易因失望而造成婚姻的裂痕。要維續幸福的婚姻,唯一的選擇是雙方都努力成長,儘量互相適應,不斷去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多給予對方快樂,少帶給對方痛苦,珍惜舊有的感情,細心灌溉愛情的花朵。第五章 復建期的調適重點:(二)落幕落幕就是將從前種種徹底做一個了斷。離婚者離不開原有的伴侶,想要和對方保持某種特別關係,並希望知道他們生活動態的心理現象是很普遍的。雖然如此,但這種心態會妨礙離婚者學習獨立自主、建立新生活與新的自我概念。在被離棄的一方未能重建新生活之前,雙方應儘量減少接觸。離婚後該如何落幕,建議如下--1. 在紙上徹底分析自己離婚的前因後果,把自己和對方的優缺點和雙方錯誤之處,以及其他環境的因素一一寫下來。2. 離婚後不妨變換原來房子的擺設、重新裝飾,把容易挑起痛苦回憶的東西,束諸高閣。3. 寫封告別信,把自己對離去一方的愛恨之情,和過去一些難忘的回憶盡情表達出來,告別這樁已逝的婚姻。4. 懷念對方之時,同時想想他虧負自己的地方,減少自己對另一半的依戀。5. 回想自己也曾做過不少錯事,傷害過不少人的心。6. 當能找到更好的人和物來替代原先的「失落」時,就容易放下過去的痛苦。第六章 復建期的調適重點:(三)交友交友是離婚調適中最重要的一個任務。(一)「朋友分散」的現象:許多已婚的朋友,在友人剛離婚的兩個月內,仍會與他們保持交往,但是過了這段時日後,就逐漸與離婚者疏遠。離婚後朋友疏遠的五個原因--1. 朋友會選擇比較支持同情的一方2. 生活型態改變3. 離婚者帶給某些已婚朋友心理威脅4. 離婚者的悲悽可能會嚇走一些朋友5. 離婚者自身的問題(二)交友與離婚調適:離婚者應該細心維護存留下來的友情,並與自己的家庭保持密切聯繫,充分運用原來的支持網絡。除此之外,離婚者更須擴大交友範圍,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根據研究顯示,離婚後,社交或團體活動參與度高的人,所感受到的壓力與痛苦,顯然低於不太參與活動者。而離婚六到十二個月之間,是調適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增加社交活動的人,適應最佳。多參與社交活動能幫助離婚者調適,女性的參與度有待加強,需努力爭取經濟上的自主,克服照顧子女的困難。(三)交友的原則: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備能依賴也能獨立的能力。離婚後,當事人最好給自己一段時間學習獨立生活,克服自己的依賴性。除了與家人、朋友保持交往之外,還要有獨處的時間,學習照顧自己,解決各種心理和生活上的需要。如果在未能獨立之前,因為孤寂而很快參加社交活動,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在擇偶上是很危險的現象。由於此時心靈敏感而脆弱,常會對異性的讚美或批評過度在意,同時,他們的注意力常集中在自己身上,很容易一廂情願地曲解別人的意圖。所以離婚者最好抱持順其自然的心態,不再害怕獨身時,心靈反得自由,不用討好別人,也把精力轉移到充實自己的事上。一個健全而快樂的單身者是極具吸引力的,培養愈多興趣,就愈有機會接觸到各種有趣的人,發展健全的人際關係。離婚者在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要避免自憐和以自我為中心,不要希望別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也不該以各種手段要求別人安慰、討好或崇拜自己,學習去欣賞別人,發掘他們的優點;學習多傾聽,體貼別人的需要。(四)新關係的建立:「新單身者」需要結交各種不同年齡與背景的朋友;需要有年長的朋友安慰,並以他們的人生經驗、智慧引導我們;也需要年輕的朋友使我們有朝氣,對人生保有「新鮮」的看法;更需要同齡的朋友與我們彼此扶持,建立親密的友情與愛情。一個人必須不斷與他人接觸,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適合單身者參加的活動有--1. 利他性的社會義務工作2. 以嗜好、興趣為主的活動3. 以發展技藝為主的活動4. 以運動、健身為主的活動5. 郊遊、旅行或戶外休閒活動6. 社區性的活動7. 知識性的活動8. 以心理成長為主的活動9. 宗教性的活動10. 其他綜合性的活動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交友的機會,交友往往由打招呼、表示善意開始。我們可以從對方的眼神、面部表情、身體距離等肢體語言的線索,察覺對方是否有意與自己做朋友。想要建立友誼,一定要願意對朋友投入時間、精力,體貼朋友的需要,懂得不斷給予朋友心理報償。(五) 再婚的心理準備:據研究報告指出,再婚之後生活美滿者,心理或生理症狀會比身在婚姻中卻不幸福的人少。第二次的婚姻可以是很幸福的。為了增加再婚成功的可能性,兩人要一起接受專家的婚前輔導,徹底做好「解析」與「落幕」的工作。兩人應學習溝通與傾聽的技巧,培養解決衝突的能力。在婚前努力溝通彼此對婚姻對方的期望,並且理性地探討婚後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不要隱瞞自己的優缺點與過去的歷史。第七章 復建期的調適重點:(四)成長成長的七項內涵--◎ 放下舊包袱,解決殘存心理問題,發展健康的自我觀念。◎ 學會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看待事情。◎ 是由依賴到獨立的過程。◎ 了解自己可以不被環境所操縱,可以主動選擇思想、態度與行為的疼力,勇於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學會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同時不斷發展自己的潛力與天賦。◎ 勇敢地面對自己人格中的陰影,學會與自己個性、看法不同的人和平相處。◎ 由初生嬰兒到自我實現的過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更詳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的畫像,具有十六個特色。然而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許多人一結婚就鬆懈下來,認為自己已經找到可以依賴終身的對象,開始偷懶,不再吸取新知和發展自己的潛能,常要配偶為他們作決定,要配偶為他們背負安全感的擔子,長此以往,配偶不再敬重他們,也使他們對自己失去信心。離婚之後,離婚者必須學習處理震驚、迷惘、孤寂等痛苦的情緒,更需要尋求經濟自立,重建人際關係,了解前因後果,解決殘存心理情結。每當離婚者成功地面對挑戰時,便往前成長了一些,只要鍥而不捨,有一天將發現,離婚的痛苦竟是人生中「化妝的祝福」。第二部 特殊婚姻問題的處理第八章 揮別婚姻暴力根據學者研究歸納,施暴者可分成三種類型:普通型、惡犬型和眼鏡蛇型。其中惡犬型總是怪罪對方,多半是大男人主義。最可怕是眼鏡蛇型,他們崇尚暴力與權威、喜愛刺激與掌控,常把妻子當作囊中玩物,不僅會傷害妻子,也會傷害身旁的人。這類型的施暴者可能從小飽受身體與心靈的摧殘,而被打出一顆剛硬、崇尚暴力的心。如此痛苦的婚姻,離婚率卻不高。根據統計,很多妻子由於擔心孩子、經濟問題和丈夫報復,不敢輕舉妄動離開丈夫。我們需要教導受害的一方如何保護自己的性命,如何面對施暴者的怒氣,如何脫離配偶的傷害等,更要幫助受害者尋找合適的社會資源與輔導機構。如果未曾得到外界的幫助,那些有暴力習慣的人很難從惡性循環中跳出來。婚姻暴力遺害無窮,若一直包容施暴者,夫妻雙方與子女皆受害,一代傳一代,彷如咒詛永無休止。愛是需要學習的,我們需要教育社會的每一份子,如何去愛,如何建立長久、互相尊重的親密關係。同時要呼籲立法單位改進婚姻暴力防治法,以保護受害者,也讓那些陷在罪惡之中的施暴者有一條生路和改變的機會。第九章 外遇有救嗎?配偶外遇很可能是我們最痛苦的一種經驗;當事人所感受的孤單、無助,希望的幻滅、自尊心遭受打擊,對前途的恐懼與徬徨,都不是局外人所能夠想像的。當你不願意把心中的感受和配偶分享的時候,便會成為外遇的高危險群。外遇的第一個特性是「親密感」,是指你和第三者在感情上很有共鳴,心靈上覺得很接近。第二個特性是「藏匿性」,你有意無意地想隱藏你們之間的事情,不願意讓配偶知道。第三個特性是「性吸引力」,兩人之間產生興奮又緊張的感覺。根據學術研究,下列情況發生外遇的機率比較高,例如:※ 對宗教較不認同的人※ 認為「女人是男人附庸」的大男人主義者※ 婚姻品質較低的夫妻※ 在性生回上不滿足者※ 婚姻中權力較大、作最後決定者,外遇的機率較高。※ 當人面對危難、缺乏自信心、安全感時,容易墜入情網或發生外遇。此外,在生活中遭遇重大失落時,往往是外遇的高危險期。有一項統計指出,外遇受害者當中,只有百分之廿五的人是自己發現配偶有外遇,高達百分之六十八是由不忠者自己承認。因此當心中有疑慮時,要立刻接受婚姻輔導,用理性好好思考,重新審視自己在這場外遇裡,該負哪些責任?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釐清過去對婚姻的虛幻夢想,努力修復夫妻的關係,此外,最好找到能推心置腹、不會洩密、也不會任意批評的人幫助你。外遇有以下七種類型:一夜情型、拈花惹草型、契約型、修復型、長期感情外遇型、報復型、退場型。兩性發生外遇的原因和面對外遇的心態與反應也大不相同,差異之處也作了比較。美國臨床心理學家Dr.Janis Abrahms Spring和作者根據其臨床經驗及實證研究,整理出外遇中受害者七項心路歷程--失去自我認同、突然覺得不再被珍愛,失去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覺得人生是如此的不值得,突然失去身心掌控的能力。需要澄清的八個有關外遇似是而非的「迷思」--迷思一:大家都這樣,我為什麼不可以?迷思二:外遇的對象一定比元配更漂亮、更性感、更能幹、更有吸引力。迷思三:會發生外遇,被背叛的一方一定也有錯。迷思四:會有外遇一定是因為不忠者不再愛原來的伴侶了。迷思五:外遇對瀕臨破裂的婚姻關係有活化作用。迷思六:人對性的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外面得到了滿足,回家後會逃避房事。迷思七:如果在感情和性生活上得到滿足,就一定不會有外遇。迷思八:發生外遇最後必定會以離婚收場。婚姻復合需要時間。受害的一方在出軌的配偶回頭的初期,相當平靜,但過一陣子,潛意識開始試驗不忠的一方,有時會無理取鬧以試探對方是否真正悔改和愛自己。此時不忠者若能疏導內心的負面情緒,尋求專業輔導的支持,以耐心、愛心真正接納、傾聽與體諒被自己傷害的配偶心中的傷痛,受害者便能重新信任不忠的配偶,然後二人才能進入更高層次的醫治。處理外遇個案時,東西方有文化差異:東方人最關心的往往是「如何挽回外遇者?」西方人則較關心外遇結束後婚姻的醫治。處理外遇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模式--毀滅性的報復;一味努力的討好、姑息對方;長期容忍,以愛心和耐心等待不忠的配偶回頭;堅韌的愛。對於處理外遇,作者建議在不忠者未能用理性作正確判斷與抉擇之前,儘量不要衝動地把不忠者趕出家門,或馬上離婚。此時最重要的,是鼓勵受害者立刻尋求專業輔導,或有智慧、有愛心者的支持與引導,一方面止痛療傷,另一方面全盤思索外遇發生的因由與有效的對策。重建婚姻家園必須懂得如何減少推力,增加吸力。儘量避免大哭大鬧、威脅、自殺、苛責或激烈的報復等行為,如此會把對方愈推愈遠。擁有自尊、自重、謙和、愛心是吸引力,如果一個人能痛定思痛,反省自身缺點,努力改善自己的性情,吸引力就會增加。如果受害者能持之以恆地減少推力,增加吸力,以愛心、耐心及不亢不卑的態度與第三者「有智慧地競爭」,勝算就相當大。婚姻重建要注意下列三個要素:第一,外遇者愈快接納、了解受害者的感覺,婚姻關係恢復的愈快;第二,雙方都要探究、了解外遇發生的原因;第三,以行動攜手重建,在輔導者的支援和引導之下,按部就班,身體力行,一步步重建彼此之間的信任與親密。實證研究指出,那些能終止外遇並接受治療的人,復原的機率極大。所以經歷外遇風暴的夫妻可掌握這個機會,深入了解婚姻中的危機,使危機變為轉機。第三部 婚姻的探索與重建第十章 現代中國人婚姻所面臨的挑戰中國現代的女性同時接收到兩種不同的教育與訊息:一種是「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發揮妳所有的潛能貢獻社會」;另一種是「不管妳受過多少教育,有多麼優秀,只要一結婚就該放棄一切,以家庭優先,做個賢妻良母」。雙重的訊息在年輕一代的女性心中,造成強烈而深遠的影響。然而當前女性的期望已經改變,她們大多相信自己也是一個完整的人,有權利與男性一樣滿足自己的需要。事實上,別人是否愛自己,與一個女性是否完美,不見得彼此相關。完美主義者往往缺乏自信。人性的基本現象是:物以稀為貴、矛盾死結,而矛盾死結最常發生在親密的愛情關係之中。死結可分為以下幾種--1. 追求者追得愈緊,對方就逃得愈遠。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夫妻之間,被冷落的一方愈是要求配偶靠近她,滿足她情緒上的需要時,他們的心理距離似乎愈遠。2. 討好者往往居於劣勢。在人際關係中,當甲方需要乙方的程度,遠超過乙方需要甲方的程度時,乙方便佔了優勢。作者觀察到一個現象:女方多半是在婚前佔優勢,婚後卻居劣勢。依賴型婚姻中的婦女在家當賢妻良母,對丈夫百依百順,凡事委屈求全,只求丈夫高興。這類的「賢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姻會發生悲劇,有下列原因:(1) 心懷童話式的幻想。依賴型的婦女完全不看當今現實的環境,也不在意丈夫是哪種型態的人,是否喜歡被依賴,她一廂情願的相信,以往的傳統可以一成不變地應用在今日的社會。(2) 凡事屈就,討好丈夫,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也永遠不可能變成丈夫喜歡的樣子。(3) 當覺得不被人愛、失去自我價值感與感情上的自立時,她就愈需要得到丈夫的憐惜。(4) 對一位從小接受「男女平等」教育的女性來說,當她婚後「成功地」克服了心裡的矛盾,「犧牲」了自己,在家服侍丈夫、小孩,心中自然會產生一些「期望」(希望自己的犧牲有些代價),希望丈夫也能扮演好該有的角色。(5) 傳統的社會道德與規範約束力已大不如前;個人的角色行為,也不如以往那麼單純,容易預測。婚姻關係可分為兩種極端的型態:※ 「對立競爭」--在此關係中,夫妻雙方都爭強好勝,不願忍讓犧牲。這種夫妻關係相當不穩定。※ 「寄生依賴」--在此關係中,夫妻雙方扮演著完全不同而又互補的角色。此種關係常被彼此極高的期望壓得透不過氣來,雙方都沒有個人成長的自由。現今美國人的婚姻關係較趨於前者,傳統中國人的婚姻關係則趨近後者。健全的婚姻通常充滿彈性,在這兩極之間擺盪,有時彼此獨立,有時彼此依賴。這種平衡互補的關係,最接近理想的「中庸之道」。黃博士並提出普度大學史璜森教授就:婚姻美滿的程度、兩性對工作與感情的追求情形、如何選擇婚姻伴侶所做的三項研究,幫助我們對健全的婚姻有更清楚的認識。關於黃博士對婚姻的建言:1. 男女雙方都該建立一個觀念:美滿的婚姻,一定要由雙方共同努力建立。2. 在當今的世代,「溝通」是維護夫妻感情最重要的因素,雙方都應該用心了解對方的經驗與思想。3. 並不是每一對夫妻的關係都會陷入「死結」。對於陷入「死結」的人來說,居於劣勢的一方,一定要成長,以降低對另一方的需要。4. 面臨新的時代,要有新的覺醒與新的心理準備。5. 傳統「制度化」的婚姻,因不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而漸趨式微,代之而起的注重人際關係、較富彈性的「夥伴型」婚姻。6. 預防勝於治療。7. 平日若能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具備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識,危機來臨時,便不至於不知所措。過與不及都會造成問題,因而我們要小心地尋求「中庸」的適應之道。依賴型婚姻中婦女失敗的主因,不在於她們的溫柔順服,而是她們在「感情上」的寄生依賴,期望丈夫背負自己安全感、自尊心或自信心不足的擔子。在婚姻關係中,一方輸了會導致雙方都輸。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女性角色所承受的衝突與壓力,遠比男性大,在時代變遷下,女性所面臨的問題,似乎也比男性複雜得多。婚姻是一體的,唯有女性快樂的,男性也才能長久的快樂,反之亦然。第十一章 原生家庭知多少?無論是愛或傷痛,「家」畢竟是我們一生中關係最密切的地方;童年時從家庭所受到的影響,會延續到日後所經營新的家庭、塑造出的下一代。基本上,人一生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個人從小成長的家。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人際關係、管理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人與人之間情緒互動的了解,甚至談戀愛時,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響。婚姻中的許多問題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來的。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的互動關係中最常浮現;以前沒有得到滿足的,現在要加倍得到。發覺自己的「心理按鈕」在哪裡?生活中許多衝突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很多人因為長年的衝突沒有獲得解決,心靈不斷地受折磨。我們要把潛意識主宰狀態轉成意識主宰狀態,了解過去帶來的影響,並學習如何從當中跳脫出來。人類有兩個基本的需要:安全感、身體的撫觸。心理治療中最有效的兩個要素:鏡映與理想化。一、鏡映:父母親是小孩子心理上的第一面鏡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誰,靠著父母對他的反應、評價,從中建立自我形像和自我觀念。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關愛他們,同時要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身上還帶著過去傷痕的父母,若不懂得面對自己的問題,會比較不能忍受孩子負面的情緒。二、理想化:每個人都需要有個比自己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導,小孩子需要父母關愛他、管教他,有些小孩雖然物質不虞匱乏,但父母很忙,無法陪伴他,這些小孩比較無法控制情緒。如何平衡愛與管教,是非常重要的。愛雖然重要,卻如此難以拿捏,需要我們努力學習。人生難免會因與人相處時產生衝突、摩擦,而內心受到傷害,如果那些傷害繼續存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醫治,日後會有很多後遺症。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傷害、如何療傷?首先,我們當學習不再把手指指向別人,認為都是別人害我們變成今天的景況。心靈醫治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自我省察」,了解自己在成長歷程中曾發生的事,並用現在的眼光去檢視。使一個人特別憤怒或過度受傷的「情緒過激」反應,通常與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有關。因此,人要學習用現在的、較成熟的、更客觀的立場檢視過去所發生的事。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對於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了解:1. 家中排行:每個人在成長中多少都會留下某些印記,就是所謂的「心理按鈕」。2. 成長背景:生活有很多情況是因為我們把過去和現在混淆,以為過去的事情又再度發生了,其實,在你身旁的人只是碰巧觸發了你的心理按鈕。3. 內在誓言:內在誓言也可以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些理念,成為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成長背景無形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內在誓言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中保護我們不致受到太大的傷害。人際互動時,有三種自我防衛的型態:第一種是「討好型」,以「討好人」來保護自己。第二種是「攻擊型」,以在人還沒有指責他之前,先兇狠的指責別人,與每個人保持距離。第三種是「隔離型」,既不攻擊也不討好別人,只是把自己隱藏起來,保持遙遠距離,冷眼旁觀。有的人是「電腦型」,凡是用邏輯分析,過度運用理性,以隔離感情的方式保護自己,很難與人深交;有的人是「小丑型」,雖然表面上嘻皮笑臉,卻從不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除了覺察自己的內在誓言,了解上述基本的心理防衛之外,我們也可藉情緒日記與生命線分析,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及與他人之間的心理互動。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面對過去一些痛苦的經驗,一味壓抑自己受傷的情緒,反而會變成這些情緒的奴僕,受其控制。極力壓抑、否認這些情緒,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場合以更大的強度爆發出來。在復建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給自己一些正面的情緒經驗,雖然曾經受傷,但現在要開創「好」的一面。所以我們也要不斷建立愛的關係,使傷痕得到醫治,並努力學習創造各種正面的經驗。追溯記憶中悲傷或快樂的事件和過去的家庭歷史,可以作生命線的分析或心理歷史的分析。情緒性或經驗性上的學習遠勝過只在智性上學習。當你在回顧時,身旁最好有個安全的人,可以為你保密。當我們用現在更大、更遠、更成熟的眼光去檢視昔日的傷痛,那些破壞的魔力才能消失。如果是比較大的傷害,就需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協助。心理治療是一個「個別化」的教育課程,教導一個人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第十二章 婚姻的旅程我們有兩個基本的心理需要,一是「依附」,就是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二是「自我界定」,就是尋求「我到底是誰?」在一生之中,這兩個需要不斷地交替浮現,甚至還左右了婚姻關係的發展。夫妻二人也要經過類似嬰幼兒前三年成長過程中的「共生期」、「個體化期」,才能邁向成熟,進入「整合期」。一、 共生期:戀愛初期,雙方非常需要對方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故努力將自己最好一面表現出來,討好對方。這時,雙方的注意力集中在兩人相似之處,而不正視彼此的差異,以致常有對方與自己是「天造地設」的錯覺。在你儂我儂、甜蜜共生狀態中的戀人,彼此似乎有無窮的包容力,可惜這種狀態很難持久。健康的愛情關係,不會一直停留在共生期;否則會產生許多的問題。在此期中常見一種「融合」的現象,就是兩人的情緒完全糾纏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的感覺。這種分不清「到底是你的感覺,還是我的感覺」的現象,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缺乏心理界限所造成。共生期中,由於缺乏真正的安全感,兩人有意無意地希望對方的思想、意願和情緒都與自己相同。而且,在潛意識中只許對方表現正面的情緒,不許對方有負面的情緒。希望無論何時對方都以慈母的眼光欣賞自己,對自己微笑。二、 個體化期:當男女互訂終身之後,覺得關係較穩定,就會逐漸向對方顯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人心深處有一種希望所愛的人能完完全全地接納自己本相的渴求。共生期中往往只顯露對方喜歡的部份。當夫妻共同生活一陣子,陸續看到對方各種真面目時,便會從愛的夢幻狀態下醒來,產生「幻滅」。在此一時期,夫妻的認知似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過去只對雙方相同之處敏感,現在只把注意力放在兩人間的差異;過去彼此的差異是互相吸引的優點,現在卻變成無法忍受的缺點。其實,這種差異的顯現,正代表兩人關係往前進深了一步。不經過差異與衝突的階段,兩人無法建立真正的關係。這類差異往往和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有關,大部份的夫妻,也都能彼此妥協,順利通過這個適應過程。然而,有些人格不成熟的夫妻,卻由於這些生活習慣使得兩人關係停滯不前。夫妻間的衝突,大概脫離不了以下兩個基本向度:一是權力,也就是「誰贏誰輸」,一般夫妻很容易在「金錢」、「子女教養」、「姻親關係」等事上較勁;二是親密感,如果夫妻兩人能同時由共生期進入個體化期,他們之間的衝突就較為單純。一般來說,傳統的中國男性對女性的情感需要不太敏感,而現代人重視婚姻品質,當丈夫忽略妻子情感上的需要時,如果妻子的心理需要得不著滿足,可能會逐漸變成一個「追逐者」,在心理上需要與丈夫拉近距離,天天纏著丈夫和她說話;而丈夫就可能變成一個需要心理空間的「疏遠者」,生怕寄生依賴,失去自我與獨立的空間。許多男性在未贏得女性「芳心」之前,依附或情感依賴的需要很強。婚後,他馬上轉向尋求「自我界定」的滿足與專業的發展。而那些被人追求、尚未定情的女性在婚前較重視「自我界定」,婚後卻極重視「依附」。這種一追一逃的現象往往要一直到男女進入中年危機之時,才會反轉過來。我們對婚姻失望的原因如下:1. 邊際效用的問題。在共生初期,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因為對方總是恭維、讚美你,時日一久,漸漸失去了新鮮感,單單和對方在一起,已不能使你滿足。2. 婚前為了得到對方的愛,雙方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多少隱藏了對方所不喜歡的一面。加上兩人墜入情網,都把自己理想的夢中人形像投射到對方身上,然後愛上自己所投射的那個形像。以高壓操縱的方式,很難帶給夫妻彼此渴求的滿足,反而讓夫妻陷入互相傷害的惡性循環之中。個體化是婚姻發展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夫妻如果能順利地處理這個階段所呈現錯縱複雜的種種心理問題,尤其是「分」與「合」的矛盾,就能進入整合期的階段,享受上帝所賜豐盛甜美的婚姻生活。如果無法勝過這些挑戰,夫妻關係就可能惡化,一直在「敵對共生」的陷阱中,彼此仇視、傷害,而無法逃脫。第十三章 探索婚姻的藍圖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心理需求,人都有與別人建立關係、心理上彼此連結、情感上彼此依附的渴求。依據作者的觀察,憂鬱症患者中婚姻或家庭關係失調的比例很高,除了藥物之外,此症狀最好的治療方法是用「有意義、能帶來滿足的人際關係」。一個婚姻不幸的人,往往會比單身者承受更強烈的憂鬱與孤寂之苦。聖經認為,婚姻關係是人間所有關係中最親密的一種,而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離」、「合」、「一」是重要的婚姻心理任務。全美知名的臨床心理學家華勒絲汀博士(Judith Wallerstein),強調成功的婚姻在「合」一」時必須注重「依附」與「自我界定,尋求心理獨立空間」兩大心理需求之間的平衡。一、 人要離開父母人在婚姻中必須離開父母,這並非指身體上的分離,乃是指要割斷情感上的「心理臍帶」。這一點對華人來說,特別困難。在傳統文化中,我們認為天下人間最親密的不是婚姻關係,而是親子關係。聖經認為子女是上帝託給父母照管的,主權屬上帝,因而人間最親密的是夫妻關係。(一) 該離而不離:在子女成長要離開時,父母卻不願放手,以致無法完成「離開」的心理任務,使得原本可以彼此相愛的親人,全都陷入痛苦的情緒煎熬之中。(二) 不該離而離:在人的一生中,「依附」和「自我界定」的需要不斷地交錯出現。而那些在缺乏愛,充滿衝突、暴力、情緒虐待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表面上可能顯出一副堅強、不怕被傷害、不在乎父母是否愛他的樣子,但骨子裡卻十分需要被愛,因而可能為了逃離家庭,在未有心理準備之前草率地結婚。這類的孩子對婚姻充滿幻想,婚後則強烈地失望、甚至絕望。心理學認為,人在「合」的需要被充分滿足後,便會產生「分」的需要。如果父母有足夠的安全感、愛與智慧,就能有彈性地在子女需要「合」時,讓子女依賴;當子女安全感得到滿足,開始需要「分」時,便放手讓他們離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發展獨立的心理空間。(三) 敵對共生:每樁婚姻中,多少都會看到一點「敵對共生」的影子,這種情形相當普遍、殺傷力極強。為何在夫妻的親密關係中卻有強烈的愛與恨?原來雙方把過去在原生家庭沒有解決的心理情結,帶入現在的婚姻關係中。處在「敵對共生」關係中的夫妻,往往很敏感,雙方劍拔弩張,任何小事都會引起強烈的衝突。他們經常彼此傷害,但在心理上,卻又處在糾纏的「共生狀態」,一方面叫苦連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離不開對方。敵對共生的夫妻有以下十點心理特徵--1. 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2. 潛意識中,雙方都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3. 雙方都沒有安全感。4. 雙方心理上有強烈的黑白二分法。5. 很容易把自己人格中所不能接受的「壞客體」部份,頭射到對方身上。6. 濫用「投射」與「個人化」等心理自衛機轉。7. 在心理退化狀態中,潛意識裡誤以為配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主要的扶養者。8. 認為自己是無辜的一方、是婚姻關係中唯一的「受害者」。9. 缺乏「同理心」,無法站在配偶的立場,正確地了解對方的感受。10. 他們心中只有「你輸我贏」的觀念。敵對共生是心理上未能「離開」父母的典型現象,這些來自父母、原生家庭與成長經驗的「心理情結」,會影響他們完成「合」與「一」的心理任務。愈能了解、面對自己殘存「心理情結」的人,便愈能與配偶「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二、 與妻子連合這是婚姻關係中,夫妻必須完成的第二個重要的心理任務。這種「連合」,隨著婚姻發展的階段而有不同的深度。在共生期中,兩人的連合常建基於彼此理想形像的投射,根基並不穩固。健康的連合,並非意味著雙方失去自己的性向、能力與喜好。一個健康的婚姻應包含你、我及兩人間的關係三個部份。成熟的「連合」是本著互敬互愛的原則,允許兩人都保有「自我認同」,同時彼此對婚姻持手承諾,合力建造一個新的「夫妻共同體」,就是所謂的「婚姻認同」。在這個階段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雙方都忙著改變對方;大家都不願先改變自己,卻要對方變成自己所喜歡的樣子,照著自己的意思去行事為人。愈是停留在「共生狀態」,不能完成「離開」心理任務的夫妻,愈會強迫對方改變。三、 二人成為一體如果要長久享受美滿的性生活,就必須與伴侶有深厚的愛。如果在心理上不能與配偶「連合」,二人就很難享受美好的性生活而成為「一體」。當人把上帝設計「離」、「合」、「一」的婚姻藍圖,篡改為「一」、「合」、「離」時,愁苦必定加增。黃博士以為,成熟的愛包含尊重、自由,給予對方所需要的情感支持,也給予對方成長所需的心理空間。只注意「心理依附」而忽略「自我界定」的愛是不平衡的。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愈是無法給予配偶自由發展的心理空間。健康的婚姻關係好像兩個相交的兩個圓:一方面允許各自有成長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讓彼此有足夠的時間分享生活中新的體悟與體驗。成為一體乃是在完成「離開」與「連合」兩大心理任務之後的自然結果。每樁婚姻都是動態的,也是千變萬化的,每個階段夫妻關係都截然不同,必須經按照婚姻的藍圖,經常調整彼此的關係,才能持續滿足對方的需要,共同克服婚姻旅程中的種種挑戰。第十四章 婚姻重建七要素黃博士將一些優良的婚姻治療理論與技巧各學派最精華的部份,歸納成下列七個婚姻醫治與重建的要素:一、 委身:當今一些較有成效的婚姻治療法,絕大多數都強調委身的重要性,並幫助夫妻彼此承諾,停止一切酗酒、暴力或外遇等嚴重損害婚姻的行為。願意在短期重新委身的行為,將會增加雙方潛意識中的安全感。二、 處理原生家庭問題:婚姻治療者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夫妻檢視自己的「心理按鈕」,並學習處理這些按鈕,對自己的情緒反應負責。愛情與婚姻關係,比人間任何關係都更易引發這些潛存的「心理按鈕」,配偶一個無意識的舉動、或一句無心的言語,都足以使我們回到過去的情緒狀態之中,那些痛苦的經驗,彷彿又要重現了,在潛意識中誤認為,目前這個不小心引發我們舊有情緒經驗者,就是過去曾經傷害我們、帶給我們痛苦的人,這就是心理學界所稱的「移情」現象。於是,我們便想努力改變配偶,希望以前過去這些痛苦的經驗不再發生。同時,也期望配偶變成我們幻想中十全十美的父母;要求配偶滿足我們所的需求,醫治我們的心理創傷。這些潛意識的心理按鈕如果能透過「內在醫治」或「心理治療」,得到「矯正性情緒治療經驗」,往往能因情感上的新「領悟」與學習,漸漸地不再彼此諉過,把對方當成傷害自己的敵人。這種自省、探索的過程,能幫助夫妻雙方體認到,配偶只不過是引發自己痛苦經驗的「按鈕者」,自己才應該對情緒反應負責,學習用健康的方法滿足自己的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三、 自我撫慰:幫助夫妻在對方無法滿足自己情感需求時,學習自給自足。要學習分散愛的來源,不要強求對方給予自己他所欠缺的柔情,不妨從文學、音樂、休閒、公益,尤其是教會的朋友中尋找精神寄託。四、 並肩作戰:幫助夫妻共同體認,他們婚姻真正的敵人,並不是彼此,乃是造成他們之間惡性循環的行為模式,同時要教導他們要把每個人的動機與行為分開來看。如果夫妻能在情緒緩和的治療環境中,看到對方行為背後的善良動機,雙方就較能彼此寬恕;使配偶生氣的一方,也較有機會學習以合適的方式,取代過去傷害對方的行為。當夫妻不再忙著怪罪對方,各自調整自己的行為,一起應付共同的敵人。如此一來,婚姻關係必然有所改善。五、 存款訓練:這是婚姻治療史上,較早被發展出來的一套方法。雖然單獨使用時成效有限,但仍是婚姻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存款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夫妻彼此學習「愛的語言」,用配偶能感受和需要的方式,經常把「愛的禮物」存到兩人的「關係帳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高特曼教授研究指出,健康的婚姻中,存款與提款的比例應大於五比一。表達善意,增加彼此在潛意識中的安全感,是婚姻重建的當務之急。單使用此一方法不易成功,要需要與其他治療要素一併運用。在運用此一方法時,常會強調「禮物」的觀念,不期望得到對方的回報。六、 化解衝突訓練:婚姻治療者平日就要幫助夫妻逐漸領悟「移情」、「期望對方當神」等深度心理的現象,同時幫助他們學習自我撫慰,並讓他們學習如何增加雙方的「存款」,減少向對方「討債」。幫助夫妻在安全的情境下對話,是促進婚姻關係的關鍵。夫妻間的衝突,多半是在雙方毫無心理準備時,被對方突發的批評或行為引爆。夫妻若要有效解決衝突,治療者一定要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從「潛意識主宰」的狀態進入「意識主宰」的狀態。專家建議夫妻吵架要約時間、定地點、限範圍。夫妻吵架之前,最好學習掛免戰牌,避免彼此傷害。有一套被各學派普遍運用的對話技巧,對夫妻衝突的調適,頗有助益。夫妻中先有一方當「傾訴者」;另一方則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治療者控制並促進溝通的進行,建立一個安全的對話環境,在此情境下,「傾訴者」得以充分表達心中的想法與感受。「傾聽者」的責任,是以不辯護、不反擊的心態,設身處地細心體會「傾訴者」的心聲。「傾聽者」將心比心地努力去揣摩「傾訴者」的思想、情感與意念之後,不斷地把所聽到的與所了解的,用自己的話覆述給「傾訴者」聽,倘若「傾訴者」覺得「傾聽者」還未完全了解自己的意思,「傾訴者」可以不斷解釋、表白,直到對方能完全了解,並正確地覆述自己的意思時,兩個人才互換角色。心理投射是婚姻產生問題的原因之一,我們與配偶的關係,常建立在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上。「夫妻對話」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使夫妻雙方真正地認識對方,看清對方不是自己的延伸,也不是自己理想形像的投射,進而能夠尊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獨立而有自主權的個體,我們便能容許對方有與自己不同的想法與感覺,充分表達彼此的心聲與感受。當配偶能設身處地肯定我們的內在經驗,充份觸碰到我們心中各樣感覺時,這就是一種醫治。每個人心中都有座情緒「冰山」,平時只看得見水面上尖頂的部份,事實上,埋藏在其下的情緒較難以察覺。許多臨床治療者發現,如果我們能面對情緒冰山表層的各種負面情緒,並用健康的對話方式抒發出來,往往可以使壓抑在情緒冰山底層的柔情蜜意重新浮現。七、 在群體中學習:多半是由某種治療法的創始人或親自訓練出來的專業人士,利用周末在旅館等場地舉辦的婚姻研習會。一般來說,這類在大眾面前進行的研究會,教育的成份大於治療的成份。此類研習會,有時也會給予參加者實際演練的機會。這類研習會的長處在於群體成員間的彼此觀摩、互相激勵。參加的成員看到別人的婚姻竟與自己有類似的掙扎時,心中孤寂、焦慮的感受往往減輕很多;再加上看到其他夫妻致力學習,終能突破困境、挽救婚姻,每個參與者都受到激勵,覺得自己也有希望,願意努力改善,使自己的婚姻更加美好。這類的群體學習,對夫妻關係的維護與進深,極有助益。最理想的狀況是夫妻能定期參加這類的「夫妻懇談」,回來與四、五對夫妻組成支持團體,定期聚會,在生活上彼此關懷、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