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間廚房三個女人,靠著共通的語言──料理,在溢滿食物香氣中勾勒出彼此間矛盾的情感與依賴。 一次貧窮的料理旅行,看到廚房的邊界無限延伸;認知到廚藝的學習永無止盡。 性別在專業領域上的考驗──沒有什麼情況比廚房裡清一色是男性而妳是唯一的女性更糟! 本書是紐約知名主廚嘉貝麗葉.漢彌頓的半生回憶錄。一九九九年漢彌頓在東村開設了頗富盛名的餐廳「蜜棗」,但在那之前,她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艱苦地尋找生存的目標和意義。尤其在父母離異後,童年時家庭的歡愉美好一直是她所追尋的。漢彌頓那份在廚房的自在與快慰,來自於幼年時父母時常舉辦賓客上百人的盛大派對。烤羔羊的香味、蘋果木的燻煙、迷迭香大蒜醃醬汁,這些對她來說就跟皮膚一樣不可分離。 《廚房裡的身影》紀錄了漢彌頓在她與眾不同的旅程中待過的眾多廚房:童年的鄉村廚房裡,她愛慕的媽媽手裡拿著一支油膩的木湯匙,料理六口鍋爐;在法國、希臘、土耳其的廚房,她經常受到陌生人款待,體會到慷慨好客的本質;毫無人味的宴會承辦工廠,讓她付得起房租;漢彌頓自己在蜜棗的廚房,迎來許多意外的挑戰;丈夫的義大利母親的廚房,則將她過去的鄉村生活與未來的家庭連結起來——一段困難重重的婚姻最終帶來了豐美而長久的果實。
作者介紹
姓名:嘉貝麗葉.漢彌頓Gabrielle Hamilton紐約市東村「蜜棗」餐廳主廚兼經營者。密西根大學藝術創作碩士,主修小說寫作。作品散見於《紐約客》、《紐約時報》、《GQ》、《用餐愉快雜誌》(Bon Appetit)、《美味雜誌》(Saveur)、《美饌佳釀雜誌》(Food & Wine)。曾擔任《紐約時報》「主廚專欄」作家八周,作品被選入六冊《最佳飲食文集》。也曾受邀為「瑪莎.史都華的電視秀」和「美食頻道」等電視節目的來賓。目前和兩個兒子定居曼哈頓。譯者簡介姓名:廖婉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畢業,紐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曾任技術學院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義大利麵幾何學》、《廚房裡的身影》等。
序
廚藝高超的專業大廚不少,提起筆來也像拿起鍋鏟那樣揮灑自如的,卻不很多。從前我知道有個安東尼.波登,如今我又欣然讀到Gabrielle Hamilton的《廚房裡的身影》。──知名作家 韓良憶精彩絕倫!最棒的一本主廚回憶錄!嘉貝麗葉.漢彌頓在她優美動人的文字裡揉進了情感、靈魂和純淨的力量,我難以望其項背。《廚房裡的身影》是集永不妥協的主廚和才華洋溢的寫手於一身所成就的傑作。我嫉妒到噎著。相形之下我的《廚房機密》顯得膚淺而微不足道。——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美國名廚、作家、電視主持人嘉貝麗葉.漢彌頓改變了飲食文學的可能性,拉高了這類書籍的門檻。她對地道的飲食體驗那份近乎狂烈的愛,以及掏心剖肺、毫不設防的獨到見解,真實坦率又鼓舞人心。我會讀這本書給孩子聽,而且會燒毀我出過的所有書,假裝從沒提筆寫作過。之後我會到蜜棗餐廳應徵洗碗工,向我的新女皇拜師求教。——馬力歐.巴特利(Mario Btali),義裔美國名廚,《煉獄廚房食習日記》中的「廚神」名廚我一直認為嘉貝麗葉.漢彌頓雖然披著廚袍,但骨子裡是個不折不扣的寫手,這本滋味曼妙層次豐富又扣人心弦的回憶錄,證實了我的看法。她的坦率、勇氣和文筆,不光讓這本書迷人好看,也讓人對她的才華和努力佩服不已,而這兩者皆來自於她的孜孜不倦和激勵人心的歷練。她的文章和她做的菜一樣甘美。——咪咪.喜萊登(Mimi Sheraton),食評家,《德國菜食譜》、《食言》作者要當一名好廚師已經夠難的了,何況還要同時當一名好作家,沒有一身真功夫是辦不到的。嘉貝麗葉.漢彌頓說故事的功力和她做菜一樣棒──心思細密又創意十足,帶給人豐富的感官享受。她在此娓娓道來的故事,和她每天在蜜棗餐廳烹煮的菜餚,都叫人再三回味。——丹尼爾.布盧(Daniel Boulud),法國名廚,紐約著名「丹尼爾餐廳」經營者《廚房裡的身影》有著主廚的故事該有的樣子:令人愉快、滴著美味的醬汁、沾著腎上腺素和多年睡眠不足的氣味。漢彌頓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的寫作,能夠既優雅又尖銳……而貫穿這些故事的,是漢彌頓對於料理及它帶來的撫慰有著文火慢燉般的持續熱情。她寫道:「在懼怕或飢餓的時候被照顧接濟——而且經常是陌生人——變成我一次次不斷回顧的最重要的飲食經驗。」正是因為她對食物和善意之間的連結有著深刻的體會,才讓《廚房裡的身影》如此動人,。——琳奈特.蒙(Lynette Mong),Amazon三月選書書評漢彌頓不僅是紐約蜜棗餐廳的擁有者和主廚,還是受過訓練的作家(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在這本令人上癮的回憶錄裡,描述了她非正統的主廚之路。——《出版人週刊》漢彌頓的烤牛骨髓可能很棒,但她的文字更是堪稱極品。——美國國家廣播電台(NPR)書評
目次
目 次【推薦】血源骨頭奶油後記作者註記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