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五南本版 > 博雅書屋 > 人文隨筆 
     
    歐遊雜記
    編/著者: 朱自清
    出版日期:2011-11-30
    ISBN:9789866098345
    參考分類(CAT):人文隨筆
    參考分類(CIP): 散文;隨筆;日記

    定價: $1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80 元
    特價:85折!408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歐洲的「景」是一種大自然和歷史的痕跡,它所展現的是對物、對人的生命張力。分隔兩樣人的賽納河、在微波里蕩著的剛朵拉、以彩色大理石砌牆的聖彼得堂、平得像鏡子的瑞士湖水、引著你一直想見最遠最遠地方的亞姆斯特丹、室內室外常見運動員風男女的柏林市、世界上最高的塔愛非爾,兩個月走訪五國、十二個地方,或許大多只能算是走馬看花,但是朱自清卻透過清晰細膩、語言簡煉的文字,不僅記述景物而已,更考究歷史文明,讓每個時期的人物事件映入眼簾。體現了歐洲的風味,也意涵了朱自清對生活、品味的堅持。  一本體驗歐洲「真」、「善」、「美」,帶著讀者走過歐洲歷史景色,豐富多變的旅遊隨筆。本書記錄了歐洲各方面的觀察和思考。全書從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滂卑故城、瑞士、荷蘭等介紹歐洲。作者接觸了歐洲各個層次的人物,經歷歐洲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並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因此,能夠為讀者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歐洲印象圖。本書特色  朱自清的文章向為歷代中小學國語文的選讀文章之必選,而歐遊雜記更是作者於遊歷歐洲後的隨想。作者的文筆輕鬆流暢,可讀性很強,適合各個層次的讀者閱讀。書中更配合些許鉛筆畫的圖片,生動地展現出作者筆下景物的特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朱自清  原名自華,號實秋,後改名為自清,字佩弦。幼年受傳統的古典教育,大學時代即開始創作新詩,一九二三年發表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上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九二五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古典文學的研究。  抗戰爆發後,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享年五十一歲。民初散文家郁達夫曾說:「朱自清雖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葉聖陶則說:「現代大學裡,如果開現代本國文學的課程,或者有人編現代本國文學史,論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全寫口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可見朱自清在當代受到推崇的程度。  作品尚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等,有著作二十餘種,約二百萬字。
    這本小書是二十一年五月六月的遊蹤。這兩個月走了五國,十二個地方。巴黎待了三禮拜,柏林兩禮拜,別處沒有待過三天以上;不用說都只是走馬看花罷了。其中佛羅倫司,羅馬兩處,因為趕船,慌慌張張,多半坐在美國運通公司的大汽車裡看的。大汽車轉彎抹角,繞得你昏頭昏腦,辨不出方向;雖然晚上可以回旅館細細查看地圖,但已經隔了一層,不像自己慢慢摸索或跟著朋友們走那麼親切有味了。滂卑故城也是匆忙裡讓一個俗透了的引導人領著胡亂走了一下午。  巴黎看得比較細,一來日子多,二來朋友多;但是盧浮宮去了三回,還只看了一犄角。在外國遊覽,最運氣有熟朋友樂意陪著你;不然,帶著一張適用的地圖一本適用的指南,不計較時日,也不難找到些古蹟名勝。而這樣費了一番氣力,走過的地方便不會忘記,也不會張冠李戴—若能到一國說一國的話,那自然更好。自己只能聽英國話,一到大陸上,便不行了。在巴黎的時候,朋友來信開玩笑,說我「目遊巴黎」;其實這兒所記的五國都只算是「目遊」罷了。加上日子短,平時對於歐洲的情形又不熟悉,實在不配說話。而居然還寫出這本小書者,起初是回國時船中無事,聊以消磨時光,後來卻只是「一不做,二不休」而已。所說的不外美術風景古蹟,因為只有這些才能 「目遊」也。遊覽時離不了指南,記述時還是離不了;書中歷史事蹟以及尺寸道理都從指南抄出。用的並不是大大有名的裴歹克指南,走馬看花是用不著那麼好的書的。  我所依靠的不過克羅凱(Crockett)夫婦合著的《袖珍歐洲指南》、瓦德洛克書鋪(Ward, Lock & Co.)的《巴黎指南》、德萊司登的官印指南三種。此外在記述時也用了雷那西的美術史(Reinach: Apollo)和何姆司的《藝術規範》(C. J. Hclmes: AGrammarof-theArts)做參考。但自己對於歐洲美術風景古蹟既然外行,無論怎樣謹慎,陋見謬見,怕是難免的。本書絕無勝義,卻也不算指南的譯本;用意是在寫些遊記給中學生看。在中學教過五年書,這便算是小小的禮物吧。書中各篇以記述景物為主,極少說到自己的地方。這是有意避免的:一則自己外行,何必放言高論;二則這個時代,「身邊瑣事」說來到底無謂。但這麼著又怕乾枯板滯—只好由它去吧。  記述時可也費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覺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難。顯示景物間的關係,短不了這三樣句法;可是老用這一套,誰耐煩!再說這三種句子都顯示靜態,也夠沉悶的。於是想方法省略那三個討厭的字,例如「樓上正中一間大會議廳」,可以說「樓上正中是—」、「樓上有—」、「—在樓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給讀者整個的印象,或者說更具體的印象。再有,不從景物自身而從遊人說,例如 「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車」。若能將靜的變為動的,那當然更樂意,例如 「他的左胳膊底下鑽出一個孩子」(畫中人物)。  不過這些也無非雕蟲小技罷了。書中用華里英尺,當時為的英里合華里容易,英尺合華尺麻煩些;而英里合華里數目大,便更見其遠,英尺合華尺數目小,怕不見其高,也是一個原因。這種不一致,也許沒有多少道理,但也由它去吧。書中取材,概未注明出處;因為不是高文典冊,無需乎小題大做耳。出國之初給葉聖陶兄的兩封信,記述哈爾濱與西伯利亞的情形的,也附在這裡。讓我謝謝國立清華大學,不靠她,我不能上歐洲去。  謝謝李健吾、吳達元、汪梧封、秦善軻四位先生;沒有他們指引,巴黎定看不好,而本書最占篇幅的巴黎遊記也定寫不出。謝謝葉聖陶兄,他老是鼓勵我寫下去,現在又辛苦地給校大樣。謝謝開明書店,他們願意給我印這本插了許多圖的小書。
    目次
    序威尼斯佛羅倫司羅馬滂卑故城瑞士荷蘭柏林德瑞司登萊茵河巴黎西行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