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知名詩人、文化評論家楊小濱首次以當代詩學為主題結集出版的專著,書中結合文學批評與語言學、文化研究的概念,宏觀的觀察兩岸三地詩人詩作,討論現代詩的創作理念、詩人社群,以及當代詩壇發展。摒除學究式的論述,作者以散文的形式闡發對詩學、對語言最初始也最深刻的感受、觀察與省思。
作者介紹
楊小濱,兩岸三地 知名文學評論家、詩人、學者。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文學碩士、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密西西比大學,並於北京師範大學擔任客座講席、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專長領域中國現當代文學、大衆文化批評、文化理論與比較文化。曾任台灣《現代詩》特約主編、《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特約策劃。著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景色與情節》、漢英雙語詩選《在語言的迷宮裡》,另著有文學批評代表作《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歷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等書。《穿越陽光地帶》曾獲台灣現代詩社「第一本詩集」獎,並受邀參加2010年太平洋詩歌節。其創作屢見於台灣各大報刊(聯合副刊、自由副刊、中國時報),2009年於《印刻文學生活誌》闢有專欄。
名人/編輯推薦
王德威
序
〈語言的放逐〉1 被放逐的人不是從某塊地域上消失的人,而是從某種語言中被拋出而突然喑啞的人。我們在異國的人群中穿梭,想像著抒情的片語,想像著謾駡的最惡俗的言辭,想像著雙關、戲擬或反諷的段落,但對象卻無跡可尋。這種語言的衝動是至為尷尬的,它同肉身的無效的激情正可比擬:它成為表達的手淫,從自身抵達自身。 因此,被漢語遺棄比被那個叫做「中國」的空間所遺棄更為令人絕望。那個在形式上呈現為空間的國度也許需要「民族」這個範疇才能獲得它的意味,而民族,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斷言的,無非是一個「想像的社團」罷了。這個社團僅有的紐帶便是語言。作為符號化的文化,語言不僅曾經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形式,諸如滲透在家族網絡、以及性的關係下的抽象形式,而且也是維繫著整個政治和文化體系的基本形式。同世界上所有的語種相同,漢語,無庸諱言,是一個龐大的帝國或監獄,囚禁著每一個企圖說話或聆聽的人。然而正是在與之搏鬥的意義上我們混入了其中並且許久以來成為極為聒噪的人,以至於我們在失去了敵人之後(失去了,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敵人拋棄了)顯得無所適從。2 相對於囚禁來說,放逐畢竟是一種對壓制的解脫。在這個意義上,放逐無疑體現了一種誇張的自由。在這種自由裡,興奮和無聊是同義的。在這種自由裡,聲音穿越了足夠廣袤的空間,卻無人聽見。 我在另一處談到囚禁與放逐這兩個特定時期的政治母題。從語言意義上說,這兩個母題似乎更令人不安。當然,放逐的快樂只有在經歷了囚禁的痛苦之後才能獲得。同樣,對於一個深知語言如何在枷鎖中掙扎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逃離這種枷鎖更快慰的事了。也就是說,對於曾經只有將「痛楚」昇華為「堅忍」一詞才能說出他肉體苦難的人來說,直接說出「痛楚」是一次極樂的經驗。但是,這一次說出卻是沒有聽眾的,正如上一次虎視眈眈的聽眾一樣令人沮喪。 不管怎樣,語言個體的命運永遠徘徊於囚禁與放逐之間:要麼被那個體系捕捉,成為執意反抗的或者以逕自的、出軌的遊戲來藐視體系規範的不安分的囚徒而時時遭到懲罰,要麼被那個體系所忘卻,享受最自由的無限空間,卻因孤獨無疾而終。3 語言社會的基本關係是對話,無論這種對話是對抗式的,或是交流式的。顯然,被放逐者唯一的生存形式便是獨白。在虛擬的語言國境內,獨白便成為孤寂的、唯一的「社會」事件。沉溺於漢語的虛擬國度中,徒勞地尋找說話的對象,我們孜孜不倦的獨白使放逐顯得更為荒謬。然而這種荒謬卻正是被放逐者所註定要面臨的。 對於被放逐者來說,做一個局外人,這個簡單而現實的境遇,當然從根本上說是語言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人」連地獄都不是,連地獄所擁有的好客性、親和性和包容性也不可能顯示。「他人」作為一種異己的語言存在僅僅是一個無關的、隔絕的體系,或者一個擦身而過的影子,無法觸摸,更無法進入。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獨白沒有人傾聽的時刻,我們自己也無法獲得傾聽的能力。因此,反過來,異己性也是我們對於「他人」所顯示的。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變成了「他人」,阻隔了所有自身之外的人。於是,哲學家沙特的存在主義命題被寓言家卡夫卡的城堡意象所替代而顯得不可捉摸,它甚至變成後現代的令人疲耗的迷宮。4 被漢語放逐並不僅僅意味著對那個具有四聲系統的說話方式的喪失,它更意味著對語言背後的歷史語境的間離。也就是說,即使某個詞能夠被最精確地轉譯為party、parti或Partei,它的惡毒的、荒謬的、無恥的、殘酷的和虛偽的內涵仍然無法被傳遞。(順便一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隱喻性的文學從本質上說是不可譯的。)而這正是被放逐者的困境:語種的絕緣被文化的絕緣註定了厄運。 同樣,迷失在「洋話」(假洋鬼子說:「這是洋話,你們不懂的」)之間的人毋寧說是徘徊在橄欖球的無聊規則、邁克爾‧傑克遜的假模假式以及肥皂劇的笑聲之外的人。被一個語言世界遺棄而在另一個語言世界外徘徊,這種無可名狀的窘境指示了我們的邊緣狀態。這種邊緣狀態會是一個超越的契機嗎?抑或它僅僅是絕望的懸崖? 關鍵在於,你如何可能,象歐陽江河曾經看到許多人所擬想的那樣,「從一個象形的人變成一個拼音的人」,變成對那個「想像的社團」毫無記憶和知覺的人,或者,自我狂妄地放逐了那個巨大的國家,作為對被放逐的阿Q式的復仇。
目次
【詩學隨筆】幽靈主義寫作語言的放逐關於詩歌的先鋒意識關於詩歌與身體階級的詩,革命的詩――超左派詩學論綱語言包裝或詩存在的神話為什麼我沒有(拒)簽青海湖詩歌宣言?【詩人公社】有如您依舊在遠方――悼梅新詩人之交醉如酒――閒說芒克大隱隱於遊君子,漢子、鬍子、痞子等等――四川青年詩人印象【當代詩論】解讀兩岸當代詩的後現代性當詩穿上了謎語的戲裝崩潰的詩群――當今先鋒詩歌的語言與姿態戴著鎖鏈跳舞異域詩話:1990年代海外大陸詩隨筆作為現代性幽靈的後現代:當代詩歌中的城市寓言一邊秋後算帳,一邊暗送秋波關於1960年代出生的詩人飄零在傳統與後現代之間――台灣當代文學管窺有關兩岸詩的隨想(兼答零雨、鴻鴻問)說得比唱得還好聽:當代詩歌中的敘事與抒情――北京大學未名湖詩歌節演講【詩人短評】表演與虛無:讀零雨詩集《特技家族》冬日之旅:讀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深淵與鬼魅――讀零雨詩集《我正前往你》在聽覺和視覺的交互感應間――讀陳育虹間隙的魅力――讀陳育虹詩選《之間》眾皆革命,我獨恍惚――讀陳建華1960年代詩作北島:元歷史陳述的危機多多:抒情的災難嚴力:轉喻的人間喜劇楊煉:面臨廢墟的生命與自然孟浪:如何面對自身的反面一個孟浪在天上飛主體的痛感――讀雪迪詩集《亮處的風景》毛世紀的「史記」:作為史籍的詩輯【詩學對話】「詩歌執照」的掠取者來龍去脈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是反諷的文學場內的界外玩法――楊小濱與楊宗翰對談數位世代新文學關於當代旅居海外詩人寫作的訪談《中國電視報》書面訪談一個多重身份的詩人――《科學時報》訪談一座充滿創造力和詩意的城市――詩人楊小濱談詩論語話成都詩歌中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