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遨遊大自然
     
    吉野1號米(花蓮區農改場專刊第178號)
    編/著者: 范雅鈞
    出版日期:2022-04-01
    ISBN:9789865455842
    參考分類(CAT):遨遊大自然
    參考分類(CIP): 農藝

    優惠價:9折,180

    定價:  $200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在吉安說到稻米品種的歷史,總是可以聽到花蓮吉安還有種日本人留下的稻種、吉野村的日本農民終於種出了特級稻米,那年是一九一九年、吉野1號是天皇米這樣的地方傳說,為這款稻米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吉野1號是台灣最早發展成功種植的稉型品種之一,由於口感食味優良,曾是花蓮吉安地區富有盛名的品種、送禮的珍品。對於這富有地方傳奇
    與在地歷史記憶的品種,本場也有深厚的情感,多年來持續地繁殖保存。許多在地農民也對其情有獨鍾,每每向本場索取稻種。我們不禁思忖揣想,吉野1號怎麼來到吉安?為什麼進貢給日本天皇?當時的盛況又是何等風光?

    為了解開這謎團,本場特別委託台灣農業歷史學家范雅鈞老師,進行吉野1號史料及老照片的蒐集與考證,深度訪談地方耆老與參與人員,將史料檔案與田野調查成果轉化為本書。現在,就和我們一同深入這首次開箱的吉野1號百年傳奇身世,認識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作物保種與復興的人文底蘊內涵。

    考證期間還驚喜發現,一九二八年花蓮港廳第一次擇定的獻穀田,就是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目前的試驗田區。該田區歷經了近百年時光,迄今從事水稻等作物栽培與農業試驗。而花蓮農改場自一九三九年創立以來,歷任的場長包括:范則堯、劉文慶、蔡財旺、陳培昌、張萬來、林富雄、鄭義雄、黃山內、宋勳、侯福分、黃鵬、范美玲等,皆帶領稻作人員兢兢業業地執行保種工作,使吉野1號能流傳至今。

    此外,吉野1號的傳奇美味,也讓人們念念不忘。吉安鄉農會恢復契作以來,常常供不應求。現任總幹事張德奇將進一步拓展其加工應用種類,向本場技轉甘酒及冰品原料加工技術。高雄餐旅大學陳千浩老師,則讓吉野1號米發揮出最適釀酒米的特性,成功釀出台灣在地高級清酒。

    最後,誠摯地感謝各界共同投入推廣,增加產品多樣化,展現吉野1號別開生面的百年風華。更要感謝本場相關業務同仁,一直在田間及實驗室默默耕耘,讓吉野1號生生不息,持續供應稻種給農友種植,落實本場社會責任。展望下一個百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仍將秉持初衷,攜手農友、農會與各界共同努力,讓吉野1號長長久久傳承下去!
    依山傍海的吉安鄉,位於花蓮縣北方,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發源自奇萊北峰的木瓜溪,下游河道分歧成樹枝狀沖積扇,匯入花蓮溪流向太平洋,全境八成為平原,具備先天優良的農業環境。

    平原地區原住民族為南勢阿美各社,舊名七腳川社。自台灣開發以來,官方統治力僅限西部台灣,直至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才改採取積極的開山治理政策。台灣割讓日本之後,日治初年的台灣總督府忙於維持治安,加上財政困窘,交通不便的東台灣又是原住民族活躍領域,無暇他顧之餘,只好勸誘日籍資產家賀田金三郎從事東台灣開發。然而,賀田組拓墾事業因為勞動力不足,加上入山開採樟腦與原住民族常起糾紛死傷,事業經營成績不振,私營移民事業失敗告終。

    有鑑於此,台灣總督府改行官營移民,一九○九年初,荳蘭移民指導所成立於花蓮港廳,招募日本農業移民開墾二千多甲七腳川原野,第一批多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一九一一年正式更名為吉野村。官營移民村建立之初,原以甘蔗為主要作物,等到水利工程逐漸完備,有水才有水田,水稻種植面積逐漸超過蔗園,成為主要作物。

    日本人習慣吃稉稻,吃不慣台灣秈稻,吉野村民青木氏從故鄉熊本縣菊池郡帶來稻種,在吉野村馴化試種成功﹁吉野1號米﹂,不僅成為吉野村名產,更成為花蓮港廳獻穀田的指定稻種,以及日治後期台灣專賣局釀造高級清酒的最適酒造米。

    戰後日本官民遣送回國,吉野村改名吉安鄉,吉野1號米失去主要消費客群,加上栽種不易,單位收穫量少,漸漸消失於吉安鄉田間,僅剩少數契作供應給難忘其美味的中上階層食用。

    所幸,吉野1號米的優良食味值特色以及在地栽種歷史,獲得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歷屆場長支持,歷任稻作專家同仁參與研究與保種,依舊在百年不變的同一片土地成長。也許栽種面積隨著時代變遷而起伏,不變的是流傳地方的美味記憶與天皇米傳說,形成地區共同文化資產。傳說中的吉野1號米終於重返舞台,以食用米,以酒造米,更將以加工美食種種姿態,再現獨特迷人滋味。
    目次

    2/場長序/延續傳奇品種 重現百年風華/杜麗華
    3/作者導讀/有形吉野米 無形文化財

    第一章
    6/移民:夢想之地
    8/第一節 原住民部落與清末開山治理
    16/第二節 台灣總督府的東台灣統治
    25/第三節 官營三移民村

    第二章
    34/廣植:南國沃野
    36/第一節 吉野村與吉野圳
    49/第二節 天皇米傳說—新嘗祭獻穀田
    56/專文 花蓮港廳獻穀田
    68/第三節 在地清酒釀造—全島酒造最適米

    第三章
    82/保種:傳承百年
    84/第一節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承先啟後
    91/第二節 戰後吉野1號米之滄海桑田
    101/第三節 花東特色稻種

    第四章
    112/再生:新品新酒
    114/第一節 技術研發與時俱進
    124/第二節 尋找地方共同記憶的復耕
    133/第三節 風華再現—台灣地酒再生

    141/附錄一:吉野1號大事年表
    143/附錄二: 歷年稻作人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