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文化藝術
     
    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輯 第四階段報告[軟精...
    出版日期:2023-10-31
    ISBN:9789865329402
    參考分類(CAT):文化藝術
    參考分類(CIP): 各國古物誌

    優惠價:9折,180

    定價:  $2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90 元
    特價:90折!441
     
    定價:700 元
    特價:90折!630
     
    定價:1000 元
    特價:90折!900
     
    定價:5000 元
    特價:90折!450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民國95年起至106年,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其中第一階段(96-98)普查成果已於105年3月出版、第二階段(99-101)普查成果已於107年6月出版、第三階段(102-105)普查成果已於108年3月出版,本次係出版第四階段(106)普查成果。本專輯內容包含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作業工作計畫、科學儀器探測作業、調查成果說明、出水文物保存維護與登錄、人才培訓與專業訓練等,並提出評估與建議。
    深藍色的追跡者—打開水下考古之門
    臺灣自古以來位處歐亞貿易的重要航道,加上地理環境因素,因此具備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特別是臺灣海峽可能蘊藏大量的人類活動遺存,這些不僅是學術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材料,更是國家珍貴的文化資產。

    因應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的《水下文化遺產公約》,宣揚各國應為全人類之利益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精神理念,強調現地保存、人才培育、教育推廣及國際合作等原則。本局自2006年起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已完成三個階段(2007年-2016年)的調查,累積豐碩的成果。

    2017年起開始進行第四階段調查工作,並在各敏感區持續進行調查,發現多處目標物,分別在2017年時進行「澎南3號」、「七星岩1號」、「合界1號」搜索及辨識調查,2018年至2019年依據口述訊息,針對琉球嶼海域及西莒島海域展開搜索調查,經探測發現「琉球嶼1號」、「琉球嶼2號」及「西莒島1號」等沉船。第四階段著重在出水遺物與考古觀點之間的扣合,並待後續專家學者們深入探究,以完整呈現臺灣在大航海時代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與具有的影響力。

    2019年繼續於澎湖南方海域調查搜索,發現疑似清代沉船遺骸及大量船貨,初步命名為「澎湖1號」,因其出水遺物多件來自中國華南一帶窯口的陶瓷器,對於水下考古是重要的里程碑,從陶瓷器的形制、紋飾進行時代背景研究,有助於詮釋歷史發展脈絡及理解臺灣在航海貿易史上的歷史定位。

    為遵循水下文化資產國際公約現地保存的精神,本局亦依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條規定,爬梳整理前期豐碩的研究成果,選擇具備歷史、文化、考古等價值之「將軍一號」、廣丙艦、蘇布倫號、「綠島一號」、山藤丸、博卡喇汽輪等6艘沉船,陸續於2017年及2018年完成水下文化資產列冊程序,並逐年進行監測工作以落實水下文化資產之管理保護機制。

    臺灣身為海洋國家,肩負著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使命,但囿於周遭海域暗礁遍布、水流湍急等因素,水下考古工作的難度相較陸域考古更形艱困,充滿未知與挑戰。期望藉由出版計畫報告書輯,能讓大眾更加認識臺灣周遭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及水下考古工作不可取代的價值。在此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臧振華院士長期致力推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以及水下考古工作隊在險峻的作業環境下投入與堅持,為臺灣持續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也期望相關部門能持續宣揚推廣臺灣海洋文化知識,促使發展全民保護及珍愛水下文化資產的意識。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陳濟民

    持續努力、迎來繽紛

    台灣四面環海,古代人類在這些海域活動和航行,遺留了非常多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的水下文化資產,可說是一座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庫。因此,如何將其中的資料探勘出來,使之產生對國家有用的價值,便成為台灣水下考古學家的使命之一。
    水下考古學在台灣的發展,比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較為遲緩。國立歷史博物館曾經於1995、1996及1998年首先在澎湖將軍嶼海域進行了「將軍一號」古沉船的調查。但是此項工作結束後,即未有進一步的發展。直到2006年,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現文化資產局)為執行「國家海洋政策綱領」中「深耕海洋文化,形塑民族特質」之目標、順應國際上保存水下文化遺產之潮流,以及達成保護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之目的,乃委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博士主持為期三年之「澎湖馬公港古沉船調查、發掘及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科學人才培育計畫」,其目的是要調查澎湖馬公港之疑似古沉船、培育水下考古及文物維護人才、建立水下考古團隊,及進行澎湖海域之水下文資調查。這個計畫系統性地開啟了我國水下考古學的工作。
    到了2010年,本計畫進入第二階段,調查工作開始擴及到臺灣周邊海域、計畫名稱因而改為「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為期三年。2013年,又繼續執行第三階段,為期四年,至2016年12月31日結束。此後。從2017年1月1日開始第四階段,至2019年12月31日,共執行三年。在第四階段第一年結束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鑒於水域工程和離岸風力發電場域開發所產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工作的需求日增,遂改變政策,除了例行性之水下文化資產普查外,另須支援水下文化資產的監管,以及水域工程開發場域的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結果的驗證及價值評估工作。因此,2018年將計畫名稱改為「水下文化資產調查、驗證、管理維護計畫」,2019年以後,又改名為「水下文化資產列冊管理及水下目標物驗證計畫」。本報告主要是呈現我國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工作第四階段(2017年至2019年)的成果。
    我國水下文化資產普查的工作,迄第四階段結束,已經執行了13個年度,雖然備極艱辛,但成果堪稱豐碩,凸顯此項工作的價值和重要性。作為此一計畫的主持人,我要特別感謝主管機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持續支持及全體水下考古隊員的努力。我也希望透過這些水下文化資產的發現,可以喚起國民重視及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意識。
    我國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如今將因水下文化資產的探勘與發現,而迎來多彩的繽紛。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特聘研究講座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臧振華
    目次
    壹• 前言22
    貳• 2017 年度至2019 年度計畫目標與項目34
    參• 澎湖海域第十六調查區普查40
    肆• 水下目標物驗證及搜索調查52
    伍• 重要沉船勘查156
    陸• 六處列冊管理之水下文化資產定期監看230
    柒• 水下目標物之驗證及評估324
    捌• 水下目標物之辨識與評估354
    玖• 結語與建議372
    參考文獻380
    附錄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