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
    編/著者: 張淑香
    出版日期:2022-09-08
    ISBN:9789863506409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中國文學總論

    優惠價:9折,351

    定價:  $390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680 元
    特價:90折!612
     
    定價:96 元
    特價:90折!86
     
    定價:480 元
    特價:90折!432
     
    定價:700 元
    特價:90折!63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以現代批評的眼光,探討元雜劇中所表現的愛情及社會意義。書中論述元劇所映現的戲劇精神,心理義涵與倫理覺知,並探究這些內涵所可能具有的社會與文化意義。

    作者透過豐富的心理分析、倫理哲學、神話研究、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現代知識,來闡發這些古典作品中之深刻精神體驗的微言大義。其中對於元劇的五大代表作:《西廂記》、《竇娥冤》、《梧桐雨》、《漢宮秋》、《倩女離魂》,尤有詳細的探討、精闢的創見。是一部以現代眼光重新認識元代雜劇之智慧的重要著作,值得關懷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其探索工作者參考。
    作者介紹
    張淑香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文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學理論、中國詩詞、中國戲劇小說。著有《李義山詩析論》、《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A Grammar of the T’ang Poetic Journey”等。
    2022年版序 思念

    屈指堪驚,算起來,寫作這本書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一本書收藏的也許就是某一時段的寫作者,或者與該書相關的一些情事,而要我重返回顧已經過去的任何事物,這對我是最困難的事。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疵癖,我的致命毛病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害怕回顧與重複。這種幾成病疾的癖性甚至嚴重影響到我一切的工作,所以但凡是我寫過的文章,我隨寫隨忘,不假思索就拋棄精光,也無意收存發表過的東西。每到職業上需要更新出版資料,就往往徬徨求索求助於他人。所幸身邊的人總是體貼我有此病癖,常為我保存。而既有此癖,當我被告知臺大出版中心計劃重印以前大安出版社絕版的部分學術性著作,且我的兩本舊作也包括在其中,當下我的直接反應就是沒有意願,只是同時又知道重刊書單為柯慶明教授生前所建議,在遲疑之間,改變了主意。但即使是在那可否瞬間的邊際,一貫積習的癖性還是不免掙扎,極不想面對這個問題,於是要求將我的著作排到這系列叢刊最後印行。而就在我沉沒在身邊各種事務之際,不知不覺疫情中的時日竟也疾馳而去,曾幾何時,我就突然面臨校稿的現況了。

    似乎時間的年輪還是提供了一種透視,這本討論元雜劇的書再次出版,拂去人間多少歲月的塵灰,也重新讓我醒悟自己與戲劇竟是始終緣分不淺。如當年初序所言,以為寫作此書「完全是由於一種偶然的際遇」,但如今反思,其實深有根源。這個應聘到文化學院國劇組兼課的偶然際遇,當時由於某種原因,我在序中不便談及,至今梗梗於懷,因為找我去兼課的正是俞大綱老師。那時候俞老師應該是文大戲劇系主任,他辦學極富理想又具有現代視野,想為系裏聘請一位在國外攻讀戲劇的教員,但對方暫時還未能完成學位,為了保留職缺,於是才讓我代替去兼課。至於為什麼是我,我已記不太清楚,如今回想,會去代課這件事依稀與俞老師、臺靜農老師與柯慶明都有些關係。之前我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曾經選修過俞老師講授的「李商隱詩」。俞老師講課的方式風格與大三時聽葉嘉瑩老師講詩的感覺完全不同,葉老師講詩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發揮淋灕盡致,聯想豐富,聽者如被充滿而隨之跑野馬,興發感動。俞老師則蘊藉低徊,款款而談,語緩情長,韻味泛溢浸潤於和婉的聲調之中,薰染聽者悠然隨之入味詩情無限,很有一種文人氣息溫雅逸遠的風態。兩位師長的講課,我都極為酷喜。我想可能因為做過俞老師的學生,後來才會被找去代課,但我當時在臺大的教學,其實與戲劇完全無關。元雜劇於1980年初版時,俞老師已逝世三年,我將書題獻與研究所的指導教授臺老師,也可能當時代課是為臺老師所推薦。臺老師在《龍坡雜文》曾回憶俞老師的事,俞老師到臺大教課也是他所敦請。至於柯慶明與此事有些牽連,則是因為將要應聘的人是他的朋友。總之,年代久遠,我竟然已模糊了事情的始末。由於當時在序中不便提到為人留缺代課之事,所以也就沒提到與俞老師的這一節。其實自從到文大兼課之後,我遂有機會多次與俞老師見面談話。老師為人十分親切,記得有一次老師與我在YMCA會面的時候,他說學生就是他的維他命丸,這句話我聽過難忘,他顯然極喜歡與年青人在一起,傳說中館前路的怡太旅行社辦公室實際上是年青學子悅樂的藝文天地。俞老師看起來略顯羸弱的身軀,竟蘊蓄著無比能量與熱情,為當年的表演藝術與文學界扶掖培植了許多人才,其實倒過來說他也是很多人的維他命丸。那時候他正致力於國劇創新,是藝文界的熱話。我觀賞過他改編的《新繡襦記》與《王魁負桂英》。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後,我竟會為了教學去學崑曲,也參與了白先勇崑劇創新的製作群,又寫了系列的文章,無形中步踵了俞老師當年的腳印,從幕後到幕前,從行動到書寫,更能親自體會俞老師當年對戲劇表演藝術的熱愛與灌注的心力。如今想將起來,世間事在偶然溟渺之中,似有無限微妙絲縷在編織著人的各種緣綸,這又豈是我當年所能及料。

    然而,細想之下,我與戲劇的緣始,其實早就植根於童年了。我的母親是一個舊式婦女,沒受過正式的教育。在家鄉她就特別喜歡看戲聽說書。據說潮州戲也是很有名的劇種,只要有好戲,母親就不辭水路陸路趕去追戲,有時也把幼小的我帶在身邊,耳濡目染,我也熟知若干戲曲故事了。而在香港,我從小學到中學讀的都是教會學校,作興在家裏鬧革命,揮舞著耶穌的盾牌反對母親拜神唸佛,斥退她來往的神棍不敢上門。可是從小卻依然跟隨母親一起看遍各種才子佳人與怪力亂神的廣東戲電影,我最欣賞的是擅演湯顯祖名劇的任劍輝與白雪仙。六十、七十年代正是香港各種電影與粵劇蓬勃流行的時代,而巧的是,當時我家對面就是一家專演外國片的電影院,對於愛看電影的我,更是樂在其中。在那個時代,也許還有人在談中西文化論戰的問題,但中西電影卻是我成長過程中雙邊的樂趣與滋養,對我來說,中西左右逢源,再和諧不過了。現在想來,由於自小隨着戲迷的母親看戲,使我對傳統戲劇始終懷藏着一份童真的稚情,日後才會涉入與古典戲劇的種種活動與寫作。而在書寫元雜劇這本書的當時,我懵懵懂懂,不曾想到許多,如今此書再版,使我回頭醒悟,偶然也隱匿着必然,原來我與戲劇的結緣,究柢是肇始於「母教」。

    如今,牽繫着寫作這本書缐索的若許些人都已經離開了,戲歇人散,我實在怕回顧,但也實在太思念他們了。
    目次
    「學術研究叢刊」出版緣起
    2022年版序 思念
    謝詞
    1980年版序

    敘論:元雜劇的社會質素
      一、元雜劇產生的時代社會背景
      二、元雜劇內容的社會性意義
      三、元雜劇語言的寫實性
    第一章 元雜劇中的愛情表現與其社會意義
      一、前言
      二、愛情的「悲」劇
      三、愛情的「喜」劇
      四、愛情的「神」劇
      五、結語
    第二章 《西廂記》的喜劇成分
      一、主題構式的喜劇意識
      二、喜劇情境的表現
      三、結語
    第三章 從戲劇的主題結構談竇娥的「冤」
      一、「冤」的構成──一個人間的煉獄
      二、「冤」的抉擇──一個悲劇英雄的意識
      三、「冤」的解決──一個超自然真理的啟示

    附錄 元雜劇題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