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物價高漲、所得遞減、失業惡浪、經濟蕭條、氣候異常、地震頻繁、生態浩劫、能源及糧食危機……,唯有「恢復力」,是拯救失序世界的唯一解答。 我們身處一個系統不斷崩解的變動年代,這些變動橫跨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環境等領域,如果無法看清其中的關聯,再多的解決方法都不能治本,只會成為下一次危機的禍端。 如何在劇變來臨時能夠吸收震波,依然正常運作?答案在於一門整合以上領域的新興科學:「恢復力」:一種讓個人、社會、系統或企業,在面臨巨大的環境變化時,維持核心使命與完整性的能力。而群聚、密集、多樣與多元、信任與合作,以及能夠跨越階層的領導者,則是恢復力必備的元素。2010年海地發生嚴重地震,死亡人數超20萬人。期間,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技術志工、受到侵襲的民眾,以及移居海外各地的移民,史無前例地以SMS短訊平台繪製危機地圖,對於重大的災難做出重要的貢獻及重建,就是恢復力的最佳詮釋。 所有事物都有與生俱來的恢復力,找到其中的關鍵原則並加以實踐,我們將能解決以下難題: 面對再大的挫折,我們都能樂觀以對 調解高風險社群,維持社會安定 確保企業能因應意外的情況,永續經營 發生重大災害時,城市依然能持續運作 打造堅韌的經濟體系,避免金融風暴再度引爆 保護地球環境,維持動植物生態平衡 擁有多元化的能源及糧食,抵禦天災人禍等震盪 身處不斷崩解、無法預測的年代,我們如何創造更有效的避震器,安度下一次的危機?讓《恢復力》帶你一探究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安德魯.佐里(Andrew Zolli) 跨領域的趨勢學家,國際性創新組織「美國流行科技年會(Pop!Tech)」召集人暨「國家地理學會」院士、「Z+夥伴智庫」(Z+ Parteners)創辦人。 Pop!Tech年會創建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會議創始人是當地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包括乙太網路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蘋果公司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 每年的Pop!Tech會議約有600人參加,與會者包括許多財星500大企業的CEO。會議聚集一批對科技、創新和發展感興趣的人們,探討氣候變遷,貧困和疾病等全球性的議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曾受邀發表演說。 安德魯.佐里的作品及構想廣泛發表於各媒體,包括《PBS》《紐約時報》《NPR》《快速企業》等等。目前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安瑪麗.希利(Ann Marie Healy) 記者、編劇和劇作家。散文,小說及劇本發布於《史密斯和克勞斯》《Samuel French》《肯恩評論》等知名文學刊物。以記者的身分,她則為知名金融雜誌如《機構投資者》《金融科技》報導金融和科技新聞。目前居住於紐約索格蒂斯。譯者簡介李振昌 政大歷史系畢,美國肯塔基州默海德州立大學(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大眾傳播學士。曾任中國生產力中心主編、經理,讀者文摘叢書主編,現專事翻譯,譯作有:《巴菲特開講》《橘色革命》《銷售的新五項修練》等。
名人/編輯推薦
.《時代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出版家週刊》同聲推薦 .亞馬遜書店科技類排行榜第二名重量推薦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洪德生 潤泰集團總裁 尹衍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蕭新煌 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李仁芳 前美國紐約銀行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暨上海分行行長) 龔天益 「恢復力」就是「韌性」的意思,指的是在因應和克服變異、災難和危機時回復正常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存量、潛能和發展對個人、家庭、社區、企業、政府、生態、生界都是極為關鍵。說實在,在這個「風險社會」裡,「韌性」恐怕比「成長」還重要。---蕭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在這個愈來愈複雜的世界,我們無法避免衝擊,只能建造更好的避震器。應該怎麼做才好,本書有精采的探討,案例與故事更是令人信服。---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著有《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與《免費》(Free)。 從生物系統到社區到商業,《恢復力》讓我們知道,強大並非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相反地,善用彈性、餘裕與多樣性,才是優勢。佐里與希利在這本重要又有用的書中,協助我們瞭解規劃未來的重要性,即使必要時得放棄一些短期的收穫。---丹.艾瑞利(Dan Ariely),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著有《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與《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本書思慮精純,是這個新領域的重要著作。如果你想要避免所處的系統崩潰,請詳讀本書。---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貝格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神經科學醫師,著有《匿名》(Incognito)與《為什麼網絡很重要》(Why the Net Matters) 恢復力的時代已經來臨,本書正是這個觀念的一陣旋風。我認為本書的概念將會影響未來十年。---傑德.阿布拉德(Jad Abumrad),RadioLab節目主持人暨製作人 今天我們生活的特色就是改變,《恢復力》是我這幾年所看過關於如何加速改變步調最有說服力的一本書。最重要的是,本書為領導人描繪出新的領域,無論這些領導人想要影響的是商業、科學、國家安全或社會改造。安德魯 ‧ 佐裡與安瑪麗 ‧ 希利的這本書有極為深刻的原創性思考,容易理解又很令人著迷,可說是少見不可或缺的著作。我一放下這本書,就開始重新思考我本來以為我知道的一切事情,好好想想如何對這世界做出長久的改變。---比爾.薛爾(Bill Shore),「分享我們的力量」(Share Our Strength)組織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各個領域的人都應該閱讀《恢復力》一書,將會改變你如何處理日常的全球事件。部份是精闢的理論,部分是心理學,這是今天最重要的一本書,也是規劃未來策略必備的一本書。---大衛.阿古斯(David Agus)醫學博士,南加州大學醫學與工程教授,《疾病的終結》(The End of Illness)作者 下一波的衝擊到來時,有些人會失敗,有些人遵照這本書的教訓將會成功。---璜.安利奎斯(Juan Enriquez),優越風險管理公司(Excel Venture Management)主管,著有《訂製人:生命科學如何改變全球經濟》(As the Future Catches You)與《進化人》(Homo Evolutis) 花點時間閱讀《恢復力》一書,你就能體驗安德魯.佐里的心思,他使我們了解未來世紀主宰成功的深層架構。---布魯斯.莫(Bruce Mau),巨變網絡(Massive Change Network)組織共同創辦人 地球面臨最危急的時刻,恢復力是療癒地球最重要的關鍵,更重要與更基本的是永續性或是企業責任。佐里與希利這本新書出版得正是時候,我們正需要他們的洞見與智慧。了解恢復力對我們的健康與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傑佛瑞.霍蘭德(Jeffrey Hollender),第七世代(Seventh Generation)組織共同創辦人,傑佛瑞霍蘭德夥伴公司(Jeffrey Hollender Partners)創辦人 在二十一世紀,崩潰將會成為新的常態,而我們甚至無法預測其方式。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習如何恢復得更好,《恢復力》這本卓越好書是個很好的開始。-《時代雜誌》(Time) 本書探究的內容有趣又包羅萬象,讓我們仔細思考各種複雜的體系,包括政府、商業、社會、自然,其背後的基本原則能否順利運作,或是瓦解……,作者強調,這是沒有終點線的,也沒有特效藥,雖然作者抱持樂觀態度,但是每個人應該好好想想我們共同的未來。-《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恢復力》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書,當你看到跟你生存息息相關的議題時,可能會沉緬其中。畢竟,無論對組織或是個人,這世界將會愈來愈嚴厲。唯一的問題是,你是否變得更有恢復力。-《800-CEO-READ》 這個時代有太多「黑天鵝」事件,像是九一一事件、卡崔娜颶風、二○○八年金融風暴、日本福島核災、阿拉伯之春,經歷過這些事件之後,讀者將會重視提供良好建議的分析,讓我們知道如何準備未來無可避免的震撼……,佐里與席利討論他們所發現的因素,內容十分精采有趣。-《書目雜誌》(Booklist) 本書提出的觀念,可以界定出我們對於未來數十年的改變將有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快速企業》(Fast Company) 在網絡化、互相連結、自我組織的體系中,恢復力的特性是健康、福祉與機會的關鍵。《恢復力》提供一張地圖,讓我們通往更有恢復力的世界。-安.瑪莉.斯洛特(Ann Marie Slaughter) 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教授,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前主任
序
推薦序台灣需要恢復力 文∕李仁芳,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台灣在產業競爭力、經濟出口、青年就業、勞動薪資成長,甚至於政府清廉治理國政的效能、國家的未來目標、願景等各方面,都出現崩壞跡象。台灣的政經產業「營運系統」,明顯需要進入一個有新視野、新角度的新時代。舊有的營運模式已然失靈,產、政、經各界的領導體制出現捉襟見肘的現象,對營運體系漸顯失控,提不出有效能的對策。對照《恢復力》此書論述,對台灣的現況有許多令人驚心的啟發。 系統面臨崩解的劇變年代,變局橫跨社會、政治、產業各領域。這時系統的恢復與療癒,需要四種力量的運展: 首先,第一個正向運展的力道是「信任與合作力」。面臨不連續的變局時,即使如「囚犯兩難」的賽局困境,也只能團結才能產生力量,共同創造雙贏局面。但前提是要避免雙方對彼此的猜疑,讓系統成員信任「世仇∕他者∕潛在對手」,擴大對於「自己人」的界定,從內心深處了解,如何在必要的時候轉變成合作的模式。這點對台灣藍綠雙邊社群,顯然是一項艱鉅的社會與政治工程。 第二個能孕育「恢復力」的正向運展力道是「多樣性與多元力」。只存在一種聲音的系統,也許讓領導菁英「自我感覺良好」,但會使體系成為貌似堅強,但實質脆弱的「堅弱系統」(robust-yet-fragile)。 體系內需要存有多種不同的聲音,讓內在的「多樣性」扭轉目光短淺的從眾思考,讓風險溫度不斷調節平衡,才不致引爆。 系統恢復力是建基於多元性與差異性上。要忍受「魔鬼的辯護士」偶爾的,甚或自始一致的異議。缺少異議,不管是個人、組織或系統,結果就是變得愈來愈脆弱,對外來異質「病毒」抵抗力劇降,因而不堪一擊。結合高度多樣化的元件,系統便能更安全、更有恢復力,並產生更高且更好的效能。 「多樣性與多元力」應是台灣強項,這點大家似可比較安心。 第三個正向運展的力道,是對系統內部問題具備介入能量的「社群力」。系統恢復力往往建立於社群的調適能力,亦即對系統內部議題的感知、覺察、禁止與干預的能力上。「社群力」也是台灣社會強項,但社群力的發酵,經常受到由上而下官僚科層體系步調遲緩,及有錯不認的負面力量(「政治力」是台灣一大弱項)之抵銷。此外,社群力的介入也要考慮到社區複雜的文化,以免失敗。 第四個關鍵正向運展力道是由中而上而下(Middle-Up-Down)的中間突破,來引領轉變的「領導力」。系統面臨崩解失序,需仰賴轉譯型領導者(translational leader),運用(既非從上至下,亦非從下至上)中間突破(middle out)的作為,對上對下穿透組織層級,也橫向串聯原本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成為各種利害關係之間的溝通輻輳中心。 轉譯型領導者並不「仰靠」統治階層的權威,而是站在形形色色利害關係人的交叉點上,將各種社會網絡連結起來,運用非正式變形蟲團隊(adhocracy),放棄官僚科層的標準作業程序,以補強統治菁英由上至下的權威。 換言之,轉譯型領導者捨「中央菁英」(如個性堅毅且深謀遠慮的執行長之類)或專家團隊所提供的所謂理性解決策略,而更信靠草根分權的「地方智慧」。菁英提供的是「理想的解決方案」,但其實理想方案常無法幫助瀕臨崩解的系統恢復運轉。 菁英或專家提供「方案」,轉譯型領導者則提供「對話」,並在過程中促進「調適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當他跟各方合作時,他會跟人們討論,讓大家去思考,然後再跟大家討論。轉譯型領導提供助力,協助各方利害關係人自主思考,但他並沒預先設定目標,過程也未預設終點。 這第四種「中間突破」的轉譯領導,恐怕是當今台灣社會最為缺少的正面中道力量。整體看來,面臨崩解的台灣政經系統,在有助未來回復正面運轉的四個恢復力道中,台灣四有其二,首末兩力則闕如。我們是該悲觀?還是該樂觀?
目次
【各界推薦】【推薦序】台灣需要恢復力●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李仁芳【前言】恢復力之必要第一章 強韌而脆弱地球上有許多很重要的體系,包括珊瑚礁海域、社群、企業、金融市場,都有「堅弱系統」的特質--可以抵禦「正常」的失序,但是遇到罕見又意料之外的問題,就變得很脆弱。我們能否控制與減少系統發生脆弱時造成的損害,並且將系統翻轉,回到理想的狀態? 第二章 規模系統的感覺與群集某些具有活力和規模的系統,平常處於休眠狀態,感覺到時機恰當,就會群起攻擊,這是一種快速擴大與縮小的靈活力。將這樣的概念運用於輸電網,可設計出一套可以自我監測、事先預料的系統,當出現故障訊息時,能分解成獨立的個體,避免集體損壞,且能自我修復。第三章 群聚的力量當經濟或產業的浪潮已經達到頂點時,一種密集且多元化的群聚模式,能提供創新的能力,確保總是有新的分子加入,掌握新的浪潮,以及面對無可避免的失序。這種密集但多元的群聚模式,除了表現於都市與現代商業,讓其愈來愈強大之外,也能運用在恢復自然環境上。第四章 心智的恢復力恢復力用在個人身上,意指面對創傷,仍然能夠生活正常,有核心目標、有意義,並且有向前進的動力。人難免會發生崩潰或困難,在一樣的創傷環境下,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從此籠罩陰霾,有些人卻能活得精彩?個人的恢復力是與生俱來,還是可以經由訓練而培養? 第五章 必要的時候就合作合作的前提是要避免各自的猜疑,讓人們信任他人,擴大對於「自己人」的定義。「催產素」是愛與信任的萬靈藥,可以解救金融危機;一條散步小徑,可以化解種族衝突;而一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利用短訊結合志工,在生死一瞬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合作力量。第六章 維持認知的多樣性體制內需要存在多種不同的聲音,讓多樣化扭轉短淺的目光,讓風險溫度保持平衡。恢復力文化是建立在多元化與差異性上,要忍受偶爾的異議,缺少異議,不管是個人、組織或系統,就會變得愈來愈脆弱。結合高度多樣化的物件,便能產生更安全、更有恢復力,與更好的績效。第七章 介入恢復中的社群每個社群必須對適應不良的行為、議題或環境,做出回應,如果放任不理,就會惡化;社會恢復力往往是建立在社群的調適能力,或是對問題的禁止與干預的能力上。正在進行社群恢復力的孟加拉與芝加哥,就分別顯示干預錯誤會導致可怕的結果,以及做得正確,將有扭轉乾坤的力量。第八章 身負轉譯任務的領導人組織能夠重新展現活力,經常是因為有領導人展現出不可思議的能力。身兼仲裁者、教導者、行為經濟學家與社會工程師的領導人,跨越各種組織階層,連結各個本來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成為所有相關人士之間的溝通。最終,具有高度穩定性及高度恢復力的社會網絡得以出現。第九章 帶恢復力回家加強恢復力的策略,包括多樣性的群聚、自治的子單位,以及轉變的領導人。如何在這些策略中取得平衡,付諸行動?我們要持續找出體系潛在的弱點。其次,要建立變形蟲組織,他們很少專注於標準的作業程式,授權專家團隊,無法忍受官僚主義,能「隨插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