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休閒生活 > 飲食烹飪 
     
    分子廚藝(全新典藏版):用科學實驗揭開美食奧祕的權威經典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
    出版日期:2012-04-30
    ISBN:9789862620878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飲食;烹飪

    優惠價:85折,383

    定價:  $4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20 元
    特價:85折!272
     
    定價:199 元
    特價:85折!169
     
    定價:599 元
    特價:85折!509
     
    定價:450 元
    特價:85折!383
     
    定價:250 元
    特價:85折!213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好吃,說不出道理嗎?其實美食背後隱含了各種科學原理,想抓住更對味的煮法,品嘗最滿足的料理嗎?你一定得先了解「分子廚藝」。  一般人享受美食,大概從沒想過怎樣能煮出熟度完美的蛋;也一定不清楚製作點心時,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溫度、水分和氣壓。不少人被似是而非的料理技巧所迷惑,始終搞不懂為何已照食譜去做,廚藝卻還是原地踏步!可見只知烹調步驟而說不出前因後果,將很難端出令人「吃進心坎裡」的佳餚。  掌握原理,就能掌握創造美食的訣竅  101章對於味覺、食材、廚藝技巧、烹飪方法原理的探討。  本書由開創「分子美食」學派的法國科學家提斯撰寫,他將近乎「龜毛」的科學精神融入烹飪中,設計了一系列科學實驗,用以探究食物究竟產生了哪些分子變化,才令蔬果、肉類、麵粉等食材散發出迷人的色香味。  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及研究方法,破除了許多道聽塗說的誤解,更使往昔被視作不傳之祕的廚藝迷思,變成人人可理解應用的系統化知識。正因如此,分子廚藝近年來紅遍中西飲食界,各方人馬紛紛投入這項科學與美食的聯盟,影響所及,無論在東方或西洋美食文化上都形成了革新的風潮。  愈能了解每個步驟的目的,料理愈趨近完美;了解這些讓我們畏懼的物理跟化學,便可讓食物隨我們的意思,味道變得更好。─提斯  ※本書為《分子廚藝首部曲:揭開美食奧祕的科學革命》以及《分子廚藝終曲:食物的創新》兩書之合訂版  《分子廚藝》內容重點:  一、探索廚師的技巧  倘若只是玩玩凝膠麵條、液態氮等花樣,又怎會有如此多家分子餐廳連年榮獲米其林星星評價?一個成功的料理人該如何開發食材的質感與滋味?書中透過分析高湯、烤牛肉、法式鹹派、果醬……等二十多種基本料理,一一解說怎樣組合架構理想的烹飪條件,進而激盪出食物的鮮美本質。  二、提升滋味的訣竅  透過烹飪,我們讓食物在冷熱、甜酸苦辣間出現完美的分子變化,使食材脫胎換骨,在吃進嘴裡的那一刻刺激感官,令腦海浮現愉悅的化學反應。當你抓準食物與分子的絕妙平衡,自能大開美食之門。  三、探索與開發的新典範  實驗室的科學家與廚房裡的廚師們對於這個未來的概念也都還在接觸的初期,還有很多食材與料理方法的祕密都未破解,列舉各類常見並熱門的食材,加入更多嘗試與變化,讓美味精益求精。  四、明日的料理  如果美乃滋沒有蛋黃,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盡情的吃不用害怕膽固醇過高?「分子廚藝」真的可以給我們一個這樣子創新的料理世界嗎?科學家和廚師們,正躍躍欲試中!  ◎全球50大餐廳冠軍廚神Adria細心拜讀,米其林指南最高讚賞
    第一章 認識脊療脊椎與疾病 發出健康警訊由於脊椎在人體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當脊椎發生異常時,很容易影響其他器官,引發相應的疾病,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困擾。如上文所述,脊椎作為人體的中軸,不僅具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還能傳遞腦部所下達的命令,同時將身體各部位的訊號傳回腦部。如果人體姿勢不當或受到外力撞擊時,脊椎相應部位的椎骨位置,很可能發生變動,進而引起小關節對合的紊亂、椎間孔形狀和大小的改變、局部肌肉和韌帶組織的損傷等。這些改變直接或間接地刺激、壓迫脊神經根、椎動(靜)脈、脊髓、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經絡等信息通道,不僅使血液流通和神經感應不暢,還會傷害脊椎相關的器官,使其功能受到影響。相關資料顯示,神經、循環、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內分泌等系統都與脊椎有密切關係,目前已知的就有50餘種疾病,與脊椎病變有著相應的關聯。從臨床發病和治療效果來看,脊椎病變與疾病有較強的對應性。如頸椎主要負責自主神經、中樞神經、腦神經、末梢神經等重要的神經系統,特別是第1頸椎和第2頸椎,是大腦和身體各部位良性互動的重要關卡,當這兩段神經受壓迫時,就會引發神經衰弱、失眠、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自主神經失調、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諸多病症。頸椎中任何一節移位,就會壓迫椎動脈,使腦部缺氧及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高血壓、腦血管阻塞及腦中風等症狀。第1~4胸椎主要負責心臟、肺等胸腔器官,當其移位時,就會影響心臟神經叢,引發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心臟病、氣管炎、呼吸道疾病、肺炎、乳房病變等病症。第5~8胸椎主要負責肝、胃、膽、十二指腸及小腸等器官,當其移位時,就會影響腹腔,引起肝臟病變、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另外,腰椎和骶椎主要負責大腸、小腸、腎臟、子宮、泌尿系統、肛門、生殖器等器官的運作,當第1~5腰椎移位時,就會影響腿部神經,導致子宮、泌尿系統、生殖器官等運作異常,進而引起月經不調、經痛、不孕症、性功能障礙、坐骨神經痛、無力、痠麻、冰涼、膝痛、腳踝痛、頻尿等病症。脊療的原理 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上所述,脊椎與許多疾病有著較強的對應性,因此透過按摩、推拿脊椎來治療疾病,也就具備了可能性,脊療的理論依據也就由此而來。從結構和功能來看,脊椎與人體的許多器官,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關於脊椎相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最早的依據應追溯到中華傳統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在脊椎疾病方面,就有相關的論述,如《靈樞‧本臟篇》就提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意思是透過脊椎兩側的俞穴,就可看出五臟六腑的病變,若在這些穴位上進行針刺、指壓、按揉,就能對五臟六腑進行診斷和治療。此後,中國歷代醫學家更提出督脈的理論。所謂督脈,是人體十二經絡之一,主要是指從百會到長強的28個穴位。在中醫理論中,督脈被認為是陽脈之海,主掌人體的一身之氣,是保身、延年的根本。督脈的大多數穴位,都位於脊椎附近,一旦脊椎發生錯位,就會影響到氣的運行,導致各種臟器的病變,如果對脊椎兩側的督脈進行調整,就能使氣血正常運行,脊療的中醫原理也正是立足於此。西方醫學關於脊椎相關疾病的學說, 是在100多年前,由美國醫生率先創立的。在公元1885年,美國醫生帕瑪首先提出了「脊椎與疾病相關理論」,將因脊椎錯位,而引起的脊椎以外的相關系統功能紊亂的疾病,稱為「脊椎相關疾病」。「脊椎相關疾病」的具體內容,是指椎周軟組織損傷、小關節錯位、增生退變,及脊椎周圍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刺激和壓迫脊神經、內臟神經後的一連串症候群,但發生疾病的臟器或組織,均與脊椎相互分離且有各自的功能。公元1895年,美國民間醫生柏墨爾,在治療一位因外傷而喪失聽力的打更人時,沿用一種源自2500年前,希伯克拉底時代的自然療法,將患者第4頸椎棘突復位,成功地使患者恢復聽力,從此拉開了脊椎矯正學的序幕。此後,前蘇聯的謝爾巴克及其學派,深入研究節段反射理療法,指出對頸交感神經區域進行電療,可以調節大腦及器官的營養。隨著脊椎矯正醫師在臨床上的不斷研究及實踐,許多似乎與脊椎無關的內臟疾病,都能透過脊椎矯正,得到改善或治癒。脊療的功效 安全可靠的療法在諸多療法中,脊療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很有功效,特別對於一些病因不明、反覆發作、久治不癒的慢性病,脊療更有著顯著的療效。作為一門提倡自然的療法,脊療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都有著良好的療效。從疾病的預防來看,脊椎作為人體構造的中軸,不僅能保護內臟器官,還能連接大腦和人體各部位,一旦脊椎發生病變,就會使其支配的部位發生異常,進而引發該部位的病變,若能及時進行治療,就能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特別是在兒童、少年時期,如果長期伏案時間過長、端坐姿勢不良,就會導致脊椎移位,形成脊椎側彎,但是因為兒童的脊椎柔韌性較強,所以這些問題,剛開始並未表現出明顯的症狀,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椎不正常的移位就會引發疾病,如出現頭痛、頭暈、腰疼痛等。如果能在兒童、少年時期定期進行脊椎矯正,不僅能使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脊椎,而且能調整孩子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促進孩子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對成年人來說,如果定期進行脊椎矯正,則能及時使錯位的脊椎得到矯正,進而調節內臟平衡,維持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轉,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從疾病的治療來看,當脊椎移位引起疾病時,可以透過矯正脊椎而達到診斷、治療疾病的目的。如頸椎的移位,會引起頸椎的一連串病變,而腰椎的移位,則會引起腰部和下肢的一連串病變,此時就可以採取脊療,來診斷疾病的病因,進而透過推拿、按摩、指壓、按壓等方法來調整脊椎、治療疾病。特別對於一些病因不明、反覆發作、久治不癒的慢性病,脊療更有良好的療效,如女性在生產時,可能會造成關節紊亂,在進行脊椎矯正後,就會好轉;頸椎在勞損後,會在椎體邊緣產生出血、水腫現象,當小血腫逐漸骨化並形成骨刺後,就有可能導致脊髓或神經根受壓,產生一連串症狀,而在進行脊椎治療後,這些症狀就會消失。據有關資料統計,患有頸、胸、腰椎疾病的患者中,約有1/3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相應的內臟疾病,當他們的脊椎疾病好轉後,相應器官的功能性疾病,也會減少或痊癒。第二章 專家教你脊椎診斷肉眼檢查法 最簡單的診斷法當脊椎出現異常後,除了去醫院檢查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小方法,來檢查脊椎的情況,其中肉眼檢查法,就是最簡單的診斷法。從身體的角度來看,任何部位都有其作用,如果經常使用某一部位,就會對全身的肌肉和骨骼產生影響,使脊椎向較強的部位彎曲,因此透過對彎曲的脊椎的診斷,就可以從整體的角度觀察身體的健康情況。在檢測脊椎的諸多方法中,有些方法是可以用手、眼來進行,如肉眼檢查法、俞穴診病法、觸壓檢查法、雙肩診病法、肩胛骨診病法、雙腿診病法、足部診病法。其中,肉眼檢查法,就是診斷脊椎是否變形的最簡單的方法。肉眼檢查法,就是用肉眼來檢查脊椎,只需要一個幫忙的人和一支水性筆,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被診斷人要脫去上衣,俯臥在較硬的床上,然後讓身體成一直線,此時切記不可左右扭曲,以免影響診斷結果。其次,幫忙的人要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尖,找出被診斷人的棘突。所謂棘突,是指脊椎髓弓中央的刺狀,或棱鱗形的背部隆起,其觸感是直立的橢圓形。在找到棘突後,幫忙的人要用水性筆,將這些棘突標上小的記號。從頸部到下標記棘突後,會在脊椎的中央連成一條點線。如果這條點線是筆直的,就表示被診斷人的脊椎沒有問題;如果這條點線出現了扭曲、錯開的情況,就表示被診斷人的脊椎有變形的跡象。若是扭曲的現象比較輕微,可以藉由脊椎矯正運動來加以治療;但若是扭曲的現象比較嚴重,且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一定要找專業醫生加以治療,千萬不能置之不理,以免演變為慢性疾病。從操作方法來看,肉眼檢查法的特點是簡便易行,在家裡就可以進行,不會產生任何危險。從效果而言,這種方法可以對各種常見病進行診斷,不僅可以發現症狀還不明確的慢性病,還能找出胃、腸等內臟器官中功能較差的部位。●專家小叮嚀由於棘突是從頸椎往下,經過胸椎移到腰椎,所以其形狀會有所改變,如一時找不到不用著急,可慢慢往下尋找。另外,在用水性筆標記棘突後,會有一定的誤差,不用錙銖必較,只要找出誤差的重點就可以了。雙肩水平診病法 用雙肩的高低檢測脊椎在檢測脊椎活動情況時,較常見的就是肩膀水平的診斷,如果雙肩不能保持水平,這就表明脊椎已經出現異常,應及時進行矯正。脊椎是人體的中軸,如果脊椎出現問題,與其活動相關的部位如肩膀、肩胛骨、雙足、臀部也會出現功能性障礙,因而透過檢測這些部位的平衡情況,也有助於診斷脊椎的健康情況。雙肩水平診病法,主要對雙肩的平衡進行診斷,對於人類而言,肩膀最理想的形狀是保持水平,無論是站立還是步行,肩膀水平都是最好的狀態。相反,如果在站立或步行時,肩膀不能保持水平,就表示脊椎出現歪斜或扭曲,這種扭曲主要是因為雙腿長度的差異。當個人的生活環境、運動職業上的體位,或髖關節等出現問題時,雙腿的長度就會出現差距,人在無意識中為了達到身體的平衡,往往會使上半身向相反的方向傾斜,這樣一來,脊椎就會逐漸扭曲,進而不能使肩膀保持水平的狀態。一般而言,由於脊椎扭曲、肩膀水平異常所診斷出的症狀,往往有好幾個。如一邊的肩膀嚴重下垂,往往引起哮喘、胸部疾病、內臟下垂;而一邊的肩膀嚴重上揚,往往引起五十肩、背痛、婦科病、坐骨神經痛等。此外,當左肩下垂時,脊椎就會往右彎曲,進而使胃的出口到十二指腸的角度,比正常人鬆弛,消化酶的分泌也比較旺盛,消化能力也比較強,所以食量較大,甚至會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胃腸的負擔。特別是幼兒的胃腸功能較弱,一旦多食很容易引起胃腸的過分運動,造成消化不良,進而引發下痢等病症。相反,當右肩下垂時,胃的出口到十二指腸的角度,比正常人狹小,消化能力較弱,所以食量較小,缺乏活力和精氣,幼兒則比較瘦弱,且胸部可能患有疾病。●專家小叮嚀在檢查肩膀水平時,幫助檢測的人的身高,最好要比被檢查的人稍高些,這樣才能維持目測的準確性。如果兩人身高相仿,可以借助凳子、椅子等物品來進行檢測。當檢測開始時,被檢查者應放鬆身體,自然站立。一般習慣用右手的人,其左右手的用力程度不同,所以右肩會稍低一些,如果檢測結果是左肩的高度比右肩低,就說明被檢查者的體態並不平衡。肩胛骨診病法 用肩胛骨的傾斜檢查內臟肩胛骨診病法,是透過肩胛骨的形狀和位置,來診斷疾病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判斷脊椎是否出現異常,還能診斷出內臟的病變。肩膀如果左右傾斜,那麼透過外表就可以檢測,但是如果前後傾斜,就需要透過肩胛骨的形狀和位置來判斷,這也是診斷內臟病變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透過肩胛骨診斷,就是以頭部稍往前傾的姿勢站立,然後檢查肩胛骨的水平情況。一般而言,最理想的狀態是肩胛骨保持水平。以水平的肩胛骨為基準,肩胛骨的形態可以分為6種。1 兩肩前屈型:即肩胛骨往前傾,俗稱「落肩」。這種姿勢容易往前彎曲,進而壓迫胸部,造成肺部活動受限,阻礙二氧化碳和氧氣的順利交換,對細胞的抵抗力也大大減弱,很容易罹患感冒,且一旦感冒就很難治癒,甚至可能惡化為肺炎。此外,由於氧氣的供給較少,所以這一型的人很容易疲勞,膚色也十分蒼白。2 兩肩後伸型:即肩胛骨往後傾,俗稱「雞胸」。與前屈型相比,此類人的胸腔較為開展,但這種姿勢容易往後彎曲,當肩胛骨過度後伸時,就會影響到消化器官,容易罹患肝臟、胰腺、脾臟等疾病。姿勢良好的運動員,則有可能突然罹患肝炎或糖尿病。3 左側前屈、右側正常型:這種姿勢會壓迫到左側的胸部,容易引發心臟疾病。如高血壓的患者,可能引發心臟合併症,而風濕病的患者,可能引發心臟瓣膜疾病。凡是肩胛骨屬於此種類型的人,平時就應充分注意心臟方面的健康。4 右側前屈、左側正常型:這種姿勢會限制右肺的活動,容易引發胸部的疾病,且由於肺的活動不能與心臟保持平衡,皮膚也會缺乏營養,失去彈力,色澤不佳,所以看起來會比實際年齡要老。從生活習慣而言,無論是往左前屈,還是往右前屈,都是由於雙腳長度的差異,睡眠時總是採取同一姿勢的人,其肩膀就會向下面的方向前屈。5 左側後伸、右側正常型:這種姿勢很容易影響到自主神經系統,下半身會出現盜汗現象。6 右側後伸、左側正常型:這種姿勢很容易影響到自主神經系統,上半身會出現盜汗現象。第三章 脊療的基本手法脊療的常用手法在脊椎治療中,有許多頗具特色的手法,其中捏脊療法、指撥脊背療法、按脊療法、整脊療法是比較常用的4種手法。脊療是一門歷史悠久的醫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多種手法,如脊背點穴療法、捏脊療法、按脊療法、指撥脊背療法、美式指壓脊背療法、中醫藥療法等。在諸多脊療手法中,捏脊療法、指撥脊背療法、按脊療法、整脊療法都比較流行,也各有特色。捏脊療法,是在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脊背療法,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小兒消化系統疾病,有顯著的療效。此療法直接刺激脊背,能加強胸廓的呼吸肌功能,進而可調整肺部和胸部、胸膈的整體功能,對於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治療,也頗有功效。指撥脊背療法,主要針對的是軟組織損傷,尤其對常見的背部疾病,如扭傷、腰腿痛都有較好的療效,操作也十分簡單。按脊療法,在很多古代文獻中有記載,在中醫中屬於推拿的手法,在日本和美國也較為流行。由於此療法主要是按壓脊椎及其兩旁的穴位,所以可以刺激肌肉本身,及相應的支配神經,並能對內臟進行調理,尤其對胸腹部急性疼痛,有著明顯的止痛功效。整脊療法在世界範圍內更為流行,特別在美國頗為盛行。由於此療法直接施術於脊椎病變節段,所以對一些損失性脊椎病變,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都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此療法透過脊椎整復,對一些由脊椎病變引起的相關性疾病,如高血壓、心律失常、外傷後頭暈、腹瀉、大小便障礙等也有顯著的效果,有些患者甚至整復一次後,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療效。透過這幾種手法,我們可對一些與脊椎有關的疾病進行治療,並可針對不同疾病採取不同的手法,以獲得較好的療效。但採用這幾種手法治療時,也要注意它們的禁忌和施治力道,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捏脊療法 中國傳統的醫術捏脊是一種連續捏拿脊椎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治療術,尤其對臟腑器官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常被用來治療兒科疾病。捏脊又稱「捏積」,是連續捏拿脊椎部位的肌膚,以防治疾病的治療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治病方法之一。早在晉代,葛洪就於《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中記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指出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從尾椎一直捏到頸椎的捏脊法,這也是捏脊見諸文獻的最早紀錄。此後,捏脊術經過歷代醫家不斷的臨床實踐,得以不斷發展,並出現了許多名揚天下的名醫。從理論基礎和治療原則而言,捏脊主要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衛氣營血、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並以中醫的辨證施治為原則,透過對督脈和背俞穴的刺激,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捏脊時,醫師透過推捏脊椎部位的肌膚,對脊背的神經進行刺激,來整體調整內臟功能,以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為目的,尤其在健脾和胃方面,更有顯著的功效,臨床時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食積、厭食、腹瀉、便祕、咳喘、夜啼等,對成人的失眠、神經衰弱、胃腸疾病以及月經不調、經痛等病症也有一定療效。在捏脊時,兩手要沿脊椎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捏提肌膚,一般從尾骶部開始,捏到項枕部為止,這是第1遍捏脊。然後再由下往上進行第2遍,在重複3~6遍後,再按揉俞穴3~5次。如果想要加強療效,可以使用「捏三提一法」,即在捏3遍後,再提拉1遍。一般而言,捏脊的具體操作姿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將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狀,拇指橫抵於皮膚,以三指捏拿肌膚,將皮膚捏起交替前進;另一種則是用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中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在脊療的諸多手法中,捏脊療法對臟腑器官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不僅簡單易行,而且療效確切,痛苦較小,因而深受歡迎。特別在治療兒科疾病時,此療法針對兒童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手法來刺激兒童的經脈和俞穴,能較有效地治療兒科疾病,又不會給患兒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深受家長的喜愛。指撥療法 簡便易學的手法指撥療法是依照「以痛為腧、不痛為力」的原則,在穴位上進行手指平推扣撥法,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對一些常見的脊背部疾病,有著明顯的療效。「以痛為腧」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根據中醫學原理,當人們因外力損傷、用力體位不當、局部肢體過度疲勞時,就會使經絡循行受阻、氣滯血瘀,身體某些部位也會產生痛覺,以至於運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基於這一理論,歷代醫師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以痛為腧」的原則,即在患者的疼痛點,施行推拿、針灸等治療方法,化不通為通,變痛為不痛。由於這種治療方法是在痛處施術,並透過被動的撥伸、旋轉等運動,改變纖維和肌腱的方向和位置,使痙攣、錯位和交叉的症狀得以改善,療效十分顯著。但是,這種在痛點施力的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施術時會有明顯的痛覺,有的患者會感到劇烈的疼痛,一些年老體弱者和痛覺過敏者,甚至不得不中止治療。針對這種情況,中國醫師經過反覆實踐,終於提出了指撥療法,不僅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滿足了醫學發展的需要。在「以痛為腧」的基礎上,「不痛用力」的指撥法得以出現。當醫者用拇指螺紋面,按壓患者某一體位最疼痛的一點後,可同時轉動患部肢體,在這一運動過程中,醫者需要找到指面下的痛點,由痛變為不痛的新體位,並要以輕柔、均勻的指力,平推或扣撥原痛點,進而達到減輕或消除疼痛的效果。這是因為患者的軟組織損傷之後,會使患部的肢體,保持著一種被動的體位,進而使病灶周圍的各種正常組織如肌肉、韌帶等,也保持著一定的被動狀態,而「不痛用力」則是針對這一問題,抓住運動過程的薄弱環節,克服病灶周圍的阻力,減輕治療中的不利因素,最終達到花力少、收效快的效果。在「以痛為腧、不痛為力」原則的指導下,指撥療法以平緩的方式,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對一些常見的脊背部疾病,如扭傷、落枕、腰腿痛等軟組織損傷的病症,有明顯的療效。尤其與針灸等療法相比,指撥療法不僅簡便易學,且痛苦較小,日益為患者所接受。●辨證施治—指撥兩法在指撥施術中,醫者都遵循著固定的步驟,其具體內容主要是:首先詢問患者的痛處,然後醫者用一手手指指腹按住患者的痛點,另一手則握住患者的肢體做撥伸、旋轉等活動。當患者的痛感轉輕或不痛後,醫者用按住原痛點的手指做向下、向外輕柔的平推或扣撥,再囑咐患者稍微活動一下,之後再按照前法繼續施術,以找出新的痛點,如此反覆數次,直至患者的疼痛減輕、活動障礙消失為止。目前,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治療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無論是從中醫還是西醫的角度,也都有一定的依據。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當人們受到外力損傷後,經絡循行會受到阻礙,氣血會積滯化瘀,進而不能正常循環。在指撥治療後,患者的經絡得以疏通,氣血也得以正常循環,特別在痛點轉變成不痛時,如果對局部進行指撥推拿,更能行氣活血,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從西醫的角度看,當人們患有損傷性疾病後,其肌肉、韌帶纖維就會出現痙攣、肌腱錯位,或保護膜的牽拉、壓迫現象,進而使身體某些部位產生疼痛、麻木等感覺。在指撥治療後,痙攣會減輕,痛點會轉移或消失,其保護膜也會被破壞,疼痛也就得到緩解,炎症、痙攣也就會好轉。在指撥的操作中,會出現痛點向四周轉移的現象,一般這種移位,是在體表呈帶狀分布的區域內發生,大多不會超過5~6公分。如能及時觀察、利用轉移的痛點,因勢利導進行治療,會有顯著的療效。在進行指撥治療後,應對原痛點進行固定,同時應囑咐患者減少局部活動,切忌再用外力隨意按壓原痛點,否則可能會使經指撥解除後的軟組織痙攣再度回復,已消失的疼痛也易復發。但是對於保護膜形成的患者,則應囑咐患者做必要、適量的活動,以加速保護膜的進一步破壞。●專家小叮嚀在指撥推拿後,應堅持不增加局部活動、不按壓局部病灶的原則,也不應在局部加用其他療法,以免影響指撥推拿的療效。第四章 脊療專家教你遠離亞健康神經衰弱 矯正錯位,精神愉悅神經衰弱,是指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乏、常有情緒煩躁等心理症狀的神經性障礙,一般都由神經因素引起。此外,第1~第3頸椎的錯位,也可能損傷頸上交感神經節,造成神經衰弱。●病症概述神經衰弱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多見於青年人和中年人,其症狀主要為頭痛、頭暈、睡眠不好、記憶力減退、疲憊無力等。●診斷1 神經系統:如頭痛、頭暈、腦脹、耳鳴、眼花、記憶力減退、思想不能集中、容易激動等。此外,在工作或學習時提不起精神來,睡眠不好或整夜睡不著,白天就疲勞,出現腳軟無力,和全身各部位含糊不清、若有似無的不適感等。2 循環系統:如心跳、氣急、胸痛和出汗等。以這些症狀為主的稱「心血管神經官能症」。3 消化系統:如胃口不好、胃部脹痛、嘔吐、胸悶、腹瀉和便祕等。以這些症狀為主的稱「胃腸神經官能症」。4 生殖系統:如有陽萎、早洩和遺精等情況。以這些症狀為主的稱「性神經官能症」。●病因病理神經衰弱的病因不明,但通常認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經衰弱的主因。高級神經過度緊張後,神經活動處於相對疲乏的一種狀態。當過度疲勞而又得不到休息,或經常改變生活環境而又不適應,都有可能使神經活動過程處於強烈而持久的緊張狀態,如果超過神經系統張力的承受限度,就會發生神經衰弱。從脊椎病因來看,第1~第3頸椎的錯位,可損傷頸上交感神經節,而患者在躺臥時會牽扯受損的神經節,使之保持興奮,導致患者不能安眠,進而出現頭暈、精神疲憊等症狀。●專家小叮嚀為了預防及治療神經衰弱,應該保持良好的情緒,注重心理健康,避免長期處於悲觀失望、消極厭世、愁悶憂慮等消極情緒中。平時則應加強體能鍛鍊,提升睡眠品質,確保睡眠時間,按時睡眠。肥胖 消耗脂肪,成功瘦身肥胖,是指體內脂肪攝入量超過消耗量,主要是由過度飲食、內分泌混亂引起。此外,脊椎的病變,也會阻礙體液的正常循環,進而造成肥胖。●病症概述肥胖是一種社會性慢性疾病,是指身體內熱量的攝入量高於消耗量,導致體重超標、體態臃腫,通俗講就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根據類型,肥胖可以分為「單純性肥胖」、「過食性肥胖」、「繼發性肥胖」等。●診斷1 成年人標準體重:(身高公分-100公分)×90%=標準體重(公斤)。一般說來,超重是指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體重超出標準體重的20%,稱為「輕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30%,稱為「中度肥胖」;當超過50%,稱為「重度肥胖」。2 兒童標準體重:(年齡×2)+8=標準體重(公斤)。一般說來,超重是指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超出標準體重的20%,稱為「輕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30%,稱為「中度肥胖」;當超過50%,稱為「重度肥胖」。●病理病因單純性肥胖,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過食性肥胖,是由於人成年後過度飲食,使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身體生長和活動的需要,而造成肥胖。繼發性肥胖,是由內分泌混亂或代謝障礙引起的一類疾病。其他造成肥胖的因素,則包括肥胖家族史(遺傳因素)、攝入熱量過多(營養因素)和藥物副作用。從脊椎病因來看,肥胖與脊椎病變也有一定的關係。若脊椎歪斜、偏位,體液循環、淋巴液的回流也會受到阻礙,當它們在受阻處堆積時,就會形成肥胖。●專家小叮嚀1 持續合理的飲食計畫,每日總熱量應控制在1200大卡以下、蛋白質60克左右,少吃油煎食物和甜品,增加蔬菜量,主食應控制在每日150克。2 對於單純性肥胖的人,要減少熱量的攝入,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來增加身體對熱量的消耗。第五章 脊椎病對症治療五十肩 指壓推拿,活絡關節五十肩是老年人常見病症之一,多因神經受到壓迫而引發。日常生活姿勢不正確,或遭受外力時,也容易發生五十肩,為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病症概述五十肩是一種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多發於50歲左右的人,故稱「五十肩」,或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患病以後,肩關節不能運動,彷彿被凍結或凝固,故又稱「凍結肩」、「肩凝症」。●診斷1 本病患者多為中、老年,左側多於右側,也有人兩側先後發病。五十肩的發病年齡,與肩關節產生嚴重退變的年齡相一致。2 肩部疼痛是本病最明顯的症狀。開始時,肩部某一處出現疼痛,並與動作、姿勢有明顯關係。隨病程延長,疼痛範圍逐漸擴及上臂中段,同時伴有肩關節活動受限,嚴重時患肢不能梳頭、洗臉。這種疼痛可引起持續性肌肉痙攣,多局限在肩關節,也可向上擴散至後頭部、向下可達腕及手指,也有的向後擴散到肩胛骨、向前到胸部。3 三角肌有輕度萎縮,斜方肌痙攣。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短頭肌腱及三角肌前、後緣均會有明顯壓痛。肩關節以外展、外旋、後伸受限最明顯,少數人內收、內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較少。4 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光可見到肩部骨質疏鬆,或岡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病因病理肩關節的活動減少,尤其是上肢長期靠在身旁,垂於體側,被認為是五十肩最主要的誘發因素。從脊椎病因來看,當姿勢不正確或遭受外力攻擊時,就會破壞肩膀和頸椎的平衡,使肩關節及其周圍出現障礙,進而導致活動受限,甚至會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等症狀。●專家小叮嚀患者平時應適當做體能鍛鍊,比如練太極拳或做甩手動作,增強肩關節的運動。注意保暖,睡覺時應穿內衣,肩部不要露在被子外面,避免肩部受寒著涼而加重病情。足跟痛 推壓關節,對症治療足跟痛是老年常見病症之一,主要是由於足跟的勞損和退化性病變而引發。此外,第4、第5腰椎錯位時,也會影響足部,出現足跟痛的症狀。●病症概述足跟痛又叫「跟骨痛」,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足跟骨面痛,多與勞損和退化性病變有密切關係,常見於女性、肥胖者以及老年人。過重及過度負重或長時間行走者,也是易發此症的高危險群。●診斷1 早晨起床時,足跟會有劇烈的疼痛,需要走一段路或休息後才能好轉。2 一旦持續工作或久站,疼痛會反覆發作,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病理病因根據病因,足跟痛可以分為3種:1 跟骨骨刺:在跟骨結節處有骨刺形成,進而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當局部炎症較重時,足跟痛也會比較嚴重。2 足底蹠腱膜炎:當站行過久、負重行走後,可能引起蹠腱膜的勞損,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使蹠腱膜不能發揮緩衝震盪、加強彈跳力的作用,而出現疼痛症狀。3 足底脂肪墊萎縮:人到老年,足底脂肪墊日漸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可能導致疼痛。此外,足部血管彈性減低、足跟受涼,都可能引起足跟痛。從脊椎病因來看,當內臟病變、外傷、姿勢不當而導致第4、第5腰椎錯位時,也會影響足部,出現足跟痛的症狀。●如何防治?向前靠在一張桌子、椅子或平台上,慢慢彎曲膝蓋下蹲,同時盡量伸展兩足後跟,使之在地上貼平,當感覺跟腱和腳弓開始上升離開地面,保持此姿勢,10秒後直立,重複這一動作20次。●專家小叮嚀急性期應注意休息,減少承重,症狀減輕後也應減少站立和行走。應穿軟底鞋或在鞋內放海綿墊,減輕足跟壓力。治療後配合熱敷,效果更佳。第六章 常見病對症治療失眠 鎮靜安神,神清氣爽失眠是一種以入睡困難、睡眠品質差為特徵的病症,多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情緒波動而造成,而上段頸椎、頸胸椎交界處發生錯位時,也有可能導致失眠。●病症概述失眠是經常不能正常睡眠的一種病症,常伴有白天精神狀況不佳、反應遲鈍、疲倦乏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診斷1 入睡困難:很難入睡,入睡後不能熟睡。2 睡眠品質:經常做惡夢,很容易被驚醒,早醒、醒後就無法再入睡。3 睡眠時間:熟睡的時間很短,睡眠總時間少於6小時。4 日間殘留效應:次日沒有精力,感到頭昏、精神不振、乏力等,如長時間失眠還會容易胡思亂想,導致神經衰弱和憂鬱症。●病理病因任何身體的不適症狀,均可導致失眠: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睡前喝濃茶、咖啡,吸菸等均可造成失眠;因某個事件特別興奮或憂慮,會導致機會性失眠。從中醫理論而言,失眠的原因可以分為5種類型:1 肝鬱化火:因惱怒煩悶而失眠,常伴有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乾結、舌紅苔黃等症狀。2 痰熱內擾:因暴飲暴食、嗜酒成癖等飲食問題,而使胃腸受熱、無法安眠,常伴有頭重、胸悶、心煩、噯氣、不思飲食等症狀。3 陰虛火旺:因縱慾過度、身體虛精而使腎陰耗竭、無法安眠,常伴有心煩不寐、五心煩熱、耳鳴健忘等症狀。4 心脾兩虛:因年邁體虛、勞心傷神或久病而氣虛血虧、無法安眠,常伴有多夢易醒、頭暈目眩、面黃少華等症狀。5 心膽氣虛:因突然受驚、耳聞巨響而失眠,常伴有惡夢驚擾、遇事易驚、膽怯心悸等症狀。●專家小叮嚀保持規律的生活,平時多加強鍛鍊,從根本消除精神上的壓力和困擾,避免失眠的惡性循環。膽結石 排石止痛,益脾利膽膽結石,是膽管內形成的凝結物,是消化系統常見病症之一,多是肝細胞合成的膽汁中的膽固醇,過於飽和而引發。此外,第9~第11胸椎的錯位,也可能造成膽結石。●病症概述膽結石是膽管中的凝結物,主要症狀為上腹疼痛並擴散到肩和背部,且低燒、噁心、嘔吐、寒顫、大汗淋漓甚至伴有黃疸。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發冷、發燒、黃疸反覆發作的病史。併發症多且較嚴重,較常見的有化膿性肝內膽管炎、肝膿腫、膽道出血等。●診斷1 膽結石的症狀與結石的大小、部位、走向等密切相關。較小的結石,在進食後可阻塞膽管,引發膽絞痛或急性膽囊炎,還有可能進入主管,引發繼發性膽總管結石;較大的結石,則能引發右上腹悶脹不適,或慢性膽囊炎。2 當結石阻塞膽管發生感染時,會引發膽囊積膿,在膽囊處有明顯的壓痛;而不發生感染時,僅會形成膽囊積水,在膽囊處沒有明顯的壓痛。3 膽總管結石的典型症狀,有腹痛、寒熱、黃疸,多反覆發作。腹痛經常發於劍突下區域,多由悶脹痛轉為刀割性絞痛,觸摸時有深壓痛和肌緊繃,如在肝部區域有叩擊痛,說明已發生感染。當感染向上擴散,細菌和內毒素通過肝臟的竇狀隙,進入血液循環時,就會出現寒熱的症狀,繼而出現黃疸。●病理病因膽結石的大部分,屬於膽固醇結石,其形成主要是由於肝細胞合成的膽汁中,膽固醇處於過飽和狀態,以及膽汁中的蛋白質,促使膽固醇晶體成核作用。其他因素,則應歸因於膽囊運動功能損害,它們共同作用,致使膽汁瘀滯促發結石形成。從脊椎病因來看,第9~第11胸椎的錯位,會壓迫脊神經,進而形成膽結石,如能在急性外傷期整復胸椎,不僅可以預防膽結石發生,還能治療膽結石。●專家小叮嚀預防膽結石,應注意生活要有規律,平時應多參加體育活動。在飲食方面更要注意,要按時吃早餐。痔瘡 消熱利濕,避免久坐痔瘡,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擴張和屈曲,而成的柔軟靜脈團,多因肛門部位受冷或受熱、便祕、腹瀉、不良習慣而引發。此外,整復第2腰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暢通,對痔瘡的防治很有功效。●病症概述痔瘡,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內壓力反覆升高,靜脈就會腫大。●診斷1 便時出血,血色鮮紅,出血量一般不大,但有時也會較大量出血,便後出血自行停止。糞便乾硬、飲酒及進食刺激性食物等,是出血的誘因。2 痔塊脫出:痔發展到一定程度即能脫出肛門外,痔塊由小變大,由可以自行回復,變為須用手推回肛門內。3 疼痛:肛門沉重、疼痛,常與排便不淨感覺同時存在。痔塊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局部疼痛劇烈。4 痛癢:肛門周圍痛癢,甚至導致皮膚濕疹,常使患者極為難受。●病理病因肛門部位受冷或受熱,便祕、腹瀉等疾病,以及過量飲酒,和多吃辛辣食物等不良習慣,都會刺激肛門和直腸,使靜脈叢充血而導致痔瘡。一些疾病如腹內腫瘤、子宮腫瘤、卵巢腫瘤、攝護腺肥大等,也會間接引發痔瘡。在中醫理論中,痔瘡與肺的功能失調有關。如果肺功能出現異常,津液就不能下達,進而造成腸道積熱、大便困難,久之便導致痔瘡。從脊椎病理來看,矯正脊椎特別是第2腰椎,可以使下半身受阻的血液恢復暢通,幫助消化道的穢物排出體外,因此對痔瘡的防治都有較好的效果。●專家小叮嚀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最好每天定時排便,不要強忍大便,如廁時間不宜過長及過分用力。司機、孕婦和久坐人員,可每天做10次提肛動作來預防痔瘡。第七章 婦科&男科病症的治療經痛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經痛是指女性在經期及其前後,出現下腹及腰骶疼痛的病症,是常見的婦科病之一,多由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此外,當第1~第4腰椎錯位,也有可能造成經痛。●病症概述經痛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不適的病症,主要症狀為經期或行經前後,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診斷經痛,主要分為「原發性經痛」和「繼發性經痛」兩種。原發性經痛的診斷:1 初潮後1~2年內發病。2 在出現月經或在此之前幾個小時開始痛,疼痛持續時間不超過48~72小時。3 疼痛性質屬痙攣性,或類似分娩的產痛。4 婦科內診或肛診正常,可得出原發性經痛之診斷。繼發性經痛的診斷:1 有反覆盆腔炎發作史、月經週期不規則、月經過多、放置子宮避孕器、不孕等病史,有助於繼發性經痛的診斷。2 透過內診及肛診,可發現一些導致經痛的病因,如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盆腔炎塊等。3 其他檢查:如血沉、白帶細菌培養、骨盆腔超音波檢查、子宮輸卵管攝影、診斷性子宮擴刮術,最後應用子宮鏡、腹腔鏡檢查,可及早確定經痛之發病原因。●專家小叮嚀1 先用逆時針摩法按摩小腹,再進行穴位按摩,治療效果更好。2 避免食用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蔥、生蒜、胡椒、烈酒、咖啡、茶、可樂、巧克力等。性功能障礙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性功能障礙,是性心理發生障礙的病症,多是因心理因素而造成。此外,腰椎、骨盆的病變,也與性功能障礙有一定關係。如能對其進行矯正,對性功能障礙的防治很有功效●病症概述性功能障礙,是指不能進行正常的性行為,或在正常的性行為中,不能獲得滿足的障礙,主要包括早洩、不射精、性冷感等,大多症狀都沒有器質性病變,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常被稱為「性心理功能障礙」。●診斷1 性慾的抑制:症狀為持續性、蔓延性地對性缺乏興趣,和對性喚起的抑制。2 性興奮的抑制:症狀為男性射精,以及女性陰道潤滑的障礙,比如陽萎、性冷感等。3 性高潮的抑制:症狀為男性能勃起,和女性能出現正常的性興奮期,但是性高潮出現障礙,或反覆發生,或不適當地推遲,如早洩、射精延遲、女性性高潮缺乏等。4 其他性功能障礙:如性交疼痛、陰道痙攣等。●病理病因性功能障礙多是由心理問題引起,其原因大致有3種:1 長時間的兩情不悅:如男性前戲不夠、氣氛不佳,可能會因濕潤不足而造成女方疼痛,進而產生排斥心理;而男性如經常得不到滿足,久之也會在潛意識中出現性功能障礙。2 年輕時不加節制:如果在年輕時過於追求感官刺激,以至於性生活過於頻繁,久之也會出現性功能障礙。3 工作或生活壓力:當男性在工作或生活中,受到過大的壓力,很容易引起不安的情緒,以至於出現性功能障礙。從脊椎病因來看,性功能障礙與腰椎、骨盆有關。當兩者不協調或契合度不夠時,會使膝蓋出現無力感,影響性功能或性行為的支撐力,進而造成性功能障礙。第八章 小兒常見病對症治療小兒腹瀉 清熱利濕,增強體質嬰兒腹瀉也稱為「消化不良」,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兒中,主要是因飲食不節、天氣變化而引發,可以透過按摩患兒背部的腰俞穴,來進行治療。●病症概述小兒腹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對健康影響很大,多發病於2歲以下的小兒中,以腹瀉為主要症狀。一般說來,由飲食不當、氣候影響而致瀉的,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由胃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病情較重,歷時較長;由腸道外感染,比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引起的腹瀉,在原來的疾病治癒之後,腹瀉是較易好轉的。●診斷1 輕症:腹瀉物呈稀糊狀、蛋花湯樣或水樣,可有少許黏凍,但無膿血,每日多達10多次。患兒大便前可能啼哭,似有腹痛狀,亦可有輕度噁心、嘔吐,不發燒或微燒,一般情況較好。2 重症:患兒一天可以腹瀉10多次,甚至20次以上。伴有嘔吐、高燒、體倦、嗜睡等現象,間有煩躁,並可見到下列症狀的一部分。3 脫水:眼眶與前囟凹陷,皮膚彈性減弱或消失,黏膜乾燥,少尿或無尿。4 循環衰竭:吐瀉嚴重時,大量失水使血液濃縮,循環血量減少而引起循環衰竭。面色蒼白,肢冷,脈微數,心音弱,血壓下降。5 酸中毒:嘔吐次數很多,呼吸深而快,煩躁不安,嘴唇呈櫻桃紅色。●病理病因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較少,消化能力還比較弱,很容易發生腹瀉。再者,嬰幼兒神經系統,對胃腸的調節功能也比較差,如果飲食稍有改變,比如對添加的副食品不適應、短時間添加的種類太多,或者一次餵得太多、突然斷奶;或者飲食不當,吃了不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天氣突然變化,過冷或過熱,都會引起幼兒腹瀉。●專家小叮嚀注意氣候變化,適當加減衣著,避免幼兒著涼或者過熱。注意小兒鍛鍊,增強幼兒體質,提高身體抵抗力。小兒厭食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小兒厭食症狀為,較長時期因飲食乏味而吃得很少,甚至不吃,多由胃腸疾病、不良飲食習慣而引發,可以透過按摩胃俞穴,來進行治療。●病症概述小兒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期食慾減退,或缺乏食慾的病症,其主要症狀是不願進食,常伴有嘔吐、腹瀉、便祕、腹脹、腹痛和便血等症狀。●診斷1 年齡:14歲以下的男女兒童。2 厭食時間:6個月及6 個月以上。3 食量:3歲以下兒童,每天穀類食物攝取量不足50克,3歲以上兒童,每天穀類食物攝取量不足75克,同時肉、蛋、奶等攝入也極少。4 營養調查:蛋白質、熱能攝入量,不足供給量標準的70%~75%,礦物質及維生素攝入量,不足供給量標準的5%。5 生長發育:除遺傳因素外,身高和體重均低於同齡正常平均水平;厭食期間身高、體重未增加。6 味覺敏銳度降低,舌菌狀乳頭肥大或萎縮。●病理病因小兒厭食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某些胃腸道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慢性腸炎、各種原因的腹瀉及慢性便祕等,都是常見的原因,還有一些消化道變態反應、全身性疾病也會引起厭食,如服用紅黴素、氯黴素等引起噁心、嘔吐,造成厭食。大多數小兒厭食,不是由於疾病引起,而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時間、不佳的進餐環境造成的。特別是不良的飲食習慣,更是厭食的主要原因,如生活不規律、無固定進食時間、兩餐之間隨意吃點心零食、片面追求高營養等,都會造成厭食。●專家小叮嚀飲食要規律,要定時進餐,少吃零食和甜食,多吃粗糧雜糧和水果蔬菜。在進食時要改善周邊環境,使孩子保持心情舒暢,能夠集中精神進食。小兒發燒 清熱降溫,排毒益氣小兒發燒,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由感冒引起。另外,氣溫過高、衣服過厚等,導致水分嚴重流失,以及飲水過少,使體內水分不足等因素,都會引起小兒發熱。●病症概述小兒發燒,是指患兒體溫超過正常溫度,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小兒正常體溫,一般以肛溫36.5~37.5℃,腋溫36~37℃為標準。若腋溫超過37.4℃,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可認為發燒。低燒指腋溫為37.5~38℃;中度燒為38.1~39℃;高燒為39.1~40℃;超高燒則為41℃以上。發燒時間超過2週為長期發燒。●診斷1 病史:注意起病緩急、發燒日期、時間。有何伴隨症狀,有無受涼或傳染病接觸史、不潔飲食史、禽畜接觸史,是否曾預防接種,有無氣溫過高或多汗、飲水不足的情況。2 體檢:注意有無前囟隆起、搏動有力、皮膚黃染、皮疹或出血點、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頸項僵直及神經系統異常體徵,詳查心肺及腹部情況,長期發燒者,還應注意體重、精神狀況與出汗情況。3 檢驗:血常規,血沉,必要時送血培養、血塗片找異常血細胞或瘧原蟲。尿、便常規及培養病原菌,咽分泌物培養。疑有腦膜炎者,腰椎穿刺取腦脊液檢查。必要時取血、尿、便或局部分泌物作病毒分離。4 胸部X光檢查:必要時作超音波檢查。●病理病因由感冒引起的小兒發燒最多,這是因為小兒抗病能力不足,對環境冷熱變化適應比較慢,很容易感染風寒。此外,氣溫過高、衣服過厚、流汗腹瀉等,導致水分嚴重流失,也會引起小兒發燒。一些疾病如風濕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同樣會引起小兒發燒。●專家小叮嚀發燒患兒應多喝水,臥床休息;病後注意營養,避免小兒氣血虧損;平時對小兒要加強照顧,避風邪,防外感;保持居室空氣流通,新鮮空氣有利於小兒散熱。第九章 自我脊療保健操抱膝運動 脊療保健的王牌抱膝運動,是一種十分簡單的保健操,在股骨頭脫臼、脊椎異常的矯正方面很有效果,甚至被稱為脊療保健的王牌。●針對部位抱膝運動,是抱住膝蓋的運動,主要針對的是第12胸椎、第1~第3腰椎、骶椎病變而引起的內臟疾病。由於此運動,能提高背部肌肉的伸縮性,所以對股骨頭脫臼,和腰椎、胸椎、頸椎異常的矯正很有效果,特別對於脊椎病變引起的腰痛,更是有理想的療效,如果是輕度的腰痛,只要做幾次抱膝運動就可以痊癒。有鑑於抱膝運動在腰痛方面的療效,美國已將其列為預防腰痛的體操,極為流行。●操作方法1 仰臥在地上或堅硬的床上,雙手放在兩側,合攏膝蓋,伸直雙腿。2 雙膝緊靠,向後縮起。3 雙手抱住兩膝,將其盡量拉往胸前,同時頭部抬起,最好使鼻子接近兩膝的中央。4 深呼吸1次後,慢慢放開兩膝,伸直雙腿,每次做20~30次。剛開始做抱膝運動,可能會不太習慣,脊椎和背部肌肉很容易因僵硬,而無法彎曲自如。這時,可以請人幫忙按住膝蓋,並沿著身體中心線,輕輕向胸部施力,但要注意方向,不能從側面或斜面施力,否則會使身體偏離用力的方向,反而造成身體的扭曲。對於雙膝無法閉合者,可以使用毛巾等索狀物,輕輕地綁住雙膝。如果發現雙腿的長短不同,可以使用捲好的毛巾,放置在較短一邊的臀部下方,然後再做抱膝運動,來幫助股骨頭脫臼的矯正。●運動效果抱膝運動的主要目的,是矯正脊椎左右的歪斜,不僅可以同時對股骨頭、骨盆、脊椎的轉位和側彎進行整復,還能恢復脊椎的生理彎曲度。每天睡前做抱膝運動,再用綁帶綁住膝上、膝下、腳踝睡覺,不僅可以使脊椎恢復正常的生理彎曲度,還能幫助睡眠,醒來後會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當疲勞、心情鬱悶時,也可以做抱膝運動,能立即去除疲勞。背部伸展運動 最簡單的保健操在脊椎保健操中,背部伸展運動最為簡單。此運動主要是治療胸椎的異常,尤其適合長期坐辦公室,或長時間維持不正常姿勢的族群。●針對部位背部伸展運動,主要針對的是胸椎的異常,對長期坐辦公室、駝背,或長時間維持不正常姿勢的人很有療效。由於這些人長時間持續一定的姿勢,很容易使胸部脊神經受到壓迫,還會讓使用的肌肉,和不使用的肌肉產生收縮差,造成不使用的肌肉的血液、淋巴液流動不良,肌肉代謝產生的肌酸等廢物,也無法排出體外,因而引起疲勞。此時如果做背部伸展運動,就會使受壓的脊神經放鬆,也能使沒有使用的肌肉活動起來。●操作方法1 雙腿直立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併攏,然後伸直高舉,盡量伸展身體。2 使身體保持舒展,在心中默數1~10,然後放下雙手,回復直立狀態。●運動效果透過背部伸展運動,可以解除脊神經的壓迫,矯正脊椎錯位等病變,還能擴展胸部,使肺部獲得充足的空氣,促進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活動,緩解身體疲勞。此外,由於背部伸展運動可以伸展身體,一些沒有使用的肌肉也能得到活動,背部肌群也能恢復正常的平衡,所以有利於脊椎的保健和矯正。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的人,更容易壓迫背部肌肉,而有疲勞的感覺,應多做幾次背部伸展運動,以使背部肌肉從一種固定的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一些不常活動的肌肉,也能得到活動,不僅能使背部肌肉保持平衡,還能消除工作的疲勞。由於背部伸展運動,既不需要空闊的地點,也不需要工具,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非常適合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運動的上班族。第十章 日常生活脊療保健姿勢矯正法 用正確的姿勢保護脊椎由於脊椎很容易因不良的姿勢而出現病變,所以我們有必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姿勢,這樣不僅可以保護脊椎,還能擁有優美的體態。作為身體的支柱,脊椎承受著身體重心的壓力,根據人體姿勢的不同,脊椎也有著不同的壓力負擔。當人站立時,脊椎承受的壓力是100%;當人彎腰時,脊椎承受的壓力是200%;當人坐著時,脊椎承受的壓力是150%;當人躺下時,脊椎承受的壓力是25%。因此,如能養成良好的姿勢,就能避免使脊椎承受不當的壓力,維持脊椎健康。在各種姿勢中,站姿是最常用的姿勢之一。正確的站姿,應該使脊椎呈現直立的狀態,腰椎和骨盆要居中平衡,身體不能呈現翹屁股,或駝背的體態,身體的重量應平均分布在雙腳上。如果需要長時間站立,可以先將一腳踩在箱子上或較高的地方,然後兩腳輪流交換,這樣會減輕久站所造成的肌肉僵硬感。除了站姿外,坐姿也會對脊椎造成較大的壓力。正確的坐姿應是坐在骨盆上,也就是臀大肌突出的骨頭處,這樣會使骨盆和腰椎保持居中的位置,上半身也能維持腰背挺直的良好姿態。如果不能維持正確的坐姿,可以試著在兩膝中間夾一張紙或一塊紙板,然後用力夾住,這樣就會維持正確的坐姿,大腿內側肌群和軀幹肌群的張力,也會得到鍛鍊。在行走或跑步時,很容易一味向前行,而忘記維持正確姿勢,這時可以注意幾個重點:在步行時,應注意腳跟先著地,然後腳掌再著地,兩腳不要同時著地,要抬頭挺胸、保持骨盆穩定地行進;在跑步時,也要先以腳跟著地,運用全部的肌群,使兩腳同時離開地面,然後抬頭挺胸地跑步。此外,由於脊椎在搬運重物時,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如果這時姿勢不當,很容易傷及腰椎,造成下背部的傷害,如瞬間用力、劇烈撞擊,往往會引起腰部肌肉肌腱拉傷、椎間盤突出等症狀。因此,我們在搬重物時,應先蹲下,一腳踩在地面,一腳腳跟抬起,然後將重物靠近身體搬起,起身則要保持直背,用雙手搬起重物,將其重量靠在腹部,這樣就能減輕腰椎的壓力。24小時脊椎矯正法 針對上班族的保健法24小時脊椎矯正法,主要針對的是脊椎的異常,特別是對於上班族有較好的效果。由於這些人需要長時間伏案工作,如能利用一天中的空檔,做一些簡單的脊椎矯正運動,十分有利於脊椎的保健和防治。早晨6點:醒來後,先在床上做背部伸展運動、抱膝運動、雙腿合併運動,大約做10分鐘左右。早晨6點30分:盡量雙手並用地洗臉、刷牙,以使左右肌肉都得到均衡的運動。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做一些腰、腿強化運動。早晨7點:用左右兩手吃早餐最好,不要固定座位,以使腰部得到對稱鍛鍊。早晨7點30分:穿衣服時,不要總是使用固定的一隻手或腳,應該盡量對稱地使用手腳。穿鞋時,盡量蹲下來,不要彎腰穿鞋。在等公共汽車時,可以小幅度地活動身體。坐車時,如果是站立姿勢,可以做踮起腳尖、放平腳底運動;如果是坐著,應保持正確的坐姿。上午9點:工作前可以利用牆壁或桌子,做10分鐘的腿部運動。在工作中,盡量抬頭挺胸地坐在椅子上。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將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上,並豎起腳尖。如果是使用電腦工作,每1個小時最好休息1次,做幾次背部伸展運動、頸部旋轉運動。中午12點:午休時,最好做一些背部伸展運動,同時可以利用牆壁或桌子,做腿部運動。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也可以做一些彎腰運動、雙腿合併運動,不僅可以消除疲勞,也能矯正脊椎。下午6點:下班後,做一些背部伸展運動、頸部旋轉運動、肩部上下運動、腿部屈伸運動,大約持續15分鐘。下午7點:回到家後,慢慢地脫去衣服、鞋子,然後在地上做10分鐘的背部伸展運動,再休息10分鐘左右。下午7點30分:吃晚餐時,盡量活動一下較少用到的手腕、腳踝,最好在與早餐相反的座位吃飯。晚上10點:洗澡時,可做一些頸部、肩部運動。晚上11點:睡覺之前,做30分鐘的抱膝運動、彎腰運動、金魚運動,及其他活動肩背的運動。
    目次
    【序 言】脊椎不好是百病之源【導 讀】如何使用本書第一章 認識脊療1 脊療的概述 無創傷的療法2 脊療的歷史淵源 古老的醫學3 脊椎的構造 身體的棟梁4 脊髓與脊神經 神經的中樞5 脊椎與疾病 發出健康警訊6 脊療的原理 牽一髮而動全身7 脊療的功效 安全可靠的療法第二章 專家教你脊椎診斷8 脊椎變形的重要原因 不良姿勢的危害9 肉眼檢查法 最簡單的診斷法10 俞穴診病法 用指壓發現異常11 指壓檢查法 用拇指找出痛點12 雙肩水平診病法 用雙肩的高低檢測脊椎13 肩胛骨診病法 用肩胛骨的傾斜檢查內臟14 長短腿診病法 用雙腿長度檢查脊椎15 足部診病法 用足相診斷疾病第三章 脊療的基本手法16 脊療的常用手法17 捏脊療法 中國傳統的醫術18 指撥療法 簡便易學的手法19 按脊療法 調理內臟的手法20 整脊療法 牽引復位的手法第四章 脊療專家教你遠離亞健康21 神經衰弱 矯正錯位,精神愉悅22 眩暈 伸展轉動,氣血兩足23 多汗 減少汗液,通調水道24 功能性消化不良 健脾和胃,疏肝理氣25 電腦症侯群 撥筋推拿,改善血液循環26 肥胖 消耗脂肪,成功瘦身第五章 脊椎病對症治療27 脊椎側彎 施以頓力,矯正復原28 頸椎病 引導推動,鬆弛肌肉29 五十肩 指壓推拿,活絡關節30 急性腰扭傷 扳按復位,消除疼痛31 腰椎間盤突出症 扭轉推搖,輕鬆運動32 足跟痛 推壓關節,對症治療33 僵直性脊椎炎 矯正脊椎,及時治療34 坐骨神經痛 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第六章 常見病對症治療35 頭痛 按壓頸部,神清氣爽36 腦震盪後遺症 牽引頸椎,調節神經37 落枕 使用巧力,疏通經絡38 失眠 鎮靜安神,神清氣爽39 三叉神經痛 揉推治療,祛寒止痛40 耳鳴 側屈搖正,心態平和41 慢性鼻炎 按壓痛點,輕鬆呼吸42 咽部異物感 咽喉通暢,心情愉悅43 呃逆 清熱除煩,養陰潤燥44 冠心病 滋補氣血,心神安寧45 高血壓 血液通暢,平肝潛陽46 糖尿病 清熱利尿,調節新陳代謝47 慢性腹瀉 排便正常,腸胃舒暢48 慢性胃炎 促進消化,緩解不適49 慢性闌尾炎 消除炎症,恢復健康50 膽囊炎 利尿泄熱,疏肝利膽51 膽結石 排石止痛,益脾利膽52 結腸炎 調節平衡,消炎止痛53 便祕 消食化積,疏通腸道54 痔瘡 消熱利濕,避免久坐55 哮喘 呼吸平穩,平喘止咳56 蕁麻疹 減輕過敏症狀,改善體質57 網球肘 通經活絡,止痛開竅58 頻尿 培補元氣,固腎縮尿59 斜視 按壓舒筋,持之以恆第七章 婦科&男科病症的治療60 月經不調 補氣養血,溫經通絡61 經痛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62 女性不孕 溫中益氣,補精填髓63 子宮肌瘤 行氣活血,消積化癥64 子宮脫垂 益氣健脾,及早治療65 靜脈曲張 健脾利濕,活血通絡66 性功能障礙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67 陽萎 補益腎氣,壯陽起萎68 攝護腺肥大 溫腎補血,清熱祛濕第八章 小兒常見病對症治療69 小兒嘔吐 通調胃腸,促進消化70 小兒腹瀉 清熱利濕,增強體質71 小兒便祕 潤腸通便,理氣補血72 小兒食積 調補脾胃,滋陰養液73 小兒疳積 清熱利濕,健脾和胃74 小兒厭食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75 小兒腹脹 消脹排氣,防止感染76 小兒遺尿 辨證施治,益腎健脾77 小兒夜啼 溫中健脾,清熱安神78 小兒驚厥 清熱解毒,平肝息風79 小兒貧血 健脾益氣,滋養氣血80 佝僂病 補充鈣質,正常發育81 百日咳 抑制病菌,潤肺止咳82 暑熱症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83 小兒發燒 清熱降溫,排毒益氣84 小兒過動症 及時矯正,健康成長第九章 自我脊療保健操85 抱膝運動 脊療保健的王牌86 雙腿環繞運動 長短腿的矯正87 金魚運動 強化內臟功能88 背部伸展運動 最簡單的保健操89 合併運動 X形腿的矯正方法90 腿部運動 防止老化,促進平衡第十章 日常生活脊療保健91 姿勢矯正法 用正確的姿勢保護脊椎92 硬板床矯正法 選擇有益健康的睡眠93 枕頭矯正法 選擇最適宜的高度94 肩枕和毛巾矯正法 利用工具矯正脊椎95 枕墊矯正法 用枕墊矯正腰椎96 24小時脊椎矯正法 針對上班族的保健法【附錄一】家庭脊療常用穴位【附錄二】常見病對症脊療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