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旅遊 > 中國大陸 
     
    蒙古與伊斯蘭中國:一段貼近民族心靈的旅程
    編/著者: 楊海英
    出版日期:2022-03-17
    ISBN:9789860763959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塞北地區

    優惠價:85折,425

    定價:  $5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00 元
    特價:85折!425
     
    定價:360 元
    特價:85折!306
     
    定價:340 元
    特價:90折!306
     
    定價:380 元
    特價:85折!323
     
    定價:180 元
    特價:90折!162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當民族自決權在中國確立的時候,
    天安門應該就不會再燃起黑色狼煙了吧!」——楊海英

    以蒙古人類學者的視角,回溯中國穆斯林的前世今生
    重新理解中國西北部的民族多樣性,尋找被隱藏的「伊斯蘭中國」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張中復——專文導讀★★

    =========================

    中國自一九五○年代起展開「民族識別工作」,至今已編列五十六個少數民族,然而,所謂的「民族基準」並沒有考慮少數民族的歷史認同。例如現今的中國西北,便分布為數眾多的種族,他們的主體性與文化多樣性始終被單一化、標籤化,他們難逃附屬於國家集權主義下的漢文化中心思想,他們的文化異質性更被視為落後的象徵。

    如今的中國西北是中國穆斯林聚居之地,社會結構充滿伊斯蘭元素,各民族遵循伊斯蘭教條作息,因此又被稱為「伊斯蘭中國」。這個「伊斯蘭中國」擁有廣大河谷與優良的草原,漢人視之為荒漠,在蒙古人眼中卻是理想的放牧地區,因此中國西北成為一塊巧妙把蒙古與伊斯蘭融合起來的地區。

    蒙古族出身的人類學家楊海英留意到這種獨特的文化構成,為了釐清這片土地上複雜的文化關係,他親自前往中國西北,走訪「伊斯蘭中國」的穆斯林族群,探索這片土地的文化內涵,呈現出蒙古與之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從歷史回溯蒙古與伊斯蘭的關係

    伊斯蘭能夠在東方世界擴張,一部分得力於蒙古人的征服計畫。信仰伊斯蘭的波斯、阿拉伯及中亞各族人,隨蒙古軍隊定居中國,構成回族的基礎。在元代,色目人(非蒙古人、漢人、南人的族群)的地位僅次於蒙古人,協助蒙古統治中國,足見穆斯林與蒙古人的深厚關連。兩者的友好關係,卻在十九世紀末,因為一場在中國西北部的「回亂」而出現變化。

    楊海英透過梳理蒙古族的口述史與記錄,道出原只是漢、回間的亂事,被捲入其中的蒙古人其實是「受害者」。蒙古人當時作為清政府的盟友,受召出兵,故此被回族視為「鎮壓者」,對其進行反抗。由此,造就蒙古族與穆斯林之間,至今長達二百年的嫌隙。這一段對蒙古人來說無法遺忘的歷史創傷,在中國官方通史裡找不到任何字句,而其作為一種替國家政策背書的依據,極容易忽略少數民族歷史。因此,事情必須回歸到民族本身所書寫的歷史記錄中,包括口述歷史,才能看見歷史事實的全貌。

    ◎實地考察被遮蔽的民族多樣性

    楊海英走訪內蒙與西北的甘肅、寧夏與青海等地,從不同的穆斯林族群中尋找其中的蒙古文化元素,如作為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胡同人,他們屠宰綿羊不使用蒙古人剖開腹腔切斷大動脈的方式,而是一定要採取委由導師切斷喉嚨的方法,但是他們不使用伊斯蘭曆,而是和蒙古人一樣會過農曆新年。

    另外,他進入臨夏回族自治區,以河州為中心,觀察回族分離出來的新分支,包括住在東鄉的東鄉族、住在西鄉的則是保安族與撒拉族的聚居地。這些新分支的出現也代表新的身分認同意識產生,也發現了蒙古因素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像保安族主張,他們的祖先是在成吉思汗大軍征服中亞後移居過來的色目人。蒙古人作為統治者,故色目人也跟著使用統治者的語言;保安語因而受到影響,它具備明顯的蒙古語特徵。由此,這次的考察之旅為理解蒙古與穆斯林的相互影響提供了實證。

    此外,這趟旅程也揭示現今中國民族識別政策所產生的問題,如居住在青海省的圖馬特人,有可能是回族與蒙古族混血形成的群體或維吾爾人的後裔,身分卻登錄為「回族」。現今的少數民族分類政策,其實是沒法反映民族形成的真實狀況。這使原本已對少數民族所知甚微的外界,無形中被建構對該民族單一代的認知,加速少數民族主體性的消亡。

    透過這種定義的方式,給予「某某族」之名作為認同,把其內部差異單一化後,少數民族就更容易被整合,進而加快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既是隱含「漢民族」優越性的意識形態,亦是把民族內部獨有的文化內涵掩埋,防止少數民族團結起來的手法。

    ◎記錄民族心靈的方法論

    面對主體性的消亡危機,少數民族也努力寫下自身的歷史。回族出身的著名歷史研究者、作家張承志認為被保存在生存方式中的「正確的方法論」就在「虔信的教徒保持下來的生存方式當中」,並說明回族內部的獨特歷史記事方法:用夾雜著漢語的阿拉伯語的方式,把宗教上最重要的事項記下來,當成「經典」秘密流傳。這樣的資料雖然對外部封閉,但極有效地對抗外在勢力的侵蝕,並稱此為「生存方式的歷史」。因此「殉教史」就是他們在中國的民族「歷史」。

    此外,楊海英非常重視口述歷史。因為對於沒有文字的族群而言,口述成為他們承傳歷史的方法;而只有聆聽他們的話語,才能知道那時的實況與他們的心情。這一些都是少數民族在漫長生活中保存並承傳的秘辛。而與官方修史方式相異的編年史與民間傳述,則能夠清楚描繪出歷史當事人的生活與精神面貌。因此,此書利用珍貴的口述資料,呈現了極為豐富的民族信仰精神。就是這獨特之處,才能察見少數民族是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完成這趟貼近民族心靈的旅程。
    作者介紹
    楊海英

    蒙古裔文化人類學家。蒙古名「俄尼斯.朝格圖」,蒙譯日文名「大野旭」。1964年生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學日本語系,1989年赴日本留學,修完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綜合研究大學院的博士課程而獲博士(文字)學位,現為日本靜岡大學教授。自1993年到2019年,每年都到內蒙古進行研究。

    曾獲司馬遼太郎大獎(第14回,2010年)、大同生命地域研究獎勵賞(2015年)、樫山純三賞(2015年)、正論新風賞(第19回,2018年)。

    繁體中文版作品有:《沒有墓碑的草原》(八旗文化,2014年)、《蒙古騎兵在西藏揮舞日本刀:蒙藏民族的時代悲劇》(大塊文化,2017年)、《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八旗文化,2018年)、《文明的遊牧史觀》(八旗文化,2019年)。

    鄭天恩

    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翻譯。譯有《何謂中華、何謂漢》、《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人民解放軍的真相》、《凱爾特.最初的歐洲》、《文明的遊牧史觀》(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海上霸權》、《日本人的界限》(合譯)、《東方直布羅陀爭霸戰》、《珍珠港》、《最後的帝國軍人》等書。
    目次
    •導讀:超越族群認知的藩離、尋求文化理解的歸屬
     (文:張中復/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前系主任)
    •前言

    【第一部】蒙古的近現代伊斯蘭

    第一章∣從蒙古視角出發的伊斯蘭研究
    一、個人的政治經歷
    二、民族間的關係與蒙古內部的多樣性

    第二章∣蒙古人眼中的「西北穆斯林大叛亂」
    一、為誰而寫的歷史?
    二、為編織民族政策而做的歷史研究
    三、蒙古語編年史的表象
    四、回民叛亂的記憶與記錄
    五、蒙古與回族,迥然相異的歷史觀
    六、中華與世界遊牧民的乖離

    第三章∣蒙古穆斯林的今昔
    一、透過生活方式傳述的蒙古穆斯林歷史
    二、蒙古穆斯林的由來
    三、胡同人的現狀
    四、胡同人的伊斯蘭
    五、伊斯蘭與「民族」之間

    【第二部】蒙古系各集團的現況

    第四章∣寧夏——伊斯蘭大海殘留的蒙古歷史
    一、在穆斯林世界走訪元朝遺跡
    二、紅星與西北的弦月
    三、在乾燥大地落地生根的神祕主義
    四、漢人創造出的負面形象
    五、遊牧與鹽之道的現況

    第五章∣青海——踏上民族形成之路
    一、青海的蒙古人
    二、生活在核子汙染地區的蒙古穆斯林
    三、撒拉人的神祕主義教團
    四、藏人穆斯林
    五、保安族的原鄉
    六、創建民族的各個要素
    七、民族形成之道

    第六章∣保安族的蘇非主義
    一、伊斯蘭的黃土高原
    二、保安族的新天地
    三、傳述下來的保安族歷史
    四、保安族社會內的蘇非教團

    第七章∣東鄉族社會裡的伊斯蘭
    一、東鄉人的大地
    二、東鄉族的胡門門宦
    三、東鄉族社會裡的其他蘇非教團
    四、從東鄉人社會開始的新教依赫瓦尼
    五、旅程的終幕
    六、少數民族對策與少數派彼此的視線

    第八章∣蒙古系穆斯林的脈動
    一、「科學」與認同的動搖
    二、本土人類學者與少數民族研究

    •後記
    •文庫版附錄1:沙甸村的殉教者紀念碑
    •文庫版附錄2:現在正是行使真正民族自決權的時代
    •文庫版後記
    •解說 (文:池內惠/東京大學教授)
    •中國伊斯蘭關係簡略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