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放淤對河川環境影響之探討(2/2)
    出版社:經濟部水利署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9860352832
    參考分類(CAT):公共工程/交通
    參考分類(CIP): 水利工程

    優惠價:9折,450

    定價:  $50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150 元
    特價:90折!135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1200 元
    特價:90折!10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國內淤泥處理方式已有諸多研究,其中以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及水力排砂最為自然且可大量補充下游河道砂源,又具減少河床裸露及海岸退縮等功能,惟受限於現有法規,無法全面推動,為進一步探討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對下游河川環境之影響及研擬減低影響對策,本計畫探討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對下游河川環境之影響及研擬減低影響對策,並探討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及水力排砂作業應注意事項暨相關必要程序,做為水庫管理單位實行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工作之參據。 本計畫以大甲溪石岡壩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作為案例分析,進行數值模擬與現地監測資料分析。數值模擬方面,係模擬石岡壩98年淤砂堆置區受98年莫拉克颱風沖刷作為模式檢定及100年淤砂堆置區受101年0610豪雨沖刷等作為模式驗證,得出可符合沖刷趨勢的參數。 現地監測資料分析方面,本計畫進行河床變動監測、河床質變化、濁度及物理環境棲地等項目。石岡壩於98年至100年進行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工作;其中,98年及100年淤砂堆置區分別遭遇98年莫拉克颱風及101年0610豪雨被沖刷殆盡;惟99年淤砂堆置區則因施工期間遭遇99年0728豪雨局部沖刷。 經過比對水庫淤砂堆置區受洪水沖刷前後,下游埤豐橋及花樑鋼橋等處的影像,顯示河床影像並無明顯變化。比對下游河道斷面,亦顯示僅深水槽有局部變化,但斷面型態無明顯改變;可知淤砂堆置區之土砂沖刷前後對下游河道斷面並無顯著之改變。 在河床質粒徑變化部分,淤砂堆置區受洪水沖刷後,下游河道粒徑並無明顯變化。在濁度與懸移質濃度部分,常流量期間石岡壩上下游的濁度與懸移質濃度並無明顯變化;濁度與懸移質濃度係在颱洪期間才有明顯增加,此為河川輸砂能力提高形成,與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無顯著關係。在物理環境棲地變化部分,亦無明顯差異。 本計畫現地監測及數值模擬結果,顯示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有助於解決上游水庫淤砂去處及下游河道下切之問題,對於河川下游砂源補助及國土保育有正面效益。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V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壹章 前言 1-1 一、 計畫緣起及目的 1-1 二、 研究架構 1-1 三、 工作項目 1-3 第貳章 以往相關之研究/以前年度辦理情形 2-1 一、 水庫淤泥排放於下游河道及應用於水庫集水區保育之研究(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6) 2-1 二、 水庫淤泥排放於下游河道之規劃(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8) 2-1 三、 水庫放淤對河川環境影響之探討(1/2)(經濟部水利署,2010) 2-2 第參章 資料蒐集及彙整 3-1 一、 現地案例資料蒐集 3-1 (一) 日本 3-1 (二) 美國 3-8 (三) 加拿大 3-14 (四) 台灣 3-17 二、 相關法規蒐集 3-36 三、 案例選定及基本資料蒐集 3-39 (一) 案例選定 3-39 (二) 基本資料蒐集 3-40 第肆章 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數值模式建立 4-1 一、 數值模式之比較與研選 4-1 (一) 空間設定比較 4-1 (二) 水理演算設定 4-1 (三) 超臨界流 4-2 (四) 河床沖淤模擬方式 4-2 (五) 粒徑設定方式 4-2 (六) 粒徑分布分區 4-2 (七) 整體評估 4-3 二、 檢定與驗證事件說明 4-5 三、 莫拉克颱風模擬 4-9 (一) 流量 4-9 (二) 水位 4-9 (三) 入流泥砂量 4-10 (四) 粒徑分區 4-10 (五) 岩盤河床的考量方式 4-11 (六) 淤砂堆置區 4-12 (七) 參數測試 4-13 四、 101年0610豪雨模擬 4-25 第伍章 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數值模式模擬 5-1 一、 20年洪水重現期重複淤砂堆置區 5-2 二、 歷史颱洪事件重複沖刷淤砂堆置區 5-5 三、 模擬結果討論 5-7 第陸章 國內水庫現地淤積物回歸河道案例監測 6-1 一、 河床變動監測 6-1 (一) 淤砂堆置區的河床變動觀測 6-1 (二) 下游河床變動觀測 6-2 二、 下游河道河床質粒徑調查 6-4 三、 濁度(或SS)資訊監測 6-11 (一) 採樣點說明 6-11 (二) 監測頻率 6-14 (三) 監測方式 6-15 四、 物理棲地環境現場調查 6-16 第柒章 國內水庫現地淤積物回歸河道案例成效分析 7-1 一、 河道型態變化探討 7-1 (一) 影像觀測成果 7-1 (二) 橫斷面測量成果 7-14 (三) 下游河床質粒徑分析成果 7-27 二、 河道濁度(或SS)影響探討 7-38 (一) 濁度歷線變化 7-38 (二) 濁度與流量之關係 7-40 (三) 懸移質濃度(SS)監測結果 7-42 三、 棲地環境調查分析結果 7-46 (一) 堆置區 7-47 (二) 埤豐橋 7-47 四、 小結 7-49 第捌章 其他配合事項 8-1 一、 協助經濟部水利署召開、 訂定及檢討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及水力排砂相關法規 8-1 二、 建構水庫淤積物回歸河道及水力排砂要點、準則、作業規範、及作業流程初擬 8-10 第玖章 結論與建議 9-1 一、 結論 9-1 二、 建議 9-3 參考文獻 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