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12種場合,57種狀況,掌握訣竅讓...
    編/著者: 裘凱宇,楊嘉玲
    出版社:本事(大雁)
    出版日期:2018-05-21
    ISBN:9789579121279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企業管理

    優惠價:85折,272

    定價:  $320 

    ※10本團購價:8折! 256元/本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50 元
    特價:85折!383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320 元
    特價:90折!28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12種場合,57種狀況,掌握訣竅讓你在職場無往不利》


    職場上的人際互動靠的不只是一張嘴!
    其實早在你開口前,表達就已經開始了。
    做對身體語言和表情,讓你在表達與回應都能贏得好感覺
    感覺對了,事事好談!感覺不對,一拍兩散!

    ◎身體說的比嘴巴多?口若懸河說一通,身體的表情卻不斷地扯後腿?
    ◎話術再多卻用不上?學會運用「人、情、時、事」四個按鈕,保證職場暢通無阻。
    ◎結合身體動作、表情、聲音與話語,你的表達與回應不再只做一半。
    ◎真正的溝通不能靠劇本死背,一本落實在現實生活的實境教戰寶典,
    ◎讓你一讀就懂,現學現用,任何場合、各種狀況都能立馬搞定!

    第一次見面、向老闆呈報、跨部門協調、跟廠商提案……
    職場上到處是令人緊張焦慮的情境與對象,
    有時候你明明預先想了很多話題,甚至準備好精采的內容,
    但到了現場卻發現,原本想好的內容根本無法好好說出來。
    或者有時候你說了很多,卻發現同事或老闆表現得毫無興趣。

    問題出在哪裡?有沒有可能我們對於表達與回應始終存在錯誤觀念?

    ★迷思一:以為「表達與回應就是滔滔不絕」
    真相:表達重要的不是在說話的內容,而是傳遞一種「感覺」,口才好不見得能打動人。
    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喜歡第一次見面就滔滔不絕的人,那麼,為什麼要要求自己成為那種人?

    ★迷思二:以為「只要將話說清楚,別人就會懂」
    真相:表達時,對方「看到的是你的全部」,不只是你「嘴巴」告訴他的部分。
    很多書都教我們話要怎麼說,卻沒有提到身上其他的部分該如何搭配,才能清楚傳遞你的訊息。

    ★迷思三:以為「與人為善,不能表達負面情緒」
    真相:真正的表達是,即使說出真實但負面的情緒,但對方卻能接收到你的善意,持續維持溝通的可能。

    表達之所以讓人痛苦,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以為表達就是話術,
    事實上,在我們開口說話之前,身體已經早先一步透露了我們的意向,
    同樣的,對方還沒說話,你也已經從他的肢體動作形成判斷:

    有些人還沒開口,你就覺得他「看起來」很親切?
    有些人迎面走來,你覺得他「感覺」很跩很討厭?
    有些人說話「聽起來」很誠懇,但你就是覺得這個人不可信任!

    這「看起來」「感覺」「聽起來」是怎麼來的?
    其實,表達早在我們開口說第一句話前就開始了! 我們來看看以下實境:

    情境一:「出席廠商餐會,有新朋友找你講話」
    NG:手插口袋,緊抓包包,翹腳,雙手抱胸,摸頭髮或頸鍊。(這幾種動作都顯示緊張與不安)
    OK:將身體正朝著對方,適時加上「偏頭注視」。(人的身體會朝著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情境二:部門會議
    NG:雙手放在扶手上,或桌子底下,身體偏離會議桌。(表示心裡另有想法)
    OK:將雙手放在桌上,視線和主持人適當接觸。(顯得專注投入)

    職場中滿是讓人緊張的溝通狀況:向老闆呈報、跨部門協調、對客戶提案……,
    本書濃縮上班族職場上最常發生的壓力情境,分別需面對的溝通對象與應對之道。
    作者以心理學和行為學專業背景出發,將身體語言落實在現實台灣職場中。
    讀完本書,你將學會如何在開口之前,善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並且讀懂別人的身體語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裘凱宇

    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NGH諮詢催眠師認證

    楊嘉玲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國家認證諮商心理師

    兩人是默契絕佳的事業夥伴,也是相互扶持的生命伴侶。
    共同經營〈啟點文化〉,因為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就是扮演好橋梁,將書本上 2D 的知識,具體化成 3D 的經驗,讓人們更容易理解並帶回生活,運用在各種真實人際情境中,解決自身的議題。因此,致力將心理學深奧龐雜的知識,轉譯成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和方法。

    兩人結合在心理治療和實務工作的深刻體會,透過系統性的公開課程,幫助社會大眾,無論在一般人際情境、高壓力與高難度的溝通情境、或是個人自我覺察與呈現,得到兼具實務性與啟發性的成長。

    公開授課至今,對象涵括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設計創意人、經理人、企業主與企業接班人等。並以獨特的個人教練形式,為心理專業開創不同的服務模式。

    書籍著作: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2017),本事出版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2016),本事出版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本事出版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2013),本事文化
    《啟動改變力》(2012),馥林文化

    桌遊設計
    《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2017)

    影音(DVD)
    《溝通,和你想得不一樣:掌握溝通的真正關鍵》(2015),清涼音。
    《這樣「做」,輕鬆贏得溝通好感覺》(2015),清涼音。
    想要了解更多〈啟點文化〉:www.koob.com.tw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李四端(名主持人)
    馬克(圖文作家)
    劉必榮(談判權威、政治系教授)
    謝文憲(兩岸知名企管講師)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周志建(故事療癒作家、資深心理師)
    ◆◆齊聲推薦◆◆
    自序

    智慧型手機世代影響人際關係的三種行為

    裘凱宇

    想像一下,一張照片,拍攝的是好萊塢影星強尼戴普出席電影首映會,鏡頭對著現場人群,你猜會拍出什麼畫面?沒錯,大部分的人都會拿出手機,對著大明星拍照,幾乎沒有人是用自己真實的雙眼,在感受明星風采。

    即使不是難得一見的明星,換作是在課堂上,老師正播放有趣的投影片,你會不會基於一個想要留存、想要記住、想要好好學習的心情,拿起手機拍照?

    你的出發點是什麼?無非是想把這個客觀經驗,加上主觀情緒,留做一個永恆的記憶。但事實的結果,真的有變得比較好嗎?

    工具為我們的生活帶給很多便利,但是工具也帶給我們很大的焦慮。
    你的手機和電腦裡,可能有很多照片,可是時過境遷,你再回去看那些照片,可能依稀記得那是三年前的異國之旅,但是細節呢?那些確實都是你吃過的食物、體驗過的活動,你可曾還記得?!這就是心理學所謂的「拍照減值效應」。

    什麼是「拍照減值效應」?就是在你的主觀認知中,以為做這件事可以幫助你留下客觀的記憶及更深刻的經驗,但事實上心理學的研究卻告訴我們,這個動作不僅無效,會扣分,甚至傷害了你的記憶。

    就像你拍照、拍別人的講義,回家後下一次複習在什麼時候?一時之間,你恐怕也很難回答。
    事實上,在這個工具發達的時代裡,我們做了很多事,感覺很忙碌,但事實上,這些行為究竟有沒有為我們真正想要的目的服務?答案恐怕是令人失望的。

    就像拍照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要留下一個很重要的經驗與回憶。可是,事實上,基於「拍照減值效應」,拍照這個動作正是你之所以沒辦法把這個記憶好好留存的主要原因。

    同樣的,我的專業是人際溝通。很多人花很多力氣,想把話說得漂亮,以為只要掌握某個關鍵句,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就是因為這種心態,讓他們常常忽略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肢體行為」。

    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世代,當你能多留意自己這三種行為,你與他人的關係就會變得流暢許多,第一種是「敞開自己」。

    想像一下,在你面前有兩個人並肩站著,左邊的人身體自然敞開,雙手垂放兩側,右邊的人雙手交疊擋住身體的正面。你會怎麼形容左邊的人?你可能會說他很有自信、大方、自然敞開。那右邊的人呢?你可能會說他是有禮貌的、謙虛的,但也可能會覺得他是退縮的。

    這些行為經常出現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你是在跟別人聊天、溝通、做簡報都有可能出現這些行為,你可能已司空見慣,但是退一步想,你可曾留意過自己的行為,到底有沒有為你的目的服務呢?

    這張照片(見QR CODE1),左邊是日本皇太子德仁,右邊是英國王子威廉。這是英國王子威廉代表英國皇室參訪日本,與日本皇太子的合照。

    從照片中,我們很快地就能分辨誰是主人?誰是客人?毫無疑問的,德仁皇太子是主人!

    但不對啊!以我們對日本文化的了解,日本人是比較容易出現自我遮擋的身體訊號,可是這張照片沒有,因為德仁皇太子知道他代表的是日本皇室,而不是自己,所以他自然敞開身體,表現出身為主人的模樣,得體的面對媒體,沒有失格。

    反過來,我們對於西方文化的認知,他們總是比較自我敞開的。可是,威廉王子遮住了自己,難道是他變得沒自信嗎?別忘了,這是他出訪別人的國家,在別人家作客就要安分一點,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換句話說,你會發現他們的行為,都有為他們的身分、角色,還有目的服務。

    回到你身上,你有想過自己的行為,有為你的溝通服務嗎?有留意過這些細節嗎?想過自己的呈現,想要帶給別人自信大方?還是謹小慎微呢?

    其實這些小細節,對溝通有很重要的影響,但在工具發達的今天,卻經常被忽略。我們很留意手機的小框框裡呈現的訊息、跳出來的訊號,但卻忽略了我們的身體給別人什麼樣的感覺。

    不論時代再怎麼演進,存不存在手機這個工具,我們在感受別人的狀態時,第一時間仍舊是從對方的身體訊號開始的。你可以實際做一個實驗,請你的朋友雙手抱胸,對你說:「很開心今天坐在你旁邊!」接著,請他雙手敞開,再重述同樣一句話。

    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知道何種身體訊號,會讓你感覺對方是真心誠意的!

    不過回頭想想,我們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做出雙手抱胸的動作?或是你看到別人做這個動作,會有什麼感覺?可能是覺得不安全、封閉、謹慎、思考……等比較負面、不積極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有這麼多情緒嗎?不,很多時候,我們做這個動作,單純只是因為手不知道擺哪裡。

    也就是說,在溝通中,我們有很多行為都是沒有意識的,然而這些行為卻帶給別人不一樣的感覺。回過頭來再想想,當你看別人滑手機,或是你自己滑手機,人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是自我封閉?還自我敞開?

    沒錯,我們都是封閉的姿態。儘管你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在滑手機,沒有抗拒什麼,但全世界只有你知道自己怎麼了,別人卻是按照他的第一印象去認識你。

    除了「敞開自己」之外,在這個時代,第二個能夠影響關係的行為叫作「撤除阻隔」。

    當我們在滑手機時,你覺得自己跟他人是被隔開?還是在連線?在真實的人際情境中,你有沒有這種經驗──跟一個人講話,講第一句話時,對方在滑手機,講第二句話時,對方也在滑手機,講到第三句時,對方還是在滑手機……,你可以忍耐到第幾句?

    我在實際的教學經驗中,發現特別是科技產業,一群絕頂聰明的人,全都是專業人士,他們坐下來在會議室開會,在他們面前卻擺滿了電腦、平板、手機……,全都是「阻隔物」。結果會有什麼影響?你很快就會發現一群聰明絕頂的人,每一個人都激盪著、碰撞著絕妙無比的想法,但最後,開完了一個下午的會議,卻沒有任何結論,每個人都忙著捍衛自己的觀點,而沒有試圖理解別人的想法。

    你可能也開過這種會,每個人提議的都可能是對的,卻沒有人想要跟別人達成共識。因為,你的行為已經反應你的思維,而你的思維又受到你的行為影響。

    工具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同時也帶給我們很大的焦慮,不管是便利或焦慮,背後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本質,就是要能幫助我們串連其他人。然而,當我們不假思索地使用這些工具時,反而阻隔了其他人。

    常見的「阻隔物」不只是手機,像是包包、抱枕、資料……都是。只是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這個狀況就變得更明顯。當環境和我們預期的不同時,我們很容易躲回自己的小世界,斷絕和外界的聯繫,擴大溝通的鴻溝。

    還有一種阻隔行為,你我天天都在做,卻很少人發現,那就是翹二郎腿。
    來!我們翹著二郎腿,跟身旁的人說:「你今天表現得很優秀!」然後,再把腳放下來,講述同樣一句話試試看。講這句話的時候,哪一個動作會讓對方覺得是真的被稱讚?

    行為是整體的,我們常常以為行為是切面的,其實不然,行為反映著我們從內到外整組的思考結構與內在狀態。
    除了「撤除阻隔」之外,第三個行為叫做「雙手萬能」。

    看一下我們的雙手,其實,雙手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是一個很獨特的存在,這是什麼意思?
    先從文化談起好了,不管哪一種文化,只要是跟禮貌、打招呼有關的行為,都跟「雙手」有關,不論是握手、打躬作揖、擁抱……等。為何地球上的人種這麼多,大家的禮儀行為卻不約而同都跟手有關?

    不用想得太複雜,那是因為雙手具備製作和攜帶工具、武器的功能,不管哪一個動作,它單純只是要告訴對方:「我的手上沒有武器,我不會傷害你!」所以,讓人看得到你的雙手,能夠給對方很大的安全感。

    可是,當我們開始習慣使用手機後,很多人放下手機,就不知道要把雙手擺在哪裡?或許,你覺得這沒什麼,不知道擺哪就插口袋,但事實上,這樣的動作卻會引起別人下意識的反感。

    我們不妨來玩一個遊戲!把手壓在屁股下,然後跟旁邊的陌生人說:「待會我們來認識一下!」接著,再把手拿出來,重複同樣的話。

    你有沒有發現,當大家把手藏起來的時候,嘴上說著彼此認識一下,但雙方心裡一直有一個隱隱然的不確定感。你到底有沒有想要認識我?或者你只是說說而已?

    談到這裡,相信你已經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比起說話,行為是更容易也更直接的溝通工具。
    心理學有一項很重要的研究叫作「體現認知」。過去,我們覺得因為有某些情緒內在跟外在的狀況,所以會出現哪些行為。這是我們傳統的認知,因為難過,所以會封閉自己。可是「體現認知」告訴我們,它可以倒過來,而且倒過來更有效。

    試著做做看雙手敞開的動作,頭部往上仰,胸膛自然打開。當你保持著這個姿勢幾秒鐘之後,還能繼續耍憂鬱嗎?透過這個小實驗,你會發現行為不只是行為而已。

    回想一下先前談的「自然敞開」,體現認知告訴你,看見眼前的「可能性」,你只有打開才看得見;「撤除阻隔」才能跟眼前的人事物,產生真實的「體驗與連結」;最後,「雙手萬能」提醒你真實的「做」,不再只有空想。

    這三個部分,難道不是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中,我們要圓滿人生的三個最重要的要素嗎?所以回到本質吧!

    工具會幫助我們,但是工具也會讓我們更焦慮。而溝通的本質從來就不是工具,是你這個「人」。各位不妨舉起手跟你身旁的人High Five一下,這個動作的本質就是「敞開自己」、「撤除阻隔」、「 雙手萬能」。

    工具永遠只是工具,永遠不能取代的是你這個「人」,希望這本書能為各位帶來幫助。
    (編按:本文節錄自2017.12 TEDxCCU/智慧型手機世代影響關係的三個行為,詳見QR CODE2)
    目次
    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12種場合,57種狀況,掌握訣竅讓你在職場無往不利-目錄導覽說明


    自序/智慧型手機世代影響人際關係的三種行為/裘凱宇

    第一章 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
    我們從幼時學說話後,便開啟了與外界的溝通之路。但為什麼溝通還是依然讓人挫敗與抓狂?關鍵在於,我們都將重點擺錯位置了。溝通不只是「開口後」的事……本章將破除你的迷思,讓你重新理解溝通。 

    第二章 你以為自己說的很有道理,身體卻在扯你後腿!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評估外界,讓自己處在安全的情境裡。換句話說,大腦隨時會接收大量的訊息,即使對方一句話都沒說,也能從他的身體語言和表情下很多判斷。

    第三章 下班後的約會,第一次見面就贏得好感
    本章將讓你學會:
    *坦露關鍵三點讓你贏得好感
    *第一次見面需避免的身體語言
    *善用眼神與笑容
    *給對方有選擇空間的提問,讓你們聊不停
    *如何辨識餐會中的重要人士

    第四章 喜宴應酬時,如何「友善的」阻絕溝通?
    本章將讓你學會:
    *善用阻隔物,阻絕你不想要的溝通
    *善用身體和語言的迴力鏢,阻絕八卦話題
    *利用手肘建立連線
    *「接話,但不回答問題」的技巧,遠離辦公室風暴

    第五章 進修時,讓人敢靠近的身體語言
    本章將讓你學會:
    *什麼是開放的「身體語言」
    *好手勢與壞手勢帶給人截然不同的暗示
    *衝突時的處理方法
    *有方向的提問,避免討論陷入僵局

    第六章 召開部門會議時,有效建立連線
    本章將讓你學會:
    *用眼神建立連線,避免不必要物件阻隔會議
    *比語言更有力的手勢
    *雙手的位置與投入息息相關
    *進入對方的「人際距離」,巧妙地凝聚專注
    *「偏頭注視」鼓勵同事發表意見
    *善用「時的按鈕」,避免壞情緒擴散

    第七章 對外提案時,如何征服客戶
    本章將讓你學會:
    *了解自己的「側位按鈕」,在陌生環境也能放鬆而專注
    *改變對方的姿態,就能改變他的心態
    *手心朝上與朝下,巧妙暗示大不同
    *說話節奏的掌控
    *換位思考,讓對方覺得你最懂他

    第八章 跨部門協調時,對內溝通要連過五關
    本章將讓你學會:
    *用一杯茶,爭取第一份認同
    *為何要在中立的會議室開會
    *善用真誠而令人無法拒絕的「喉音」
    *對方肢體動作的判讀與應對之道
    *善用「情」的按鈕,回應對方的感覺

    第九章 向上級呈報時,如何應對老闆
    本章將讓你學會:
    *老闆不是老爸,停止將童年的內在投射複製在職場
    *避免領域限縮與領域擴張的肢體
    *老闆身體語言的判讀
    *嘴型做足,說話才有誠意
    *「金字塔式」表達層次分明,這樣呈報最清楚

    第十章 面試新人時,如何第一眼辨識出危險員工
    本章將讓你學會:
    *第一次見面就表現太親密,是百分百的危險人物!
    *用「敏感問題」看出真實想法
    *面試者表情的判讀
    *「我不小氣」、「我不花心」注意!負面表達呈現的往往是真實
    *重視第一眼「直覺」的威力

    第十一章 進行商務談判時,心理戰是溝通的終極版
    本章將讓你學會:
    *談判時場合的選擇
    *對手表情與身體的判讀
    *如何運用身體語言,給對手壓力
    *提問以判斷對方是否在用迂迴戰術

    第十二章 向公眾表達時,如何泰然自若地對陌生人演講
    本章將讓你學會:
    *適當停頓,讓聽眾更專注
    *站在台上的肢體動作
    *與聽眾互動的肢體和語言
    *胸腔共鳴的發音,輕易贏得聽眾的信賴感
    *換位思考,與聽眾同在

    第十三章 同事之間造成誤會時,如何化解人際衝突
    本章將讓你學會:
    *被誤會時,靜止反應很重要
    *在強烈壓力情境下的身體語言
    *接納對方的情緒後,再說出誤會的真實狀況
    *長篇大論為自己辯解,比不上一句真誠的對不起

    第十四章 舉辦重要活動的前夕,如何追蹤進度與預防狀況
    本章將讓你學會:
    *坦露雙手,呈現泰然自若的態度
    *會前會時,組員肢體的判讀
    *慎用「預設性問題」和「反向問題」,進行測謊與防堵
    *「事的按鈕」說清楚具體細節,凝聚注意力

    終章 溝通是呼吸的延伸
    後記 溝通是真的看見對方,也讓自己被看見 裘凱宇
    後記 除了話語,你能做的溝通還很多 楊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