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開啓javascript,方便系統運作!謝謝!
重要訊息:慎防詐騙電話,絕無簽單錯誤造成重複扣款或重複出貨,請您千萬不要操作ATM提款機。
註冊
帳號
密碼
f
忘記密碼
客服中心
購物車
全部
書名
作者姓名
ISBN
出版社名稱
熱門搜尋
165防詐騙
蝦皮
法官學院 / 裁判實務教材
《苔蘚兄妹》筆記本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圖書分類
五南本版
公職考試
教科專業
政府出版
暢銷精選
文具
休閒
課程
美食
美妝
精品
服飾包包
3C
餐廚具
家居
婦幼
辭書、總類
中文辭書
西文辭書
日韓文辭書
專業辭書
圖書館學
教育
通論
教育與學校行政
教育心理、測驗與統計
課程與教學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各級各類教育
班級經營
心理、諮商與輔導
通論
認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工商心理學
諮商基礎
諮商運用
法律
工具書
總論
憲法
行政法
民事法
刑事法
商事法
國際法
犯罪防制
學科概要系列
學術專著
實務叢書
政治、公共行政
政治理論
比較政府與政治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
工具書
學術專著
財經、商管
管理
財經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社會、傳播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工作
社會問題與福利
高齡學
新聞學
傳播學
廣播、電視、電影
廣告與公共關係
文化研究、禮俗
觀光、餐旅、休閒
觀光
餐旅
休閒
其他
語言、文學
通識
文學總論
中國文學
臺灣文學
世界文學
現代文學
兒童、青少年文學
語言
語言文字學
應用文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學術專著
悅讀中文
歷史、哲學、宗教
總論
中國史
世界史
中外地理
哲學研究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宗教研究
西洋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美學與藝術總論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影像藝術
創意設計
文創產業
理工
總論
理科類
電機資訊類
工科類
環境與土木
海洋科技
職場書
醫護暨生命科學
總論
生命科學
醫學
藥學
護理
食品營養
考用出版
教檢、教甄
諮商、輔導、社工
消防用書
司法考試
高普特考
初等、五等
導遊領隊
會計、記帳士
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
金融證照
乙、丙級技能檢定
留學必備用書
數學
書泉出版社
職場專門店
e商朝
兩性家庭
法律識讀
知識探索
養生保健
教育、通論
其他
台灣書房
閱讀台灣
納福系列
人文誌(台灣書房)
台灣誌記
游藝集
城市風景
台灣古籍大觀
時代人物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
白話經典系列
五南文庫
五南文庫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研究方法
圖解系列
圖解系列
學科概要
學科概要
世界名人傳
世界名人傳
博雅書屋
人文隨筆
人物誌
全球直擊
法律屋
搜查一課
社會意識
美學誌
會飲考
萬國誌
萬象考
歷史迴廊
博雅文庫
經銷書目
經銷書目
字辭典/總類
字辭典/總類
教育/心理
教育
心理/諮商
政治/法學
法律
政治
公共行政
國際關係
經貿/管理/會計
管理
經濟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社會休閒
社會
傳播
觀光
餐飲
休閒
國際禮儀/會展
文史哲
臺灣文學
中國文學
各國文學
語言/文字
史地
哲學
宗教
藝術設計
藝術
設計
創意美學
科學
自然科學
應用科學
醫療衛生
衛生行政
中醫
西醫
初等/地方五等
初等/地方五等
專技高普考
營養師
記帳士
導遊領隊
護士/護理師
不動產經紀人
地政士
消防設備師/設備士
會計師
社會工作師
專技高普考
特種考試
鐵路特考
公路監理站
民航特考
港務人員
司法特考
海巡特考
關務/報關人員特考
移民署
調查局
社會福利工作
專利商標審查
特種考試
捷運招考
國民營事業
中鋼/中龍鋼鐵
中油
台電
中華郵政
中華電信
台灣自來水
農會
農田水利會
銀行人員/銀行僱員
國/民營事業
警察特考
警察特考
警大/二技/警專
軍職特考
士官/軍校考試
預官 甄試
金融證照
金融證照
保險從業人員
證券商資格/分析師
期貨商資格/分析師
信託業務人員
理財規劃人員
銀行內控人員
授信人員
債券人員
外匯人員
技能檢定
專技人員技能檢定
電腦檢定
美容/美髮檢定
中餐/烘焙/餐飲檢定
廣告/建築/設計檢定
勞工安全檢定
汽車/機械/電機檢定
電子檢定
技術士技能檢定
會計檢定
全民英檢
英檢/教師甄試
教師甄試/資格檢定
升學考試
研究所/二技
升大學
四技/二專
國中
國小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內政及國土
國家大事紀
國防軍事
深訪中研院
經濟金融
經濟金融
醫療/社福
醫療/社福
教育學習
教育學習
台灣旅遊
台灣好好玩
遨遊大自然
縣市采風
客家/原民文化
客家風情
原民文化
文化藝術
走訪博物館
文化藝術
法律/科技
法律司法
探索科技
公共工程/交通
公共工程/交通
期刊/影音
逗陣影音館
期刊
語言
英文
日文
各國語言
小說/文學
小說
台灣文學
西洋文學
中國文學
大眾文學
財經/企管/經濟
工商企管
財經
理財
統計
會計/審計
經濟
科學科普
數學
理工
科學
地理
歷史
自然科學
電腦
農林漁牧
動植物
社會人文
社會
人文
心理
教育
哲學
政治/法律/軍事
圖書資訊
新聞傳播
新聞傳播
健康醫療
健康
醫學
護理
宗教命理
宗教
命理
休閒生活
休閒
居家生活
美容
飲食烹飪
旅遊
台灣
中國大陸
日/韓
亞洲
紐/澳
歐洲
美洲
非洲
他國旅遊
藝術設計
技藝
建築
音樂
戲劇
藝術
攝影
繪畫/雕刻
兒童/漫畫
兒童讀本
漫畫
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中國文學
稀遊記:三個人?三種旅行
編/著者:
楊照;馬家輝;胡洪俠╱合著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14-08-01
ISBN:
9789573274650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散文;隨筆;日記
優惠價:
85
折,
306
元
定價:
$360
無法訂購
分享
f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南投縣文學家作品集第22輯94...
定價:250 元
特價:
90
折!
225
元
在世界盡頭遇見臺灣
定價:380 元
特價:
90
折!
342
元
點描德布西
定價:220 元
特價:
50
折!
110
元
南鵲是我,我是南鵲
定價:200 元
特價:
90
折!
180
元
在江湖打卡
定價:250 元
特價:
90
折!
225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他們寫下《對照記@1963》,他們《忽然,懂了》,他們感嘆《所謂中年所謂青春》…… 這次,他們仨不再只是對照,而是各自出發去尋找自己的世界,書寫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旅行況味。 一本書,三個旅人,三種世界觀。 跟著楊照、馬家輝、胡洪俠出發 到處旅行、迷路、尋書、看人、賞玩世界 中年之後,愈來愈覺得記憶、回憶比當下經驗更有味、更悠長的楊照說: 「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其實也就是雖然有人同行,卻能在旅程中一路順心自在,看到想看的,走過想走的。」 出門時甚少預做詳細計畫,更喜在途上隨心改變計畫的馬家輝說: 「旅行是為了遇上迷途,迷途是為了遇上美好。」 最喜歡「為了書而旅行」的胡洪俠說: 「這座城市,你能來一趟,是無數因緣合成的幸運,你在這裡和一家舊書店錯過,可能就是終生的錯過。……我更願意在一排又一排的舊書攤中轉來轉去。」 在一次次的出發、抵達之間,在一段段路上、回來之餘,世界變小了。 關於旅行,他們仨想告訴你: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作者介紹
楊照1963年出生,台灣讀書人。除了讀書,談談寫寫直接間接和書有關係的事,別無其他專長。但夠慶幸了,能一直讀書,一直從事直接間接和書有關係的工作,活得自在、活得豐富。馬家輝1963年生,香港灣仔人也。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職廣告公司、出版社、雜誌社、報社、大學,曾以為自己愛拍電影,曾以為自己愛做研究,曾以為自己喜愛旅行,但現在才知道,最愛的是什麼都不做,只愛偶爾坐在書房內,面對電腦,按鍵寫作。結集作品包括《明暗》、《日月》、《愛‧江湖》、《我們》、《你們》、《他們》、《死在這裡也不錯》、《女兒情》、《站錯邊》、《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大叔》、《小妹》、《愛上幾個人渣》、《李敖研究》等。胡洪俠大陸媒體人,資深愛書人。從青春到中年,始終以買書、讀書、藏書、寫書、編書?樂。出版有書話隨筆集《老插圖 新看法》、《書情書色》、《書情書色二集》、《微書話》、《夜書房》等。編有《私人閱讀史》、《董橋七十》等。現居深圳,任《晶報》總編輯。
目次
自序 愈來愈分不清的「離開」與「回到」 楊照我二十四歲,才第一次出境,搭上美國聯合航空的班機開始我的留學生涯。在東京成田機場短暫停留後,接著是長達十四小時的跨洲航程。一路上,我幾乎始終保持清醒,無法入睡。在全機艙陷入一片濃重睡意時,我起身漫走,走到廁所旁的小窗邊,探頭往下看,意外地發現窗外竟然不是雲層,而是清澈得不可思議的晴空;還有,穿過三萬呎的距離看到的,竟然不是原本想像的大海,而是一片陸地。動用我的一點地理知識,我瞭解了,這架飛機應該是由東京朝北飛,經過北極、阿拉斯加進入美洲上空,越過了廣袤的加拿大領土,才轉南去到美國東岸。我看到的陸地,很有可能是阿拉斯加,甚至是北極冰層。心底突然升起一陣悸動。我在北極上空!人類花了多大力氣,才去到北極,看到了地球的端點,但現在,我可以輕輕鬆鬆,在整飛機的人都無疑是昏睡狀態中到達、又通過了北極。我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空間、距離、險阻,變得如此容易克服;但也因此,穿越空間、距離、險阻就不再能讓人有何感受,經過北極又怎麼樣呢?值得犧牲幾分鐘的睡眠來注意一下嗎?居住在美國將近七年的時間中,我和太太進行過一次美西之旅。在奧克蘭機場租的車是全新的,總里程表上只有七十多公里,十天之後還車時,車子變成了風塵僕僕的中古車了。被我增加了三千公里的里程,去了舊金山、優勝美地、大峽谷、拉斯維加斯、洛杉磯、聖地牙哥,甚至到了墨西哥的提華納(Tijuana)。那真是一場壯遊,至少是比較接近前人的旅行方式。必須長途跋涉,開很遠的距離,才能從一個點去到下一個目的地。而且前一個停留之處,和下一個,天差地別。自然和人為的奇景、華麗與破敗、繁榮與荒涼,許多極端的情境在我們眼前陸續展開,在對比刺激中擴充了我們的視野。另外還有許多開車的里程數,是耗在以波士頓為中心,巡行北美東岸。最北到達魁北克、蒙特婁、維多利亞河口,最南到達巴爾的摩。紐約去了二、三十次吧,新英格蘭的各式小鎮去過了上百個,還有,秋天時適合觀賞紅葉的景點,應該也去過了上百個。對那塊地方的風土人情,有了遠比自己家鄉更熟悉的掌握。我們也藉回台灣轉機的行程,到了東京五天。從此開始了和日本的關係。幾年之後,我們養成了固定「回到」京都的習慣。是的,即使是第一次到京都,第一天早上從酒店走到東寺,身處在大木柱間,我就有了奇妙的「回到」的感覺。不是記憶、經驗的「回到」,毋寧是一種生活夢幻的「回到」。在我的身體內裡,一定有過潛在的生活渴望,讓生活中所處的環境與所使用的器具,都用恬適之美洗滌過一次能有多好的那份渴望。京都是這種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幻夢的突然、部分實現,旅行卻走進了自己的夢的奇特感覺。二十年來,我們除了多次到京都之外,還去了九州島、北海道、北陸,以及在大地震大海嘯發生前一個月,去了日本東北,飽覽一個月後就被海嘯無情摧毀的秀麗海岸,並且搭車兩度經過一個月後發生核災的福島。一個月前像天堂般的地方,一個月後成了全世界人屏息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的地獄災難景象。就在和馬家輝、胡洪俠對照寫「稀遊記」專欄的這一年中,我的生活有了劇烈的變化。女兒離開了台灣,前往德國漢諾威繼續她的音樂教育。二○一三年六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和今年一月農曆年期間,半年間我去了德國五次。既是離開,也是回到。離開台北,回到有女兒在的漢諾威。離開漢諾威,回到自己的城市台北。兩邊都是到達,但也兩邊都是離開。哪一趟、哪一個方向比較像旅行呢?到了第五次的來回,我真的弄不清楚了,或許回台北更像旅行?或許我會因而用一種旅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台北這座城市,並找到一種旅行指南的既熱中又冷靜的語氣,來描述、說明台北?以漢諾威為中心,我開始探索歐洲。上了聞名全世界的德國高速公路,感受了身邊一輛時速高達兩百公里的車超越過去時帶來的風切震動。啞然看著車上導航顯示目的地在三百公里之外,卻同時告訴你預計可以在兩小時十五分內抵達。距離與時間的關係改變了,累積了二十七年的開車經驗改變了,連帶的,我對人的居住環境的預期也改變了。在德國時,我開車帶女兒去參加音樂會演出。車上導航顯示:目的地在三百公尺前方,可是我眼前看到的,卻是一片漆黑的荒野。錯過了停車場入口,又倒車回來,開進一個感覺荒無人煙的地方。我們心中同時想著:「誰會來這種地方聽音樂會?」一個小時之後,真的像是精靈用魔術變出來似的,會場大門敞開,從門廊中湧進來兩百多位盛裝的聽眾,微笑、優雅、專注地落座等待音樂會開場。那一刻,我對未來幾年可能會有的歐洲巡旅經驗,充滿了興奮期待。 自序 那只是旅行史前史 馬家輝曾經在微博看到一則轉發,大意是說,讀了馬家輝的《死在這裡也不錯》一書,覺得不錯,但他去過的地方和旅行的方式都太主流了,沒有冒險,欠缺另類,不夠刺激,那就是說,不來勁,不過癮。我是完全同意的。從二十歲離開家門,在台北,在芝加哥,在麥迪遜,再回香港,四個城市分別住了長短不一的日子,中間因為工作或學習或度假的理由而到不同的地方兜兜轉轉,但再兜再轉,來來去去去去來來確都是「主流」之地和「主流」之法,貪圖方便與舒適,快樂仍是快樂的,卻終究欠缺了兩個字:熱情。如果用顏色做比喻,我的旅行以淡淡的藍色打底,跟火熱的紅色有著長長的距離。不是不想紅,而是紅不起來。主要因為體力和健康的理由。我的體能極差,易累,易疲,易焦慮,易緊張,一旦去得太久遠或太激烈,即像手機沒電,玩不起來,難以盡興,甚至很可能有生命危險。譬如說,一直一直極想去西藏,但心肺功能不夠強,平常登山稍高即覺頭暈,那便不敢冒險了,有了高原反應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記得二十多年前看報上娛樂新聞,說歌星許冠傑到拉薩拍電影《衛斯理傳奇》,有了高原反應,腦部缺氧,住院了,死裡逃生,健康仍受嚴重打擊。回港後,他隱退了一陣子,重現舞台時,的確神情有異,唱歌不夠氣,說話緩慢,思考遲鈍,令歌迷如我很心痛也很擔心,或許由此留下心理陰影,聞西藏而色變。又比如說,黑龍江吧,一直一直極想去冰天雪地走一走,置身北國,感受暴寒,可我身體偏偏怕寒,讀過梁文道替我寫的書序即知道,我受不了寒冷,只要溫度降至十五攝氏度以下,我即要穿三件毛衣兩條褲子,一旦到了極北,恐怕一下飛機我即喊著要回香港,或寧可躲在酒店房間二十四小時足不出戶。去不了,不敢去,畢竟只是南方小男子。好吧,南方,何不去印度看看?本來是可以的,我不太怕熱,頂多流汗,多喝水便可,沒啥大事,然而我的胃腸不夠堅強,吃的喝的稍有不潔即易生病,輕則拉肚子和嘔吐,重則胃痛如絞,躺在床上動彈不得。而且我怕髒,甚至愈老愈有潔癖,一天洗澡三回,一日洗手一百遍,那麼是絕對不能去印度之地,否則很有可能變成一趟「印度醫院之旅」,從下飛機起便直往急診室奔去,白費氣力與精神。是的,老去。老去有老去的悲哀,但亦不是沒有老去的解脫。既然老了,反正很快會死,便常暗想,何不豁出去,以前不敢做的事情都去冒險一下、嘗試一下,若能僥倖免禍,最好,否則,天下無大事,大不了是病是死,總好過坐在家裡平平安安,臨到壽終正寢之際始覺遺憾?有此一念,便頗想有新的旅行計畫,跳離「主流」,擁抱「另類」,徹底擺脫昔日的安全旅行方式和安排,啥都不怕,闖蕩去也。當然這種所謂「另類」只是我的個人另類,什麼西藏什麼黑龍江什麼印度,對其他人來說根本是小兒科的事情,毫無刺激可言;但於我,你的尋常已是我的刺激,我是需要面對風險的。所以,之前的去這去那並非我的全部旅行史,我仍有計畫,一部旅行史,有待續寫。甚至不妨說,之前的旅行史只是我的「旅行史前史」,只是熱身的準備,待我這兩年把手上的工作安頓好處理好,即再起步,朝著自己昔日恐懼和迴避的地方走去。我的私人旅行史,真正的旅行史,第一頁仍然空白。快到了下筆的時候,等著瞧。可是,話說回來,誰知道是否真有時間呢?香港黑社會電影不是常有這樣的情節嗎?黑幫老大宣布金盤洗手,幹完最後一票便不再幹,卻總在幹最後一票時被捕被殺。生命無常,說不定在我真的把手上工作處理好後,忽然,江湖有事,健康有事,什麼地方都去不了。到了臨終,說不定,我的私人旅行史仍是空白一片。如黑龍江的十二月白雪。 自序 當生活變成一場旅行 胡洪俠十六歲之前我沒有去遠方旅行的紀錄。那些年我到過的最遠之地,是距我們村子一百多公里的衡水。不過,我去衡水是為了上學,算不得旅行。我們甚至很少用到「旅行」這個詞,要表達類似的意思時,總愛說成「出遠門」。村裡人很少出門,一旦誰家有人要出門,遠近都當是個大事。上路的前一個晚上,長輩們都覺得有義務要登門叮嚀那出門的人一番;等那人遠行歸來,東鄰西舍更是爭著去噓寒問暖,耳邊一聽到些遠方的新鮮事,嘴裡就不停地嘖嘖有聲,感嘆不已,也羡慕不已。等故事聽完,他們又否定了自己剛剛產生的羡慕,比如,他們會說:「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收收心,好好過日子吧。」然後抬頭看一眼滿天的繁星,將菸頭就地一扔,就咳嗽著回自己家睡覺去了。村裡人有事才出門,平白無故跑到幾百里之外玩幾天,這在他們看來是沒有必要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置信的。如此說來,「出遠門」和「旅行」乃至「旅遊」並非完全是一回事。一九八○年代初,從城裡颳來一股新風,叫做「旅行結婚」,大家才慢慢知道有「旅行」這回事。於是,在村裡人的辭典中,「旅行」就成了結婚辦喜事的一種方式,成了修飾「結婚」的形容詞。趕集的時候,你會聽到下面的對話:--孩子的喜事辦了嗎?--辦了辦了。--怎麼辦的?是按老規矩辦的,還是旅行的?--孩子們願意辦旅行的,當大人的也沒辦法。嘛旅行啊,糟蹋錢玩兒。所謂「旅行」,在這裡成了不靠譜的事。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到十六、七歲,有多少機會旅行也就可想而知了。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旅行,是參加衡水地區團委組織的活動,和幾十位團支部書記一起上了一次泰山。大概是一九八四年的事,現如今記憶年久失修,此刻想得起來的只有兩端:其一,起個大早攀泰山十八盤,氣喘吁吁奔到山頂看日出,卻遇天陰雲重,連一縷陽光也沒看到;其二,同行者中有位年輕貌美小女子,當時沒怎麼留意,話也沒說一句,回來後不久竟嫁給了我同事,還和我做了幾年鄰居。之後旅行的機會漸多,但範圍不出華北,城市不過北京、天津、石家莊等三、四個而已。那時候,這幾個城市,除了雨雪天氣,哪天不是藍天白雲?如今它們卻和衡水小兄弟一道,肩並肩闖入了全國霧霾城市排行榜的前列。那時石家莊西郊蒼岩山蒼翠遍野,潭水清冽。北京秋天紅葉紅得鮮亮,冬天湖冰凍得厚實。因從小缺乏歷練,我其實很不善遊山玩水,每去一地,以逛書店為第一選擇和最大樂趣,公園之類只好充做我旅行日記的插圖。縱使如此,現在想起昔日流連過的景色,腦中湧現的畫面依然是那種飽滿和活潑的彩色。到了一九八八年,我的旅行總算衝出了如今的「霾伏圈」,一舉直搗海南島。因要在島上求職,所以海南之行更像「出遠門」。這趟門出的真是又遠又長,近一個月的時間,除了登門遞簡歷,就是在海口的老街或者新區晃來蕩去,渴了買一個新鮮椰子猛吸,餓了就去那家熟悉的路邊攤檔吃份牛腩飯。流落在蕉風椰雨中,望著酒店裡的燈紅酒綠,我們常常一邊懷疑自己的世界觀,一邊堅定自己的人生觀。多年後,一位早在海南扎根的同鄉來深圳看我,我對他說,我怨恨當年拒絕我入職《海口晚報》的海口市某常委,是她讓我的「闖海南」希望變失望,夢影化泡影。同鄉說,你換個角度想想,你應該感謝她才對。如果當年她把你留在海南,哪裡還有後來的你和現在的你?剎那間我頗有頓悟之感,從此就把對某常委的怨恨變成了感恩。我去海南求職時,韓少功、蔣子丹他們正在海口辦《海南紀實》雜誌,可惜當年縱使相逢也不識。後來我在深圳主編《文化廣場》,他們在海口辦《天涯》,我常約他們寫稿,相互也就熟稔起來。一九九八年夏天,我忽然接到他們的邀請,說北海有個筆會,歡迎參加;期間有越南之遊,可助文興。我高高興興就去了。遊輪下午啟航,夕陽西下時,作家們和副刊編輯們興致尚高,照相機?嚓成一片。入夜,忽然風急浪高,暴雨大作,偌大一條遊輪果真像樹葉般在茫茫海面上隨怒濤前仰後合。艙內歌聲遠遁,笑聲隱沒,唯聞嘔吐聲四起……等大家昏沉沉起床,天早已大亮。你漫不經心地走上甲板,正要抱怨昨夜的罪過,忽然發現,海面如大地一般平靜,湖藍綢緞一樣的海水,晨光中正神祕莫測地望著你,包圍著你,托舉著你,而左前方,或右前方,或這裡,或那裡,正有一座座不知何處飛來的山峰,互不隸屬,徑自獨立,悠然蕩漾在海面上。身邊有人高喊:「下龍灣到了。」另有一人相和:「『海上桂林』到了。」是為我首次境外之遊。儘管去的是越南,起點不算高,畢竟也算是出過國的人了。而真正的出國旅行,要到四年之後。一次難得的赴英國訪問機會,我竟然意外得之,實在榮幸之至。二○○二年九月,我去了倫敦,去了愛丁堡,去了威爾斯,去了牛津康橋。一個國外旅行的新時代在我面前展開了。自首次旅行至今,三十年矣。旅來行去,獨門心得不多,扛回家的舊書不少。我依然沒有多大的遊興,更沒有勇氣去流浪,去探險。今後的旅程選擇,我給自己定下一條「內外有別」的原則:在國內,多去我沒去過的地方,如內蒙、寧夏、貴州等地;在境外,則多去我去過的城市,像倫敦、巴黎、威尼斯、巴塞隆納、雅典、柏林、海德堡、美茵茲等等,以及台北。即使哪裡也不去吧,如今每天的生活和旅行又有什麼區別呢?我的家鄉,我出生的那個村子,距深圳有兩千多公里。我出了一趟很遠的門,一出就是幾十年。我是久別故鄉的旅人,是常居他鄉的移民。一個自小不知何為旅行的人,就這樣把旅行變成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