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整合教育願景、教育人類圖像、德育[人格教育]、智育、群育、美育等教學目標,將課堂對話術靈活應用,發揮肯定學生主體能動、民主進化社群的教育功能:
1.整合注意/命名、身分認同、主體能動,落實建設性/生產性認識論的兒童教育;
2.配合社會互動情境的非語文線索/情緒反應:認識並尊重自我、他者、社會世界;
3.營造鼓勵學生自然而然投入參與,常態化的智識生活和社會生活探索對話實踐。
本書各章節引導讀者[教師、教育決策者、家長、社會大眾]認識,攸關兒童教育的注意/命名、身分認同、主體能動性和認識論等資訊,就像是交織成人之美教育織錦的線頭一樣,必須與課堂對話術環環相扣,互為表裡,缺一不可。本書可以幫助老師:
1.翻轉傳統師生階層分明的定位;反思教學觀;精進課堂對話術;
2.促進學習與生活的連結、遷移/類化、靈活,釋放社會想像力;
3.培養相互主體性;開啟人際心理空間;集體解決共同問題;
4.建立民主、進化學習社群;擴展彼此心智的共享智識空間;
5.協助學生自我探索,成為負責任、有批判素養的民主公民。
※書籍推薦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林逢祺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教授林進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教授張民杰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清田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劉世雄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彼得‧強斯頓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教育學教授;閱讀系主任。
※譯者簡介
李政賢 譯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博士、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認知科學碩士
研究領域
教育哲學、創意哲學理論、教育美學、教育詩學、色彩知覺、教育藝術理論、心理學、質性研究方法、人文社會科學
目次
第一章 緒論:語言在教學中的影響力
第二章 注意和命名
第三章 身分認同
第四章 主子能動性與策略靈活運用
第五章 彈性變通與知識遷移
第六章 致知之道
第七章 進化與民主的學習社群
第八章 結論:邁向成人之美的老師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