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五南本版 > 社會、傳播 > 傳播學 
     
    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典律存在嗎?該有嗎?這些怎麼樣?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3-02-28
    ISBN:9789571169392
    參考分類(CAT):傳播學
    參考分類(CIP): 社會學各論

    優惠價:9折,378

    定價:  $42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620 元
    特價:90折!558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420 元
    特價:85折!357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作為傳播學術史的考古學,本書各章關注的是今日思想譜系中的典律文本,以利於讀者將個別觀點做出討論與反思,釐清範圍涵蓋效果論、文化工業、媒介社會學、文化研究、傳播科技與女性主義等。全書架構以媒介理論發展史中的五個學派作為區分,分別是哥倫比亞、法蘭克福、芝加哥、多倫多學派,以及英國文化研究,而在各學派下又收錄二至三篇經典論文的評介。十三篇文章的書寫策略,除了涵蓋經典研究的導讀解說、醞釀創作的時代氛圍、作者動機、學術圈軼事外,更重要的是企圖跨越僵硬的門派界線,重新審視傳播研究長久以來存在的路線之別─如行政/批判、效果/批判、量化/質性、文化研究/政治經濟、文化多元/科技決定等化約的二元區分。作者與編者們來自美國、英國、以色列,以及法國等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不全是傳播學者,還包括有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文化創意等的研究背景。資深者如學術生涯形同傳播理論發展縮影的Elihu Katz,知名者則如新世紀以來學生們耳熟能詳,且著作等身的傳播理論研究者,如John D. Peters (Speaking into the Air), Eric Rothenbuhler (Ritual Communication), Tamar Liebes (與Katz合著The Export of Meaning)以及Joshua Meyrowitz (No Sense of Place)等人。
    作者介紹
    曼納漢・布朗海姆(Menahem Blondhiem)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與美國研究學系高級講師。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是巴黎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與政治科學院媒介社會學教授。麥可・葛洛維區(Michael Gurevitch)是馬里蘭州公園市馬里蘭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唐恩・韓德曼(Don Handelman) 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人類學教授。艾娃・依露斯(Eva Illouz) 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高級講師。伊萊修•凱茲(Elihu Katz) 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系名譽教授。泰瑪•李貝絲(Tamar Liebes) 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尤瑟法‧洛斯茨基(Yosefa Loshitzky) 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約書亞.梅洛維茲(Joshua Meyrowitz) 是新罕布夏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艾薇兒.歐洛夫(Avril Orloff) 是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目前是居住在多倫多的作家和研究者。約翰•鐸漢•彼德斯(John Durham Peters)是愛荷華大學傳播研究教授。艾瑞克‧羅森布勒(Eric W. Rothenbuhler),紐約新學院,媒介研究所主管。派帝‧史坎諾(Paddy Scannell),西敏寺大學哈洛校區,傳播與創意產業學院教授,並擔任研究主席。彼德‧西蒙森(Peter Simonson),匹茲堡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賈布力爾‧魏曼(Gabriel Weimann),海法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時為該系系主任。主編簡介伊萊修•凱茲(Elihu Katz) 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系名譽教授。約翰•鐸漢•彼德斯(John Durham Peters)是愛荷華大學傳播研究教授。泰瑪•李貝絲(Tamar Liebes) 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艾薇兒.歐洛夫(Avril Orloff) 是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安那堡傳播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目前是居住在多倫多的作家和研究者。譯者簡介夏春祥:政治大學傳播博士,現任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文化研究、傳播史、思想史,與媒介社會學。研究專書《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2007,台北市),曾獲第34屆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獎,以及2008年世新大學舍我薪傳優等研究獎。唐士哲:美國愛荷華大學傳播研究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傳播思想、傳媒生態、傳播批判理論,以及媒介全球化相關議題。羅世宏:倫敦政經學院媒體傳播博士,現任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傳播政治經濟學、通訊傳播政策、中國大陸傳媒研究、傳播與社會理論。除了學術生活之外,亦常參與公民社會民主運動與公共生活,關注台灣社會民主與媒體結構改造議題。
    目次
    PART1 哥倫比亞學派導論1.在哥倫比亞的批判研究:拉查斯斐與莫頓的〈大眾傳播、流行品味與有組織的社會行動2.賀佐格的〈論借來的經驗〉:它在主動閱聽人論辯中的位置PART2 法蘭克福學派導論3.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微言大義:讀〈文化工業〉4.將班雅明脈絡化:論〈機械複製年代裡的藝術作品5.消費的救贖:論羅文索的〈大眾偶像的勝利〉  PART3 芝加哥學派導論6.沃斯〈共識與大眾傳播〉中的社區及多元主義  7.觀眾是群眾,群眾即公眾:再思考郎格夫婦〈芝加哥的麥克阿瑟日〉8.邁向實質的遭遇:霍頓和歐爾的〈大眾傳播與擬社會互動〉PART4 多倫多學派導論9.尹尼斯與他的傳播偏倚10.典律的反文本:麥克魯漢的〈瞭解媒介〉PART5 英國文化研究導論11.典範在夙昔: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12.後天所致的典律化?史都華•霍爾的〈製碼/譯碼〉13.在文化研究的時代回顧莫威的〈視覺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