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健康醫療 > 健康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8-12-28
    ISBN:9789570852004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西醫學

    優惠價:85折,578

    定價:  $680 

    ※購買後立即進貨

    ※10本團購價:8折! 544元/本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50 元
    特價:85折!298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550 元
    特價:85折!468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400 元
    特價:85折!34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憂鬱症、神經衰弱、精神治療、創傷、戰爭精神醫學、殖民精神醫學、情緒史、宗教與心理學、跨國精神醫學、文化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等
    既是當今精神醫學史研究熱切關心的主題
    也反映精神科學在近代東亞的滲透普及與多重影響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精選台、港、日、韓等地知名學者的代表性著作,將其翻譯為繁體中文集結出版。全書在探討東亞近代性的「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與治理的「治理的東亞」,以及探討知識技術跨國流動的「移動的東亞」三大主軸,各篇專文的研究主題包括日本的憂鬱症、日本動力精神醫學與新興宗教的糾葛、日本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休克療法、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創傷神經症、韓國人本精神醫學傳統的建立、韓國殖民時期的情緒文化政治學、華人社會的縮陽症、中國的神經衰弱、當代中國的心理熱、台灣殖民時期的心理實驗、台灣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流行病學研究等。這些專文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歷史洞見,體現了當代精神科學史的最新進展,也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的糾結歷史,以及東亞精神科學史的特殊性。


      本書設定讀者來自中文世界,因此收錄的文章大多原以外文撰寫。就主題而論,全書十一章大致可區分為三類。第一篇「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在體現與建構東亞現代性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治理的東亞」則試圖梳理精神科學與社會重整、帝國建構間的關係。最後,「移動的東亞」則透過追隨精神科學知識與技術移動的軌跡,討論這些科學與東亞本身具有的流動性。


      本書涵蓋的區域甚廣,包括斯里蘭卡、臺灣、日本、夏威夷、琉球、緬甸、泰國、菲律賓、社會群島、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地。雖以東亞為主要視野,但不以東亞這個人造的地理疆域為限。在東亞相關領域仍待發展的情況下,以堅實史料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依然令人期待。


      北中淳子〈鬱之病〉的前兩章節以日本為例,分別討論傳統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與轉化,以及「現代」與「科學」等概念具有的異質性,著重討論過去日本數百年間從傳統醫學中「鬱證」到現代精神醫學下定義的「憂鬱症」間的變化過程。兵頭晶子所著〈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一文主要從思想史的層次處理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延世大學醫史學科呂寅碩教授(Yeo In-sok)的〈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一文,主要從人物與制度史的角度梳理韓國近代傳教醫療的發展及其本土化過程所具有的特色。黃宣穎的〈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出現〉一文,探討1990年代起中國社會對心理治療,學習心理治療的風潮。以上四篇文章從相當不同的議題與角度,記錄下精神科學在近現代東亞社會中的歷程。


      王文基〈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一文,以神經衰弱的論述與治療為例,強調20世紀前半葉精神科學理路上的差異,以及各家理論背後在治理中國社會上所提出方案之間的不同。


      巫毓荃〈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一文的重點為心理學助教藤澤茽所設計的關於憤怒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劉峻的〈情緒的文化政治〉一章,則以報章雜誌、文學作品、電影及司法案件記錄等史料,深刻的描繪韓國社會在面對殖民統治與現代生活時的精神圖像。

      鈴木晃仁在〈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克療法,1920-1945〉一文中,探討日本採用新式精神醫學療法所具有的在地意義。


      中村江里的〈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一文,觀察到其所強調的日本特色,試圖解答創傷為何無法於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於日本找到立足之地。


      吳易叡的〈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臺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一文,記錄下知識流動的複雜過程與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


      姜學豪(Howard Chiang)的文章〈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合症候群〉著重則是「縮陽」(koro)此一疾病範疇在文化與國家間的流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編者簡介
    王文基

    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興趣為科學史,精神醫學及殖民醫學史。早期研究涵蓋歐洲精神分析史,日治時期台灣癩病史。晚近研究主題為二十世紀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及心理衛生。與學界友人合編有《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2012),《台灣科技爭議島》(2015),《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2017)等書。

    巫毓荃

    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原為精神科醫師, 2012年於倫敦大學學院衛爾康醫學史研究中心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目前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其主要研究興趣為東亞的精神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史。論文曾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新史學》、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History of Science等期刊。目前研究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日本的心理治療,包括自西方引入以及日本本土的心理治療法。除了嘗試脈絡性地理解心理治療的概念與實作外,也強調東西方的比較。

    作者簡介

    北中淳子(Junko Kitanaka)
    慶應義塾大學人文學科人類學教授

    兵頭晶子(Akiko Hyodo)
    大阪大學文學博士

    呂寅碩(In-Sok Yeo)
    延世大學醫科大學醫史學科教授兼主任

    劉峻(Theodore Jun Yoo)
    韓國延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鈴木晃仁(Akihito Suzuki)
    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中村江里(Eri Nakamura)
    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

    吳易叡(Yi-Jui Harry Wu)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兼副主任

    姜學豪(Howard Chiang)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專任助理教授

    黃宣穎(Hsuan-Ying Huang)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譯者介紹
    王珮瑩
    曾任職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林桂卉
    國立臺灣大學擔任研究助理

    官晨怡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令杰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張邦彥
    任職於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

    張泓昊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在讀博士生

    湯家碩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

    彭婷紋
    任職於貿易代理商

    詹穆彥
    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