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大眾文學 
     
    掏摸
    編/著者: 中村文則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0-12-31
    ISBN:9789570525809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日本文學

    優惠價:85折,204

    定價:  $24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20 元
    特價:85折!272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1200 元
    特價:90折!1080
     
    定價:1200 元
    特價:90折!10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最惡劣的事情,莫過於操縱他人的人生;比起毆打、殺害、搶劫,更加純粹深邃的黑色惡意。  「寫完這本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寫不出東西來。完全投入的寫完之後,感覺小說把”我”給奪走了。雖然由作者本身說出來有些微妙,但,這是我的代表作。」  28歲獲得日本文學界最重要獎項之一「芥川賞」  日本、韓國文學評論界同聲盛讚  “扎實的故事結構和深度的心理描寫,同時在文學上具有完成度和充分的娛樂性”  《掏摸》的主人公是一名以東京為據點的天才扒手,他將目標瞄準那些有錢人,且屢屢得手。有一天,他再次遇見了過去曾一起共事的黑社會分子木崎,這個“最惡”的男人成了他命運的絕對支配者。木崎要他完成三項使命,如果失敗,只有死路一條……  大江健三郎對《掏摸》的評語是:當下新的貧困層不斷暴露,中村文則正是用小說的方式,為關注這一社會問題帶來了全新的視點。評論界認為,中村文則在寫《掏摸》時,似乎沉迷於“惡的快感”,以一種壓倒性的緊迫感和細節化的描寫,創作出了自己迄今為止的最高傑作。  他遊走在人群中,輕易就能辨識出最富有的一個;只有在扒走錢包、感受到上面那一點人體微溫的同時,他才能感受到自己與這個世界有所聯繫。冷靜的靠近,他伸出兩隻手指,像是跳舞般優美地摸出那人的皮包,輕巧優雅。扒手。  一個再也平常不過的日子,他在街上遇見了從前的友人,一陣寒喧後,他被勸告,最好先離開東京比較好,因為「那個男人」回來了。不清楚「那個男人」真正的身分,只知道他叫木崎,擁有極大的權力,可以輕易地讓他這種人消失,如同他過去最好的夥伴──石川,「我想他大概是死了吧。」  幾年前他因為高超的扒手技術而被木崎看中,委託他和其他人一起進行了一項暴力搶劫的行動。任務完成後,他和另外一個人被告知可以離去,石川卻被要求擔任司機,隨著那群人離開後,就再也沒有聽過他的消息了。  木崎還是找到了他,並威脅他,「接下來你要完成三件工作。失敗的話,就把你殺了,如果你跑掉……就殺了這陣子跟你親近的小孩。」  這一瞬間,對他來說,木崎成了絕對的命運支配者。他試圖對抗木崎,卻絕望的發現對方總是早他一步部署好一切,讓他只能一步步照著做……本書特色  ★榮獲2010年大江健三郎賞!  ★日本文壇耀眼新星、芥川賞得主中村文則「極惡」代表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中村文則  本名軸見文則,1977年生於日本愛知縣,2000年從福島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畢業後開始全心投入創作。2002年,以《鎗》一書踏入文壇,即獲得新潮社新人賞。近年陸續出版多部作品,深獲日本文壇的肯定及廣大讀者的讚賞。  寫作風格受到杜思妥也夫斯基、卡謬和卡夫卡、太宰治等人的影響,中村文則在自己的部落格曾表示:「最近讓人乍看之下感到不可思議的犯罪漸漸增加了,我想要好好的寫出『到底為什麼要殺人』。」他善於描寫出人性最黑暗可怕的惡劣面。在日本文學界中不乏描寫暴力、兇殺、虐待等純惡舉止的作品,然而中村文則更近一步藉由描寫施暴(惡)者與受暴(惡)者間微妙的「施與受」互動,顯得更加細膩。■得獎記錄  2002年 《鎗》第34回新潮社新人賞、入圍芥川賞。  2004年 《遮光》第26回野間文藝新人賞。  2005年 《泥土裡的孩子》第133回芥川賞。(臺灣東販2006出版中譯本)  2010年 《掏摸》第4回大江健三郎賞。譯者簡介-葉韋利  日翻中專職譯者。台灣大學園藝學系學士,日本千葉大學自然科學研究科碩士,專攻環境計畫學。曾任時事周刊執行編輯,現為書籍類專職譯者。目前已翻譯作品達80餘種。
    名人/編輯推薦
    大江健三郎、桐野夏生、新堂冬樹、齋藤美奈子、奧 泉光、歐陽靖、銀色快手……盛讚推薦!  .為現今純文學界帶來嶄新的視點,不可不注意的作家!──大江健三郎  .真希望誰能把這本書拍成電影!──齋藤美奈子  .在大藪春彥、團鬼六、馳星周等前輩開創出的小說形式分類中,蓋起一棟具有嶄新魅力的建築──奧 泉光  .開發兼具純文學中一行一行的文體厚度、和好讀易懂的文體,中村建構出了擁有超群魅力的作品。──《達文西》雜誌  .讀完這部小說,覺得像是一口飲盡後勁強的烈酒,品嚐久違的濃郁風味,那是深植於心的真實感動,留在唇齒間的餘味揮之不去,反覆咀嚼更能享受其餘韻……。──銀色快手
    推薦序真實的純粹邪惡文: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  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是什麼?  有人說是小偷和妓女,這樣的說法,確實是滿有道理的。  因為某人擁有錢財與物產,就會有人想不勞而獲、據為己有;某人感覺欲求不滿,就會有人不惜張開雙腿來滿足對方,彼此各取所需。金錢與性,是人類最原始的渴望,完全出於本能驅使,無論文明再怎樣發達,小偷和妓女也不會被禁絕,更不可能被消滅。  巧合的是,這兩個古老的行業恰好都出現在中村文則的作品《掏摸》裡,分別飾演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彷彿命中注定我愛你,為了各取所需,他們的肉身與命運緊密糾纏在一起,發展出看似悖德又讓人絕望的畸戀。即使看不見明天的太陽,今天依然要活得燦爛、活得瘋狂,正是男主角內心真實的寫照。  他對於走在路上誰是有錢人?天生有著極靈敏的嗅覺,甚至可以像是摸骨師一樣,清楚察覺到皮夾和錢包是放在哪個口袋,巧妙盜取而不被對方發現。對他而言,錢財真的是人們的身外之物,當他靈活地伸展十指,下一瞬間又是白花花的鈔票掉進自己的口袋,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一轉身,這些不義之財又被他一夕揮霍,那些鈔票上印的數字,宛如被蒸發一樣消散在空氣中。  是童年的陰影造就他反社會的性格,做出背離社會規範的犯罪行為?還是耽溺於當獵物得手後,竄過指尖皮膚異樣感覺消失的快感?我相信主角的心靈深處必然存在龐大的黑洞,有著無論如何也填不滿的空虛和複雜的心理因素組構而成,所有欲望與刺激不斷被這個黑洞吸進去吞噬殆盡,扒竊成癮終至無法自拔。  更悲哀的是,他並不知曉自己早已成了俎上肉,被更邪惡的犯罪組織盯上,要他以性命作為代價,去竊取某人身上極機密的情報,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身為專業級扒手的他,萬萬沒想到竟然只是個被命運操弄的傀儡,在其身後懸吊的絲線隨時有可能迸然斷裂……。  像慣竊這樣的小奸小惡,乃至於吸血蛭般的詐騙集團,都是不見容於社會的邊緣份子,用不當的手段牟利營生。但隱身於社會大眾看不見的權力結構與金錢帝國的背後,還有更多潛藏惡意的黑暗勢力任憑己意操縱著世局,這些大奸巨惡就算動員國家機器司法機構也束手無策。他們可以在股市輕鬆操盤、洗錢、干預企業集團與政府的人事任用,秘密從事暗殺行動如入無人之境。他們費盡心機巧妙安排的一連串陰謀,有時僅僅出於純然的惡意或享受實驗品完成的娛樂效果,一念之間就顛覆了整個世界,甚至改寫歷史,令人不寒而慄。  生於愛知縣的中村文則,從出道以來就善於描寫人性最可怕的黑暗面,2002年獲得新潮新人獎的成名作《鎗》即顯現出大健江三郎早期作品《飼育、死者的傲氣》那種幽幽飄浮於空氣的不快感,宛如在暗不見光的甬道摸索前進,盡可能揭發表面光鮮的底層,腐敗而醜陋的事物本質。  2005年《泥土裡的孩子》獲得芥川賞,吸引日本廣大讀者群的關注,2009年《掏摸》更摘下第四屆大江健三郎文學賞的桂冠,可說是實至名歸。這些故事中的主角都有極其晦暗不為人知的過去,他們只選擇活在當下,不願與過往的一切有什麼瓜葛。在他們卑微猥瑣的人生中,有人渴望找到幸福的出口,有人則絕望的想要自我毀滅,這些是往往身不由己,被逼到絕境才做出的選擇……但故事的盡頭,益發突顯出人性的光輝。  中村文則小說作品的舞台,像是社會新聞版習見的暴力犯罪與家暴受虐所衍生的種種問題病灶築成的巢穴,透過人物刻劃與心理描寫,挖掘出屬於每個人生命經驗裡多少都會體驗到的普遍價值,他對行為偏差以及犯罪動機這方面的題材特別執著,也因此走出一條有別於時下流行的暗黑暴力犯罪小說不同的道路。這跟他早年的閱讀也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像是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卡繆的《異鄉人》、《瘟疫》以及卡夫卡和太宰治的作品,都深深影響他去思考:「到底人活著的目的為何?」  絕大部分的暴力小說,往往從施暴者的視角著眼,少有從受虐者的角度,進行抽絲剝繭的觀察分析,投以人道主義的關注,然而像《掏摸》這部作品,扒手臨死之前,還在意者挨餓的小扒手有沒有受虐?要不要送至育幼院給他一個正常而安穩的童年?擔心孩子的母親會不會被犯罪集團做掉?自身已是難過江的泥菩薩,何來如此令人動容的溫柔與慈悲!教人有種食不下嚥的深沉悲哀籠罩在心頭。  我想起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天下無賊》裡面,神乎其技的扒手(劉德華飾演)在歷經爾虞我詐、充滿算計的江湖經驗後,最後想要幹一票大買賣然後收手,竟然敗在一個純真的孩子身上,因為從心底生起一絲救人的念頭,最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換得妻子得以平安度日的後半輩子。狂徒的末日,如殺手輓歌在風中隱隱作痛,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犯罪,唯有愛能突破種族、階級、貧富、血緣、年齡和性別的差異,扒手的世界亦然。  讀完這部小說,覺得像是一口飲盡後勁強的烈酒,品嚐久違的濃郁風味,那是深植於心的真實感動,留在唇齒間的餘味揮之不去,反覆咀嚼更能享受其喉韻。不禁想起自己蒙昧的童年、青少年的叛逆期,不被社會所期待和接納的那些徬徨歲月,究竟是如何艱難地熬過去?每個人或多或少在心中都曾有過惡意蠢動的時刻。最卑劣的不是明著去進行破壞、詆毀或污衊,而是當惡意被飼育成為怪物時,仍無視於它的張狂,決定昧著良心別過頭去,彷彿壓迫別人欺凌受害者是理所當然的事,操控別人的生死當成消遣娛樂。中村文則的小說譴責的正是如此極惡之人,也為當前價值混亂的社會敲了一記令人印象難忘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