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臺灣學」過去四年來對十二項核心議題的深入探討,一方面梳理計畫的歷程紀錄與知識傳承,另一方面也嘗試結合理論與經驗,提供思索臺灣論述發展的另一種契機,進而推進臺灣知識研究的多重面向。眾所周知,臺灣複雜的歷史源流與多元文化脈絡,難以依靠單一的文化視角來全面闡釋「臺灣」與「臺灣人」的內涵。因此,《成為臺灣的我們》所提示的,正是一個不斷流變、持續重構的歷程。
此外,本書亦關注如何書寫臺灣,並探討如何描繪臺灣與全球之間關係的變遷與演繹,這不僅是當前臺灣學術界的重要課題,也是社會發展亟須面對的挑戰。簡言之,成大「臺灣學」研究不僅旨在保存臺灣的歷史記憶,更著力於探問並重構「成為臺灣人」的過程與可能。
作者介紹
作者群
李育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卓瑪慈仁/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際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林明發/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張焜棠/國立成功大學心智科學原理與應用國際博土學位學程博士候選人
陳佳欣/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陳俊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游素玲/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
楊子樵/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政達/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簡宏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序
成為臺灣的我們 徐珊惠 主編
本書以「成為臺灣的我們」(How We Became Taiwanese)為題,邀請學者書寫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居住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成為臺灣人,討論其歷史經驗及思維辯證的過程。臺灣這片土地原本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地點,然而隨著歷史時期的發展,逐漸交織出「成為臺灣的我們」之繁複思維及辯證。從15 世紀以來,海權論述開始展開,隨後與之拮抗的帝國論述、愈發具體的殖民論述、二戰後的冷戰地緣政治,乃至全球化以來持續至今的跨國移民論述等,構築了跨越數個世紀的各種不同論述,展現不同脈絡的臺灣想像。這些論述與想像,既是具體地理與遷徙路徑的歷史足跡,亦是文化多元交織的抽象思維過程。在這一視野下,「成為臺灣的我們」可以被視為歷史、地理,乃至論述思維的「網點」(meshpoint),不僅紀錄實際的歷史經驗、地理遷徙與認同蛻變的繁複交織;更重要的是,這一交匯處也可能激盪出未來演變的導向。本書的成形並非憑空出現,而是長期學術活動的累積成果。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自2018 年推動「臺灣學」計畫迄今,逐年發展「遷徙、跨界與多元故鄉」、「沒有歷史的人」、「成為現代公民之路」、「蛻變的聲音」等四大核心主題,並依此開啟一系列理論思辨的激盪與在地實踐的反思。同時,透過研討會、論壇、講座、工作坊、沙龍、課程等多元形式,深刻探究眾多議題,包括流亡難民、地緣政治、身分認同、轉型正義、權力、國家暴力、原住民正義、戰爭、殖民、醫療、族群、性別及科技等。
本書在此一基礎上,匯集過去4年來對13項議題的深入探討,一方面梳理臺灣學計畫歷程紀錄與知識傳承,另一方面更希冀結合理論與經驗,提供另一思索臺灣論述發展的可能契機,進而推進臺灣知識研究的發展。眾所皆知,臺灣複雜的歷史源流與多元文化推進的歷程,難以憑藉單一的文化視角來闡述「臺灣」與「臺灣人」的內涵。因此,「成為臺灣的我們」一書所提示的,乃是一個不斷重構的流變歷程。此外,如何書寫臺灣,以及如何描繪臺灣與全球之間關係的變遷與演繹,亦是當前臺灣學術及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簡言之,成大「臺灣學」研究不僅意圖保存臺灣的歷史記憶,更關注成為臺灣人歷程的重構與流變的可能。
在此一視野下,跨界遷徙、殖民治理、經濟發展,以及這些歷史遞嬗背後的政治變遷與社會轉型,成了不可或缺的視角。從明帝國的開放海禁、清帝國重啟海禁政策,乃至於荷蘭等歐洲海權國家之間的貿易、日本的殖民統治、戰後國民黨政府的治理,直至解嚴之後的民主化歷程,以及目前臺灣社會面對的重要議題,如轉型正義、外籍移工、跨境移民、公民憲政及半導體科技等。這些問題儘管耳熟能詳,卻也錯綜複雜、相互交織,亦是本書所聚焦的重要主題。
全書的構成貫穿「遷徙之地」、「噤聲之人」、「公民之路」、「蛻變之聲」四大主軸,藉此勾勒出自古至今,臺灣島上人民主動或被動的遷徙經驗,以及島上人民之於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的協商歷程。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灣,現代國家的治理經常透過國家機器的暴力來實施與操作,這一情形在臺灣戒嚴時期受難者及流亡藏人身上表露無遺。此外,底層及勞動階級的權利長期被漠視,這一現象更需要新的歷史研究參與討論,以確保現代公民公平正義的價值。即使在解嚴後的民主化臺灣,性別少數、族群少數,乃至移民者、失能者、受難者等,僅在少數文學作品、電影與大眾媒材受到關注。然而,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諸如此類不同身分、族群、階級、性別的人民,無一不參與了「臺灣的我們」的整體建構。因此,檢視這一形構的歷程,將有助於理解臺灣文化的多元表現與主體能動的多樣可能;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脈絡中被遮蔽、掩蓋、甚或消失的聲音,得以重新被聽見。
過往的研究偏重從地方學、區域研究、南方論述的視角錨定臺灣,例如全球/在地、核心/邊陲、北方/南方等,臺灣經常以相對於主體的客體形式呈現而作為二元對立的一方存在;與此相對,本書企圖提出以臺灣為原點的思考。準此,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將依循此一觀點與立場,圍繞「遷徙之地」、「噤聲之人」、「公民之路」及「蛻變之聲」四大軸線,引領我們追尋臺灣人民的歷史足跡,並從中探索「臺灣的我們」之構築與流變的複雜歷程。
本書首先以「遷徙之地」的軸線為開端。此一部分貫穿了從15世紀至日本殖民時期,乃至國民黨政府統治的歷史階段,其中「連續殖民」成為了認識臺灣不可避免的視角。事實上,此一視角亦促成了臺灣獨有的文化特性與身分認同的協商。第1章中,簡宏逸以「無自覺的殖民者」揭開15至20世紀間,閩南商務貿易與政權結盟所形成的近代閩南人擴張視野中的臺灣。簡宏逸的歷史論述企圖透過閩南商戶遷徙足跡,考察閩南商人在近代初期所建立的商業網絡,並將其視為相對於西方海權的另一股不可忽視的殖民勢力。無論是從早期的開墾地,或後來形成的殖民地概念,臺灣在不同政權的定位觀點中,長期以來被描繪為帝國的遷居地與殖民地—無論是共構殖民或是定居殖民。這些關於臺灣地理位置不同的理解與形構,似乎都以疆界和領土等概念加以劃分。針對此一習以為常的既定劃分,簡宏逸提出另一種思辨臺灣經驗的可能模式—即「大福佬文化圈」,藉此將臺灣放置在閩南人擴張的歷史發展經驗中看待。如此一來,臺灣的地理定位不再基於定點思索的史觀,而是交織交疊在閩南人移民歷史經驗中的臺灣土地之上。
在第2章中,陳佳欣爬梳日治初期時,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在推動與實踐公共衛生醫療上的對話。文章以1896年鼠疫流行、傳染病大爆發的防疫措施與政策發展為例,檢視了臺灣醫療史與生物科學史的重要演進過程。文章透過對流行病的區域分佈、歷年染疫與病故數據等史料內容,仔細探究當時臺灣居民作為被殖民者的醫療認知、文化信仰、恐慌行為,乃至抗拒等態度。這一考察不僅呼應簡宏逸所提及的「大福佬文化」的延伸,更可進一步理解此一延伸的文化信念如何與日本殖民者引入的西方醫療體系進行交流,並呈現出相互迎合、違背或排斥的現象,無疑凸顯了臺灣處於一種連續殖民的歷史現實與存在樣態。然而,正是在此一連續殖民狀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協商,形塑了當時殖民地臺灣人民的特質,更展示跨文化交疊與遷徙交匯下的文化包容性。
接著,第3章中,黃英哲以美國歷史學家賈德提出的「凱特曼現象」,剖析漢詩詩人吳新榮與新詩詩人楊基振兩人的歷史處境。兩位臺灣知識分子皆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歷經戰後政權交替與社會動亂階段,文中透過他們完整的日誌紀錄,探討被殖民者角色的身分認同等相關問題。黃英哲分別以「願做一個敗北者,願做一個機會主義者」與「這個國家非垮不可」的次標題,檢視吳新榮與楊基振於殖民地間的文化流動與身分認同的混淆。兩位詩人生長於知識分子的家庭,承襲了原生家庭記憶中閩南人擴張的漢文化,同時孕化著日本帝國思維的民族主義。他們的日記所記載的經歷與感受,深刻流露出被殖民者身分認同的不確定性,以及身為知識分子應當貢獻於社會的使命,表現出思想的矛盾與掙扎。文章深刻展示臺灣知識分子身處在連續殖民的歷史處境,遊走在不確定的文化與身分認同,且隨著政治波動、社會動亂以及生存信念的驅使下,以文字抒發被殖民者內心的感受與情感寄託,細膩地鋪陳殖民地、文化與身分認同三者間的交織與協商歷程。
本書的第二主軸以「噤聲之人」的視角切入,特別關注戰後國民黨政府戒嚴時期的社會處境下,政治受難者與流亡藏人如何受制於威權體制的暴力與父權道德的宰制。第4章中,林傳凱運用國家檔案局的龐大政治檔案文件作為分析資料,從國家治理社會機制的視角,探討白色恐怖政治犯罪者在審訊技術中所承受的身體暴力與人際權利搓揉的現象。林傳凱透過政治檔案中呈現所謂政治犯罪者們的供詞,包括筆錄及自白書等,剖析當時審訊技術中空間、敘事、暴力三個元素所體現的國家暴力。其中,「審訊空間」呼應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全控機構」概念,並非「判決空間」。政治犯罪者在層層隔離的空間下,陷入另一新的自我敘事。再者,政治犯者與情治人員之間的「敘事互動」,成為一系列因果關係的情節組成,以及對於道德意義的共感。結合審訊空間與敘事互動這兩元素,在審訊中對於政治犯罪者肉體施加傷害的刑求便為暴力,導致刑求的時機與情治人員所掌握的情報品質存在連動關係。換句話說,情治人員與政治犯罪者看似一問一答的審訊對話,實則是透過技術的運作扣合「供詞」與「真相」的虛假連結,加上審訊過程的暴力施予,在在都彰顯國家體制暴力下,階級與權力關係之間的不對等,更進一步導致「噤聲之人」發聲的困難。第5章中,李淑君從父權威權體制的觀點切入,闡述同樣發生於白色恐怖時期另一政治受難家屬的經驗。文章以「國/家變」為題,檢視「獄外之囚」—女性受難者所面臨在道德、文化、經濟、家庭等面向的角色衝擊與壓抑處境。李淑君從女性視角論述轉型正義,凸顯威權與父權秩序下,臺灣女性受難者置身於政治壓迫下的社會處境與生活樣貌,分別以政治受難女性的貧窮化、照護工作、政治養女與孤雛,以及國(家)變與婚變等四大主題,探討女性受難者的特殊位置。相較於林傳凱所談論的政治犯罪者,政治受難家屬則因性別身分與社會位置的不同,在政治災難中,她們必須承擔照護育兒的角色,同時兼顧家中經濟來源。在威權的父權體制,她們進入經濟勞動市場便陷入至低層勞動者的貧窮處境。李淑君以「獄外之囚」來形容政治受難女性備受煎熬的生活樣態,她們不僅面臨著政治監控、財產沒收、社會孤立等脅迫的窘境,更背負著在政治災難下父權文化的各種可能罵名與指控。顯然,在當時國家暴力的社會機制下,女性受難者作為「噤聲之人」,更是蒙受多重的壓抑,包括威權體制、父權體制、社會階級與道德禮教等。
來到第6章,卓瑪慈仁與潘美玲揭示了自1949年至1980年移居臺灣藏人的流亡歷史處境與政治反思。在臺定居的流亡藏人體現了複雜的政治矛盾:一方面,他們意味著支持當時國民黨政府宣稱西藏領土的合法性主張;另一方面,則挑戰在印度成立的西藏流亡政府作為代表西藏政權的合法性。在戰後臺灣特殊的地緣政治架構中,在臺藏人似乎陷於既為「難胞」亦為「叛賊」的兩種極端處境。這一特殊的歷史處境,說明當時在臺藏人不僅成為了政治工具,其身分亦被刻意埋藏在臺灣發展的歷史軌跡中,成為鮮為人知的空白。無論在公眾媒體、學術論述,或官方資料檔案中,臺灣流亡藏人的相關資訊都巧妙的被忽略和掩蓋。在臺流亡藏人不僅無聲,更是隱形的存在。卓瑪慈仁與潘美玲提醒我們,由於詭譎的國際政治情勢,國民黨政府開啟了特別條例讓藏人得以來臺定居,但諷刺的是,從臺灣的遷徙移民史來看,在臺藏人族群因其矛盾的身分,反而成為了刻意被遺忘的群體。相較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流亡藏人以國際政治庇護的難民身分遷徙來臺,雖在名義上備受保護,實際上卻長期被排除在臺灣歷史發展的脈絡中,這一點更令人省思。
伴隨解嚴後臺灣的民主化歷程,本書的第三主軸強調在「公民之路」上的轉折。這一部分章節考察的對象,包括官方宣傳媒體的大眾轉向與審議民主推動等,藉此檢視各層面的勞動階級與公民參與憲改的社會運動,並嘗試勾勒臺灣進入多元民主國家的轉向。在第7章,楊子樵以〈匠人的知識圖譜:社教電視、冷戰宣傳與《百工圖》的另類階級造影〉為標題,聚焦在1950至1970年代國民黨政府的軍事與國策宣傳,並在1980年代面對大眾時,轉向推廣「知識性」社教科普節目的歷程。在這數10年間,臺灣歷經鄉土文學論戰、黨外社會運動,以及攝影設備技術的更新(輕便攝影機、錄影帶的普及),促使過往臺灣官方影視中被邊緣化和抽象化處理的勞動身影與階級議題,轉換為另一種獨特影音形式浮現,亦即由官方與民間合製的社教紀錄片。楊子樵以1986年由新聞局廣電基金所資助的電視紀錄片系列《百工圖》為例,透過細讀影音的方式,探究職業身分與階級位置的差異與重疊,提出以新涂爾幹主義理解技術分工的思考圖像。文章特別指出,民間影像工作者與政宣體制的對話,開啟了與其他職業群體接觸的可能,進而認識個體(閱聽者)自身技能專業與其他職業間的鄰近功能與關係特徵,亦即後工業勞動市場的微觀尺度下,專業及職業化後的新階級知識與類階級意識。第8章中,陳俊宏從審議行動切入,探討臺灣在因應民主危機的途徑中,審議民主社會運動與公民參與的互動關係。文章將2015年「公民憲政運動」作為臺灣民主化歷程的一場重要戰役,藉此理解臺灣在現代公民的路上,審議民主中公民參與的實踐與意義。臺灣審議民主的運動,緣起於2014年3月立法院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所引發的學生與民間團體抗爭,並展開為期3週的「318國會佔領運動」。此一社會運動不僅揭露了臺灣憲政體制蘊藏的多重缺失,更凸顯現行代議民主體制失靈、權力分工的失效,以及國家主體的混淆等問題。同年10月,由25個公民團體所組成的「公民憲政推動聯盟」,以「由下而上、全面憲改」為訴求,在全國推動全民參與審議修憲的民主實驗。該聯盟並於2015年1月發表「憲改推動程序說帖」,規劃草根論壇、憲改藍圖會議和公民憲政會議等不同運動的進程與實踐方式。雖然這場公民參與憲改運動的訴求最終未能達成,但公民參與的審議民主過程,則體現了臺灣進入另一民主的創新模式。綜觀臺灣邁向公民之路的進程,我們目睹戰後臺灣邁向民主化社會的關鍵轉向,無論是在公共媒體所開創的臺灣「匠人/職人」報導系列所呈現的新階級地景,抑或是公民參與的審議民主運動,其共同性皆源自於草根人民的聲音,透過群體的連結與對話,持續找尋多元共存社會的未來可能。
最後,本書以「蛻變之聲」作為臺灣研究持續發展的主軸,透過敘事、邊緣、日常生活、文化與數位等視角,勾勒臺灣1990年代以後的女性、移民者、原住民等少數群體在文學、電影、報導、書籍及各類媒材中所呈現的臺灣事實,進一步探討臺灣文化的多元表現,並展現其主體性的多重聲音與能動性。第9章中,游素玲引用「南方理論」作為論述框架。所謂「南方」,並非指涉地理方位,亦非追隨西方中心主義知識生產系統的「中心—邊緣」思維,而是將其理解為多重交織、內部異質性的實踐能動性。文章聚焦在臺灣女性,透過口述歷史、小說選集、自傳文集等多種不同敘事體裁,描繪臺灣女性所編織的聲音與經歷。其中,婦女文集更被視為是一種發聲的位置和行動的實踐,不僅展現獨有的文化視野,亦是女性集體意識的主體覺知歷程。具體而言,邱貴芬編撰的《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作為集體撰述,呈現了臺灣女性文學的歷史脈絡;1990年代中期出版多部女性集體書寫的口述歷史,如《阿媽的故事》、《阿母的故事》、《消失中的臺灣阿媽》等作品,體現了大歷史敘述的解構與史觀轉移;而在千禧年後,逐漸興起新移民女性論述,如《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夫枷蓮花:十六個受暴越娘的出走》、《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等作品文集,紀錄並見證了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的生命面貌。此外,2023年由10位臺灣原住民女性共同創作出版的《她們:原住民族女性觀點移動的政治、認同、職場與祖靈敘事》一書,更闡述了傳統與現代之間協商的糾結與性別權力結構的轉變。游素玲指出,臺灣婦女的相關文集敘事,不僅是一種發聲的實踐媒介,亦為另一自我形構的主體流動展現。
第10章基於類似的關懷,林明發聚焦在移民工文學場域的發生與敘事。文章引用斯圖爾特・霍爾的文化表徵理論,將其發聲視為一種參與及構建現實處境的直接路徑。2000年後,臺灣陸續設立「移民工詩文比賽」和「移民工文學獎」,並陸續出版移民工相關的文學作品集;此外,《The Migrants》、《Intai》、《Indosuara》、《新能量報》、《四方報》等雜誌報章刊物也相繼創辦,移民工也自組文學創作活動社團等。這些現象體現了臺灣移民工以多重敘事途徑參與臺灣共同的文學與文化發展的歷程。如同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強調的,「他者」並非是被描述的客體,而是存在的獨立主體。臺灣東南亞移民工文學以文字、語言、圖像等媒介,傳達在臺異鄉人的情感、生活、文化、信念,不僅體現了他者的主體性,亦在真實與想像之間的交疊處境下持續發聲,並與其他族群共同書寫臺灣。臺灣邊緣之聲透過多樣形態的方式持續表達,展現其主體生存及生活的樣態。第11章,李育霖以「無處為家」為主題,將目光投向臺灣—馬來西亞導演,包括蔡明亮、何蔚庭、廖克發等3 位導演的電影作品,探究其作品中主角所處的社會現實與文化身分焦慮。文章針對《黑眼圈》、《臺北星期天》、《菠蘿蜜》3部電影作品,深入剖析臺灣移民電影所呈現的影像內容與表現風格。值得注意的是,李育霖標註家的「非地方」概念,並以此詮釋3部移民電影中導演對於家的「缺席」、「錯位」,以及「別處」的刻畫。「無處為家」不僅捕捉了電影主要角色的存在樣態,更銘刻了電影影像的表現模式。此外,這一存在樣態與表現模式,更深刻反映了3位導演作為移民者多重語言的文化身分與邊緣角色。本章與上述篇章的文學表現相互呼應,彰顯了邊緣的聲音,更凸顯了當代臺灣社會文化獨特的多元樣貌,體現了包容、可適、可塑的臺灣韌性。第12章,楊政達與張焜棠聚焦科技導入的數位媒材,以數位原住民的視角,推進臺灣科技教育與跨域整合之文化傳承想像。文章以臺南400年的文化作為發想底蘊,運用12年國民教育課綱素養指標,跨域整合心理、科技、文化創新等三大元素,透過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科技導入臺南成年禮、鹽水蜂炮祭典、宗教廟宇、漢藥食補、廟會陣頭,以及17、18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海島歷史等文化意涵,重新以身體感知的遊戲介面,穿越時空線進入情境式的數位學習體驗。在這科技整合的文化轉譯中,出生於數位科技世代的學習者,運用熟悉的身體感知操作與運算邏輯思維,深刻激盪其認知、感知、覺知的數位體驗。顯然,數位轉譯之聲不只開闢了新世代對於臺灣文化歷史與記憶的認識,更以元宇宙互聯網驅動的虛擬臺灣,展現創新知識傳承與新的溝通渠道與平臺。
本專書以「成為臺灣的我們」為核心命題,探討了臺灣在不同歷史脈絡與社會變遷下的文化身分協商。臺灣歷經了幾個世紀的移民,殖民、遷徙與全球化進程,其歷史足跡不僅限於領土與遷徙的具體紀錄,更進一步發展為多元文化交織的身分辯證。臺灣從15世紀開始被連續殖民的歷史經驗,歷經幾個世紀,直到21世紀全球化下的遷徙活動,終於從邊緣的處境與殖民地的想像中,逐漸蛻變為一個多元包容且具韌性的社會文化主體。也因此,「成為臺灣的我們」過程並非單純的身分認同轉變,更強調了不同歷史、文化、政治和經濟力量交織下的多重可能。換句話說,從最早的殖民地論述到現今的科技文化轉譯,「臺灣的我們」之身分正是在國家暴力、地緣政治、轉型正義、邊緣主體、無處為家等複雜議題的交織下,逐步構築成當前的樣態,並在流動的過程中持續探索自身發展的位置與未來可能的方向,表現出強烈的能動性。
本書藉由14位作者的不同視角,詳細剖析了臺灣複雜的歷史交織與文化身分的轉變,體現了「成為臺灣的我們」動態的形塑過程。透過對日常生活的語言、文化、醫療、情感與家庭等層面的觀察,本書揭示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細節如何形構著臺灣社會文化的重要元素。再者,無論是透過文字、影像、史料或科技的敘事方式,「臺灣的我們」之形塑過程亦充滿了多樣性與包容性。正是這一持續的身分蛻變,賦予了臺灣社會強大的生命力。總地來說,「成為臺灣的我們」不僅是一個歷史過程,更在當代臺灣社會脈動下持續辯證,體現了臺灣人在歷史交織中不斷尋求新的契機,並創造另種未來。
目次
叢書總編序 陳玉女
導論成為臺灣的我們 徐珊惠
Ⅰ 遷徙之地
1. 無自覺的殖民者:近代初期閩南人擴張中的臺灣 簡宏逸
2. 以醫療史進行科學溝通:以日治初期鼠疫為案例(1896-1917) 陳佳欣
3. 論臺灣人的「凱特曼」(ketman)現象 黃英哲
Ⅱ 噤聲之人
4. 戰後「白色恐怖」的刑求與審訊技術——以1950 年代為核心的微觀考察 林傳凱
5. 國變與家變:白色恐怖女性受難家屬經驗 李淑君
6. 難胞/叛賊:兩蔣時期在臺藏人的政治角色與歷史處遇 卓瑪慈仁、潘美玲
Ⅲ 公民之路
7. 匠人的知識圖譜:社教電視、冷戰宣傳與《百工圖》的另類階級造影 楊子樵
8. 結構不正義與審議行動主義 陳俊宏
Ⅳ 蛻變之聲
9. 南方之聲:臺灣女性文集的發聲實踐 游素玲
10. 從被動敘述到主動發聲:臺灣移民工文學場域的發生與敘述轉變 林明發
11. 無處為家:談臺灣—馬來西亞移工電影 李育霖
12. 數位原住民世代的科技學習體驗與文化傳承 張焜棠、楊政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