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新空間‧新主體: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視野
    編/著者: 江凌青等著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9574456437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電影

    優惠價:9折,288

    定價:  $32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70 元
    特價:90折!243
     
    定價:80 元
    特價:90折!72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國內外學者共11篇論文,分析範疇橫跨台灣、中國與香港電影,各自展現華語電影研究多元曲徑的同時,也共同展現研究者重新詮釋經典、連結媒介史與電影史的重要性。唯有當我們能以多元的研究方法重溯不同時期的電影生產、展示與流通,以及其中的虛實映照,才有可能進一步理解電影在當代社會文化當中佔有的關鍵位置。
    作者介紹
    主編簡歷江凌青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美術與電影史系博士。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華語電影、電影與城市、電影與藝術的交會、數位時代的美術館與策展研究。研究成果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與數位藝術評論獎,論文曾發表於《藝術學研究》、《現代美術學報》、《電影欣賞》、《藝術觀點》等刊物,評論寫作則發表於國內各藝術雜誌。林建光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英文系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暨外文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科幻小說、後現代小說與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台灣電影。相關論文曾發表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Intergrams: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電影欣賞》等刊物。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台灣電影、西方科幻小說與後人類主義。
    在空間、主體、生命都逐漸進入整編化、規訓化、秩序化的全球資本社會,人們似乎逐漸喪失主動想像與創造的能力,明顯的徵兆之一就是人們與現實過度貼近,所有新科技的發明都在強化主體與現實的連結。正因如此,空間與主體之間可能萌生的豐富關係,將是當前影像藝術研究最具發展性的論述軸線之一,能深入探索電影在虛實之間穿梭的本質,進而思考電影如何以影音科技的結構,成就一種融匯、打通虛實世界的媒介。
    目次
    5 | 江凌青 林建光 導論:以電影發動的細微革命一、新空間:生態、城市與網路31 | 林建光 裸命與例外狀態:《洞》的災難想像57 | 魯曉鵬 美麗的三峽最後一瞥:電影記憶與現代性的辯證71 | 張英進 重繪北京地圖:多地性、全球化與中國電影97 | 江凌青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臺北127| 林大根 丁聖雅 試論韓國和中國觀眾對兩國合拍片的觀看態度二、新主體:從認同道差異147| 邱貴芬 台灣日治時期電影空間裡的文化翻譯469| 李育霖 歷史的數位化幻影:從《南進台灣》的數位典藏談起185| 周俊男 聲音政治:試由聲音的角度剖析《蚵女》與《養鴨人家》中的「健康寫實」207| 王君琦 尋找台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239| 廖朝陽 失能、控御與全球風險:《功夫》的後人類表述281| 孫松榮 臺灣電影的寫實新景框:侯孝賢與蔡明亮的銀幕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