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研究論集
    出版日期:2022-11-21
    ISBN:9786269558322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東南亞文學

    優惠價:9折,315

    定價:  $3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0 元
    特價:90折!45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110 元
    特價:90折!99
     
    定價:480 元
    特價:90折!432
     
    定價:320 元
    特價:90折!28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文史浮羅:東南亞文學、文化與歷史研究論集》集結了不同領域及背景的十五位新生代研究者,以「跨地域」、「跨領域」和「跨語際」之角度呈現東南亞研究的新風貌。
    作者介紹
    陳志豪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華文戲劇、中國近代戲劇史。著有學位論文《從邊緣到世界:郭寶崑的戲劇生命與劇本文學研究》。

    黃國華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目前就讀政大中文所博士班,研究興趣包括華文小說、華語電影和近現代報刊。著有碩士論文《浮城•鬼城•滅城:二十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論文散見於《中國文學研究》、《中外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依大中文與教育學刊》等期刊,以及《異代新聲:馬華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和《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劉雯慧
    現為科技部「南向華語與文化傳釋」計畫專任助理。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班、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班。著有學位論文《當代華文小說的政教敘事:以西藏、馬來西亞和臺灣為觀察對象》。
    近年來隨著新南向政策的推動,臺灣人文學科積極展開一系列放眼東南亞的學術活動,包括開設東南亞語言、文化相關的課程、舉辦檳城文史研習營、出版政經史地主題的東南亞專書,以及翻譯東南亞文學等。我們不禁好奇,這些年來當南向的人文視野逐漸擴展,我們看見了甚麼?還沒看見甚麼?來自不同領域和背景的新生代學者,能否提呈有別以往的東南亞文史風景?本書的十五位青年作者,來自中文所、臺文所、音樂所、區域研究、大馬劇坊和故宮博物院等,他們大多嘗試從「跨地域」、「跨領域」和「跨語際」的路向,重探「南方/熱帶」文學與文化的生產,更引入不少過去東南亞研究(尤其在臺灣學術場域)罕見的材料,例如華人書法、華語音樂、土生華人的文物等,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縱觀(聽)本書所有文章發出「喧『華』的『新』聲」,我們可從青年學者們的學術背景與發聲位置,簡單歸納出幾種論述傾向:

    (一)來自臺灣的吳佳鴻、林文心和賴芷儀,所開展的東南亞文史論述,似乎特別關注跟「臺灣」或「民國」息息相關的跨地移動現象。他們的研究對象有二十世紀初往返於南洋和臺灣、中國的峇峇娘惹,以及冷戰時期南遊菲律賓的臺灣詩人,對於研究個案在身體移動和華夷接觸的過程中,所呈現混雜、多重、不穩定的身份認同,表現出高度興趣,透過追踪這一連串域外流動的文史動態,填補近現代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歷史邊頁;
    (二)至於本書作者群佔最多數的留臺馬華同學,多作出「憂傷的」論述。像汪卉婕與吳道順,選擇同樣有留臺經驗的馬華作家作為研究對象;如張貴興和鍾怡雯,檢視作品中傷痕累累的歷史敘事,以及顛沛流離的漂泊經驗。而張斯翔、葉福炎和劉泀嗪處理發生在本地的文學和文化個案時,特別重現馬來(西)亞華人被「國家」壓抑的歷史情境,捕捉當地文人應對劣勢處境的悲壯姿態。站在家國之外,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彰顯大馬華人個人與集體的憂患意識;
    (三)本書有另一批作者來自星馬本地學院,如廖筱紋、連慧茵、黃欣怡。由於具有蒐集和解讀當地史料的地利之便,並有機會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因此可作出具有歷史向度的研究,向讀者還原早期至今東南亞華人經濟、出版、宗教的活動現場。對比上一組,他們更側重於考察華人南來後的在地生活風貌,不特別放大華人的國族焦慮與民族創傷;
    (四)而來自中國,目前在哈佛大學就讀的陳濟舟,是本書唯一旅美的青年學者,雖看似離東南亞現場最遠(曾留學新加坡),卻可能為東南亞文史論述帶來意想不到的新論點。因嫻熟於歐美文學與文化理論,促使他參照了張灝的「幽暗意識」和蒂莫西.莫頓(Timothy Morton)的「黑暗生態學」(dark ecology)概念,重建一個觀察馬華文學的詮釋框架──「暗南洋」,試圖改變馬華文學研究過去偏重討論華族、移民、馬共等以「人」為主的創傷敘事之趨勢,打開馬華文學新的解讀視域。

    作為「文」「史」研究專書,本書主要根據論文討論對象的類型劃分主題,主題二至主題四分別是文學、文化、史地的相關研究。至於主題一的四篇文章,則因共同聚焦處理「跨域」議題,而被單獨劃分一組,研究對象包含日籍臺僑在南洋的新聞事件、旅菲的臺灣詩人,還有中國與馬來經典的翻譯。若讀者同步對照目次和作者簡介,可發現除了主題四的史地研究皆由馬來西亞本地學人所撰寫,主題一至主題三各有留臺、留美或本地學者的文章。易言之,我們可以嘗試觀察當不同學思歷程的學者,處理相似的議題方向或者同一類型的文本(甚至同一文本),各有怎樣的關懷點和切入點,讓不同觀點、角度與立場得以交錯交鋒。「新聲」並非各自「喧華」,彼此有或近或遠的呼應。
    目次
    i 人文南向的因緣與賡續:《文史序羅》序 / 高嘉謙

    01緒論 /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

    ◎卷壹、跨域流動:身份政治、詩的越境與經典譯寫
    13 沈國明 / 身份之禍?── 一九四一年「臺灣戲」「日籍臺僑」劇員在馬來亞被捕事件始末
    39 吳佳鴻 / 冷戰、旅行與歷史邊頁:覃子豪、紀弦六○年代旅菲詩文中的域外啟示
    63 洪敬清 / 中譯本《馬來紀年》初探
    85 林文心 / 林文慶《離騷》的翻譯策略與知識建構

    ◎卷貳、文學南方:國族認同、戰爭書寫與空間敘事
    107 劉泀嗪 / 青春,樂土與曇花:論苗芒《銅鑼聲中》的國族憂患書寫
    127 葉福炎 / 語言、認同與國家:一九七二年「文化回歸」爭論及馬華現代詩寫作問題
    147 陳濟舟 / 石油、野豬和帕朗刀:張貴興的「暗南洋」
    181 汪卉婕 / 戰爭與性剝削:論李永平與張貴興小說中的「南洋姐」及「慰安婦」書寫
    213 吳道順 / 鍾怡雯散文的空間場景與敘事之關係

    ◎卷參、文化展演:物質生活、聲音記憶與書法美學
    243 賴芷儀 / 金鑲鳳凰:談《娘惹回憶錄》中土生華人珠寶與穿搭
    275 廖聖捷 / 重探星馬脈絡:二十世紀中葉南洋「國語歌曲」研究之新面向
    317 張斯翔 / 書寫即意義:從沈慕羽楷書看馬華書法的另類「存在型」表述

    ◎卷肆、史地踏查:文教建制、經濟活動與民間信仰
    345 廖筱紋 / 政治博弈與商業網絡:略論十九世紀新、柔華人椒蜜業者的游離角色
    363 黃欣怡 / 馬來亞書報社的開辦、遣散與「轉型」:以大山腳書報社為例
    383 連慧茵 / 華人社區中的公家廟宇與地頭老爺初探:以霹靂州吉輦縣為研究個案

    405後記 / 陳志豪、黃國華、劉雯慧

    407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