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語文蹊徑-哲學及跨文化視角下的漢語和漢字[軟精裝]
    編/著者: 關子尹
    出版日期:2025-10-17
    ISBN:9786269256402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漢語

    優惠價:9折,612

    定價:  $68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語文蹊徑》一書是作者在過去三十年間,於兩岸三地及歐洲學界所醞釀的一系列與漢語漢字相關的理論反思的結晶。儘管作者並非漢語專業,但他對母語的熱愛與持續的學習,驅使他從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進行深入探索。書中參考並融合了多種西方哲學及語言學的理論元素,如轉換生成語法、雅各布遜結構主義、洪堡特及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詞場域理論、胡塞爾現象學,以及梅洛龐蒂身體世界相聯理論等,旨在為漢語漢字的理解提供嶄新的視角。這種以西方哲學和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卻以漢語漢字為對象的研究,無疑在當代學界中顯得甚為獨特,而這正是書名中「蹊徑」二字所寄託的寓意。此外,近十多年來,作者於香港中文大學開發的「漢語多功能字庫」網頁中,也可見到本書中若干重要理論環節的影響與延伸。
    作者介紹
    關子尹,德國波洪魯爾大學哲學博士。曾執教於東海大學哲學系,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逾三十載,現為該系榮休教授。歷任美國杜鏗大學、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校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研究範圍主要在德國哲學、現象學和西方哲學史。此外,於語言學、語文教育、語文政策、大腦科學、人文電算等交叉領域均有涉獵。曾出版《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與同一性思維》(1982,德文)、《從哲學的觀點看》(1994)、《教我心醉──教我心碎》(2007)、《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2008,2009)、《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2021)、《我心歸隱處》詩文集(2022)等書,並曾以中文、英文及德文發表論文多篇。此外,曾於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主任任內開發「漢語多功能字庫」、「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網絡版」等多種網頁。
    明代學者胡應麟,以一介布衣治學,卻能為多門學問留下豐碩成果,其一生志行,固足為我輩楷模!最近偶讀其與友唱酬所得的一首七絕,其辭曰:「回首開元八百秋,莫將蹊徑細追求;巨靈自有移山力,手擘黃河萬里流。」筆者雖無胡氏的博學,卻自忖能深契其胸懷,今本書付梓在即,特借其詩上聯對句但改其一字,權作為這篇代序的標題!
    這一本集子所收篇章,內容都與漢語和漢字有關,但使用的概念工具,和所遵循的理論道路卻都很不正規,故名之「語文蹊徑」。這些文章都是筆者於過去三十年內寫就的,但其實和漢語漢字議題相關的論述,在筆者過去曾出版的《從哲學的觀點看》和《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兩書中,亦略有收納。故這一本集子的相關主題的醞釀,其實可以追溯得更早,但早到哪一階段呢?
    誠然,筆者和生長於兩岸三地所有同儕一樣,由於語言現實的關係,自少便使用漢語和漢字。若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考慮,則筆者對漢語漢字的正式浸淫,卻是很後的事,基本上是於德國完成了博士學位,並到臺灣執教的階段才開始的。而這個所謂「開始」,其實也只就對語言學產生了興趣而言,算是為往後對漢語和特別是漢字的探究作了一些準備。至於對國故傳統如文字聲韻等學問的接觸,是又再往後的事情,而用心鑽研,更是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著手籌劃「漢語多功能字庫」才開始的。
    本書所收文稿,可大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基礎建構篇」、「精以致用篇」和「附錄」。顧名思義,「基礎建構篇」當然是全書的理論骨幹所在,其中主要介紹了西方普通語言學創始人洪堡特的語言理論及其對漢語漢字的反思,此外,另一個重點就是嘗試借助當代西方哲學中的現象學傳統的一些重要理論資源,特別是胡塞爾的多種概念區分和梅洛龐蒂的身體外物關聯學說,看看能否就漢語和漢字的一些理論問題的透析乃至理論爭議的紓解有所助益。最後,「基礎建構篇」還有一個潛在的意圖,就是把所用的各種「他山之石」一定程度上予以連繫和整合。當然,限於才力,這個整合的工作肯定造得未能滿意,而且免不了有一點重複,但希望筆者這個整合的意圖起碼能被讀者了解。顧名思義,所謂「基礎建構篇」所能做到的,說不定只是為未來有才具的能者鋪下幾塊基石而已!
    嘗聞一個理論若要建立,有時即使尚在發展階段,往往可藉著把一些理論元素先行「投產」或應用,而讓理論在挑戰下得以加深,並更臻完備。本書第二部分的「精以致用篇」其實正是筆者按「基礎建構篇」的精神逐步建立起來的理論方向下所作的一些初步的「應用」,目的是對一些在漢語漢字文化圈中大家關注的問題作進一步的反思。唯是要妥善地進行這些「應用」,本書要再加入一些其他的基礎元素,如雅各布遜、海德格、本溫尼斯特、語詞場域理論等,以期與基礎篇的論述相得益彰。由於應用的範圍先後涉及「西學東漸」、翻譯理論、「漢宋之爭」、「存在」問題,乃至「哲學語言」的運用問題等,故內容堪稱駁雜。但話雖如此,「精以致用篇」所收的幾篇文章獨立地看都涉及極嚴肅的論題,讀者可按個人興趣選擇其中的重點。至於第三部分的「附錄」,其實是筆者為友儕撰寫的四篇序言,可算是把「理論」作再次一階的「應用」!由於這幾篇序言亦都與「語文」相關,故輯錄備考。……(待續)
    目次
    願將蹊徑細追求——代序

    I 基礎建構篇

    洪堡特的《人類語言結構》——語音與意義建構

    從洪堡特語言哲學看漢語和漢字的問題——兼論胡樸安的「四音」和「四語」

    漢字六書學說的現象學詮釋

    六書與漢字的孳乳寖多

    從身體與世界的互動論漢字結構——梅洛龐蒂與胡塞爾現象學對漢字研究的啟示

    II 精以致用篇

    西方哲學東漸下有關語言的—一些重要議題

    論漢語及漢字中「存在」意緒的「四重根」

    洪堡特思想為「漢宋之爭」所帶來的啟示

    從語詞場域理論看哲學經典的漢語翻譯問題

    略論哲學語言及其「操作空間」

    III 補篇

    萊布尼茲的「中文之鑰」迷思

    IV 附錄

    語文作育與語文保育——《語文求真》序

    夏其龍《拉丁語法暨入門讀本》序

    哲學中「語言轉向」的別支——序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

    陳煒舜《中國古典詩歌講錄》序

    本書各篇原始出處說明

    本書作者其他主題相關論文

    後記

    索引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