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理學之路:臺大理學院口述訪談紀錄
    出版日期:2025-08-11
    ISBN:9786267741061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高等教育

    優惠價:9折,270

    定價:  $3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45 元
    特價:90折!311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110 元
    特價:90折!99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2028年,臺大將走過一世紀,慶祝百年校慶,臺大理學院於2023年為紀念這特別的時點,並響應校長的號召,開始規劃百年院史的出版,《理學之路》即是此計畫的第一階段成果,以口述史形式收錄了六位傑出院友的人生故事:王瑜院士、陳正宏教授、黃榮村教授、彭旭明院士、王寶貫院士、以及周美吟院士(依學士學位獲得年份之順序),涵蓋化學、地質學、心理學、大氣科學與物理學等領域。他們娓娓道來,細數人生路上的各種選擇,不但勉勵有志於科學的學子,選你所愛,愛你所選,也勾勒出臺大理學院的歷史,以及科學在臺灣從生根到茁壯的多元軌跡。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下設理農與文政學部,以及附屬的農林專門學部。1943年,理學獨立成部,包含化學、動物學、植物學與地質學四科。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臺灣大學,學部也改為學院,臺灣大學理學院於焉誕生。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臺灣傑出科學家的人生故事、臺大理學院的歷史,以及科學在臺灣從生根到茁壯的多元軌跡。

    作者介紹

    王瑜 院士
    1966年化學系畢業,學術與服務並進的臺灣結晶學推動者。王院士在臺大時期,由藥學系轉入化學系,後赴美加深造。經歷實驗室由人工到自動化的歷程,也深刻體會早期女性科學家之艱辛,後返校任教,參與貴重儀器中心的建立,並曾任職國科會自然處處長、中研院副院長,欣見臺灣研究環境的進步。

    陳正宏 教授
    1969年地質系畢業,建置設備培養研究人才,推動臺灣地質揚名國際。陳教授畢業於地質科學系與研究所、博士班,後任教於母校母系,並曾任理學院院長、臺大副校長,在臺灣科學研究單位與政府部會,尤其地球科學與災害防治方面,貢獻卓著。

    黃榮村 教授
    1969年心理系畢業,追尋心理學與人道志業的雙軌人生。黃教授於臺大時期,由歷史系轉至心理學系,作為創系以來首位博士班畢業生,於母系任教並兼任系所主任。對臺灣的教育與政務有長足貢獻,曾主導九二一災後重建,並曾任教育部長。

    彭旭明 院士
    1970年化學系畢業,探索新奇分子的鍵結,創造人才培育的環境。彭院士於化學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後返臺任職於母校母系,參與貴重儀器中心的成立,並曾任臺大副校長、中研院副院長,獲國內外諸多獎項外,也獲選英國、日本等化學相關學會會士,為國際知名的無機化學家。

    王寶貫 院士
    1971年地理系氣象組畢業,博通古今探索大氣奧秘,以科學之眼洞察萬物之理。王院士於地理系氣象組畢業後,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後,留美從事研究與教學。在國內外重要氣象學會扮演重要角色,並致力於科普推廣,曾獲吳大猷著作獎與金鼎獎。目前任職於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周美吟 院士
    1980年物理系畢業,以物理解讀自然之謎,走出嚴謹謙和的學者之路。周院士為1980年物理系唯一女性畢業生,也曾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系多年間唯一的女教授,分享諸多求學與研究生涯的抉擇考量,也深入解析臺美教育差異、以及美國業界研究單位與大學教職的工作環境。

    名人/編輯推薦

    〔理學院副院長序〕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吳俊輝

    與其追求成功,不如致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 Albert Einstein, LIFE, May 2, 1955

    這是我的座右銘,也是我在參與這本書的出版過程中,不斷迴盪於腦海的一句話。成功固然讓人傾心,但對他人、社會、及時代所留下的價值則更令我嚮往。《理學之路》透過記錄臺大理學院六位院友的生命歷程,勾勒出理學院在臺灣科學發展上的價值輪廓。他們在一次次的選擇中,默默累積了無可取代的價值,不求掌聲回響,但求價值長存。

    我出身於理學院物理系,自中學時期即開始深度參與出版與編輯工作,在大學時代曾經歷野百合學運,也擔任過本院學生會(原學代會)第一屆會長、臺大學生代表,以及臺大畢業紀念冊總編輯,與學長姐及志同者並肩推動各項改革與轉型,在近四十年的路程中,出版對我而言,一直是各種寧靜力量與價值的可靠寄居地,而本書的誕生,正是對此的又一次體現。

    本書紀錄呈現了六位來自不同領域之院友的價值:王瑜院士專長結晶學和無機化學,推動單晶繞射儀的應用與結晶學教學,參與儀器共享制度的建立,展現制度建設的價值;陳正宏教授從事岩石學與地震、火山相關研究,參與地質調查與防災制度的建構,體現科學應用於社會的價值;黃榮村教授專長心理學與認知科學,長期參與教育政策,推動大學制度與學測制度改革,實踐知識與公共服務的價值;彭旭明院士為無機化學家,專長結晶學與奈米科學,重視學術環境與文化的價值;王寶貫院士為大氣專家,關注氣候變遷與科學與人文的關係,投入跨領域對話的價值實踐;周美吟院士研究理論凝態物理、計算材料物理、奈米科學等,致力推動女性科研參與的價值。

    他們來自不同領域,但都體現了「理學的精神不僅止於探索自然,更在於回應對社會的責任」。他們的選擇和身影,儼然已成為後人的標竿,也為理學院累積出堅實的文化厚度。年輕時的他們在資源有限的臺大學習,靠讀書會、口耳相傳與筆記交流,建立起對科學的熱情與習慣。多年後,他們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成就了令人敬佩的專業。然而更令人動容的則是,他們都選擇了回臺耕耘,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也都將自己豎立為社會的可靠支柱——這正是創造「價值」最動人的形式。

    這次我有幸參與書籍的策劃,在大夥的腦力激盪中提出了這個大家都可接受的書名《理學之路》,也負責幕後的風格設計、排版與印製。出版時程極為緊湊,但透過緊密的分工與互信,全書終得如期付梓。這是份甜蜜的負擔,但求保存並創建出一絲價值。除了珍惜與吳俊傑院長及院辦同仁們的並肩共戰,也特別感謝洪廣冀教授與姚若潔主筆的投入與專業。另外我要特別感謝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先生,一位多年的長輩與摯友,雖然只是幾則LINE的聯繫,卻為本書的付梓提供了關鍵的協助。飲水思源,前人不吝予助,後人更應珍惜、推播善助,這正是世代間的價值傳承與弘揚。

    《理學之路》乃陳文章校長號召之臺大百年校慶的產物,也是一部屬於臺灣科學人的共同見證。願它不僅保存歷史,也激勵後人,能在萬變的世流中,選擇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導讀:飲水思源

    洪廣冀(臺大地理系副教授)

    緣起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下設理農與文政學部,以及附屬的農林專門學部。1943年,理學獨立成部,包含化學、動物學、植物學與地質學四科。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臺灣大學,學部也改為學院,臺灣大學理學院於焉誕生。

    2028年,臺灣大學將迎來百年校慶;這也意味著,臺大理學院即將走過一世紀的光陰。

    為紀念這特別的時點,由臺大理學院院長吳俊傑擔任召集人,副院長吳俊輝負責封面、排版等相關出版事宜,姚若潔與洪廣冀則負責訪問與記錄,聯手完成這本臺大理學院傑出院友訪談紀錄。我們決定把這本書題為《理學之路》;一方面,我們希望呈現理學院院友的多元發展;另方面,我們也希望能透過傑出院友的「現身說法」,呈現他們在科學研究、教育與行政路上的堅持,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

    這是臺大理學院首度出版的口述訪談紀錄,為慶祝臺大百年校慶的第一階段成果,第二階段成果預計在2028年前陸續出版。

    規劃與架構

    受訪者名單主要由院長與副院長參考各系所的建議而擬,以學術成就為判準,特別針對尚未出版口述訪談紀錄或自傳的科學家。例如,1959年畢業於臺大化學系的李遠哲院士,由於已有優秀的傳記描繪其科學生涯,就未收錄在本書中。

    在學科的選擇上,團隊是以目前理學院的系所為依據。在過去的一世紀間,隨著學門進展與社會變化,理學院的組成也有相應的變動。例如,戰後的理學院地理系設有地理組和大氣組,1972年大氣組獨立為大氣科學系。另一重大變動發生在2003年。是年,動物系與植物系從理學院分出,成為生命科學院的一員。這也就是說,即便有些生命科學領域的傑出院友也是出身當時的理學院,但團隊也只能割愛。

    基於前述考量,《理學之路》收錄六位傑出院友的口述訪談紀錄。他們分別是:王瑜院士、陳正宏教授、黃榮村教授、彭旭明院士、王寶貫院士與周美吟院士,涵蓋化學、地質學、心理學、大氣科學、物理等領域。

    年齡最長的受訪者現年八十二歲,最年輕者六十七歲;若以在臺大獲得學士學位的年分來看,最早為1966年,最晚則是1980年。本書安排係依循受訪者畢業年分而來。藉此,我們希望能讓讀者走入一九六○至八○年代的臺大,以及科學在臺大、在臺灣從生根至茁壯的多元旅程。

    戰後臺灣科學史的圖像

    在擬定訪綱時,若潔與我的規劃如下:對理科產生興趣的理由、臺大的學生生活、畢業後出國留學或在臺大繼續深造、日後的學術與職涯發展,以及擔任行政職的經驗分享。換言之,本書既是六位理學院院友的生命史,同時也是臺大以及戰後臺灣的科學史。

    論及戰後臺灣科學史,不能不提的便是1957年的兩件大事: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以及華裔物理學者楊振寧與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影響所及,對當時的臺灣年輕人而言,理工科成為醫科以外的主要選項。

    在少年時期,本書的受訪者往往對大自然感到好奇,但也不會認為自己只適合讀理工科。他們放縱自己的興趣,如同海綿一樣地吸取新知;在選填志願時,他們參考長輩的建議,但最終還是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科系。「選你所愛,愛你所選」,或許是他們年輕歲月的最佳註腳。

    然而,至少就六○至七○年代就讀臺大理學院的受訪者而言,即便當時臺大的師資已在逐步改善,他們可在課堂上受到相當紮實的訓練,但整體而言,與歐美科學的發展仍有相當大斷層。為滿足自己的求知慾,除了課堂外,受訪者也勤跑講座;只要聽到有那位學者來臺訪問與演講,他們會到場聆聽,了解當前科學研究的最新趨勢。與之同時,他們也用各種方式取得教科書與期刊,透過讀書會,相互切磋與學習,以集體的力量,朝向科學的應許之地。畢業後,受訪者也選擇繼續深造,以歐美的一流大學為下一階段的目的地。

    此時的臺灣也迎來下一波的挑戰。五○年代,由於美援的進駐,臺灣局勢開始穩定,同時也被整合入以美國為中心的冷戰體制中。六年代,臺灣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也從農業轉型為工業與製造業社會,被稱為經濟奇蹟。然而,1971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又陸續與美、日等國斷交,人心惶惶,「臺灣能夠撐多久?」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疑問。1973年起,沙烏地阿拉伯宣布禁運石油至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油價飆漲,歐美經濟開始衰退。1975年,蔣介石過世,蔣經國於1978年繼任中華民國總統,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氛圍開始轉變。1987年,蔣經國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結束了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

    臺大校園當然不會自外於前述變動外。在《臺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中,林照真描寫了當時的臺大氛圍。六○年代的臺大理工學生,先是自主發行題為《新希望》的刊物,為一系列的臺大怪象提出批評。這些怪象包括:無所不用其極地出國,又不願意回國貢獻所學;對「民族」的發展缺乏自信;盲目的崇洋心理等。他們呼籲臺灣社會的「自覺」與「再啟蒙」,倡議「科學與民主」,以及對自然態度的根本改變。然而,1965年五月,臺大勒令《新希望》停刊。

    學生們也不氣餒。1969年,出身臺大物理系、當時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的林孝信,與其他出身臺大理學院的同學,向當時同在國外攻讀學位的留學生們,發出一份「簡報」。這份簡報收錄在《臺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第75至76頁,今日讀起來仍叫人動容:「來美後我們都驚羨於人家多方面的進步,同時感慨於留學生的無根;種種的因素又令絕大多數的留學生變成『流學生』」。他們倡議:各位可以更「切實點」,「出一份以中學生及大一程度為對象(可包括一般民眾)的《科學月刊》。」以林照真的說法,「簡報」成了某種「循環信」;不甘成為「流學生」的留學生熱烈響應,自告奮勇地擔任編輯與寫手。1969年,《科學月刊》正式出刊,開啟了四十餘年來在科學普及上的輝煌歲月。

    本書受訪者王瑜院士是這波風潮的見證者。在《臺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第87頁有張照片,是《科學月刊》發起人的合影。該照片攝於該刊正式發行前,地點則在王瑜院士於芝加哥的家中。

    在本書收錄的受訪者中,王瑜院士是最年長的。換言之,包括王瑜院士在內的六位臺大理學院院友,或少或少都浸潤在這波臺灣社會的「自覺」與「啟蒙」運動中。受到當時「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影響,受訪者在大學畢業之際便準備出國,特別是美國的名校(值得一提的是,受訪者陳正宏教授最後決定留在臺灣深造,攻讀地質系甫創立的博士班)。克服各種挑戰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們先是在美國各研究機構站穩腳跟,取得多樣的成就,但在臺灣需要他們時,便義無反顧地回國,希望能為臺灣科學界盡一份心力。

    那是在八○年代中期,威權統治即將畫下句點;臺灣壓抑許久的社會力即將爆發,將進入「臺灣錢淹腳目」的時期,而成立於1967年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也願意投資貴重儀器,並支援學者展開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再度踏上臺灣土地的理學院院友們,無不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除了在研究上,更在行政、政策、組織與教育上竭盡所能,希望讓臺灣科學能迎頭趕上歐美學術界的發展。

    這一路走來,就過了半世紀。

    感謝

    若潔與我都是在九○年代至臺大就讀。雖說不是理學院,但我們現在都在理學院服務。我們也都曾負笈海外,也都決定落腳臺灣。當我們聽著臺大老學長與老學姊們聊著臺灣與臺大的點滴、生涯的各種選擇,以及一路走來的困頓與驚喜,我們大受感動,一種「吃水果、拜樹頭」的感覺油然而生。若沒有學長與學姊們的努力耕耘,我們與其他的臺大人,乃至於有志於臺大及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可能會處在相當不同的環境。

    感謝學長與學姊在百忙中接受我們訪談,為口述稿提出詳盡的修改建議,並不厭其煩地確認稿件。這是屬於各位的書。我們也要感謝吳院長、吳副院長的邀約與支持;能以本書慶賀理學院的一世紀,我們深感榮幸。最後要感謝的是院長秘書李惠靜、行政組員黃雅鈴、協助整稿的林于庭,以及臺大地理系407研究室各位夥伴,由於各位的支援,才能讓訪談與整稿更為順利。


    〔理學院院長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吳俊傑

    2028年將迎來臺灣大學成立百年校慶,理學院響應校長號召,選出十餘位理學院各學系畢業的傑出校友,請具有科學史專長的地理系洪廣冀教授團隊進行訪談,並集結為口述歷史專書,見證臺大理學院對臺灣科學研究與教育的深遠影響。

    近百年來,臺大各科系的發展仍持續進行中。從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校的年代,僅有八個學科,及至近十年內還有新的研究所與學程成立,現已超過兩百個系所。以理學院來說,其前身是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創校之初即設有化學科和生物科,第一屆分別只有五位學生;直到1943年理學部與農學部分立、1945年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時,才正式成立理學院,至今(2025年)含括12個系所及2個學程。理學院除組織的擴展、辦公與教學館舍的增建外,更持續充實研究資源,奠定理學院的基礎。臺灣大學百年歷程,理學院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同時也持續作育英才,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在歷屆院友及教師當中,至今有71位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更獲國內外無數獎項肯定。

    我從就學於臺大大氣科學系、赴美深造後返校服務至今,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個世紀,對於臺大理學院的沿革與發展有許多第一手的觀察,也對學校有深厚的情感。臺灣大學之所以卓越,關鍵在於人。年輕學子天資聰穎、孜孜不倦;教職員勤懇踏實、求新求變。眾多傑出院友,其學思歷程確實值得記錄,一方面呈現臺大理學院的學習環境與研究風氣,另方面啟發新一代的學子與學者,讓他們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方向指引。
    《理學之路:臺大理學院口述訪談紀錄》為理學院口述歷史專書的第一冊,收錄六位院友的訪談成果。訪談內容涵蓋受訪者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生活、為什麼對理科產生興趣、在臺大的學習經驗、師生相處之印象、社團活動、畢業後的進修選擇、在美國留學或在臺灣繼續深造的經驗、科學專業上的重要研究成果、教學與行政經驗談、對未來學生的期許等等。

    受訪院友依學士學位獲得年份之順序為:王瑜院士,由藥學系轉入化學系,後赴美加深造。經歷實驗室由人工到自動化的歷程,也深刻體會早期女性科學家之艱辛,後返校任教,參與貴重儀器中心的建立,並曾任職國科會自然處處長、中研院副院長,欣見臺灣研究環境的進步。

    陳正宏教授,畢業於地質科學系與研究所、博士班,後任教於母校母系,並曾任理學院院長、臺大副校長,在臺灣科學研究單位與政府部會,尤其地球科學與災害防治方面,貢獻卓著。

    黃榮村教授,由歷史系轉至心理學系,作為創系以來首位博士班畢業生,於母系任教並兼任系所主任。對臺灣的教育與政務有長足貢獻,曾主導九二一災後重建,並曾任教育部長。

    彭旭明院士,畢業於化學系,赴美深造後返臺任職於母校母系,參與貴重儀器中心的成立,並曾任臺大副校長、中研院副院長,獲國內外諸多獎項外,也獲選英國、日本等化學相關學會會士,為國際知名的無機化學家。

    王寶貫院士,畢業於地理系氣象組,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後,留美從事研究與教學。在國內外重要氣象學會扮演重要角色,並致力於科普推廣,曾獲吳大猷著作獎與金鼎獎。目前任職於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周美吟院士,為1980年物理系唯一女性畢業生,也曾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系多年間唯一的女教授,分享諸多求學與研究生涯的抉擇考量,也深入解析臺美教育差異、以及美國業界研究單位與大學教職的工作環境。

    本系列口述史經精心策畫,籌備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可謂集結眾人之力。非常感謝受訪的院友,撥出寶貴時間分享數十年的學術生涯精華,也感謝副院長吳俊輝教授協助籌劃出版,並特別感謝地理系洪廣冀教授、文字主筆姚若潔及團隊的用心策畫與執行。同時感謝科教中心賴亦德執行長與洪紹翔行政專員對於本書發表之協助。

    《臺大理學院口述訪談紀錄》第二冊預計將於今年底出版,另有《臺灣大學理學院百年院史》籌備中,預定於2026年夏季推出,期許能為臺灣的科學教研歷史留下珍貴紀錄、展望璀璨未來。

    目次
    〈理學院院長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吳俊傑
    〈理學院副院長序〉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吳俊輝
    〈導讀〉飲水思源╱洪廣冀

    王 瑜 院士─1966年化學系畢業
    學術與服務並進的臺灣結晶學推動者

    陳正宏 教授─1969年地質系畢業
    建置設備培養研究人才,推動臺灣地質揚名國際

    黃榮村 教授─1969年心理系畢業
    追尋心理學與人道志業的雙軌人生

    彭旭明 院士─1970年化學系畢業
    探索新奇分子的鍵結,創造人才培育的環境

    王寶貫 院士─1971年地理系氣象組畢業
    博通古今探索大氣奧秘,以科學之眼洞察萬物之理

    周美吟 院士─1980年物理系畢業
    以物理解讀自然之謎,走出嚴謹謙和的學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