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文化藝術
     
    識內惟: 邊城時光讀本[附地圖]
    編/著者: 陳坤毅著
    出版日期:2024-10-31
    ISBN:9786267267332
    參考分類(CAT):文化藝術
    參考分類(CIP): 臺灣

    優惠價:9折,495

    定價:  $5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230 元
    特價:90折!207
     
    定價:220 元
    特價:90折!198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高雄這座南部大城,有山有海,有河也有港,而在海港的另一端、山河的那一頭,有處大眾感到熟悉又陌生的古老聚落——「內惟」,同時是高雄市立美術館之所在。

    最初從「內圍社」開始的悠久歷史中,發展出許多自然與文化交織成的迷人印記,孕育它處所罕見的豐富特質,是高雄不可多得的存在。儘管長期因偏離城市核心而未受過多關注,卻也在多重邊陲性的加乘下,塑造出「邊城」獨有的標誌性。

    本書以有形環境為起點,自遠古時期到近代,回顧內惟鮮少被看見的變遷過往,再透過一層層無形人文的輪廓,套疊出被忽視已久的富饒底蘊。期待藉由多元面向的呈現,引領大眾從不同尺度視角的閱覽,重新認識高雄一處小地方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介紹
    陳坤毅
    一九九〇年生,高雄內惟人,為澎湖移民後代,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現任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自幼關注家鄉的一景一物,持續記錄面臨消逝的空間記憶,同時深耕地方研究,致力於文化保存及維護的推廣行動。

    著有《河畔時光機:老前金掠影》、《藝之鑿鑿:木雕國寶葉經義》、《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等。另有專文散見於《濱線追憶:哈瑪星的五四三》、《新濱老街木工班:一場關於文化及城市的再興運動》、《鹽埕老派生活指南》、《故事臺灣史4: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遇見打狗:新濱老街的3650天》及《醫者、醫館、醫者町:探尋臺灣近代基層醫療文化與空間》等。
    目次
    館長序
    作者序
    從源頭再回到源頭
    Ⅰ 土地身世
    Ⅱ 空間演進
    社頭、社內、社尾
    內圍埤?硫磺埤?施仁埤?
    龍目井與菜堂
    鼓山路的大正與光復
    衙門後與新高
    兩個崎腳
    Ⅲ 產業流變
    農漁之利
    流奶與蜜的山下之地
    落花生罐頭名揚東瀛
    窯裡點石成金
    浴火土壤的「磚」情
    產業運轉泉源
    鋼鐵機械工業群落
    原木漂漂河
    來內惟踅街?
    驅車市郊洗溫泉
    Ⅳ 信仰所在
    鎮守地方的大廟——鎮安宮(神福祠)
    與故居比鄰的二聖媽——龍泉宮
    菜堂變成的東洋佛教據點——萬壽山龍泉寺
    從山那頭來的老朋友——青雲宮
    跨越時光的廟中廟——化龍宮
    遠渡重洋的天主聖堂——露德聖母堂
    勞工禱告的心靈庇護所——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內惟教會與博愛教會
    Ⅴ 人文搖籃
    巍巍黌宮
    校舍外的薰陶
    在地作家群像
    Ⅵ 建築瑰寶
    從正面拚場到背面——李氏祖厝
    內惟第一洋樓——李榮故居
    透露日式風情的住宅群——日本海軍軍需部內惟宿舍(自強新村)
    簡潔優雅的戰後宅邸——李存智故居
    閩南風格的日本佛寺——萬壽山龍泉寺
    建廟大師的經典之作——鎮安宮(神福祠)
    臺灣首座水泥廠的動力後盾——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發電所(紙袋工場)
    後工業時代中殘存的廠房建築——林商號高雄廠
    湖畔長出的立體樂章——高雄市立美術館
    Ⅶ 群英散記
    內惟廟裡的肖像——李天輝
    內惟第一間洋樓住宅的主人——李榮
    曾經最年輕的市會議員——陳騰雲
    內惟李家與苓雅寮陳家姻親的故事主角——李文燦
    筆耕在地的半農居士——林章寶
    撐起蘭花王國名號之人——李金盛
    食品加工機械的研發專家——謝金仰
    重情重義的鋼鐵鉅子——李天生
    拳上的金牌代表——張羅普
    未完結的完結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