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
    出版社:臉譜(城邦)
    出版日期:2023-03-06
    ISBN:9786263152540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優惠價:85折,339

    定價:  $399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失去所愛之人,我們的大腦如何適應與修復?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

    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陳偉任|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誠摯推薦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曾經關係親密的重要他人永遠地離開我們,那種撕心裂肺之痛,彷彿把一部分的自我也帶走了。失業、失戀、失愛、失親;「失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許多人人生產生重大轉變的起點。你是否曾受失去摯愛的悲痛折磨,每天睜眼只想大聲嘶吼:



    這一切、到底、何時才會結束?



    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指引。透過神經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悲傷,科學家們得以更精細地觀察腦迴路、神經傳導物質、行為、情緒在人類傷慟時產生的變化。了解這一切的你也將更有能力做出對的選擇,陪伴大腦走過這必經的哀悼之路,帶著心裡所有深愛的人走過人生旅程;最重要的是,重新拾回生活的主導權。



    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也就是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困惑,也使你痛心。



    作者近二十年來致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面對失去。





    海內外一致好評──



    「情緒讓人著迷,也一直是神經科學的熱門研究議題。還記得學生時期在教科書上看到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教授,用最簡單的恐懼制約,開啟典範研究、闡釋大腦情緒歷程。雖然經典,但要揭開大腦中情緒的奧祕,可不能光靠恐懼制約實驗。本書作者從不同取向,闡述大腦處理悲傷的神祕面紗。從至親好友到陪伴多年毛孩子的離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經歷過悲傷哀痛,為什麼這些事情的發生令大腦難以承受?我們能否藉由了解大腦對悲傷的處理機制,讓再次面對「悲傷」時更應付裕如?」

    ──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身為悲傷神經科學的先驅,歐康納用簡單的散文,闡述我們如何試圖理解失去這個很難應付的難題。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只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我們都會因失去而有所感觸。理解悲傷就是理解重要的人生經歷。本書對悲傷有強而有力且全面的探索,是我讀過最棒的。」

    ──羅西.瓊.哈利法克斯博士(Roshi Joan Halifax, PhD),臨終關懷領域的先驅、《與死同在》(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作者



    「本書引人入勝且充滿智慧,替身處痛苦深淵、想知道為何如此痛苦、想知道如何才能過上有意義人生的人們提供深刻見解與應對機制。」

    ──瑪麗安.奧哈拉(Maryanne O’Hara),《溺.愛》(Cascade)作者



    「本書回答了我從未想到要問的有趣疑問。最新技術的科學研究、有趣的事實和吸引人的見解,讓我一頁接一頁讀到忘了時間。」

    ──艾拉.碧阿克(Ira Byock),達特茅斯蓋索醫學院名譽教授、《直視死亡的勇氣》(Dying Well)作者



    「本書深入探討悲傷科學與悲傷,讓我們有機會以新的方式看待失去。如果你感受到失去的痛苦,並想知道是否能改善,作者在此闡述大腦能如何幫你療癒。」

    ──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作者介紹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
    2004年取得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完成心理神經免疫學博士後研究。
    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森心理神經研究中心(Cousins 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現為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主持該校「悲傷、失落和社會壓力實驗室」(Grief, Loss and Social Stress (GLASS) Laboratory),研究悲傷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
    成長於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現居陽光明媚的亞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


    譯者簡介
    孟令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目次
    第一部 失落的痛苦
    第一章 黑暗中獨行
    第二章 追尋親密關係
    第三章 信念的神奇力量
    第四章 跨越時間 適應現狀
    第五章 悲傷的併發症
    第六章 思念最深愛的人
    第七章 擁有分辨差異的智慧

    第二部 修復的展望
    第八章 為過往花點時間
    第九章 活在當下
    第十章 找到未來的定位
    第十一章 傳承人生經驗

    謝詞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