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科學科普 > 自然科學 
     
    細菌群像:50種微小又頑強,帶領人類探索生命奧祕,推動科學...
    編/著者: 魯德格.威斯
    出版社:麥田(城邦)
    出版日期:2023-03-06
    ISBN:9786263102071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微生物學

    優惠價:85折,383

    定價:  $4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800 元
    特價:85折!680
     
    定價:800 元
    特價:95折!760
     
    定價:420 元
    特價:90折!37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入圍2021年奧地利最佳科學讀物決選名單」



    專業詳實解說+精細彩色插圖

    地球生成後出現過幾次大浩劫,動物植物生來死去,只有細菌,每次都活下來了。



    細菌,才是地球的生存大師。



    貧脊的環境使其在數十億年求生中,演化出極強的適應力,而那便是改變整個地球的潛力。

    地球是個細菌星球。細菌三十五億年前就已存活在地球,光是地底生物圈的細菌總重,就約達一百五十億至二百三十億噸,數量與種類之多,型態樣貌之變化萬千,地球上的任何物種都望塵莫及。



    細菌除了能棲居在極端環境中,極冷或極熱、異常乾燥或潮濕,還能抵抗強酸強鹼,甚至在核反應器存活。就形態來說,有球狀、桿狀、逗點狀、絲狀、星角狀、長方體等古怪有趣的長相。有些單獨生活,有些性喜群聚。細菌不但能彼此溝通,還有互換基因的能力,必要時也從別的生物「竊取」基因。有些能不靠日光和氧氣就消解掉生物鏈最底層的代謝廢料,完整了地球物質與能量的循環……



    細菌以其微小倔強之姿,不斷衝擊科學家對生命與細胞的認知,令作者魯德格‧威斯著迷不已,因而從這個他鍾愛的浩瀚世界,精選出六大類共五十種各具代表性與研究價值的細菌,為之一一作傳,介紹其奧妙,內容珍貴而有愛。



    細菌數十億年演化而來的求生智慧,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起源,探索未來宇宙生物存有的可能,更重要的是,思考當下人類因過度開發,在工業、醫療、科技、環保所遭遇的瓶頸,向看不見的世界請益。











    人類與細菌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但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明亮、溫暖、遼闊,且充滿空氣。大部分細菌的世界卻是陰暗、缺氧、狹小。細菌體積如此微小,就連水對它們來說都像糖漿般黏稠。



    由於能量匱乏,細菌的生長及繁殖不時就會停頓中止。因此,細菌在開發新養分及能量的來源時,具有極強的適應力。細菌擁有變更周遭環境的能力,具有改變整個地球的潛力。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家

    李重義/東吳微生物系副教授

    —專業審定



    湯森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潘彥宏/北一女生物老師、科普作家

    周信宏/台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專業推薦





    ――全書分六章,精選五十種細菌――







    〈紀錄保持者〉 體型最大,體長最長,基因組最短,最長壽等等――稀奇古怪的細菌



    〈生命的廣度〉 棲居深海火山可休眠千年,攝氏零下196度還能代謝,在NASA火箭發射焦土還能存活等等――生活於極端環境細菌



    〈科技群落生境〉 在油污海域及海灘有自淨作用的細菌,在核子反應爐裡安然生存的細菌,能處理戴奧辛汙染等等――科技上有大用的細菌



    〈奇特的養分來源〉 能夠還原十種不同金屬的細菌,將半導體無塵室人工藥劑當成養分等等――口味特別的細菌



    〈有用的幫手〉 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對特定的害蟲殺傷力極強可取代殺蟲劑,有助於從劣質礦床採獲金屬等等――可應用於生活或產業的細菌



    〈可怕的威脅〉 光碰粉末便足以讓人感染腦膜炎,可以穿透腸粘膜、通過血腦屏障與胎盤障壁等等――致命的細菌



    人類總在最微小的生命裡,獲得最大的啟示。

    作者介紹
    魯德格‧威斯LudgerWeß分子生物學出身,現為作家及學術線記者,專長領域為基因及生物工程學。除了科普專書,也是推理小說作家。
    譯者簡介
    劉于怡旅居德國,現為自由譯者。
    繪者簡介
    法克‧諾德曼FalkNordmann插畫家。自2013起為Matthes&Seitz出版社所出版的自然史系列繪製生物圖像。
    目次
    目錄
    前言
    導論 細菌圖譜

    1 紀錄保持者
     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納米比亞嗜硫珠菌
     Eubostrichus dianeae Epibakterium/黛安海洋線蟲的表皮菌
     Candidatus Pelagibacter ubique/遍在遠洋桿菌
     Nasuia deltocephalinicola/奈須葉蟬共生菌
     Minicystis rosea/玫瑰紅小黏液球菌
     JCVI-syn3.0/第三代合成細菌
     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球形離胺酸芽孢桿菌

    2 生命的廣度
     Colwellia psychrerythraea/冷紅科爾韋氏菌
     Methanopyrus kandleri/坎德勒氏甲烷嗜熱菌
     Paenibacillus xerothermodurans/耐乾熱類芽孢桿菌
     Picrophilus torridus/焦乾極嗜酸菌
     Alkaliphilus transvaalensis/德蘭士瓦嗜鹼菌
     Shewanella benthica DB21MT-2/海底希瓦氏菌DB21MT-2株
     Janibacter hoylei/霍伊爾兩面神菌
     Halobacterium salinarum/嗜鹽桿古菌
     Constrictibacter antarcticus/南極壓縮桿菌
     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耐金屬貪銅菌
     Magnetospirillum magnetotacticum/趨磁磁性螺旋菌
     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勇者脫硫桿菌
     Chromulinavorax destructans/毀滅者噬黃金藻菌
     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噬菌蛭弧菌

    3 生物科技類
     Deinococcus radiodurans/抗輻射奇異球菌
     Dehalococcoides mccartyi/麥卡氏脫鹵球菌
     Alcanivorax borkumensis/博克島嗜油菌
     Ideonella sakaiensis/大阪堺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類鼻疽伯克氏菌
     Tersicoccus phoenicis/鳳凰號潔球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綠膿桿菌

    4 奇特的養分來源
     Shewanella oneidensis/奧奈達希瓦氏菌
     Candidatus Eremiobacter/沙漠菌(暫定名)
      Candidatus Dormibacter/沉睡菌(暫定名)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硫還原地桿菌
     Ralstonia syzygii/丁香羅爾斯頓氏菌

    5 有用的幫手
     Lactococcus lactis/乳酸乳球菌
     Acetobacter aceti/醋酸桿菌
     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費氏丙酸桿菌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日本慢生根瘤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蘇力桿菌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氧化亞鐵嗜酸硫桿菌
     Bacillus cohnii/科氏芽孢桿菌
     Cytophaga hutchinsonii/哈氏噬細胞菌
     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自產乙醇梭狀芽孢桿菌

    6 可怕的威脅
     Bacillus anthracis/炭疽桿菌
     Yersinia pestis/鼠疫桿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Campylobacter jejuni/空腸曲狀桿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嗜肺性退伍軍人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幽門螺旋桿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
     Serratia marcescens/黏質沙雷氏桿菌
    Escherichia coli/大腸桿菌

    編按:由於本書提及菌株許多在學界尚無統一中譯名,編輯上以盡可能貼近拉丁學名由來及菌種特性意譯處理,非學界定名,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