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開啓javascript,方便系統運作!謝謝!
重要訊息:慎防詐騙電話,絕無簽單錯誤造成重複扣款或重複出貨,請您千萬不要操作ATM提款機。
註冊
帳號
密碼
f
忘記密碼
客服中心
購物車
全部
書名
作者姓名
ISBN
出版社名稱
熱門搜尋
165防詐騙
蝦皮
法官學院 / 裁判實務教材
中華藥典第9版85折
《苔蘚兄妹》筆記本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圖書分類
五南本版
公職考試
教科專業
政府出版
暢銷精選
文具
休閒
課程
美食
美妝
精品
服飾包包
3C
餐廚具
家居
婦幼
辭書、總類
中文辭書
西文辭書
日韓文辭書
專業辭書
圖書館學
教育
通論
教育與學校行政
教育心理、測驗與統計
課程與教學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各級各類教育
班級經營
心理、諮商與輔導
通論
認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工商心理學
諮商基礎
諮商運用
法律
工具書
總論
憲法
行政法
民事法
刑事法
商事法
國際法
犯罪防制
學科概要系列
學術專著
實務叢書
政治、公共行政
政治理論
比較政府與政治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
工具書
學術專著
財經、商管
管理
財經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社會、傳播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工作
社會問題與福利
高齡學
新聞學
傳播學
廣播、電視、電影
廣告與公共關係
文化研究、禮俗
觀光、餐旅、休閒
觀光
餐旅
休閒
其他
語言、文學
通識
文學總論
中國文學
臺灣文學
世界文學
現代文學
兒童、青少年文學
語言
語言文字學
應用文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學術專著
悅讀中文
歷史、哲學、宗教
總論
中國史
世界史
中外地理
哲學研究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宗教研究
西洋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美學與藝術總論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影像藝術
創意設計
文創產業
理工
總論
理科類
電機資訊類
工科類
環境與土木
海洋科技
職場書
醫護暨生命科學
總論
生命科學
醫學
藥學
護理
食品營養
考用出版
教檢、教甄
諮商、輔導、社工
消防用書
司法考試
高普特考
初等、五等
導遊領隊
會計、記帳士
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
金融證照
乙、丙級技能檢定
留學必備用書
數學
書泉出版社
職場專門店
e商朝
兩性家庭
法律識讀
知識探索
養生保健
教育、通論
其他
台灣書房
閱讀台灣
納福系列
人文誌(台灣書房)
台灣誌記
游藝集
城市風景
台灣古籍大觀
時代人物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
白話經典系列
五南文庫
五南文庫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研究方法
圖解系列
圖解系列
學科概要
學科概要
世界名人傳
世界名人傳
博雅書屋
人文隨筆
人物誌
全球直擊
法律屋
搜查一課
社會意識
美學誌
會飲考
萬國誌
萬象考
歷史迴廊
博雅文庫
經銷書目
經銷書目
字辭典/總類
字辭典/總類
教育/心理
教育
心理/諮商
政治/法學
法律
政治
公共行政
國際關係
經貿/管理/會計
管理
經濟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社會休閒
社會
傳播
觀光
餐飲
休閒
國際禮儀/會展
文史哲
臺灣文學
中國文學
各國文學
語言/文字
史地
哲學
宗教
藝術設計
藝術
設計
創意美學
科學
自然科學
應用科學
醫療衛生
衛生行政
中醫
西醫
初等/地方五等
初等/地方五等
專技高普考
營養師
記帳士
導遊領隊
護士/護理師
不動產經紀人
地政士
消防設備師/設備士
會計師
社會工作師
專技高普考
特種考試
鐵路特考
公路監理站
民航特考
港務人員
司法特考
海巡特考
關務/報關人員特考
移民署
調查局
社會福利工作
專利商標審查
特種考試
捷運招考
國民營事業
中鋼/中龍鋼鐵
中油
台電
中華郵政
中華電信
台灣自來水
農會
農田水利會
銀行人員/銀行僱員
國/民營事業
警察特考
警察特考
警大/二技/警專
軍職特考
士官/軍校考試
預官 甄試
金融證照
金融證照
保險從業人員
證券商資格/分析師
期貨商資格/分析師
信託業務人員
理財規劃人員
銀行內控人員
授信人員
債券人員
外匯人員
技能檢定
專技人員技能檢定
電腦檢定
美容/美髮檢定
中餐/烘焙/餐飲檢定
廣告/建築/設計檢定
勞工安全檢定
汽車/機械/電機檢定
電子檢定
技術士技能檢定
會計檢定
全民英檢
英檢/教師甄試
教師甄試/資格檢定
升學考試
研究所/二技
升大學
四技/二專
國中
國小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內政及國土
國家大事紀
國防軍事
深訪中研院
經濟金融
經濟金融
醫療/社福
醫療/社福
教育學習
教育學習
台灣旅遊
台灣好好玩
遨遊大自然
縣市采風
客家/原民文化
客家風情
原民文化
文化藝術
走訪博物館
文化藝術
法律/科技
法律司法
探索科技
公共工程/交通
公共工程/交通
期刊/影音
逗陣影音館
期刊
語言
英文
日文
各國語言
小說/文學
小說
台灣文學
西洋文學
中國文學
大眾文學
財經/企管/經濟
工商企管
財經
理財
統計
會計/審計
經濟
科學科普
數學
理工
科學
地理
歷史
自然科學
電腦
農林漁牧
動植物
社會人文
社會
人文
心理
教育
哲學
政治/法律/軍事
圖書資訊
新聞傳播
新聞傳播
健康醫療
健康
醫學
護理
宗教命理
宗教
命理
休閒生活
休閒
居家生活
美容
飲食烹飪
旅遊
台灣
中國大陸
日/韓
亞洲
紐/澳
歐洲
美洲
非洲
他國旅遊
藝術設計
技藝
建築
音樂
戲劇
藝術
攝影
繪畫/雕刻
兒童/漫畫
兒童讀本
漫畫
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逗陣影音館
MAULIYAV在哪裡? (CD+DVD)
編/著者:
NCO臺灣國樂團
出版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出版日期:
2015-12-31
ISBN:
4712914769572
參考分類(CAT):
逗陣影音館
參考分類(CIP):
優惠價:
9
折,
585
元
定價:
$650
無法訂購
分享
f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100個愛的故事-光碟版 [中...
定價:100 元
特價:
90
折!
90
元
國小英語教學影片-Readin...
定價:300 元
特價:
90
折!
270
元
臺灣音樂憶像-島嶼記憶
定價:1100 元
特價:
90
折!
990
元
春草闖堂[DVD]
定價:300 元
特價:
90
折!
270
元
心中有一座山(光碟)
定價:350 元
特價:
90
折!
315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臺灣的故事 聽我們奏起
三十年來的光陰,臺灣國樂團從默默耕耘的開墾者,到隨著文化部組織重整,成為惟一的國家級國樂團,其中有喜悅更有重任。我們期許臺灣國樂團能夠凝聚臺灣特有的多元音樂文化,打造國樂品牌,透過創新的製作,展現國樂無窮的可能性。
然而比演出新製作更珍貴的是「人」的連結。新製作猶如一個協作平台,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資源、臺灣國樂團作為實踐的媒介,兩者端起的是讓藝術家們發揮與合作的天地,這不僅是傳藝家族多年來為傳統藝術耕耘沃土的使命,更是沃土上每一個人相識相惜的契機,這契機帶給傳藝家族的是豐富的作品,帶給臺灣這塊土地的,是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故事和持續成長茁壯的臺灣音樂文化。
透過臺灣國樂團這個協作平台,閻惠昌先生認識了位於屏東的泰武國小古謠傳唱,在傳唱隊的靈魂人物─查馬克、作曲家李哲藝陪伴下,實地走訪來義部落,大自然與原民文化所交織的景象,深深觸動了大家,因而開始了《Mauliyav 在哪裡?》音樂劇乃至於錄製音樂專輯的發想,讓排灣族的傳說與臺灣國樂團的樂音攜手共舞,奏起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開啟臺灣國樂團下一個三十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方芷絮主任
探訪來義部落
2013年指揮閻惠昌思索著如何製作屬於臺灣這塊土地獨有的音樂作品,偕同作曲家李哲藝前往拜訪屏東著名的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查馬克。
在查馬克用心的簡介與導覽下,大夥兒沉浸在充滿排灣族濃濃色彩的音樂與工藝中,感動不已。閻指揮告訴我們:這麼美的歌謠與旋律,只是一首曲子的合作,太可惜了,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專題!
在籌劃了將近一年的排灣族音樂專題,2014年初,指揮閻惠昌、導演李小平、作曲家李哲藝、執行編導瓦旦、樂團行政團隊以及影像導演邱垂龍的劇組,在身為來義部落子弟的編劇以新的帶領下,我們真真實實地踏上尋根築夢的采風之旅,而這趟旅程對每個參與者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命運般的遷徙歷程 是追求愛與夢想的旅程
從太陽神的傳說開始,族人從山上的大圓石而生,為了在大自然中討生活一路遷徙到了海邊,也因為大自然的洪水侵襲族人們再度背起家當,希望能回到最初的祖居地,開始了一連串遷徙的旅程,一趟歷時久遠的尋根之旅。每一次部落的停留,耆老們都不忘提醒回到祖居地的使命,然而,祖居地位在何處也沒有人能準確地指出;每一次部落的開跋,也意味著頭目帶領族人尋找幸福與希望的期盼。
重創之地的笑臉
來義部落族人在八八風災重創後收起悲傷,拿起鍋蓋沿著山邊畫上圓圓的笑臉,就像太陽神一樣,期許這地方能再擁有希望的笑容。
創作不是改編 學習才能真正傳承
一趟旅程,不只在文化、故事、音樂與身體得到極大的靈動,製作團隊決定褪去悲情,從傳說、從古謠、從人情、從景觀,創作以排灣族文化為根的故事,透過古謠的美與純淨將作品完整的傳達給聽眾,邀請部落的藝術家們與我們共演,製作符合當代國樂團音律的鼻笛要求團員老師們深入學習,讓樂團真正發出排灣族獨特的音樂風格。也唯有透過作品的轉化,排灣族的文化才能原味流傳以及加值再造。
Mauliyav在哪裡?Mauliyav其實就是人類心中永恆地追尋,請您跟著我們的樂聲,一同召喚屬於你的原鄉情感與幸福!
※Mauliyav意指幸福與希望的石頭神,只要祂回到村子裡,幸福與豐收就會跟著來。
澎湃的樂章 奏響臺灣之美
臺灣國樂團攜手臺灣精英組成創作團隊,以誠意、創意和對臺灣的摯愛獻上我們澎湃溫馨感人的國樂樂章,表達動人心弦的臺灣故事。
在臺灣的最南端,如畫般的美景,如詩般的歌謠,有高潮迭起的傳說故事,有無懼風雨的強韌生命,值得每一個人靜下心來細細地聆聽這人生的樂章。特別延攬一群對部落文化傳承孜孜不倦的藝術工作者們與樂團藝術家們一起演出,透過歌謠的傳唱,讓傳說得以流傳,讓文化得以傳承,更讓生命的智慧得以發光。
將近八十分鐘如史詩般的音樂饗宴,氣勢磅礡的國樂團刻畫大自然的氣度與風光,悠悠的鼻笛樂音與歡樂靈動的彈撥樂器渲染出排灣族特有的風味情調,滄桑地、優美地、天籟般的歌聲穿梭其中,彷彿跟隨著族人的腳步尋找代表幸福的石頭神Mauliyav,讓每一位聽眾能以全新的角度聽見臺灣,並感受我們對臺灣在地美好故事的感動。
感謝製作團隊與音樂家們的無限創想與努力,讓我們攜手築夢創造臺灣「聲」命力。
音樂總監 / 指揮 閻惠昌
創作源由—臺灣原聲的觸動
這部作品是以排灣族的文化底藴來創作,並以臺灣國樂團為藍圖來寫作,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卻也刺激的作品,而對於我來說,如何找到原住民音樂文化與國樂演奏之間的橋樑與平衡點,是一個思考的重點,我希望這個作品不要去改變屬於原住民音樂最自然的感動,卻能夠從這裡面帶出屬於現代國樂團的驚奇與多彩,所以我大部分時間都採用多條主軸同時進行的思考方式,用故事傳說的思考,鋪陳傳統元素與音樂創作的脈絡,讓這些不同的進行方向都能有各自發展的空間,但卻能夠融合在同一個聽覺的整體表現中,這不是一件很容易達到的目標,我也很努力在找出用國樂團來傳達屬於原住民音樂內涵的聲音組合與構成,因此使用一些自然的素材是我採用的方式之一,包括石材、木材、樹葉、木珠、竹材、水、身體、人的氣息⋯⋯等,都希望能夠讓聽覺上與大自然產生更多的互動與連結,另外在所謂傳統與現代聲響與手法上的運用,我也希望能夠在傳說的故事傳承架構中,建立一個相同的平臺,讓所有音樂的聽覺都能夠穿梭在自然的轉換中,也希望能創造出更不一樣的聆聽經驗,進而帶出更多不同思考的可能性。
從2013年閻惠昌老師找我聊到要為臺灣國樂團創作一部屬於臺灣的國樂作品以來,便和許多優秀的藝術工作者一起思考如何表現這部作品。原住民的題材是近年來在臺灣被運用最多的創作題材之一,各式各樣的表現方式都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做出優秀的作品,而我這次可以為臺灣國樂團寫這部作品,對我而言是非常大的榮幸,我也非常感佩閻老師來到臺灣的第一年,便完全以臺灣本位思考來製作屬於樂團自己的作品,更謝謝閻老師對我的信任與經驗的分享,再加上瓦旦和以新以原住民創作者身份的思考加持,以及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導演的統合,還有其他多位無法細數的設計團隊,希望這部作品可以帶給喜歡國樂的愛樂朋友們更多對於這塊土地的思考與關懷,並為這些屬於臺灣的音樂藝術文化留下更多的印記與腳步。
作曲家—李哲藝
曲目簡介
序
從排灣族人數著他們屋簷上的百步蛇紋開始,從兩千多年前的古老傳說開始,如電影史詩般的音樂效果讓整個音像宛如進入時光隧道,帶領聽眾來到遠古排灣族的開創之初,音樂以最原始的聲音慢慢生成,慢慢堆疊成巨大的時間洪流,最後在指揮的小麥桿揮動之後萬籟俱靜,現場播放部落所收錄到的聲音之後將觀眾引入部落,故事娓娓道來⋯。
根
早期的排灣族人原本是居住在海邊,在傳說中他們曾經與紅蝦大戰,後來為了安居樂業而開始遷徙,經過多次的大遷徙,他們在舊部落安定下來,經過辛苦的建設與經營,他們安居樂業,幸福地生活在美麗的部落,孩子們唱著歌,長老說著部落的故事,傳承著整個排灣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與文化。一開始的水聲除了表述排灣族人在生活環境中與水的關係外,排灣的語言生成也與水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音樂上運用了一首歌謠“Niyu”來做整段的發展,這首曲子是在歌頌並感謝母親的歌謠,也代表著部落孕育了整個排灣族的文化,全曲的進行從孩子們的清唱開始,接著以部落耆老以母語述說著古老的傳說,音樂伴隨著歌聲與傳說,並描述著部落的美好生活,在愈來愈歡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此段。
石
排灣族的雕刻師傅一斧一刀將部落的文化轉化為木刻作品,而木刻也是族裡記錄的一環,鏗鏘有力的鑿木聲也慢慢轉化為現場演奏的音樂,開始本段音樂的發展,在木刻聲中傳入排灣族為了讓小朋友學習母語並認識部落人家姓氏而唱的歌曲“Tulimai”旋律,曲子的發展也由此展開,部落發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外來的爭鬥與挑戰,這段也用了另外一段古調“Ata Pitjusaliljing”,而大自然的力量對於部落生活的影響,這些災難的發生也用比較現代的音樂形式表現,大自然的天災往往也對部落的生活有著毀滅性的衝擊,而當大災難過後,一切顯得淒涼而悲慘,但是生命往往就是能夠在很大的磨難之後展現出堅強的韌性,因此音樂聲中也傳來古老的旋律,提醒大家一切都可以重頭來過,隱隱再度出現 ”Tulimai”的旋律,生命的曙光與希望再度被點燃。
珠
這段的音樂是排灣族的情歌大匯串,一開始的滾珠是排灣族巫師問卜的象徵,傳統排灣族巫師在進行占卜,會拿豬皮在陶壺上抹一抹,再拿一顆圓珠放在壺身進行儀式。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顆珠子就會停住,反之則反。就在滾珠聲中,由老人、年輕人及小孩唱起了一首首動人的情歌,在排灣族的古謠裡,情歌的數量很多,這也代表了這個族群的文化,其中這些歌曲包括了"田間情歌","Naluwan","歌聲飛過群山","Saljauljscen"。
眼
排灣族有一些非常特別的傳說,有一對逃到山頂上的兄妹,因為近親結婚,第一代生出來的小孩眼睛長在腳趾,第二代生出來的長在膝蓋。跟上天祈求,才慢慢讓眼睛長到現在的位置。有一位紅眼的巴里,其他人只要看到他的紅眼睛,便會死亡。所以,巴里始終待在家裡不出門,有人要去探訪他,便會把布包在頭上,以免傷害別人。另外排灣族的傳統樂器鼻笛也是一項非常特別的樂器,鼻笛必須用兩個鼻孔的氣息來演奏,兩管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在本段的音樂裡,希望表現出生命的清澈所帶來的感動,因此以鼻笛的演奏帶出一個古調,而另外用更為現代的手法來表現古來傳說中怪誕的故事,在樂曲中讓這兩個極端的音響效果慢慢靠近,代表生命中的融合。
竹
在以往遷徙的過程中,有一位老人走不動了,決定留在原地,叫年輕人繼續往前。叮嚀他們,不要忘記這裡還有一位長者,記得來看我。於是族人繼續往前,後來那位老人化成一片竹林。族人每三年都會跟靈狗比賽跑步,跑到這片竹林,以紀念這位老人。竹子代表部落文化精神的傳承,在這段音樂聲中,小朋友爭相講述他們所聽到和學習到的部落傳說,耆老也再次講述這些生動的故事,這些文化只能靠著口耳代代相傳,就像最後一段歌謠“Uisacea”一樣,希望能夠一直傳唱下去,讓美好的部落文化永遠在這塊土地上發光發熱。最後帶著傳承的精神,音樂尾聲回到部落的聲音,結束這一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