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期刊
     
    文化研究-第40期-2025春
    出版日期:2025-06-29
    ISBN:30034904
    參考分類(CAT):期刊
    參考分類(CIP): 

    定價: $3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100 元
     
    定價:30 元
     
    定價:130 元
     
    定價:300 元
     
    定價:150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期為巴什拉甲子紀念專輯
    專輯的五篇論文及一篇書評,包含參與2022年12月在新竹交通大學舉辦的「巴什拉甲子紀念工作坊」發表作品的改寫投稿,以及回應《文化研究》公開徵稿的投稿。經過編者漫長兩年的審理與回應,專輯能夠成型。不敢奢想專輯稿件能夠涵蓋巴什拉思想的廣闊天地,但願能收舉隅之效。陳逸淳的論文梳理巴什拉的歷史認識論在法國人文學科的影響,陳奕傑的論文探討「現象技術」在巴什拉認識論裡的位置以及對稍後技術哲學的啟發。這兩篇都是以「白晝巴什拉」為主題的探討。張敏琪的巴什拉與弗洛孔在哲學、藝術與想像的對話, 是專輯裡難得一篇沈浸在「夜晚巴什拉」絮語的論文。黃冠閔展陳巴什拉的三重分析,以及蕭旭智顛撲巴什拉韻律哲學的認識論,這兩篇我不覺得可以妥適分類在「白晝」或「夜晚」巴什拉的研究。因為一方面巴什拉時間性哲學的霞輝仍燦,另方面作者也多擷取元素詩學或想像,夜晚巴什拉的稀星映月也已出現。這兩篇我且稱之為「黃昏」(crepuscule, twilight)巴什拉主題,有著獨特趣味。
      廖誼安的書評,評的是皮松(Michèle Pichon)以近來神經科學數據回應巴什拉與柏格森爭論綿延與瞬時的時間性問題,神經生物學提出的許多假設呼應了巴什拉關於生活時間不連續性的論點以及「詩意瞬間」的概念。這篇書評為巴什拉時間哲學增添了一個與當前神經科學相互啟發的視角。
      黃雅嫺的報導,是我出題目邀請她撰寫的。為什麼專輯需要這麼一篇報導?「科技哲學與科技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 des sciences et des techniques, IHPST),有著引起我強烈好奇的幾項特徵:其一, 這個獨特的研究機構在巴什拉(1940-1955)與康吉萊姆(1955-1971)擔任所長的卅年間,對一代法國知識菁英具有廣泛影響力。其二,也正是此機構培養出塞荷、傅柯、席孟冬這般群星熠熠的原創性思想家,而且他們作品的共同特徵是具有令人訝異的寬廣知識跨度—這可能就關係到IHPST 有著別處見不到的第三項特徵:它不屬於任何學院,而是由五個學院共同組成:法學院(Law)、醫學院(Medicine)、理學院(Sciences)、文學院(Letters)、藥學院(Pharmacy)。學程之一涵蓋了西元前6 世紀到20 世紀的所有科學,而當代取向的學程,以生物學、自然、醫學為焦點,也都置於西方哲學脈絡之中(Chimisso 2001: 136-152)。然而有關於法國這個獨特研究機構的完整沿革, 在英語世界中是欠缺資料的。於是,我邀請黃雅嫺撰寫,感謝她應允且完成了任務。若是有讀者對於學術建制有抱負、在其位謀其政、尋求眼界,那麼這份報導值得參考。
      最後,說明專輯費心完成的一件「思想翻譯」。我們徵求作者彭騰(Vincent Bontems)同意,中譯了他所撰寫的一篇論文〈碎形脈絡序列:不可微分幾何的超理性主義〉(“La lignée fractale: le surrationalisme des géométries non-différentiables”),並收入本專輯。該論文原收錄於彭騰在2018 年所主編的論文集《巴什拉與文化的未來:從超理性到創造理性》(Bachelard et l’avenir de la culture: Du surrationalisme à la raison créative)。我們邀請劉允華為這篇難度很高的論文翻譯。然而,這篇論文為什麼重要?
      巴什拉針對「時間」問題,介入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論辯,並發展出精采複化了問題的時間哲學,其重要性已相當程度受到肯認,並在許多領域發揮影響力,也成為本專輯數篇論文的主題。那麼相對的,在「空間」問題上是否也如此呢?在定位、測量、尺度、維度、量子時空的幾何化過程中,巴什拉是否也介入了空間問題的複化?彭騰從巴什拉1937 年的著作《空間的經驗與當代物理學》(Expérience de l’espace et la physique contemporaine)開始探討巴什拉介入了哪些空間問題:例如與龐加萊(Henri Poincaré)商榷幾何空間維度獨立的問題,回應布爾(Adolphe Buhl)時將對量子力學的思考引導向非微分幾何。巴什拉將幾何學深化至不可微分幾何的觀點,比起曼德博(Benoît Mandelbrot) 1975 年提出「碎形」8 以及碎形時空的不可微分性,要早了幾十年。碎形時空的不可微分性導致量度的尺度依賴性。彭騰最後申論天文物理學家諾塔爾(Laurent Nottale)將空間碎形問題普遍化為「尺度相對論」(Scale Relativity)理論,試圖統一量子物理與相對論。彭騰以諾塔爾來例說他主編的論文集書名標題裡的「超理性主義」(surrationalisme),這個詞彙來自巴什拉1936 年一篇文章的標題:「理性主義」講求嚴格與警覺,但前置的「超」(Sur) 則指突破侷限的革命。而科學,跟藝術與政治一樣,都需要一個動盪與侵略性的階段。
      我們曾費心的為這篇「思想翻譯」的譯稿邀請勝任的校閱者,一方面能精讀法文,一方面熟稔當代物理幾何學與碎形理論,結果未獲回應。我們期待專輯刊出之後,這篇翻譯能有機會獲得勝任讀者的校閱指正,甚至評論,我們將樂於在本刊稍後期號刊登。

    內容簡介節錄自朱元鴻專輯序文〈Being Contemporary; Becoming Contemporary〉
    作者介紹
    朱元鴻(Yuan-Horng CHU)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國法蘭克福 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 訪問學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社會思想史、當代社會與文化理論、都市民族誌、文化研究。

    黃冠閔(Kuan-Min HUANG)
    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哲學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著有《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2014)、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2017)、《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2018)。

    蕭旭智(Hsu-Chih HSIAO)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學術興趣,當代社會與文化理論、媒介理論、傅科研究、台灣文化史。

    陳逸淳(Yi-Chun CHEN)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IEP de Paris)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社會理論、藝術社會學、法國當代思潮。想意義。

    陳奕傑(Yi-Chieh CHEN)
    巴黎楠泰爾大學( 巴黎第十大學) 哲學研究院(Institut de Recherches Philosophiques)博士候選人,博士論文計畫主題為《技術與集體:西蒙東與海德格》,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現象學與法國當代哲學。

    張敏琪(Min-Chi CHANG)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藝術與語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史、視覺文化研究與美學。

    凡森.彭騰(Vincent Bontems)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科學與科技歷史哲學博士畢業,現為法國原子能與另類能源委員會(CEA)材料科學研究室(LARSIM)主任研究員,兼任法國物理學會「物理與基本問題」委員會委員與L’Âne d’or 書系主編。其研究包含物理學認識論、技術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等。

    劉允華(Yun-Hua LIU)
    法國高等社科院博士班肄業,翻譯工作者與自由職業者,現居法國。

    廖誼安(Yi-An LIAO)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哥廷根大學神經科學碩士,慕尼黑大學精神醫學博士,目前為台大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黃雅嫺(Ya-Hsien HUANG)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閱讀雜食之人, 專業為法國當代哲學、存在主義,現象學運動以及跨領域思想研究,論文散見中外期刊。

    蔡志彥(Chih-Yen TSAI)
    畢業於臺灣師大環境教育理學碩士、臺灣師大臺灣語文學系文學博士。關注土地與自然,亦關注臺灣文學與其他文化交會的歷史議題。我困擾於「自然」的驅動能力似有不足,因而構思本文,盼就教於各位。
    Being Contemporary; Becoming Contemporary
    朱元鴻(Yuan-Horng CHU)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一位在20世紀前半葉影響深遠的法國哲學家,我們將如何界定他與我們當代的關係?起念為中文世界對巴什拉研究的創作嘗試做個集結,恰巧是巴什拉逝世將屆一個甲子之際。然而一個甲子並未能界定巴什拉與我們當代的距離。科學史家塞荷(Michel Serres)曾毫不含糊地說(兩千年前的)Lucretius(99-55BC)是我們當代的:「仔細讀《物性論》(De rerum natura),我明暸他其實在談流體力學、紊流、渾沌,他在問關於偶然與決定論的問題,而且問得精采。」(Serres and Latour 1995: 46- 47)然而我們如何能這麼樣說巴什拉是我們當代的?
      跟巴什拉同時代,或者說20世紀前半葉,中文世界關於巴什拉的研究創作或許還不存在。即便對於法國之外的西方語文,以英文世界為例,對於巴什拉的接受也有著相當的滯後。與巴什拉同時代而且思考的問題相接近的,當數卡爾.巴柏(Karl Popper)與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巴柏於1934德文出版的Logik der Forschung要到1959才有英譯版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巴什拉同年1934出版的Le nouvel esprit Scientifique要到1984才有英譯版The New Scientific Spirit。巴柏與巴什拉同時關注相似的問題,卻不曾相互參閱。孔恩在1940 年代讀過巴什拉的La philosophie du non,經夸黑(Alexandre Koyré)的引介,曾親赴巴什拉在巴黎的寓所拜訪。但因為語言的隔閡,交談很短暫(孔恩表白自己法語很糟,問能否英語交談,巴什拉沒同意,還是以法語交談),在孔恩回想,那是個令人失望的相逢。瞧,同屬「當代」談何容易!經常,人們需要等候,有時要等一個世代,等到有學者──例如史坦傑(Isabelle Stengers)或是哈金(Ian Hacking)──能夠同時熟稔法語、英語兩個世界的科學哲學、能夠比較其間的異同、能夠融會、通論,我們才得以「二手地」學到巴什拉、巴柏、孔恩同屬的「當代」。
      醞釀出巴什拉思想的、他的「當代」,20世紀的前半葉,是個非同凡響的時代:物理學的突破時期:相對論、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熱力學,還有前個世紀的非歐幾里得幾何。是這樣迸發的時代,讓巴什拉產出了Le Nouvel esprit scientifique(1934)、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1938)、La philosophie du non(1940)。這幾部著作裡,巴什拉將科學的認識論帶入了歷史感:認識論障礙(epistemological obstacle)、認識論斷裂(epistemological rupture),成了關注的焦點。不僅如此,巴什拉也將科學關注的「現象」帶離了傳遞立即經驗的現象學,而強調作為嚴格概念的「現象」是必須經由技術的操控、監測、介入自然、創造效應而產生出來的,所謂「現象技術」(phénoménotechnique)。
      最能呈顯「同屬當代」關係的,莫如就某個特定問題的同壇論辯,或是彼此在世時就某些問題以十數年的著述進行漫長的爭論(polemics)。1922年4月5日在法蘭西學院,由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發表相對論如何定義「時間」(time)以及「同時性」(simultaneity)的概念,再由主辦方推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進行辯論,同年柏格森出版了《綿延與同時性》(Durée et Simultanéité, 1922)。之後的十數年間,巴什拉環繞這場辯論的問題, 對柏格森思想進行了漫長的、顛覆性的爭論,出版了《瞬間的直覺》(L’Intuition de l’instant, 1932)以及《綿延的辯證》(La Dialectique de la durée, 1936)。伽德默(Hans-Georg Gadamer)曾以詮釋學經驗區辨了可以企圖獲致答案的「提問」(question and answer),相對於不可能完全解決,卻足以創生理性辯證的「問題」(problem)。就如塞荷在偶然與決定論的「問題」上認識兩千年前的Lucretius是我們當代的,20世紀前半葉這場源起於相對論定義時間的爭論,將愛因斯坦、柏格森、巴什拉繫屬於同個當代的,是將「時間」精采複化了的「問題」:同時性(simultaneity)、綿延(duration)、休止(repose)、瞬間(instant)、韻律(rhythm)。
      巴什拉在時間性「問題」上的爭論,在當代思想界多個領域發生共振,像是持續出現的凌亂足跡,有些未必能一眼認得出來。年鑑學派的史學巨擘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認為巴什拉《綿延的辯證》裡講的不連續性、斷裂, 對史學研究而言不足為式,認為抽離了人與社會而講不連續性、斷裂,是個外生的(exogenous)、簡化的時間概念(Braudel 1980: 48, 78)。布勞岱爾自己的史學研究方法,著名的「長時段」(longue durée):研究氣候、農糧產出豐歉、人口、遠程貿易興衰等層次的長時段結構變遷,刻意廢除了常見著眼於帝王登崩或外交得失,那些餖飣史學關注的「事件」(events) 層次。布勞岱爾也認為史學研究在「長時段」與「事件」之間,還有個「情勢」(conjunctures)的研究尺度:可能在十幾或數十年間起伏往復的事物,例如經濟的週期。他也用cycle、wave、rhythm 等語彙形容,卻不曾提及巴什拉《綿延的辯證》裡的「韻律分析」(Rhythmanalysis)。
      相對於布勞岱爾在史學領域對於「事件」的刻意貶抑,巴什拉在認識論以及歷史上「斷裂」(coupure)的概念以及「瞬間」事件的創生性,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我們熟悉的是,康吉萊姆(Georges Canguilhem)與傅柯(Michel Foucault)曾在許多場合說明自己的研究方法與觀點來自巴什拉的認識論問題意識。然而,我們未必認得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歧論」(differend)、德希達(Jaques Derrida)的「延異」(différance)、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與他者的「倫理瞬間」(ethical instant)、儂希(Jean-Luc Nancy)所謂事件後「出現」(surgit)的世界,都相當程度受到巴什拉「fertile instant」觀念的啟發:斷裂的事件,並非錯亂或退化,而是對於科學進展、語言更新、與他者的倫理開啟上具有創生或孕力的瞬間。
      成為讀者,可以說與作者進入了忘年的虛擬(virtual)當代。有如詮釋學形容的,即便是閱讀古籍,當我們有所理解領悟,已經發生了與古人的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然而,巴什拉有十二部關於科學哲學與認識論方面的著作,十一部關於元素詩學與詩意想像方面的著作。這兩方面吸引的是不同讀者的不同興趣,熱衷於後者的讀者可能完全忽略前者,反之亦然。勒古(Dominique Lecourt)將這兩塊作品做了區分:前者屬於「白晝的巴什拉」,後者屬於「夜晚的巴什拉」(Lecourt 1974)。1960年代,藉著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以及法國「新批評」(nouvelle critique)的興趣,「夜晚巴什拉」部份較早著作最先被英譯出版。其中《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無疑是巴什拉在英語世界最廣受閱讀的作品。在法國,夸黑、康吉萊姆、傅柯被認為是「白晝巴什拉」的讀者。然而傅柯,跟德勒茲(Gilles Deleuze)、德希達一樣,對於「夜晚巴什拉」的作品同樣熟稔,能夠精采品鑑、隨手擷取。
      受到技術哲學重視的原創性思想家席孟冬(Gilbert Simondon),1965 至1966 年在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開設了一門課:「想像力與發明」(Imagination et Invention),推薦閱讀的書單納入了「夜晚巴什拉」的多數作品,並且精闢引述論說:創造性想像是邀請進入另個世界的旅程,未必是不真的而是可能實現為真的,想像力有時比經驗更強大,創造性的想像優先於感知(perception)、指引著感知、預示著可實現的前景(Simondon 2022)。
      社會學領域,由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領銜精心編著的《社會學的技藝:認識論準備》(The Craft of Sociology: Epistemological Preliminaries, 1991),其中選讀(白晝)巴什拉的科學哲學作品六件,份量上與涂爾幹(Émile Durkheim)、韋伯(Max Weber)相當而超過馬克思(Karl Max)。這是部優秀的選編教材,但不知其在社會學領域進入課綱的普及度如何。在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領域,富勒(Steve Fuller 2000: 344) 指出STS某些論述策略直接援引拉圖爾(Bruno Latour)之處,其實最終出處乃「法國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之教父──巴什拉」。拉圖爾的與談者塞荷曾是巴什拉指導的學生,1970年代之後對巴什拉在姿態上是批評的或修正更新的(Serres and Latour 1995),但仍明顯見到他們深受巴什拉的啟發。
      最後,意興闌珊地,不情願但還得提上幾筆,因為那也還是巴什拉「當代」的喧囂。1960到1980年代,法國知識界兩大支配的主流是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當時很少有思想人物能夠不受到這兩大主流的身份檢查或思想檢查。巴什拉的「認識論斷裂」概念一個重要傳播者是阿圖塞(Louis Althusser),他用來將馬克思後期思想重塑為一套符合結構主義的科學理論。於是巴什拉要麼被當作一位隱藏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要麼,當確認不符合階級鬥爭的馬克思理論規格時,那些投入研究巴什拉的學者會被攻擊為「屈從於資產階級客觀主義」(Lecourt 2001: 16)。還有專書指稱:巴什拉乃通往馬克思真理的「障礙」,披著辯證唯物論羊皮的意識形態之狼,也因此更危險(Vadée 1975)。德勒茲在〈我們如何認出結構主義?〉(“How do we recognize Structuralism?”)一文裡有趣地觀察到結構主義對於「想像」(the imaginary)的方法多麼具有敵意。某些「新批評」對於巴什拉「創造性/詩意想像」的批判,就如同拉岡(Jacques Lacan)對於榮格(Carl Jung) 的批判:想像嘛!複製、反照、投射認同、在鏡像的遊戲裡自我迷失(Deleuze 2004: 170-192)。瞧,多麼不同的想像!如今, 我們還需要藉那些主流的老帽子來認識思想人物麼?某些無可奈何的「曾經當代」,是可以隨著主流潮落而輕拍撢落的!
      專輯的五篇論文及一篇書評,有的是參與2022年12月在新竹交通大學舉辦的「巴什拉甲子紀念工作坊」發表作品的改寫投稿,有的則是回應《文化研究》公開徵稿的投稿。對於中文世界巴什拉研究的創作能量,我自始謹慎不敢高估,經過漫長兩年的審理與回應,專輯能夠成型,我感到欣慰。不敢奢想專輯稿件能夠涵蓋巴什拉思想的廣闊天地,但願能收舉隅之效。陳逸淳的論文梳理巴什拉的歷史認識論在法國人文學科的影響,陳奕傑的論文探討「現象技術」在巴什拉認識論裡的位置以及對稍後技術哲學的啟發。這兩篇都是以「白晝巴什拉」為主題的探討。張敏琪的巴什拉與弗洛孔在哲學、藝術與想像的對話, 是專輯裡難得一篇沈浸在「夜晚巴什拉」絮語的論文。黃冠閔展陳巴什拉的三重分析,以及蕭旭智顛撲巴什拉韻律哲學的認識論,這兩篇我不覺得可以妥適分類在「白晝」或「夜晚」巴什拉的研究。因為一方面巴什拉時間性哲學的霞輝仍燦,另方面作者也多擷取元素詩學或想像,夜晚巴什拉的稀星映月也已出現。這兩篇我且稱之為「黃昏」(crepuscule, twilight)巴什拉主題,有著獨特趣味。
      廖誼安的書評,評的是皮松(Michèle Pichon)以近來神經科學數據回應巴什拉與柏格森爭論綿延與瞬時的時間性問題,神經生物學提出的許多假設呼應了巴什拉關於生活時間不連續性的論點以及「詩意瞬間」的概念。這篇書評為巴什拉時間哲學增添了一個與當前神經科學相互啟發的視角。
      黃雅嫺的報導,是我出題目邀請她撰寫的。為什麼專輯需要這麼一篇報導?「科技哲學與科技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 et de philosophie des sciences et des techniques, IHPST),有著引起我強烈好奇的幾項特徵:其一, 這個獨特的研究機構在巴什拉(1940-1955)與康吉萊姆(1955-1971)擔任所長的卅年間,對一代法國知識菁英具有廣泛影響力。其二,也正是此機構培養出塞荷、傅柯、席孟冬這般群星熠熠的原創性思想家,而且他們作品的共同特徵是具有令人訝異的寬廣知識跨度—這可能就關係到IHPST 有著別處見不到的第三項特徵:它不屬於任何學院,而是由五個學院共同組成:法學院(Law)、醫學院(Medicine)、理學院(Sciences)、文學院(Letters)、藥學院(Pharmacy)。學程之一涵蓋了西元前6 世紀到20 世紀的所有科學,而當代取向的學程,以生物學、自然、醫學為焦點,也都置於西方哲學脈絡之中(Chimisso 2001: 136-152)。然而有關於法國這個獨特研究機構的完整沿革, 在英語世界中是欠缺資料的。於是,我邀請黃雅嫺撰寫,感謝她應允且完成了任務。若是有讀者對於學術建制有抱負、在其位謀其政、尋求眼界,那麼這份報導值得參考。
      最後,說明專輯費心完成的一件「思想翻譯」。我們徵求作者彭騰(Vincent Bontems)同意,中譯了他所撰寫的一篇論文〈碎形脈絡序列:不可微分幾何的超理性主義〉(“La lignée fractale: le surrationalisme des géométries non-différentiables”),並收入本專輯。該論文原收錄於彭騰在2018 年所主編的論文集《巴什拉與文化的未來:從超理性到創造理性》(Bachelard et l’avenir de la culture: Du surrationalisme à la raison créative)。我們邀請劉允華為這篇難度很高的論文翻譯。然而,這篇論文為什麼重要?
      巴什拉針對「時間」問題,介入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論辯,並發展出精采複化了問題的時間哲學,其重要性已相當程度受到肯認,並在許多領域發揮影響力,也成為本專輯數篇論文的主題。那麼相對的,在「空間」問題上是否也如此呢?在定位、測量、尺度、維度、量子時空的幾何化過程中,巴什拉是否也介入了空間問題的複化?彭騰從巴什拉1937 年的著作《空間的經驗與當代物理學》(Expérience de l’espace et la physique contemporaine)開始探討巴什拉介入了哪些空間問題:例如與龐加萊(Henri Poincaré)商榷幾何空間維度獨立的問題,回應布爾(Adolphe Buhl)時將對量子力學的思考引導向非微分幾何。巴什拉將幾何學深化至不可微分幾何的觀點,比起曼德博(Benoît Mandelbrot) 1975 年提出「碎形」8 以及碎形時空的不可微分性,要早了幾十年。碎形時空的不可微分性導致量度的尺度依賴性。彭騰最後申論天文物理學家諾塔爾(Laurent Nottale)將空間碎形問題普遍化為「尺度相對論」(Scale Relativity)理論,試圖統一量子物理與相對論。彭騰以諾塔爾來例說他主編的論文集書名標題裡的「超理性主義」(surrationalisme),這個詞彙來自巴什拉1936 年一篇文章的標題:「理性主義」講求嚴格與警覺,但前置的「超」(Sur) 則指突破侷限的革命。而科學,跟藝術與政治一樣,都需要一個動盪與侵略性的階段。
      我們曾費心的為這篇「思想翻譯」的譯稿邀請勝任的校閱者,一方面能精讀法文,一方面熟稔當代物理幾何學與碎形理論,結果未獲回應。我們期待專輯刊出之後,這篇翻譯能有機會獲得勝任讀者的校閱指正,甚至評論,我們將樂於在本刊稍後期號刊登。
    目次
    誌謝
    巴什拉甲子紀念專輯

    專輯序文
    〈Being Contemporary; Becoming Contemporary〉朱元鴻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1

    專輯論文
     研究論文
     〈巴什拉的三重分析〉黃冠閔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2

     〈巴什拉韻律哲學之認識論切面考察〉蕭旭智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3

     〈障礙與斷裂:巴什拉的歷史認識論與當代法國人文科學〉陳逸淳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4

     〈巴什拉的「現象技術」觀念初探〉陳奕傑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5

     研究議題
     〈遐想的詩學:巴什拉與弗洛孔的哲學、藝術與想像之對話〉張敏琪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6

    思想翻譯
     〈碎形脈絡序列:不可微分幾何的超理性主義〉凡森.彭騰著、劉允華譯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7

    書評
     〈巴什拉:以神經科學看瞬間直覺〉廖誼安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8

    報導
     〈巴黎第一大學科技哲學與科技史研究所沿革〉黃雅嫺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09

    學術論文
     研究紀要
     〈後殖民的「自然」知識自覺:[蓋婭x文本x潛自然]的搭橋〉蔡志彥
     DOI: 10.6752/JCS.202506_(4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