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向光半年刊NO.11(2024.12)-
轉型正義是社會對話的開始
臺灣轉型正義不僅具有抽象概念的論理,亦有具形體物質的存在,
因此本期《向光》期望透過臺灣的「人福紀念碑」、「紀念墓園」這些
實質存在物體、場址,來像達轉型正義的抽象意涵,如同走讀歷史現場
一般,不僅是透過文字來傳授知識與理念,更希望透過論理與實體的聯
繋,讓讀者擁有更多的共感。
潘宗億的《後冷戰與後威權時代臺灣記憶文化臺灣化下的紀念碑、
紀念墓園與轉型正義〉作為總論,揭起這一系列的思辨討論,從紀念物
本身切入,探討人類設立紀念碑、紀念館的意涵,並進一步闡述臺灣在
後冷戰時期的轉變與歷史意義的反思。
曹欽榮的〈走讀紀念碑帶來的思辨挑戰:從二二八紀念碑到白色恐
怖受難者紀念碑〉則透過文字帶領續者去進行一場時間與空間旅行,去
認識戰後國家紀念碑發展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脈絡。詹素娟則從原住民族
的紀念性建築切入,探討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和歷史記憶,有別於傳統
史觀,傳達原住民「我族」歷史書寫的重要性及對於原住民轉型正義的
意涵。張維修和蔡宏明則探討臺灣挖掘白色恐怖歷史過程中,政治受難
者墓園與十三中隊即便兩處空間遙遠,藉著借鑒韓國經驗與歷史梳理,
即使是不同場域卻有著相似的課題,究竟我們應怎麼做進一步思考。崔
含牽的文章,則很好地梳理國家人權博物館近年來積極推動人權紀念碑
的更新的意涵與方法,以更全面地呈現政治受難者的資訊。
同時,推動轉型正義著力甚深的政治受難者察寬裕於2024年9月5日
與世長辭,但轉型正義仍是現在進行式,即使哲人日已遠,其過往的推
動臺灣轉型正義與受難者平反的身影仍留在我們心中,引國家人持續在
這條道路上奮鬥。
再次感謝作者們與圖像提供者,讓本期《向光》得以圓滿付梓。
目次
本期主題
人權紀念碑、紀念墓園與轉型正義
04 後冷戰與後威權時代臺灣記憶文化臺灣化下的紀念碑、紀念墓園與轉型正義
/潘宗億
16 走讀紀念碑帶來的思辨挑戰:
從二二八紀念碑到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齊飲榮
24 為誰立碑?――臺灣原住民的主體宣稱/詹素娟
32 將來為政治理想而犧牲的人,要葬在哪裡?/張維修
38 十三中隊:已揭及待解之謎/蔡宏明
46 不只刻上姓名:兩園區人權紀念碑錄名精神與更新/崔言葉
人權現場
54 離返拉拉庫斯,再奏《春之佐保姬》
白恐受難者三代高崇文先生訪談/李祐忻
60 第一次出國,也是最後一次:1988年鄭南榕的海外行旅,日本篇/王韶君
66 從監獄到博物館:梁令惠女士的故事與權利盤點工作 /楊采文、楊芝青
72 以創作和策展作為在地白色故事的參與途徑《新中支部》 /李意婕
館務大小事
78 「時空偵探 歷史調查團」2024年政治檔案解讀研習
曁走讀工作坊 /蔡文騰
80 「展示典藏大樓修增建工程開工典禮」報導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管理中
81 綠島園區「新生訓導處」與「綠洲山莊」不義遺址
標示系統揭牌典禮/白色色恐怖線島紀念園辰管理中心
82 人權圖書室開張:打造人權圖書的集散地, 與社會共享人權文化/王薏薏婷
館訊最前線
83 《發現》 /郭奕進
84 四方合作典藏海外民主運動軌跡/履宜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