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從大中華到台灣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家認同與其論述轉換之研...
    編/著者: 鄭睦群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9869543620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宗派

    優惠價:9折,270

    定價:  $30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750 元
    特價:90折!675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2000 元
    特價:90折!180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宣言中一句「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更觸動了在解嚴之前的一個不僅敏感、甚至是危險台獨議題。因此該宣言在台灣的民主發展史不但具有相當程度的分量,至今已被普認為是一份長老教會公開宣告支持台灣獨立的文件,「新而獨立的國家」一詞也成為該教派在詮釋國家認同上的重要依據,〈人權宣言〉即台獨幾乎已是學術界的定見。
    但是長老教會在1977年〈人權宣言〉發表後的台獨形象最早來自教會外部的書寫,該教派曾極力反駁其台獨意圖,認為這是政府與社會大眾的「誤解」。該宣言從發表至1990年代,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中「新而獨立的國家」詮釋從「自決」走到了「獨立」,如此的改變與當初的辯解一般被認為是威權時代的無奈自保行為,甚少從國家認同的角度加以探討與分析。
    本論文從制度、族群與文化等國家認同三向度大量分析《台灣教會公報》上的隻字片語,發現長老教會在1970年代的國家認同依舊是中華民國/中國人/中華文化,接著在1980年代出現鬆動、交錯與轉移,到了1990年代後方成為台灣國/台灣人/台灣文化,也就是今日該教派國家認同的樣貌。因此在國家認同尚未轉移的1970年代,長老教會與〈人權宣言〉的台獨成分值得有更深的討論。
    作者介紹
    鄭睦群
    新北淡水人,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第四代長老教會信徒。現職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望教會執事、八角塔男聲合唱團團長,並曾任台灣基督教史學會秘書長。學術專長為台灣史與台灣教會史,著重政教關係、文化形象與宗教詩歌之研究,目前是《宇宙光》雜誌「詩歌的歷史光廊」之專欄作家,其製作之合唱專輯《馬偕的生命詩歌行旅》亦獲第27屆傳藝金曲獎之最佳宗教專輯獎。
    目次
    推薦序 驗證歷史,回歸歷史
    自序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文獻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 長老教會台獨印象之形成
    第一節 由外人起始書寫的台獨形象
    第二節 〈人權宣言〉後各界對長老教會形象之書寫
    第三節 來自長老教會的「解釋」與「證實」

    3 長老教會官方國家認同與其論述之轉換軌跡
    第一節 1960與70年代:反共、護教與愛國
    第二節 〈人權宣言〉之後與1980年代:鄉土、認同與出頭天
    第三節 1990年代:「制憲」、「入聯」、「建國」與「正名」

    4 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台獨意涵之詮釋演變
    第一節 〈人權宣言〉三十週年的反
    第二節 三民主義、偉大領袖與中華文化下的〈人權宣言〉
    第三節 解嚴前後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詮釋的差異
    第四節 「加值」為獨立建國的〈人權宣言〉

    5 《台灣教會公報》中孫文形象之轉變
    第一節 孫文在《台灣教會公報》的今昔兩端
    第二節 1970年代至解嚴之前的孫文形象
    第三節 解嚴後的孫文形象
    第四節 另一黨國圖騰的對照:蔣介石

    6 《台灣教會公報》上中國文化論述之流變
    第一節 1970年代: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與族群認同
    第二節 1980年代:族群與文化認同的轉向
    第三節 1990年代之後:脫去中國惡質羈絆重建台灣文化

    7 結論

    附錄
    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
    二、〈我們的呼籲〉
    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徵引書目

    徵引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