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社會人文 > 教育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編/著者: 珍妮佛希尼爾
    出版社:行路出版
    出版日期:2017-04-30
    ISBN:9789869406956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各種教育

    優惠價:85折,357

    定價:  $42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600 元
    特價:85折!510
     
    定價:800 元
    特價:90折!72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350 元
    特價:85折!298
     
    定價:200 元
    特價:95折!19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別的教養書教你怎麼影響孩子,這本告訴你,孩子如何影響你。 僅僅幾十年前,美國坊間的教養書僅有一本,如今書店教養書區卻汗牛充棟,它們教你如何開發孩子的大腦潛能、如何讓孩子不生病,教他們守信用、懂分享、學會外語、了解財務、培養科學頭腦、擁有正向EQ——只差沒要你教孩子怎麼拆解原子彈。這令作者心生疑惑:養兒育女這件事明明存在已久,現代的父母為什麼對此深感焦慮、如臨大難?她決定一反多數教養書著墨於成人如何影響孩子,轉而調查:成為父母,對「成人」本身有什麼影響? 作者認為,養兒育女這件事如今變得這麼複雜,主要出於三個因素:一是生養子女現在成了個人自主的「選擇」;二是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加複雜;更重要的是,不管在家裡或社會上,孩子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了。她反覆訪查數個家庭,觀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並且耙梳大量社會科學研究、與它們的研究者討教,將實況與資料相對照、加以解讀,此外也援引不少哲學和心理學見解。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以孩子從小到大各階段為時間軸,探討為人父母會面臨哪些重大課題。這本書不提供具體教養指示、也不言之鑿鑿說如何跟孩子和伴侶相處最有益,實際上作者認為,多年後我們回頭看今日風靡的各類教養書主張,很可能發現,即使沒有「照書養」,其實也不會怎麼樣。 ◎本書架構◎ ▌第一章〈自主權〉:現代社會普遍教我們要勇敢追夢、盡情做自己——過得快樂最重要。這說來美好,卻不見得實際,也讓我們更放不掉錯過的機會。比起過往,現代人在生孩子之前,花了更長時間探索自身發展,這使得生孩子前後的對比更加明顯:「如果當初我選擇○○會怎樣?」有研究指出,剛有孩子的頭幾年往往最令人不開心,原因之一是這破壞了我們對工作、時間運用,甚至對日常生活的自主權。第一章要探討孩子降生之初,如何使父母的生活變調,像是:睡眠時數大減,休息品質低落;無法專注做事,難能享受成就;有理說不清,溝通好比鬼打牆;孩子需索無度,令人瀕臨抓狂;工作、家庭兩頭燒,讓你疲於奔命:以及人生從此全然轉向,再也回不去了…… ▌第二章〈婚姻〉:成人受孩子介入衝擊最大的,首先是生活習慣,其次就是婚姻。孩子誕生後,家事會暴增,誰該負責什麼事、多少事,經常引爆伴侶紛爭。第二章探討伴侶對此缺乏共識時,如何帶給婚姻更大壓力。作者耙梳了社會學相關研究以及一些耐人尋味的發現,比如:現代的爸爸照顧孩子的時間已經遠比以往多,為何老婆仍總是不滿意?令夫妻起爭執的,其實是你用什麼態度付出與接受。為何女人遠比男人更常覺得「我忙翻了」?孩子不乖時,出面管教為何總是媽媽?很多時候老公不是不幫忙,是他搞不懂你幹嘛自找麻煩……這章也探討了升格父母後,社交狀況和性生活等的變化。另外也揭露,對自己好一點、留點時間給自己為何能改善婚姻生活,而學習的好榜樣,說不定就是你經常嫌棄的死老公。 ▌第三章〈簡單的禮物〉:雖說孩子常常把我們搞得人仰馬翻,但他們同時也帶我們跳脫成人世界——在那個世界,我們態度冷漠防備、時時權衡利害、小心看管自身舉動,而且難以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第三章藉由「領養了發展遲緩的嬰孩」、「接手過世子女遺下的孩子」,以及家長與孩子玩耍、童言童語提問等事例,呈現我們如何因為赤子之心而重獲生氣:孩童大腦結構使得他們難以計畫,卻也教會父母活在當下;成人總講求做事效率,孩子教你好整以暇的探索世界;成人擔心被品頭論足,孩子教你「你管別人怎麼想」;你陪著孩子重溫手作樂趣、因著他們的童言童語而有了深刻的哲學體會,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你、愛慕你,使你學會付出無條件的愛。 ▌第四章〈規劃栽培〉:現在大眾普遍認為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百般呵護他們是理所當然。實際上過去孩子為家裡付出是普遍情形,在美國,孩童備受呵護是二戰之後才出現,此後大人鎮日忙碌,社會則不允許孩子工作——這才有了「孩子是情感上的無價之寶」的觀念。親子關係反轉的現象在中產階級尤其明顯,加上「全球化是趨勢」這說法深植人心,「孝子」和「孝女」為了讓孩子日後競爭得過同儕,開始幫他們安排滿滿的活動,而根據熱門教養理論,父母最好陪同孩子做這些事,於是養兒育女變得越來越複雜、累人。第四章追查了「規劃栽培」這個童年期「只要負責讀書就好」的世代,如何改變父母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什麼壓力;也探討了物價高漲、女性投入職場、科技日新月異等的影響。 ▌第五章〈青少年時期〉:二十世紀初,有史以來第一次,父母還在保護和撫養已經老大不小的孩子,當時「青少年時期」這觀念才出現。跟青少年同處一個屋簷下幾年後,父母們受不了了:「這年紀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搞?」過往他們依賴你、崇拜你,如今動不動拿你的邏輯頂撞你。第五章藉由青少年與父母常見的摩擦,探討親子雙方的心態與認知差異。孩子開始在意隱私,喜歡同儕勝過父母,躍躍欲試伸張自主權,家長得調適心態,才能接受自己退居為他們生命的後勤人員,還要極度克制,放手讓孩子犯錯,學會管好自己。這章最後帶領讀者思考,社會普遍要求父母養出「快樂的孩子」,為何對父母過度苛求,也對孩子極度不公平。 ▌最後一章〈喜樂〉:「教養」成為熱門動詞之後,養兒育女變得講求績效、追求完美,成了「高成本」的事,因此前面各章大多用各類研究,數算為人父母要付出什麼代價。然而為人父母指的不只是你得做的各種事,它還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即使眾多社會學研究顯示,為人父母往往極不快樂,但就連做這類研究的社會學家都說,養育孩子還是很有樂趣,也認為這跟研究結果不矛盾——因為「身為父母的感受」不是社會科學剖析得了的。第六章藉由上述矛盾,省思我們一味追求的「快樂」定義是否過於膚淺。社會科學測不出來的「喜樂」,源頭或許就是情感連結,要經歷它就得明白這過程有喜有悲,接受「失去」是養兒育女的頻繁體驗、父母終有一日要功成身退。
    作者介紹
    珍妮佛‧希尼爾以優秀成績從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系畢業, 曾榮獲紐約新聞從業女性俱樂部的優秀頭版編輯獎,長期與《紐約時報》合作擔任編輯、撰稿,也多次受邀上新聞性節目。她的文章曾四度獲選「美國最佳政治文章寫作」,目前為《紐約雜誌》合作編輯,負責編寫政治、社會科學和心靈健康方面的文章。她與家人現居紐約。譯者介紹張瓊懿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生理學博士,喜歡藉閱讀來開拓視野,更樂於與人分享所聞、所學,因而熱衷於翻譯工作。譯有《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抗NMDA受體腦炎倖存者自傳》、《羅絲瑪麗:啟發身障人權、特殊教育和醫療倫理的甘迺迪家族悲劇》、《品嚐的科學》(合譯)、《癌症探祕》、《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不願面對的真相》等書,並長期擔任《BBC知識》、《孤獨星球》等雜誌譯者。
    目次
    第一章 自主權第二章 婚姻第三章 簡單的禮物第四章 規劃栽培第五章 青少年時期第六章 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