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旅遊 > 日/韓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編/著者: 清水泰博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15-08-11
    ISBN:9789869205009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日本

    優惠價:85折,323

    定價:  $38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60 元
    特價:85折!306
     
    定價:480 元
    特價:85折!408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320 元
    特價:85折!272
     
    定價:380 元
    特價:85折!323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看不懂借用白沙比擬為水的「枯山水」?好奇「鳥居」何以使人意識自己正深入不同而神聖的場域?為何位於森林裡的「神社參道」能讓人彷彿穿越悠久的歷史時空?一個在京都出生、長大,擅於探索如何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建築師,帶你進行一趟五感全開、暢快淋漓的散步導覽。領你從「隔離與聯繫」「借用」、「巡迴」、「邁向深處」、「打散與錯開」、「組裝」、「留白」、「光與影」、「水的活用」、「借景」、「水墨畫的世界」等12個關鍵概念發現古都的迷人之處!東京藝術大學有一門課叫做『古美術研究旅行』,這趟旅行為期兩週,主要是造訪京都、奈良的歷史遺跡。作者在創業的過程中,經常受邀幫設計系學生講授有關古美術研究旅行的課程,他以日本的空間特性為關鍵條件,有系統地整理出授課內容,進而寫成了這本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清水泰博(KIYOMIZU Yasuhiro)  1957年出生於京都市。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專攻環境造形設計)畢業。曾任職於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1987年創立SESTA DESIGN公司。代表作品有御母衣水壩公園(御母衣電力館,岐阜縣)、月見橋(靜岡縣)、戶外雕塑「平和の交響」(兵庫縣)、UNION標示桿系列等等。1991年、1995年獲得環境藝術獎。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一級建築師。著有《漫步景觀京都導覽》(岩波ACTIVE新書出版)。譯者簡介黃怡筠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輔大日文系學士。專業日語口、筆譯員。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王盛弘(作家)  米力(作家)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舒國治(作家)¬﹍﹍聯手推薦  「這是一份日本古建築的入門手冊與深度導覽兼具的學程教案,為了驗證清水教授的觀點,我得再多跑幾趟京都。」——惠安建築藝術旅遊網主持人/前中國時報文化版建築線記者 丁榮生 專文推薦  「(作者)提供了非常多鑑賞的方法與觀點,可謂一種「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讓這些重要的歷史遺產,除了感性的外觀之外,在其內在所深藏的價值,也都可以透過此書而被我們所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的理解不僅僅只是歷史的照章回顧而已,透過理解的過程還能讓我們推演出新的感受或想像。」——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曾光宗 專文推薦
    推薦序解讀京都的魅力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京都,如從794年平安京建都開始算起,到目前約有1220年的歷史,可謂日本傳統與文化的中心地。   由於有著悠久的歷史,讓京都逐漸累積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並自然地沉澱在京都日常的都市環境之中。如以繼承日本的歷史文化,至今仍不斷創新之京都的傳統產業來看,他們將日本的歷史延續到現在,並成為了生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貴重資產,而且這些產業已融入成為京都人生活品味中的一部分;例如有名的「西陣織」、「京友禪」、「京漆器」、「京焼」、「京扇子」、及「京人形」等等。   同樣地,在京都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存在著許多深具傳統意義且多已常民化的祭典與活動;例如「葵祭」、「祇園祭」、「時代祭」、及「大文字五山送火」等等;生活在京都,一年之中充滿著無數次有趣的「年中行事」。   當然,京都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生活面而已,在實質的空間環境面更是如此。由於京都歷史悠久,於歷代興建並留存下來的傳統建築眾多。這些重要的建築資產,不單歸屬於日本或京都所有,其重要性已涵蓋至全人類,因此許多的傳統建築已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例如「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清水寺」、「平等院」、「宇治上神社」、「鹿苑寺(金閣寺)」、「慈照寺(銀閣寺)」、及「二条城」等等。   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與有形的空間資產相互交融後,遂也產生出許多極為有趣的場域。例如於1890年及1912年接續完工,曾經想要振興京都的產業所興建的「琵琶湖水圳」(琵琶湖疏水),其中一段約2公里的圳道,由於當時在京都大學任教,屬京都學派的哲學家西田幾多郎(1870-1945)經常在此地冥想,因此逐漸有了家喻戶曉的「哲學之道」之稱譽。這段在春天開滿了櫻花,秋天滿布著紅葉,景色極為優美的水圳,原本只是一條屬於土木工程的水圳,之後自然地被附加了許多的浪漫聯想,至今成為了京都的名勝之一。   其他可以代表京都的人、事、物還有很多,不勝枚舉,而這一切都在在顯示著京都這個城市的深厚內涵。相對地正也由於這個特性,讓京都散發出另一種“不易理解”的神祕感。其中如以日語的表現為例,整體上雖然日語比其他國家的語言來得比較「曖昧」(概指態度與事物不明確之意;類似日語中的「婉曲」之意);但是如果以日本兩大代表的都市「東京」與「京都」相互比較的話,住在東京的人,說話往往比較直接,京都人的說話就更為「曖昧」了。   位處於關西地區的「京都」,如與關東地區的「東京」相較,可說是一個不易理解的城市。東京人通常都會覺得京都人講話“拐彎抹角的”,甚至有「封建的意涵,或很難溝通」的感覺。其實這種的「曖昧性」,可說是京都的重要特色之一。   由於京都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底蘊,再加上獨特的空間環境特質,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京都特有的魅力。然而,這種魅力對於大多數的人們而言,雖然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是有時卻是不易理解的,這時就需要有所謂的「解密」的過程;為了理解京都,需要作適度的導讀甚或解讀。   《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這本書,即有著「解讀京都」之意義。而在本書的副標題中,採用了12個關鍵字,這些其實就是解讀在京都佔了多數且十分重要的古蹟、歷史建築、或世界文化遺產之提示。   本書的作者清水泰博,目前是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系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師。他將其所教授的「古代美術研究旅行」課程中,曾經探訪京都及奈良等地之歷史遺產的經驗與教材,彙整成為此書。因此從此書的原意及內容架構來看,其對於京都的古蹟、歷史建築、或世界文化遺產的解讀,提供了非常多鑑賞的方法與觀點,可謂一種「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讓這些重要的歷史遺產,除了感性的外觀之外,在其內在所深藏的價值,也都可以透過此書而被我們所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的理解不僅僅只是歷史的照章回顧而已,透過理解的過程還能讓我們推演出新的感受或想像。   在日本現代建築的發展歷程中,透過對於歷史遺產的解讀,進而提出了改變時代的觀點之個例有很多,其中我個人認為首推Bruno Taut(1880-1938)對於本書中一再舉例的「桂離宮」之解讀,最為經典。   西方現代建築倡導者之一的建築師Bruno Taut,於1933年因受到德國納粹的迫害而來到日本,他到了日本的隔天隨即參訪了京都的桂離宮。Bruno Taut對於桂離宮極為推崇,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清晰的竹籬與御殿之清純率真的建築,如小孩天真無邪般地打動了我的內心,直至今日都充滿著無限的憧憬」,或是「有著感動流淚的美的印象」等感想。另外他也藉由自身所著的《日本》及《我的日本文化觀》等文章或著作,將「永遠的建築-桂離宮」介紹給全世界,並指出桂離宮擁有國際的建築水準;Bruno Taut可說是首位將桂離宮,推廣至國際的建築師。   Bruno Taut認為桂離宮的美的根源存在於「簡素」之中,而且有其深深的精神性;他指出「這裡不斷展現出的美,是可以理解的美,亦即擁有偉大藝術價值的美。……藝術的美,不僅僅只是形式的美,而是必須看到背後存在著無限的思想與精神的聯想」。Bruno Taut的這類解讀,對日本國內的「桂離宮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致使當時的日本建築界開始意識到了,原來日本的建築傳統與西方的現代主義,存在著部分的相似性,其中現代主義的美學意識,例如幾何的型態、無裝飾、表現空間的量體等,皆與日本近代以前的傳統建築,呈現出相同性質的美。這種「日本傳統建築的再發現」,以及「現代主義觀點下的傳統理解」,讓當時的日本建築界很直接地將「現代」與「傳統」畫上等號,進而在此基礎上,勇敢地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理念,並成為了日後日本建築發展的重要養分。現今我們所看到的許多日本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上的優異表現,或是他們對於「日本的特質」,大多體現在「簡素」、「單純」、及「純粹」等手法,正是立基於現代建築之上的。   Bruno Taut當初對於桂離宮的解讀,似乎與本書的價值有些類似。透過此書可以讓我們理解到京都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想像;十分期待讀者閱讀此書,並親臨這些歷史遺產後之新的觸動。前言  東京藝術大學有一門課叫做「古美術研究旅行」。這門課主要會造訪京都、奈良的歷史遺跡,我在學生時代也曾經參加過。這趟旅行為期兩週,完全集中在古代美術的參訪,一趟行程下來相當累人。不過以我本身的經驗可以確定的是,這趟旅行在日後的確發揮了效用。這門旅行課程始於何時不得而知,但是同樣畢業於東京藝大的父親說,這門課在他的學生時代似乎就已經是例行課程之一,至今藝大的各個科系也仍依循這個慣例實施。  我自己創業的過程中,除了在京都成立了設計事務所,把京都當作自己活動的據點外,也經常受邀幫設計系的學生講授古美術研究旅行的課程,地點就在學生們住宿的飯店裡。名為上課,實際上我只是準備一些投影片,介紹我自己鍾愛的地點而已。不過後來我成了專任講師,為了向學生詳細說明,的確也花了心思做了一番準備功課。在這個階段,我拋開過去單憑喜好把內容羅列出來的介紹方式,而是更有系統地進行解說。在課程的安排上,我以日本的空間特性為關鍵條件,有系統地整理出授課內容。  這個彙整的工作至今仍然繼續,還是個現在進行式。當我向光文社出版社的小松現先生提起這件事時,他提出建議,問我是否願意把彙整出的課程內容寫成書。我知道這個授課內容有相當程度屬於主觀看法,不過我仍試著將自己的想法集結成書。  我對其他國家的空間特性並不熟悉,但是總感覺日本的空間中,存在一些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特色。  我不確定各個地區的空間特性來自何處,但是我想,就是存在於各空間的物質(素材)、當地的氣候(風土)以及人們的信仰(宗教),創造出各個地域空間的特性。我想,就是這些因素交錯混合,建構出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  我出生在京都,當我人在東京時,經常回到京都的家,不過就在兩年前,這個習慣也無法繼續了。部分是因為大學工作的關係,我的生活重心完全轉移到了東京。  我十分留戀人在京都時經常散步的清水寺、泉涌寺一帶,這一點也讓我在決定要離開京都時十分猶豫。正因如此,現在只要有機會到京都,我就會盡量四處走走,這個活動已經變成習慣的一部分了。說起來,現在只要人到了京都,我會比過去撥出更多時間到京都四處散步(過去當我在東京讀書時也曾經這麼做)。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種反應,過去可能因為人就住在京都,這些景點觸手可及,很難真正體會其中的珍貴。但是離開了這個地方後,反倒對它們非常思念。即使是已經去過好幾次的地方,還是忍不住要再去一次(泉涌寺的門前等地也是我在京都去過無數處的地方)。此外,也還有一些新的發現。像這樣不論看了幾次都不厭倦的空間,大概只有空間密度如此恰到好處的京都,才能展現此等魅力。  我不是歷史專家這件事在本書提到無數次,簡直像在推托責任一樣。為了寫書,我會對書中的歷史部分做一些調查,但是並不深入。  書中介紹了很多庭園都是由自然景物所構成,我知道我僅能就眼前當下的景象加以描述,未必是當初建造的形態。所以書中有關京都的景色,都是我個人所見、自己所認定的當下京都美好空間。換個角度來說,現代人的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只有當下的空間而已,所以書中的內容也是我個人當下對這些場所產生的觀點。  這次我所列出的場所,都是根據一些關鍵條件挑選,有的場所涉及到好幾個關鍵字,這麼一來就可能重複出現。這些場所都是我鍾意的地方,我也努力以不同的角度介紹它們。但是有些內容可能讀者看了不甚喜歡,如果遇到這種狀況還請讀者們見諒。  另外,本書區分為十二章,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內容,因此讀者們可以信手翻閱,從任何一章開始閱讀都無所謂(卷末附有索引,讀者們也可對照著閱讀)。
    目次
    推薦序 意.象.京都之一期一會(惠安建築藝術旅遊網主持人/前中國時報文化版建築線記者 丁榮生)推薦序 解讀京都的魅力(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曾光宗)前言一.隔離與聯繫二.借用三.巡迴四.邁向深處五.打散、錯開六.組裝七.間-留白八.穿透九.光與影十.水的活用十一.借景十二.水墨畫的世界結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