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小說 
     
    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書+DVD)
    編/著者: 柴春芽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4-08-21
    ISBN:9789869028752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小說

    優惠價:85折,425

    定價:  $50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50 元
    特價:90折!495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300 元
    特價:85折!255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故鄉,消失了嗎?這或許是我們共同的疑惑,與恐懼。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著離鄉的記憶;每個人,都是異鄉人。本片獲第九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處女作獎、第三十二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評審團特別提名獎和第二屆Hamilton/ELLE MEN幕後英雄盛典最具突破精神貢獻獎,入圍第四十八屆臺北金馬影展、第四十一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第五十六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和第八屆巴黎「中國獨立影像展」故事,從女大學生回鄉說起。在棺材裡躲了七年的父親、患了夢遊症的駱駝、消失在荒野裡的通靈人、被火吞噬的皮影戲……故鄉發生了什麼?現代化、都市化的過程,讓記憶中的故鄉一點一滴消失。所謂歸鄉,歸到何處?傳統的人心世道也隨著故鄉消失了嗎?什麼是信仰、什麼是迷信?當鄉村跟都市漸趨一致,過往由故鄉衍生出的,對土地跟傳統的情感,該寄託何處?當熟悉的故鄉不復存在,我們可以說,故鄉死了嗎?故事的另一頭,是回鄉拍片的導演──柴春芽。曾經擔任《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攝影及文字記者,柴春芽回鄉見到家鄉十年間變化劇烈,試圖透過電影,呈現自己對故鄉的描述、回憶,以及哀悼。在拍攝的同時,他重新思考了故鄉與自己、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探討死亡的形象和本質;也開始思索電影與文本(一般的說法是電影小說)之間的關係──當我們已經習慣被流暢的故事餵養,是不是也因此喪失對電影/文本形式,以及故事主題更多的思考?《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是一部電影,也是一本書。電影的部分,「導演」柴春芽以魔幻寫實手法,將印度教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帶進電影,並融入自己對故鄉的描述與回憶,探討死亡的形象與本質。書的部分則可以說是一個導演的隨筆,也可以說是一本結合虛構與非虛構的電影文本。「作家」柴春芽紀錄了一個獨立導演回鄉拍片的經歷與困境,一個離鄉者對故鄉變化的思考,以及一個小說家對「電影」跟「文本」關係的想像。一如書中所言,柴春芽企圖嘗試一種新的文體寫作,揉合虛構、紀實、傳說、寓言、夢境和自傳性的回憶,讓電影與小說兩種藝術形式相互映照、滲透,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小說。攝影師 林盟山作家,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張鐵志作者是個記者、攝影家、自願者、作家、導演、教師這是個影像與思想先行的書,故事中的影像一如他自己說的,是對土地、對故鄉的哀歌,透過影像滲透出來的憂傷。如果說是導演說了一個故事,還不如說導演展示了一幅風景,一種用地、水、火、風為元素描繪的鄉愁,既是電影也是小說;既是導演的拍片歷程,也是導演的文學修煉歷程。影像與內容,因作者的企圖變得異常宏大,在此前提下,順利借用宗教元素,讓土地上的人長出魔幻寫實的色彩,作者用影像對觀者提出挑戰,但同時卻用小說與閱讀經驗來提醒我們的貧乏與不足。──攝影師 林盟山柴春芽帶我們走入一個色彩詭異的陌生邊境,他以小說的語言、電影的構圖,編織著歷史、歷史、哲思、想像,和個人的生命記憶,是一場場魔幻的虛構,也是最真實的中國紀實。──作家,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張鐵志
    作者介紹
    柴春芽 1975年出生於甘肅隴西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999年畢業於西北師大政法系;曾在蘭州和西安的平面媒體任深度報導的文字記者,後在廣州任副刊編輯和圖片編輯;2002年進入《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先後擔任《南方都市報》攝影記者和《南方周末》駐京攝影師。2005年,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一個高山牧場義務執教,執教期間完成大型紀實攝影《戈麥高地上的康巴人》;曾經多次深入中國藏區並到尼泊爾和印度流亡藏人社區考察,作品有《西藏流浪記》、《西藏紅羊皮書》、《祖母阿依瑪第七伏藏書》(聯合文學出版)。2010年受邀成為大陸首批赴臺常駐作家之一。2012年導演了《我故鄉的四種死亡方式》劇情長片( 此片獲第九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處女作獎、第三十二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評審團特別提名獎和第二屆Hamilton/ELLE MEN幕後英雄盛典最具突破精神貢獻獎,入圍第四十八屆臺北金馬影展、第四十一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第五十六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和第八屆巴黎「中國獨立影像展」);2013年,簡體版同名影像文本出版。預計出版長篇小說《我們都是水的女兒》、電影小說《蜂王的夏天》,和非虛構作品《西藏的憂傷》(圖文集)。
    名人/編輯推薦
    攝影師 林盟山  作家,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張鐵志  作者是個記者、攝影家、自願者、作家、導演、教師  這是個影像與思想先行的書,故事中的影像一如他自己說的,是對土地、對故鄉的哀歌,透過影像滲透出來的憂傷。如果說是導演說了一個故事,還不如說導演展示了一幅風景,一種用地、水、火、風為元素描繪的鄉愁,既是電影也是小說;既是導演的拍片歷程,也是導演的文學修煉歷程。  影像與內容,因作者的企圖變得異常宏大,在此前提下,順利借用宗教元素,讓土地上的人長出魔幻寫實的色彩,作者用影像對觀者提出挑戰,但同時卻用小說與閱讀經驗來提醒我們的貧乏與不足。──攝影師 林盟山  柴春芽帶我們走入一個色彩詭異的陌生邊境,他以小說的語言、電影的構圖,編織著歷史、歷史、哲思、想像,和個人的生命記憶,是一場場魔幻的虛構,也是最真實的中國紀實。──作家,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張鐵志
    目次
    I為了一種電影小說。東西方智力的鴻溝源自便於抽象思維的拼音文字與適合事物表象之感官描述的象形文字的發明。II在十月。小說是歐洲文明的產物。皮影和電影的區別。被解放軍剿殺在古堡裡的三民主義者是誰?III我要拍攝一部具有哀歌或輓歌性質的獨立電影。IV電影主人公尕桂為什麼選擇自殺?我初中的好朋友G被輪姦致死。尕桂在沉溺的瞬間凝視了現實與超現實的多維空間。V做一個行動主義者,而不是像怨婦一樣沉浸於苦難的傾訴。VI荒誕作為一種生存的境遇。中國的紅衛兵與法國「五月風暴」的少年。一位友人想要成就我的電影的夢想。VII被神靈附體的史天生在回憶。你相信一個神靈和鬼怪的世界與我們的這個世界從來都是並行不悖的嗎?VIII漢語世界充滿了被污染的言辭。史天生仍在講述記憶。記憶像火焰一樣。一九六O年代的大饑荒。IX宇宙的真相:因陀羅之網。X尋找熱卡亞。古堡上的鄉村詩人朗誦著具有警戒意味的詩歌。鄉村詩人和鄰家男孩。為了他那傷痕累累的自尊心。XI中國文學的野蠻狀態持續千年。我們從來不曾產生職業文化,我們只有發達的官僚文化。地方官員粗暴地阻止我拍攝電影。XII七面大立鏡中間盤腿坐著的史天生。在棺材裡生活了七年的憤世嫉俗者。XIII夭折的薩滿舞蹈。官方和民間始終橫亙著一條巨大的裂谷。XIV電影拍攝陷入停滯。想起阿蘭‧霍格里耶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警察毆打。我們不是感染,而是遺傳了極權主義的恐懼症。XV夢。在渾濁的激流中被淹沒的夢。關於鳥身獅頭怪物的夢,它預示了什麼。XVI死亡與地水火風。尕桂在回鄉路上遇見了熱卡亞。XVII尕桂的飾演者是個籃球運動員。臘梅。會發出貓頭鷹叫聲的瘋女人。我懷疑熱卡亞和臘梅患有夢遊症。XVIII時間之馬。我們人類跟鳥的聰明一樣愚蠢,所以我們習慣了在假象的天空中飛翔。XIX阿爸,你已經在棺材裡生活了七年了。XX被暴力摧殘的電影節。現代藝術致力於解放心靈,而古代藝術則被用於祭祀。你是否記得社火遊行。XXI為什麼一個憤世嫉俗者的死,竟與一隻駱駝的死有關。熱愛庫斯杜力卡的電影。太陽也會死嗎?XXII冬天的死寂映襯著尕桂的出走。我是如此熱愛馬木爾的音樂,因其尊貴的品質。XXIII各民族都在彈撥那古老的口弦。走進蘇幹爾湖的少女。消逝於水,消逝於永恆的水。XXIV高達越到後來,所用鏡頭越少,一個小時也就十個鏡頭。尤利西斯的凝視。三民主義者的鮮血滲入土地。以一種理想謀殺另一種理想。楊家巴巴的出場。羊販子與啞巴獵人。電影是表現潛意識的偉大語言。三個老人的獨白。見證:關於一九六零年的大饑荒。XXV蘇格拉底和耶穌之死給西方文明帶來了什麼?佛教使我一度陷入虛無主義。馬丁‧史柯西斯教我如何贖罪。懺悔不在教堂裡,而是在街頭。是否有一種類型電影叫做第三世界電影。XXVII楊家巴巴的皮影樹。啞巴獵人。永不虧欠與末日審判。XXVIII楊家巴巴扛著皮影樹漫遊。段青榮躺在坑裡吹嗩呐。三個皮影藝人決定唱最後一場戲,以紀念先他們而逝的朋友。三個皮影藝人消逝於火。XXIX長著四隻眼睛的女人。飛碟。靈界所見與中陰研究。一隻看得見鬼魂的狗。漢文明杜絕了對形而上世界的追問。精神生活的荒蕪。XXX四眼子婆娘是怎樣凝視靈界的?尊重但又不得不警惕原始信仰。金基德為什麼恨這個世界。XXXI為了打破線性思維的窠臼。人是萬物的尺度。XXXII姊妹訣別。憔悴難對滿眼秋。好一場蒼茫大雪呀!XXXIII四眼子婆娘消逝於風。風仍舊隨著意思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