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法律人的故事﹝軟精﹞
    出版社:元照
    出版日期:2011-10-31
    ISBN:9789868244467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法律總論

    優惠價:95折,523

    定價:  $5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20 元
    特價:90折!378
     
    定價:360 元
    特價:90折!324
     
    定價:480 元
    特價:95折!456
     
    定價:600 元
    特價:90折!540
     
    定價:420 元
    特價:95折!399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係就十幾位台灣法學會歷任理事長或重要成員所為訪談之記錄。這些受訪者涵蓋了不同世代的法律人,其中又以法學者、律師居多。透過他們的經驗,除了可看到台灣社會的變遷過程外,也有助於瞭解當今台灣法社會的形塑過程。讀者因此能夠經由他們的故事,而更加理解台灣、理解身為法律人的使命。或許可以這麼說,這是一本未以「法律倫理」為書名的法律倫理學參考書籍。同時亦期待藉由這些戰後台灣法律人之心路歷程的忠實呈現,拉近原屬舶來品的現代法治和司法與一般人民的距離。
    作者介紹
    王泰升【現職】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中研院台史所法律所合聘研究員、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兼任教授【經歷】行政院國科會法律學門召集人(2007-2009)台灣大學優良導師獎(2009)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所長兼法律學院副院長(2006-2009)哈佛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早稻田大學、新加坡大學、東京大學等校訪問學者(2001、2005、2006、2007、2010)教育部學術獎,人文及社會科學類(2005)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傑出文獻研究獎(2002)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次,2001、2010)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2000)執業律師(1986-1989,1993)【學歷】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Ph.D., 1992)、法學碩士(1990)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碩士(1988)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士(1982)【著作】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2010)Legal Education in Asia(合著, 2010)臺灣檢察史(2008)二十世紀台北律師公會會史(合著,2005)台灣法的世紀變革(2005)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2002)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2002)台灣法律史概論(2001;三版,2009)Legal Refor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2000)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1999)台灣法律史的建立(1997;二版,2006)Asian Legal Systems: Law, Society and Pluralism in East Asia(合著, 1997)從所有與經營分離論公開發行公司法制(1989)【相關文獻】瀏覽作者在月旦法學知識庫更多的期刊、教學資源‧‧‧等訪問:曾文亮【現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學歷】台大法律系法學博士【相關文獻】瀏覽作者在月旦法學知識庫更多的期刊、教學資源‧‧‧等
    序言本書所載的台灣法律人的故事,原先是為了撰寫台灣法學會四十年史而進行人物訪談,以讓文字史料所未記載的實際運作上考量或情況,亦能呈現於歷史回顧中。且在訪問對象上,擬涵蓋各個世代,故不僅納入資深者,還包含中生代,此一方面是因台灣法學會歷時40年、跨越幾個世代,另一方面也為了能展現台灣法律人的集體記憶。最終即決定以台灣法學會所有歷任理事長以及若干重要成員,作為受訪者。據此基準而定的受訪者竟無女性,實感遺憾,但這也是一項值得省思的事實。就從2010年1月21日進行第一位,亦即台灣法學會的創會總幹事姚嘉文先生的訪談開始,由我偕同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曾文亮博士主訪,並由幾位臺大法律學院專攻法律史的碩博士班學生,包括王志弘、羅其祥、林政佑、林至曜、陳慶鴻等,負責聯繫受訪者及做成訪談記錄,再經我與曾博士校正。歷任理事長中有人不習於受訪,有人謙辭出版訪稿,還有一位已過世,故在此共得17篇口述歷史紀錄,且為顯現世代間之變遷而依受訪者年齡排序。整個訪談的時間,係在2010年9月29日完成最後一位受訪者的訪談時結束。當上述訪談工作進行到一半時,工作團隊就期待將其作為單獨一本口述歷史來出版。為了理解受訪者的作為或想法,訪談總是從其成長歷程開始談起。在完成前面幾位受訪者的深度訪談後,即發現從他們成長所經歷的種種,可清晰地看到當時台灣社會的實況及其後的變遷,而他們個人的言與行,又經常是引領台灣的關鍵力量,乃至於形塑了當今台灣的法社會。尤其是這些受訪者恰好是以法學者、律師居多,按之前所參與之由司法院出版、共計五輯的《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主要是以曾任大法官、法官、或包括檢察官在內廣義的司法官作為受訪對象,故若能填補其所欠缺之身為法學者或律師者,即可拼湊成較為完整的台灣法律人圖像。口述歷史的學術行規就是「尊重受訪者的意願及意思」,以忠實呈現受訪者意見為準則,甚至同一本書中,受訪者對同一事若有不同的見解也無妨。本書於附錄中載有兩份訪問大綱範例,或可讓讀者進一步了解訪談的軸線。不過就訪談記錄,有時是以針對「事」而非「人」的方式,重新整理成一段話,或就訪談內容做前後的挪移,並均請受訪者再次確認其意思。有時受訪者於訪談結束後另為若干補充,或更正受訪時記憶不清晰之處。又,訪談稿中增添了一些註釋,期使非法律界或非法學專攻者了解其中的特定人物或專有名詞,且邀請史學出身之台灣法律史研究新銳、臺大歷史所的吳俊瑩博士生,幫忙潤飾文字及補充註釋。再由專研台灣法律史、擔任台灣法學會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劉恆妏教授,負責出版事宜。總之,本書的宗旨在於平實地講一些故事,並見證歷史的變遷。若有揭示過去的不義之事,目的也是在避免未來的再犯錯誤。本書所載的這些故事,絕非僅僅是幾個人的生命經歷爾,其總是具體而微地顯現出台灣法律人在某個特定時代的辛酸甚或血淚。今之社會大眾,特別是新生代的法律人,當能透過他們的故事而更加理解台灣、理解身為法律人的使命。這是一本未以「法律倫理」為書名的法律倫理學參考書籍。本書亦期盼,藉由向各界展示戰後台灣法律人心路歷程的方式,拉近「法治」、「司法」與一般人民的距離。最後,基於台灣法學會現任理事長的身分,一定要表達對於捐款者衷心的感謝。本書係作為台灣法學會創會四十週年紀念出版品之一,由於非一般例行性出版,所需另外增加的經費甚鉅,唯賴眾多捐款者的鼎力相助,至為感恩。作為本訪談計畫的籌劃人及執行者,我也須感謝如前所述這群工作夥伴的辛勞與付出,以及台灣法學會第40屆顧立雄理事長與所有理監事們的信任與支持。王泰升2011年5月31日
    目次
    蔡墩銘教授訪談記錄/7林文雄教授訪談記錄/27李鴻禧教授訪談記錄/49王澤鑑教授訪談記錄/95姚嘉文先生訪談記錄/107王仁宏教授訪談記錄/139陳傳岳律師訪談記錄/173王世榕教授訪談紀錄/191黃宗樂教授訪談記錄/219廖健男律師訪談記錄/257古嘉諄律師訪談記錄/287洪貴叁律師訪談記錄/325許志雄教授訪談記錄/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