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本書適合對社會心理學或人際關係有高度興趣,或者希望從生活經驗裡汲取知識的讀者。作者Elliot Aronson為美國的知名心理學家,也是唯一榮獲美國心理學會(APA)傑出研究、傑出教學和傑出寫作三項榮譽的得獎人,其抱持知識份子的社會關懷,運用符合科學原理的研究方法,達成改善世界的理想。 本書以詳盡的篇幅說明實驗設計的原理,幫助讀者融入情境,體驗研究參與者的遭遇,同時思考何謂合理的研究發現。另外,本書以當代社會的諸多現況為實例,如電視節目宣揚的暴力和偏見內容、政治人物的行銷方式,以及促進健康的行為等,深入淺出地說明社會心理學理論。本書譯者在部份章節加入符合臺灣本土現況的實例,以期幫助讀者理解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精髓,又能呼應自身周遭的親身經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危芷芬 學歷 東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兼任講師暨學科委員
目次
第一章 何謂「社會心理學」? ◎ 定義◎ 舉止瘋狂者未必是瘋子第二章 從眾◎ 從眾的定義◎ 增加或減少從眾行為的因素◎ 歸屬感 VS.取得訊息◎ 對社會影響的反應◎ 順從的形式之一:服從◎ 因從眾而袖手旁觀的人◎ 有關實驗倫理的註解第三章 群眾溝通、宣傳和說服◎ 媒體感染力◎ 政治人物藝人化◎ 媒體訴求的有效性◎ 兩種主要說服途徑◎ 溝通來源◎ 溝通性質◎ 聽眾特徵◎ 理論是否適用於現實生活?第四章 社會認知◎ 我們如何理解世界?◎ 情境脈絡對於社會判斷的影響◎ 判斷捷徑◎ 分類與社會刻板印象◎ 建構式預測與重建記憶◎ 自傳式記憶◎ 人類認知有多麼保守?◎ 態度和信念如何引導行為?◎ 社會解釋的三種偏差第五章 自我辯護◎ 降低失調與理性行為◎ 決策所帶來的失調◎ 歷史上的重大決策◎ 不可回復性的影響◎ 不當辯護的心理歷程◎ 為努力而辯護◎ 為暴行而辯護◎ 必然性的心理歷程◎ 對自尊的影響◎ 不適或自我知覺?◎ 失調的生理和動機效應◎ 失調理論的實務應用◎ 認知失調與文化◎「人們」無法只靠認知協調第六章 攻擊◎ 攻擊的定義◎ 攻擊是否出於本能?◎ 攻擊對我們有何益處?◎ 攻擊的成因◎ 減少暴力第七章 偏見◎ 何謂偏見?◎ 刻板印象與偏見◎ 偏見的成因◎ 降低偏見◎ 相互依賴:可能的解決方案第八章 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 稱讚與恩惠的效果◎ 個人特質◎ 相似性與吸引◎ 喜歡、被人喜歡與自尊◎ 自尊的得與失◎ 愛與親密◎ 親密、真誠與溝通◎ 有效溝通的特徵附錄 科學的社會心理學:科學的研究方法◎ 何謂科學法?◎ 從推測到實驗◎ 隨機分派的重要性◎ 社會心理學實驗的挑戰◎ 倫理問題◎ 萬一研究成果被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