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西洋文學 
     
    血色十字架
    編/著者: 彼得.譚波
    出版日期:2012-05-31
    ISBN:9789866319426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大洋洲各國文學

    優惠價:85折,298

    定價:  $3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320 元
    特價:90折!28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染血的劇院裡,令人顫慄的罪惡正在上演無法阻擋的命運輪迴 ,正悄悄通往地獄的盡頭…… 空蕩蕩的舞台上,布景是一片溫柔的田園風光。此時鋼索?然捲動,緩緩降下的,竟是一具全裸腫脹、慘遭凌虐的屍體,位置正好襯著山丘上矗立的十字架,雙腿一條條血溪已經乾涸……這是一幅佈局完美令人寒顫沁骨的受難圖!寧靜的濱海小城發生了一起震驚各界的案件。備受敬重的大慈善家在家裡遭到殘酷襲擊,整間大宅卻僅有一支名錶不翼而飛。儘管沒有直接證據,所有人卻都將罪名扣在三個原住民青少年身上……硬漢警探凱辛辦案能力過人,多年前,因執行公務時釀成同事喪命而自己也從鬼門關走一回的悲劇,讓他從墨爾本重案組調派回故鄉的小警局服務,每晚靠著酒精、止痛藥與重創的身心拉扯。如此自我放逐的平靜孤獨生活,卻因鎮上的一起兇殺案再度讓他深陷權力與人性交鋒的險境。慈善家之死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祕密?接二連三的慘劇又牽引出如何驚世駭俗的內幕?凱辛的鍥而不捨讓自己置身於極致的險惡,命運的輪迴也將迫使他與陰魂不散的罪咎再度正面對決!當所有的線索陷入膠著之際,直覺,引導他一步一步逼近真相!
    作者介紹
    彼得‧譚波(Peter Temple)澳洲犯罪小說家,過去為資深跨國新聞記者和編輯,目前著有九部犯罪推理小說,作品在超過二十個國家翻譯出版,已獲得五次澳洲犯罪小說最大獎奈德.凱利獎 (Ned Kelly award)。2007年譚波以《血色十字架》震撼國際,摘下全球最具聲望的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並在2010年以《真相》超越類型藩籬,獲頒澳洲最高文學榮譽邁爾斯‧富蘭克林文學獎(Miles Franklin Literary Award),是第一部獲得此獎肯定的犯罪小說。著名犯罪小說家約翰‧哈威在《衛報》將譚波選為個人最喜愛的在世犯罪小說家。他形容譚波的作品不只是在說故事,還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精準揭露了政治、警察與媒體之間複雜的牽扯。大師甚至拜服地說:「他的書是我自己花了二十年一直嘗試想寫的那種,而且還寫得比我好,這個渾蛋。」當2010年譚波再次以《真相》提名奈德.凱利獎時,他決定退出競賽讓賢給年輕作家,可見其在澳洲犯罪小說界的地位。譚波目前居住於澳洲維多利亞區。譯者簡介麥慧芬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作包括《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狗史》、《暗星薩筏旅》等二十多本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文1 碎裂的豈止是海岸? 文/杜鵑窩人(資深推理迷)有時候在看現代歐美各國的犯罪小說作品,我都會一再提醒自己,這不是以前單純的偵探推理小說了。因為我們這些由黃金古典時期的偵探小說入門的讀者,從來不太知道、也不會太在意名偵探福爾摩斯的人生歷程,他是怎樣成長或者以何維生的?而布朗神父又是為何遁入空門的?我們往往只是在享受一個又一個構思巧妙的謎團和故事,讀者本身不用去想太多,只要專注於解謎即可。怪不得二次大戰的德國元帥倫德斯特在戰時以閱讀偵探小說為休閒活動,以備需要時做出重大的決定。因此以前的偵探小說真的是很單純,不論主角或讀者都一樣。後來,美國冷硬派的偵探作品開始出現,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偵探有著那灰暗的一面,發覺偵探也有許多苦惱,甚至窮途潦倒,也會為錢所迫,但卻不會出賣自己;這樣的作品甚至常會有深厚的人生哲理,頗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雷蒙.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這本書,在我人生涉世未深時和有了歷練之後,讀起來真的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感覺。在讀者眼中,這些名偵探開始由神變成人,簡單說來是有了人味,但是,那些私家偵探的世界和我們一般讀者之間,依然有著不小的距離。後來推理小說中「警察程序」(police procedural)小說的先驅《八十七分局》的出現,讓我們終於真正看到了執法者如警察、聯邦探員和檢察官的另一面。讀者會確實感覺到他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會快樂和痛苦,最重要的,也會被排擠沒人要和因公殉職(死的當然是配角)!而主角的警察人員也一定有一些個人或家庭(被老婆或女友開除、親子關係不佳等等)問題。其實也不難理解,近乎工作狂的主角警察又怎麼會有健全的人生和美滿的家庭呢?所以穿插那些個人和家庭因素的描寫更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畢竟成功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嗎?這樣的情節和故事的鋪陳,從英格蘭的查理.芮尼克、瑞典的韋蘭德、挪威的哈利.霍勒和蘇格蘭的約翰.雷博思等等都是最近台灣推理書市可以看到的警察名偵探們常常會碰到的情形,並且在書中都各自呈現了他們國家裡種種的社會與人文衝突。如今澳洲的喬瑟夫.凱辛也帶著澳洲當地的社會文化衝突來到了台灣讀者的面前。彼得‧譚波的二○○七年金匕首得獎作《血色十字架》,讓我們看到了與前述歐洲警察程序小說不一樣的文化面貌,內容之中有著似曾相識卻又不同的辦案刑式,而且種族偏見不僅是在居住區域甚至已經深入到執法者的層級,因此當司法這個公權力面都有偏見的時候,冤、假、錯案就在所難免了!而一旦又把過去極需保密且已經掩蓋的罪案牽扯進來,那除了複雜難解,更是沒有大掃除就無話可說。對於澳洲,我們以前讀書就知道了「白澳政策」,但是除了當地已經有的原住民再加上如今新移民文化的移入,那是社會需要好幾世代才可以緩解再融合的課題。本書英文書名為「碎裂的海岸」(The Broken Shore),而人性的自私貪婪和急功近利,破壞的不只是自然的地形地貌,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互信和善良。在人、時、地各方面形成的衝突中,碎裂的又豈止是海岸而已?推薦文2賭一抹記憶的顏色文/余小芳(撰文者為推理文學愛好者)望著成排的書櫃,寧靜感油然而生。有時會想,一本書翻閱過程、甫閱讀完、閱讀一陣子、幾年後直至幾十年後,它在個人心中留存的印象有著什麼樣的變化。初始也許能背出重要角色的親朋好友之名,亦對於劇情流向記憶猶新且喜不自勝地四處分享,然而隨著時間的日漸逝去,存在腦海內的想像正如同一片乳白潔淨的牆壁轉為泛黃、斑駁,即便當時再絢爛、再美好,也許只記得主角一人、故事所呈現的整體氛圍,倒是連那時感動之處也不復記憶。心中所記、腦中所憶,似乎僅是如此罷了。有些書的內容一輩子可能就這麼一次機會撞見,但一些梗概卻可能在關鍵字被挑起時又彈跳而出。是否會在多年以後,凝視海灘想起凱辛腳拇指的軟肉被魚鉤刺入的景象;抑或是經過一幢幢飯店憶起凱辛童年跟隨母親的腳步;或者是在街道上,不經意遇見有如歪斜十字架背影的男人;還是在情緒苦悶之時,也想躲避至避風港般的故鄉小城?凱辛是名重案組的資深警察,於歷劫歸來後,被調回鄉間的濱海城市,管理著一間小小的警局,其恬適、安靜程度形同放假。相較於基礎的背景安排,凱辛自身夾帶的情緒和飄散出的氣息卻與此大相逕庭,他和兩隻忠心耿耿的狗兒共同越過大片的荒野,回到形似廢墟般的老屋,為求整理老磚造屋樓而購得了一批老紅磚,被譏諷為「又來了個凱辛家的瘋子」。修復老屋在尋常人看來不過是自暴自棄又多此一舉的行動,但行為是外顯的,投射至內在卻也反映凱辛潛在內心欲重建破損且被自身放逐的自己。失意的、歉疚的、孤寂的味道環伺著凱辛,猶如鋸齒入木般強烈。然而鄉村老城克羅馬提突然其來的一樁富翁被襲擊的案件卻讓這座宛若平靜無波的地方大展波瀾。為了奪得一只名錶,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嗎?疑點重重的案件,嫌疑犯為三名來自原住民區的青少年,而與其說是他們有罪,不如說那是符合眾人期望,有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指定對象。照看著如此的都邑,毋寧說是生病了吧,而老翁的事件也不過是開端而已。看似靜默和諧的社會,隱含著權力鬥爭、種族紛爭、警界腐敗等問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面對挫敗,硬漢終究只是個平凡人,他沒有古典時代偵探的意氣風發,也沒有靈光乍現即能破案的主角威能,更沒有悠然高貴的社會地位。苟活在被文明侵襲的鄉下,偷生於環繞正義與犯罪之地,背負著自身罪衍的十字架,他聞見的是滿目瘡痍、物換星移的景貌;我們僅是一次性的窺探他的人生,那也只是他一次生命經歷的過程,而他卻經由讀者的反覆翻閱,一再地重生和經歷苦痛,使得疼痛和寂然一再重演。活在時代的滾輪裡,白衣蒼狗多翻覆,滄海桑田幾變更,歷盡滄桑的重案組警探,凱辛不會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人。他秉持著鍥而不捨的精神追緝案件,明明憤世嫉俗、悲天憫人,卻顯得與人無患,與世無爭;作者彼得.譚波不愧是首屈一指的推理犯罪類型文學作家,他以冷冽且嘲諷的語氣、溫順而精簡之詞句,帶出警、政與媒體間的糾纏牽連,掘發真相的同時,亦讓人性的懦弱與腐朽澄澈透白。由裡到外堅不可摧的硬漢傳統被後世作家繼承以後,不僅只是將凡人偵探置入混濁黑暗的環境之中,也不一定給予他伶牙俐嘴的才幹,以及由於出言不遜而總是被揍而不死的九命怪貓身軀;往後我們所看見的,往往只是創傷而內斂的硬漢形象,質樸守正,不屈不撓。凱辛不需要多做佯裝,於工作、於愛情、於家庭之間,似乎皆是挫敗者的角色,沒有值得誇耀的事蹟,沒有與之相稱的榮耀、驕傲,曾受重傷的主角會再度頹然傾倒,還是昂然挺立且傲視著腐壞的世界?無處不在的清冷、無所不侵的蕭索,在書頁翻閱間滾燙,在人名流逝後顯現。我們自《血色十字架》窺伺澳洲社會的冷色,多歷年世後,刻印於心田的會是怎樣的顏色?午後的陽光斜射入書房,幻想著一座老磚造屋樓,伴隨著屋外幾聲狗吠,卻好似有著寂寞冷清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