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教科專業 > 政治 > 政治學總論 
     
    過去與未來之間:政治思考的八場習練
    編/著者: 漢娜.鄂蘭
    出版社:商周(城邦)
    出版日期:2021-05-01
    ISBN:9789865482800
    參考分類(CAT):政治學總論
    參考分類(CIP): 政治學總論

    優惠價:85折,468

    定價:  $5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80 元
    特價:90折!432
     
    定價:480 元
    特價:90折!432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360 元
    特價:90折!324
     
    定價:220 元
    特價:90折!19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如果《人的條件》告訴我們如何以行動愛這個世界,
    《過去與未來之間》便是指引我們如何以思考去守護它

    ★漢娜・鄂蘭自認「寫過最好的一本書」
    ★簡體中文被消失之作
    ★繁體中文首次出版,華文世界最完整譯本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葉浩、臺師大國文系教授 劉滄龍──專文推薦



    《過去與未來之間》被鄂蘭視為她最好的一部作品,這本政治思想文集成書於《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等鉅著之後,包含了八篇睿見迭出的文章,呈現出她對不同領域與主題的廣博思考,包括自由、權威、傳統、歷史、政治、文化,以及太空科技的發展。

    儘管主題各異,這些文章都流貫著同一種精神。鄂蘭意圖告訴生活在現代世界的你我:過去曾指引人們、賦予我們力量的思想與文化傳統已經中斷,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歷史河床尋覓這些思想的遺產,並不斷思考當下的現實事件,從中找出未來方向的路標。「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一方面固然是當前的道德與政治困境,卻也是真理向我們閃現的時刻。

    鄂蘭認為「所有思想都是來自生活經驗」,本書是她自己的思想實驗,也是她召喚所有讀者一同進行思考習練(exercise)的邀請。儘管寫作於五十年前,但對於深刻影響當代的「後真相」、「人類世」等主題,鄂蘭早已提出了預言性的敏銳洞見。今日的我們,依然可以從她獨一無二的思考中舉步,朝向有著無限可能的遠方。
    作者介紹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了海因里希・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引起巨大反響。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後整理出版為《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年出版《過去與未來之間》,並於1968年再度增訂,記錄了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前後的思考歷程。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相關著作:《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李雨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當代歐陸哲學、先秦思想,目前致力於研究漢娜・鄂蘭及其當代政治意義。
    負責範圍——英文版導言、前言、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並統校全書
    李威撰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畢業,主修政治思想,曾任新聞編譯、記者。
    負責範圍——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黃雯君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曾專職紀錄片工作室英文採訪、字幕翻譯。認為譯者工作不僅在於知識傳達,更在於捕捉原文在另一個語言中的樣貌,以不同語言重新構築同一意義與意象的理解空間。
    負責範圍——第一章、第二章
    (由梁燕樵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