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真實案例:你要像怪物般活著,還是像正常人死去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2-02-23
    ISBN:9789865480677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優惠價:85折,323

    定價:  $38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要逃離絕望,不要殺了你自己,要殺了你的自我。」
    不跟上這個世界錯了嗎?
    有病沒病,由誰定義?

      一場精神科醫師與病人的貓抓老鼠遊戲,
      讓正常與失常的界線逐漸失守……

    ■ 有時候你就是必須看著自己,一點一點地崩潰
      2019年年底,本書作者收到了一份匿名包裹,
      裡頭裝有五本神祕筆記本。
      內容記述著筆記主人偶然讀到活躍於六○年代的
      精神科醫師布雷斯維特的著作《反治療》(Untherapy)。
      這些故事精采迷人,直到倒數第二章〈桃樂絲〉時,
      她清楚知道寫的就是已死去的姊姊,
      並深信是布雷斯維特親手將姊姊推向自殺。

      為了摸索真相,她取了假名羅貝卡,並到布雷斯維特那裡做心理諮商;
      但她和自己捏造的人物時而融合、時而分裂,
      布雷斯維特開始懷疑她根本不是羅貝卡,
      而她或許也漸漸不清楚自己是誰……

    ■ 我就這樣旁觀著你,因為我是你心底的怪物
    「你的自我和現在的你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存在體。
    問題是少做一點你自己,還有做個不同的自己。」布雷斯維特說。
    「但如果我變成另一個自己,我就不會是我了。我會是別人。」我回答。

    從前言到後記,作者描述了一個如水氣般氤氳的迷離世界。
      這個故事虛虛實實,似真似假,不限於羅貝卡和布雷斯維特之間,
      甚至延伸到真實生活中,作者與筆記主人,以及我們每個讀者之間。
      如同書中圍繞的主題:哪個「我」才是真實的自己?
      或許應該問,用另一種面貌過生活就是精神有病嗎?

    諷刺的是,為了融入群體,社會教育我們要無時無刻戴上面具,
      而這時的「偽裝」,難道不是其中一個自我嗎?
    誰能定義哪個面貌為真?哪個是假呢?
    《寂寞拍賣師》裡曾說:「每個贗品都有它真實的部分。」
      何以「偽裝」就要被抨擊與屏棄?

    從羅貝卡與布雷斯維特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六○年代反精神病學的思潮,
      以及「瘋狂」與「正常」相繼傾頹又互相依存的奇異魅力。

      ■ 直面你內心即將崩壞的部分,透視孤獨與自我的心理小說
      「聽到不用每次都『做自己』沒有關係,
      成為自己的替身不是問題,我鬆了口氣。」
      
    現代精神醫學試著從精神科學的角度尋求人性的解答;
    但精神科學仍有未知的領域。
      這幾年,「做自己」成為顯學,彷彿沒有「做自己」
      人生就是受限的,是失敗的。
    但「做自己」的人,真的能確定那個自己就是真實的自我嗎?
      在名為「做自己」的潮流裡,是否隱含著一股壓力?

    「追求做自己是種盲目的崇拜。我們應反過來把世界當成一個舞台,
      隨心所欲地演出任一版本的自我。」

     想獲得完整的自我,必須經歷過失去。
      但,到頭來,或許我們從未擁有過……
    作者介紹
    格雷姆.麥克雷.伯內特(Graeme Macrae Burnet)
    蘇格蘭最耀眼的文學天才。在基爾馬諾克土生土長,並於布拉格、波爾多、波多和倫敦擔任英語教師多年。返回格拉斯哥後,又替各家獨立電視公司工作八年。擁有聖安德魯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文學碩士學位,以及格拉斯哥大學英語文學學士學位。
      本書為他的第四本小說,出版前於版權經紀圈頗受好評,榮登《衛報》(The Guardian)年度期待出版書單,出版後即獲選《書商》(The Bookseller)編輯精選書,而他也以第二本小說《他的血腥計畫》(His Bloody Project)入圍曼布克文學獎決選。文章散見《衛報》、《觀察家報》(The Observer)、《世界報》(Le Monde)。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所畢,曾任國際通訊社編譯。譯作甚豐,包括《改變人心、贏得支持的奇蹟說服力》、《天使遺留的筆記》、《為了與你相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