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縣市采風
     
    【誰來基隆系列】(5)從唐山吃到基隆
    編/著者: 蔡沛鈴 謝璧卉
    出版社:基隆市文化局
    出版日期:2020-10-01
    ISBN:9789865417123
    參考分類(CAT):縣市采風
    參考分類(CIP): 

    優惠價:9折,315

    定價:  $3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80 元
    特價:79折!300
     
    定價:325 元
    特價:90折!293
     
    定價:180 元
    特價:90折!162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700 元
    特價:79折!553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從唐山吃到基隆》導讀/蔡沛鈴
    本書是一本以食物為媒介,介紹漢人遷居基隆歷史的繪本。

    他鄉變故鄉
    漢人移居臺灣的過程中,為了在新環境中求生存、在異族群之間爭取最大利益,這些依原鄉地域、語言、文化而劃分的族群,會在內部產生緊密度更甚於原鄉的連結。
    漳州與泉州是基隆最大的漢族群。雍正年間,漳州人越過八里坌,沿著北海岸進入基隆,佔據環港區域;乾隆年間,泉州人沿基隆河上溯,散居基隆河谷。兩大族群在勢力交界處相互爭搶,大小械鬥不斷,最後以獅球嶺為界,以北的基隆港水系屬漳州,以南的基隆河水系屬泉州。
    漳、泉之外的漢族群在基隆是絕對少數,不像漳、泉形成兩強之勢,這些族群各自發展出相異其趣的生存策略。都說「福州過臺灣,身揹三支刀──剪刀、菜刀、剃頭刀」,這說明了福州族群多以技藝為生,而免於涉入地盤之爭。

    日治時期,基隆港完成初步現代化,運輸模式改變,進而產生新的勞力需求,溫州人在此時移居基隆,在現今中山二路西八碼頭對面的半山腰上建立一個單一且集中的聚落──溫州寮。
    同樣的,隨著國民政府遷臺,基隆開始出現的眷村也是集中聚落;和其他漢族群不同的是,眷村的組成是以軍種畫分。眷村裡的人來自大江南北,口操南腔北調,在基隆這個以漳、泉為主的環境中,自成一方天地。
    戰後,兩岸鐵幕相隔,但仍有少數漢人因為各種機緣來到基隆,因為人數少、時間晚,只能散落在漳、泉形成的社會結構中夾縫求生。
    客家人渡海來臺的時間不晚於閩語族群,但基隆的客家人多是民國五十年代起從竹、苗來的二次移民。根據客委會的調查,客家族群約佔基隆人口一成四,僅次於漳、泉,但是因其在「福佬」社會裡大隱於市的生存策略,使得基隆幾乎感受不到客家族群的存在。因為大隱於市,客家族群散居基隆各地,八堵火車站旁已消失的八中社區,成為基隆客家族群集中聚落的絕響。雖然基隆的客家族群不群居,但他們卻將移民社會裡特有的族群團結展現在生計奮鬥上,透過鄉親的職業介紹,基隆的港務局、鐵路局、中船公司都有客家族群的身影;透過師徒制開枝散葉,基隆「永」字輩店招的西藥房和「東」字輩的中藥房都是客家族群的天下。
    這是基隆漢人主要的移民時序與脈絡,但宏觀的集體歷史是由微觀的個體記憶所建構,這樣的時序與脈絡有其代表性,卻不是漢人移民基隆的全部樣態。在將近四百年的時間長流裡,每一個來到基隆、停駐基隆的移民都有一段故事,一段他鄉變故鄉的故事。

    舌尖上的族群共榮、共融
    《從唐山吃到基隆》是以漢人為主題,相對於非漢人,「漢人」是一個單一概念,事實上在這個概念之下的是許多不同的族群。我們這座島嶼上的兩千三百萬人,除了漢人之外,還有更多不同的族群,眾多族群形成一個臺灣共同體。做為共同體並不是要消弭多元間的差異,歸趨一元,而是在一個共同體之下,各族群保有其主體性,在深化自己族群文化的同時,也理解、欣賞其他族群的文化,使得異族群文化間產生涵化、激盪、創新的可能,展現共同體內的多元價值。

    共同體就好比一場盛宴,盛宴裡紛陳的菜餚就是眾多的族群。各色菜餚必須各顯其味之外,菜餚之間還要能相互搭配、相互張顯,才能成其盛宴。

    多元族群的共同體並不是不可企及的空中樓閣,文化也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術文章,常民飲食就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在一個族群內部,飲食是最直接的文化傳承;在異族群之間,飲食是也是最鮮明的文化櫥窗。走一趟基隆廟口,我們吃得到福州紅糟鰻、漳州雞卷、泉州豆簽羮、外省酒釀、原住民烤山豬肉、越南河粉等等,多元族群的文化早已在我們的舌尖綻放、融合,我們只是不自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