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開啓javascript,方便系統運作!謝謝!
重要訊息:慎防詐騙電話,絕無簽單錯誤造成重複扣款或重複出貨,請您千萬不要操作ATM提款機。
註冊
帳號
密碼
f
忘記密碼
客服中心
購物車
全部
書名
作者姓名
ISBN
出版社名稱
熱門搜尋
165防詐騙
蝦皮
法官學院 / 裁判實務教材
中華藥典第9版85折
《苔蘚兄妹》筆記本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圖書分類
五南本版
公職考試
教科專業
政府出版
暢銷精選
文具
休閒
課程
美食
美妝
精品
服飾包包
3C
餐廚具
家居
婦幼
辭書、總類
中文辭書
西文辭書
日韓文辭書
專業辭書
圖書館學
教育
通論
教育與學校行政
教育心理、測驗與統計
課程與教學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各級各類教育
班級經營
心理、諮商與輔導
通論
認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工商心理學
諮商基礎
諮商運用
法律
工具書
總論
憲法
行政法
民事法
刑事法
商事法
國際法
犯罪防制
學科概要系列
學術專著
實務叢書
政治、公共行政
政治理論
比較政府與政治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
工具書
學術專著
財經、商管
管理
財經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社會、傳播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工作
社會問題與福利
高齡學
新聞學
傳播學
廣播、電視、電影
廣告與公共關係
文化研究、禮俗
觀光、餐旅、休閒
觀光
餐旅
休閒
其他
語言、文學
通識
文學總論
中國文學
臺灣文學
世界文學
現代文學
兒童、青少年文學
語言
語言文字學
應用文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學術專著
悅讀中文
歷史、哲學、宗教
總論
中國史
世界史
中外地理
哲學研究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宗教研究
西洋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美學與藝術總論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影像藝術
創意設計
文創產業
理工
總論
理科類
電機資訊類
工科類
環境與土木
海洋科技
職場書
醫護暨生命科學
總論
生命科學
醫學
藥學
護理
食品營養
考用出版
教檢、教甄
諮商、輔導、社工
消防用書
司法考試
高普特考
初等、五等
導遊領隊
會計、記帳士
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
金融證照
乙、丙級技能檢定
留學必備用書
數學
書泉出版社
職場專門店
e商朝
兩性家庭
法律識讀
知識探索
養生保健
教育、通論
其他
台灣書房
閱讀台灣
納福系列
人文誌(台灣書房)
台灣誌記
游藝集
城市風景
台灣古籍大觀
時代人物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
白話經典系列
五南文庫
五南文庫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研究方法
圖解系列
圖解系列
學科概要
學科概要
世界名人傳
世界名人傳
博雅書屋
人文隨筆
人物誌
全球直擊
法律屋
搜查一課
社會意識
美學誌
會飲考
萬國誌
萬象考
歷史迴廊
博雅文庫
經銷書目
經銷書目
字辭典/總類
字辭典/總類
教育/心理
教育
心理/諮商
政治/法學
法律
政治
公共行政
國際關係
經貿/管理/會計
管理
經濟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社會休閒
社會
傳播
觀光
餐飲
休閒
國際禮儀/會展
文史哲
臺灣文學
中國文學
各國文學
語言/文字
史地
哲學
宗教
藝術設計
藝術
設計
創意美學
科學
自然科學
應用科學
醫療衛生
衛生行政
中醫
西醫
初等/地方五等
初等/地方五等
專技高普考
營養師
記帳士
導遊領隊
護士/護理師
不動產經紀人
地政士
消防設備師/設備士
會計師
社會工作師
專技高普考
特種考試
鐵路特考
公路監理站
民航特考
港務人員
司法特考
海巡特考
關務/報關人員特考
移民署
調查局
社會福利工作
專利商標審查
特種考試
捷運招考
國民營事業
中鋼/中龍鋼鐵
中油
台電
中華郵政
中華電信
台灣自來水
農會
農田水利會
銀行人員/銀行僱員
國/民營事業
警察特考
警察特考
警大/二技/警專
軍職特考
士官/軍校考試
預官 甄試
金融證照
金融證照
保險從業人員
證券商資格/分析師
期貨商資格/分析師
信託業務人員
理財規劃人員
銀行內控人員
授信人員
債券人員
外匯人員
技能檢定
專技人員技能檢定
電腦檢定
美容/美髮檢定
中餐/烘焙/餐飲檢定
廣告/建築/設計檢定
勞工安全檢定
汽車/機械/電機檢定
電子檢定
技術士技能檢定
會計檢定
全民英檢
英檢/教師甄試
教師甄試/資格檢定
升學考試
研究所/二技
升大學
四技/二專
國中
國小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內政及國土
國家大事紀
國防軍事
深訪中研院
經濟金融
經濟金融
醫療/社福
醫療/社福
教育學習
教育學習
台灣旅遊
台灣好好玩
遨遊大自然
縣市采風
客家/原民文化
客家風情
原民文化
文化藝術
走訪博物館
文化藝術
法律/科技
法律司法
探索科技
公共工程/交通
公共工程/交通
期刊/影音
逗陣影音館
期刊
語言
英文
日文
各國語言
小說/文學
小說
台灣文學
西洋文學
中國文學
大眾文學
財經/企管/經濟
工商企管
財經
理財
統計
會計/審計
經濟
科學科普
數學
理工
科學
地理
歷史
自然科學
電腦
農林漁牧
動植物
社會人文
社會
人文
心理
教育
哲學
政治/法律/軍事
圖書資訊
新聞傳播
新聞傳播
健康醫療
健康
醫學
護理
宗教命理
宗教
命理
休閒生活
休閒
居家生活
美容
飲食烹飪
旅遊
台灣
中國大陸
日/韓
亞洲
紐/澳
歐洲
美洲
非洲
他國旅遊
藝術設計
技藝
建築
音樂
戲劇
藝術
攝影
繪畫/雕刻
兒童/漫畫
兒童讀本
漫畫
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文化藝術
思鄉懷國:海外臺灣人運動文獻選輯[軟精裝]
編/著者:
何義麟、許維德、藍適齊主編
出版社: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出版日期:
2022-12-01
ISBN:
9789865327729
參考分類(CAT):
文化藝術
參考分類(CIP):
臺灣
優惠價:
9
折,
540
元
定價:
$600
分享
f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第十屆雲林文化藝術獎/文學獎得...
定價:200 元
特價:
90
折!
180
元
界域之外—當代光影藝術創作展(...
定價:800 元
特價:
90
折!
720
元
2013年苗栗縣第16屆夢花文...
定價:300 元
特價:
90
折!
270
元
Gothic Crossing...
定價:550 元
特價:
90
折!
495
元
歷史軌跡-從熱蘭遮城到臺南府城
定價:390 元
特價:
90
折!
351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委託臺北教育大學執行臺灣民主運動海外文獻調查成果案調查成果選編而成。本書由學者何義麟、許維德、藍適齊蒐錄海外有關刊物、詩歌創作57篇,就海外討論臺灣前途與國際變化、世界人權運動宣言落實與臺灣人權運動發展史料、海內外有關政治改革與民主自由訴求跨境傳播等重點分類,撰寫文獻解題,考證並介紹作者生平。並由主編撰寫3篇導讀文,以便讀者理解文章產生時空脈絡、歷史意涵。全書搭配26張相關歷史圖像,並製作海外臺灣人發行報刊簡介一覽表,釐清海外臺灣人運動團體刊物特色,剖析其歷史定位,兼具史料指南性質。有關成果不僅是臺灣民主運動的一環,也可以是探討落實轉型正義的參考依據之一。
序
導 言
民主化的台灣,不論對國內或對國際社會,都應該要積極宣揚民主自由的價值,同時也要努力落實人權保障、建立公義社會之目標。回顧戰後台灣的歷史發展,為了更加完整地呈現民主運動的歷程,我們必須充分地展現相關文獻史料。近年來,政府文化部門積極推動建立國家文化記憶之工作,不僅協助學者進行民主運動史研究,同時也以專書呈現台灣民主化的艱辛歷程。民主運動的推進過程中,海外台灣人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是民主自由、人權保障的理念傳播者,不斷將其理念透過各種方式傳播回台灣,因而創造出遙相呼應的加乘效果。特別是在197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他們在海外積極展開政治犯救援、宣揚民主理念,更出錢出力壯大政治反對運動勢力,成為推動民主化運動中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本書選錄各類文獻並撰寫文獻解題,其目的就是要呈現這段海外台灣人運動的歷史。
本書原為「台灣民主運動海外文獻」彙整調查的研究成果,原計畫是針對海外台灣人活動中所成立的各種政治組織、同鄉會、教會等團體,以及國際人權組織的活動,進行全面性的調查,並蒐集各團體或個人所發表的文獻,包括各種社團組織刊物之發刊詞,爭辯台灣前途之論述,或人權運動之宣言,甚至擴及創作的劇本、小說、詩歌等作品。除了收錄這些歷史文獻之外,同時撰寫文獻解題,希望藉此補充國內民主運動等相關先行研究之不足。許多長期居留海外的台灣人,日夜思念故鄉母土,儘管懷抱著分歧的國家認同,但大家依然持續為爭取台灣的民主化而努力,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我們認為,必須將海外民主運動的文獻納入視野,民主化過程的歷史脈絡才得以全面釐清,如此才能更多元更完整地建構台灣民主運動之歷史圖像。收錄本書的文獻,大約僅有結案報告收錄文獻的半數,但是民主運動的歷史脈絡,大致已經完整地呈現出來。
一、文獻收集的範圍
討論台灣民主化的歷程,必須回顧1940年代政權更替至2000年以後政黨輪替的歷史發展,但為聚焦於民主與人權運動史,史料蒐集範圍限縮於1945 -1992年間的文獻。大致而言,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可以二二八事件後為起點,一直到1992年公布修正刑法第100條,取消「黑名單」返台禁令為止。這段期間海外各種有關台灣前途的論述、政治體制之改革要求、人權保障的公開呼籲等文獻,都在本計畫蒐錄範圍之內。
戰後,隨著環繞台灣的國際情勢變動,海外有志之士提出各種有關台灣前途的論述,甚至組成多種政治結社,他們的政治主張與活動,值得我們逐一加以檢視。例如,1948年2月28日在香港成立的「台灣再解放同盟」曾提出聯合國託管論,引起國民黨政府嚴密關切。另一方面,也有期望藉由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來解放台灣的呼聲,他們組織「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而後在不同時期,日本、美國的海外台灣人團體,明確提出獨立的主張;保釣運動與失去聯合國議席代表權前後,台灣前途之論爭更加激烈;還有,海外台灣人的政治犯救援與人權保障訴求等,也值得關注。當然,1977年中壢事件爆發以後,海外民主運動與國內黨外勢力有更密切的結合,每逢國內重大事件發生時,海外各種團體如何進行聲援,其相關文獻也是蒐集的重點之一。本書在計畫執行時首先將運用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台灣政治與社會發展海外史料資料庫」作初步檢索,再佐以「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與「台美史料中心」庋藏之資料,輔以計畫主持人之田野調查,全面蒐羅彙整各類史料並撰寫文獻解題。上述之重要文獻,大致包括以下幾項重點。
(一)、海外討論台灣前途與國際情勢變化之相關文獻:有關台灣前途問題論述,除了早期在日台灣人的言論值得注意以外,旅居美國的台灣人的獨立運動團體,早在1958年即發行Ilha Formosa雜誌。1960年,東京成立「台灣青年社」,並發行日文版的《台灣青年》月刊,1962年再發行英文Formosan Quarterly雜誌,而後改名為Independent Formosa,1966年11月20日《紐約時報》刊出〈台灣自救宣言〉,這些刊物的發刊詞與公開聲明,都深具代表性。而後,各種海外台灣人團體,都曾發行刊物,討論台灣前途問題。譬如,1969年留美學生發行的《望春風》,1973年舊金山灣區台灣協志會發行《蕃薯》,1975年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發行的《愛鄉》;1980年,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發行Newsletter;1985年,全美台灣同鄉會發行《台灣文化》,1989年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發行《聯誼通訊》等。各刊物之發刊詞,或是團體代表性人物之相關專文等,都是值得蒐集並深度解析的史料。再者,如1972年12月25日黃彰輝等人發表〈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宣言〉,1979年12月15日郭雨新、許信良、陳婉真等人發表〈台灣建國聯合陣線成立宣言〉等皆為深具時代意義的重要文獻。
(二)、世界人權宣言的落實與台灣人權運動發展之相關史料:海外台灣民主運動與世界人權落實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最初因冷戰的影響,未能充分落實。直到1961年「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縮寫A. I.)」於倫敦創立後,外籍人士始關注台灣政治犯救援問題。1969年,海外台灣人團體展開營救彭明敏行動,A.I.也將目光移向台灣政治犯。1972年,梅心怡(Lynn Miles)在日本創辦《浪人》。1975 年11月,《台灣政論》向讀者介紹A.I.。1975年底,《台灣政論》遭到停刊,美國「台灣婦女維護人權委員會」成立,不久擴大為「台灣人權協會」,又在全美各地設立分會。1977年,日本「台灣政治犯救援會」成立,美國眾議院首次召開台灣人權聽證會,而後國務院公布台灣人權調查報告。1978年,全國黨外人士助選團標舉「人權」作為共同政見,1984年,「台灣人權促進會」成立,海內外兩相呼應下,人權保障成為改革訴求之一。由此可知,台灣人權運動與民主運動緊密連結,相關文獻值得關注。
(三)、海內外有關政治改革與民主自由訴求的跨境傳播:台灣民主運動最核心的部分是,保障言論自由與改革政治體制之要求,特別在1970年代以後,黨外勢力崛起,要求廢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的聲音紛紛出現。這些民主自由與政治改革的訴求,除了延續《自由中國》雜誌的主張,大部分議題在海外台灣人印刷媒體中都曾被提出討論。這些民主自由的思想理念,具有歷史性的傳承意義,也呈現海內外跨境傳播連結的情況,這些史料都值得我們重視。此外,相關改革言論如何變成黨外雜誌,及競選會場的演講論述等,也極具深入探討之價值。換言之,百年台灣民主訴求的傳承,海內外民主思想傳播管道與論述的演變,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上述相關文獻的選錄與解讀,不僅是台灣民主運動史研究的一環,對於探討如何落實轉型正義問題,也甚具參考價值。
二、重要文獻之歷史分期
1947年以後,海外台灣人大致是以政治異議份子的身分展開行動,他們不僅強烈批判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國民黨)的獨裁統治,部分左翼知識分子也呼應中國共產黨解放台灣之宣傳,另外還有各種推展台灣獨立運動的團體出現。為了對民主運動追本溯源,我們必須從1945年日本戰敗後的政治情勢談起,接著要了解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知識分子的衝擊;然後,才是1960年代以後,從日本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同學會或同鄉會,以及台灣獨立運動團體之擴展。1970年代以降,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出現危機,島內政治反對運動崛起,海外台灣人的支援行動變得更為積極熱絡。經過1980年代的快速自由化時期,台灣的民主運動才能夠在1990年代開花結果。
有關海外台灣人支援島內的民主運動,大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 首先是「第一期:1947-1971年 冷戰時期台灣前途的思索」,這是在日台灣人政治運動之成長期。戰後台灣人在日本十分活躍,不論是支持中共的華僑團體,或是台灣獨立運動團體,台灣人都扮演重要角色。其後,隨著保釣運動發生,國民黨政府在1971年失去聯合國議席代表權;接著,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2年訪問中國,同年,日本與中國建交,一連串的外交頓挫,使台灣的國際地位受到重擊,國民黨統治正當性受到嚴峻挑戰,海外台灣人運動從此進入第二期。
第二期1972-1979年的運動發展,大致可分為「前半段:1972-1974年 統治正當性危機下的論辯」與「後半段:1975-1979年 來自海外的黨外後援力量」。大抵來說,第二期也可以說是台灣人運動的大幅擴張期。因為,這時早先大批進入北美地區的台灣留學生,在美國、加拿大成家立業,漸有餘力關懷台灣前途問題。與此同時,國內的情勢,從《台灣政論》創刊與停刊到中壢事件的發生,隨著黨外運動的崛起,讓海外台灣人更積極關心國內政治發展,成立組織投入政治犯救援的活動。這段期間,因日本與台灣斷交,致使不少在日台灣人頗為國籍與居留問題而感到困擾。但另一方面,此時台灣人社團也已建立世界性的網絡。
最後是「第三期:1980-1992年 衝破禁制邁向民主自由路」,則是聲援島內民主化運動最熱絡的時期。這段時期,由於高雄事件的衝擊,台美人密集到華府進行遊說活動,促使美國政府議會對國民黨政府施壓,加上後續的陳文成命案與江南案之影響,蔣經國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開放黨禁並解除戒嚴,至此台灣民主化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段時期在日台灣人也相當活躍,他們與美國、歐洲等世界各地台灣人團體建立緊密的網絡,讓距離台灣較近的日本成為重要據點,且用以支援島內民主化運動。藉由海外力量的整合,民主化的目標才得以在1990年代獲得實現。
三、歷史的回顧與前瞻
本書不僅蒐集台灣民主運動的海外文獻,更對此進行分類,並撰寫文獻解題。藉此,大致已釐清海外台灣人運動團體何時發行何種刊物,以及闡明這些刊物的內容有何特色;同時,也針對三個時期各種團體與刊物之歷史定位,提出進一步的剖析。書中文獻解讀的工作,不僅是進行歷史的回顧,同時也盡力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蹟,藉此希望可以幫助讀者深度理解每一篇文獻的意涵。
當然,這項成果只能達成導覽的功能,細部的探究還是需要依靠讀者的意願與各界持續的努力。不論探索範圍大或小,面對每一篇文獻,我們都應當仔細地閱讀,如此才能深入了解台灣民主運動前輩的艱辛。未來,教科書若能選用本書中的文獻,提供各級學校師生共同研讀,必定更能達成民主教育的目標。如此逐步地推展給社會大眾,希望能促使大家願意更積極共同來維護台灣民主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