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文化藝術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編/著者: 蔡昭儀主編
    出版日期:2022-12-01
    ISBN:9789865327170
    參考分類(CAT):文化藝術
    參考分類(CIP): 攝影總論

    優惠價:9折,531

    定價:  $59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1000 元
    特價:90折!900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470 元
    特價:80折!376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規劃以探究臺灣影像藝術的「創造性」意涵作為「造影」的核心題旨,以及探究自攝影術發明以來,藝術家如何以多種攝影、錄像、擴增實境、影像裝置等影像形式,反思影像本質、擴充影像藝術的在地語境。他們的創作成為體現「當代虛擬敘事」創作手法的具體參照。
    作者介紹
    蔡昭儀
    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組長、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召集人
    蔡昭儀曾任職於私人美術館及畫廊,負笈美國攻讀碩士期間,於紐約現代美術館實習。1999年進入國立臺灣美術館工作,歷任副編審、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展覽組組長。策劃過兩屆亞洲藝術雙年展(2007、2009),其為國美館策劃的多項臺灣當代藝術主題展,曾赴捷克、韓國、中國等地展出。
    攝影術發明前,藝術家便有使用「暗箱」來輔助繪畫創作的紀錄。直到19世紀,法國的尼埃普斯(Joseph Niépce)及達蓋爾(Louis Daguerre)發現具感光性的物質,能以化學作用將針孔成像留存在物體上,終於使得影像可被物質化保存,也成為現代攝影術的濫觴。「造影:當代虛擬敘事」邀請當代影像學者王品驊策展,企圖將關於攝影主體性的討論,拉回到人與影像的關係,以腦醫學名詞「造影」為雙關語提問:「攝影之前,影像如何形成?」。

    若攝影蘊含著一系列有意識的畫面建構,攝影成像其實為攝影者內在意識的揀選,當「腦內影像」藉由攝影機器投射到「物質載體」,其畫面、角度、物件編排、光影等,也成為創作者有目的的「影像創造」過程,則影像將不再如紀實攝影,而成為一種介於現實及虛構中的「虛擬敘事」。

    展覽邀請袁廣鳴、許家維、陶亞倫、王雅慧、高重黎,五位長期深入討論攝影及影像藝術的當代藝術家,以攝影、錄像、暗箱裝置、即時運算投影裝置等不同類型的影像作品,試圖將攝影的討論,追溯到影像與人類的認知作用,並以虛擬影像的敘事性,探究客觀真實與個人經驗的距離。

    本書也收錄五位參展藝術家的訪談,梳理藝術家如何思考影像,回應攝影術、影像與創作者現身及隱身的關係,期待讀者藉由訪談紀錄,進一步理解影像與其創造者之間的詮釋、擾動及精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自2021開館以來,邀集不同攝影及當代藝術學者,以展覽策劃為方法,嘗試梳理當代攝影藝術中,攝影者、觀者、影像載體之間的動機、意義和直覺感受。我們期待「造影」展,從「影像創造」的角度,討論影像創造過程產生的模糊地帶該如何解構及定義,以及觀者對於影像「本真性」應有的懷疑態度,以另一種反向的思考方式,重新看待攝影與藝術生產之間,複雜而充滿想像的視覺領域。
    目次
    部長序
    006 文化部部長 李永得
    館長序
    008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廖仁義
    策展論述
    012 當代虛擬敘事:作為創造性方法的「造影」
    專文
    024 人的缺席,以及記憶的懸空─「造影:當代虛擬敘事」的影像身後與作者在場
    訪談
    086 許家維:「網路化敘事」、「非人元素」建構歷史的想像
    096 高重黎:那難以被「定影」的
    108 陶亞倫:藝術「造假」的最強藝術力
    124 王雅慧:在相遇中回應真實
    144 袁廣鳴:追問的影像可能
    藝術家及作品介紹
    166 袁廣鳴 YUAN Goang-Ming
    188 陶亞倫 TAO Ya-Lun
    200 王雅慧 WANG Ya-Hui
    204 許家維 HSU Chia-Wei
    208 高重黎 KAO Chu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