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縱橫學界與政界的知名經濟學者陳添枝,
在台灣人均所得突破3萬美元之際,
梳理1990~2020年台灣經濟脈絡,並提供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引
1950~1990年,台灣經濟從開發中國家順利走過初步工業化的階段,達到每人所得1萬美元的成就,造就台灣經濟奇蹟。如今,到了2021年,台灣每人所得超越3萬美元,順利突破中度所得陷阱,成為已開發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達到這樣的成就,在世界上除了南韓,就是台灣。
這30年來的努力國外學者沒看見,因為他們都被中國的快速成長所吸引,但是從實際數字來看,台灣已經無聲無息創造又一次的經濟奇蹟。這段工業化後期的產業發展比工業化初期更困難,因為產業已經走過價格競爭,進入品質競爭,不能靠便宜而成長,得靠創新來成長。而台灣雖然有民主化與中國崛起的內外兩個因素,但藉由組織轉型、創新與品牌的發展,確實繳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在這本書中,陳添枝記錄這30年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肯的給予這段時期台灣經濟評價。不過邁入已開發國家以後,台灣仍面臨很多挑戰, 作者也提出幾個未來發展方向供讀者參考。
※本書收錄〈台灣經濟大事件〉年表
作者介紹
陳添枝
曾任台大經濟系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經建會和國發會主委,現為台大名譽教授,清大台北政經學院約聘教授。
目次
推薦序 應對台灣產業未來的重要參考書 施振榮
各界好評
自序
前言 一九九○年後的台灣經濟奇蹟
第1章 低成長的年代
中度所得陷阱:靠資本累積促成經濟成長的極限
四小虎的轉型:台韓星港利基不同,命運也不同
組織轉型:從「毛三毛四」到破壞式創新
微笑曲線:脫離製造紅海,改變工程師基因
制度創新:民主化後的經濟改革嘗試
第2章 產業組織的變與不變
中小企業: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者
生產網路:如變形蟲般的代工帝國
規模化:從血汗工廠轉型研發夥伴
產業網路重構: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創新脫鉤
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護國神山群
第3章 民主化是禮物,還是包袱?
發展型國家:政府照樣領頭拚經濟
政府投資:打造新興產業的領頭羊
國營事業民營化:拔掉經營的緊箍咒,提高經營決策效率
公共建設:藍綠都愛「十大建設」
反經濟發展勢力:勞權與環保的兩大衝撞
第4章 產業政策的功與過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獎勵投資多於獎勵升級
規模的迷思:企業變大,但沒有變強
技術政策:科專是產業政策新工具
產業創新條例:打破政府選擇贏家的思維
第5章 兩兆雙星發威了嗎?
半導體產業:汰弱留強的殘酷市場
護國神山:從晶圓雙雄到台積電獨霸
平面顯示器:中國攪局下的十年慘業
生技產業:挑戰新藥開發的傲骨
數位內容產業:殞落的明星
第6章 顛簸坎坷的創新之路
創新驅動:台廠的兩大路障
共同創新:與蘋果、特斯拉合組研發團隊
功能創新:化身品牌廠的「軍火供應商」
隱形冠軍:深耕技術、創新應用
代工廠的創新:不是沒有,是沒被看見
第7章 品牌之路路迢迢
工廠思維:「堅若磐石」也難打動消費者
技術的陷阱:雖有創新,難成大器
小眾品牌:捷安特從大甲騎向國際
中國市場的誘惑:十四億人口的「本土市場」?
台灣品牌的未來:從關注「成本帳」轉向「銷售帳」
第8章 對大陸投資的得與失
西進、南進、上進:其實並非選項
加工出口:在世界的工廠練兵
內銷市場:難以鯨吞的世界市場
無國籍公司:台骨陸皮的KY公司變生力軍
何者得何者失: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坐困
第9章 二十年悶經濟的啟示
亞洲金融風暴:躲進政策保護傘,反而帶來詛咒
追逐獨角獸:台灣缺少利用網際網路造反的人
尚未起飛的服務業:金融、觀光、餐飲,誰有出口潛力?
半途而廢的ECFA:雪中不送炭,看不到牛肉
悶經濟下的希望:台灣資通訊捲動全球數位浪潮
第10章 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經濟奇蹟
微笑曲線的變樣:谷底長出了山頭
如果沒有中國崛起:產業轉型較平順但緩慢
如果沒有民主化:產業結構不同,但發展方向不變
如果沒有IT產業:難以實現高度工業化
台灣經驗的價值:聯盟資本主義下的成功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