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科學科普 > 自然科學 
     
    百年臺灣大地:早(土反)一郎(1891-1977)與近代地...
    編/著者: 歐素瑛
    出版日期:2023-07-03
    ISBN:9789863848783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地球科學總論;地質學總論

    優惠價:85折,357

    定價:  $42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690 元
    特價:90折!621
     
    定價:320 元
    特價:90折!288
     
    定價:420 元
    特價:95折!399
     
    定價:1400 元
    特價:90折!1260
     
    定價:360 元
    特價:90折!324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坂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坂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作者介紹
    歐素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史館修纂處處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教育學術史、在臺日本人之遣返暨留用研究、臺灣議政史研究、二二八暨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研究。著有《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帝國大學與近代臺灣學術的奠定》,以及〈學術與產業―臺北帝國大學糖業研究體制與臺灣製糖業的發展〉、〈臺北高校與臺北帝大知識與人脈的流動─以瀨邊惠鎧為中心〉、〈海外雄飛─高雄商業學校與日本南進政策〉等多篇論文。
    目次
    推薦序 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
    /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臺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自序
    第一部 礦之味‧遠航來此――十九世紀中葉的地質踏查
    一、德國地質學者李希霍芬──隨東亞遠征團來臺踏查
    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熱愛採集地質標本的外交官
    三、德國人克萊因瓦奇特──為建燈塔而進行南臺灣地質調查
    四、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以造物主大能探索臺灣自然
    第二部 學術探險與殖產興業――日治前期的地質調查研究
    一、啟程――學術探險的腳步
    (一)小藤文次郎(1856-1935):日本地質學之父
    (二)山崎直方(1870-1929):日本近代地理學之父
    (三)橫山又次郎(1860-1942):日本地質學家
    二、層層沉積――作為統治基礎的殖產興業鑛物調查
    (一)石井八萬次郎(1867-1932):第一位繪製臺灣地質圖的地質掛長
    (二)井上禧之助(1873-1947):橫越中央山脈
    (三)齋藤讓(?-1901):離島地質調查的先行者
    (四)出口雄三(1883-?):完備離島調查研究
    (五)市川雄一:完成《臺灣地質鑛產圖》
    (六)臺灣博物學會及會報
    第三部 全面展開的視野――早坂一郎的地質學研究
    一、來臺之前的經歷
    (一)師事矢部長克
    (二)赴中國見學旅行
    (三)與宮澤賢治的化石情緣
    二、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講座及其成果
    (一)古生物學研究
    ‧左鎮菜寮的犀牛化石
    (二)地質學研究
    1、足跡遍及日本、中國、朝鮮、滿洲
    2、上南湖、登玉山――建立脊梁山脈構造研究基礎
    3、地震調查與防災
    4、地質學知識的普及
    (三)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的指定
    1、天然記念物的指定
    2、國立公園的指定
    (四)南方研究
    1、汎太平洋學術會議
    2、南太平洋帝汶島之見聞
    3、華南、海南島之地質地理調查
    4、南方叢書的編纂
    第四部 戰後留用與地質學研究傳承
    一、 海洋地質學研究
    二、留臺日本人的處境
    三、親歷二二八事件
    四、揮別臺灣,返回日本
    五、再續前緣:重回臺灣
    結語
    附錄一、早坂一郎年表
    附錄二、早坂一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