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平等,其實是被製造出來的?
貧窮與落後,其實對「富國」是必須的?
為什麼我們無法消滅貧窮?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
⧨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 陳方瑀|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 顏擇雅|作家————————————————————————震撼推薦
國際間的「發展」軌跡看起來正朝著政治正確的趨勢演變:
開發中國家正在趕上已開發國家的「發展」進度,
貧窮問題已大幅改善,到2030年將被消除。
這實在令人欣慰,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和企業也如此宣稱。但這是真的嗎?
自 1960 年以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收入差距大約擴大了兩倍。
大約有43億人,也就是世界60%以上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 5 美元,
其中約一半的人甚至無法獲取足夠生存所需的食物。
而世界上最富有的8個人擁有的財產,卻相當於世界上最貧窮的那一半人口財富總和。
是什麼導致了貧富之間的鴻溝日益擴大?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了這些觀念:
貧困是一種可以通過援助解決的自然現象;
開發中國家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以及適當的幫助,就能「趕上」已開發國家的腳步。
但實際上,貧窮是一個政治問題:貧困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被製造出來的。
◎貧窮是被製造出來的?
作者以自己的家鄉史瓦帝尼為例,指出許多驚人的事實:
為何第三世界愛滋病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
迳其實與製藥公司拒絕當地進口學名藥,導致愛滋病藥品價格高不可攀有關。
至於為什麼農民無法靠自己的耕地謀生呢?
迳部分的原因來自歐美蜂擁而來的食物捐贈削弱了當地的農業。
為什麼窮國政府無法提供最基本的社會服務?
迳因為他們受到西方銀行強迫削減當地的社會支出,好優先償還大量的外債……
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以不平等的方式被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發展」的說法背後隱藏了導致貧困和不平等的獲利模式:富強國家利用操縱貿易協議、逃稅、掠奪土地等手段確保自己的經濟優勢。
◎比起慈善,公平更好
在起跑點不公平的情況下,慈善就只是粉飾太平的騙局。同樣的論點也適用於各種官方政府的援助。
如果先進國家真的希望減輕全球貧窮問題,也許應該努力解決導致貧窮的根本原因:經濟結構、逃稅制度以及不公平的貿易規則等等,而不僅止於依賴官方或非政府組織的慈善援助,然後繼續透過被創造出來的不平等,謀取上千萬倍的利潤。
本書追蹤了經濟強權對於「發展」這個詞彙的解釋是如何演變的:從 1490 年代哥倫布的遠征到當代的國際債務制度,這個過程中是什麼使少數富裕國家逐漸強大到足以控制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政策?
作者憑藉開創性的研究、詳細的分析和實際在第三世界生活的經驗,對全球不平等問題的主流觀點提出一系列具啟發性的挑戰與解方。
作者介紹
傑森·希克爾 Jason Hickel
傑森.希克爾博士是經濟人類學家,也是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同時擔任倫敦經濟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所訪問高級研究員、《世界發展(World Development)》雜誌的副主編,並且服務於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統計諮詢小組、歐洲綠色新政諮詢委員會,以及哈佛《柳葉刀》賠償與重分配正義委員會。
他的研究側重於全球不平等問題、政治經濟學、後發展學和生態經濟學。學術之外,也為《衛報》以及其他媒體撰稿。其報導也可見於英國《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以及美國《洛杉磯時報》等媒體。
曲律、紀永祥
曲律
東吳大學哲學系畢業,法國東方語言學院碩士畢業。關心性別、人權社會議題,也對文化藝術充滿熱情。發現排斥過的事物總會以另一種方式被迫再次學習,屢試不爽。譯作有:《90%的快樂都是有代價的》(光現出版)。
紀永祥
大學物理系畢,曾任職出版社,目前為專職翻譯。
目次
目次
前言 一切的開端
第一部 鴻溝
第一章 發展的錯覺
神話開始瓦解
窮國為何貧窮?
逆向援助
第二章 被延遲終結的貧困
消除貧困的偉大行動
關於飢餓呢?
對貧困更誠實的觀點
不平等的真實面貌:測量差距
注定失敗的經濟模式
走向未來
第二部 有關暴力
第三章 貧窮從何而來?被創造的說法
世界體系的建構
偉大的收穫
帝國主義的新邏輯
英國如何使亞洲發展倒退
非洲:歐洲的壓力調節器
犧牲區的餘波
第四章 從殖民主義到政變
西方新政
開發中國家的奇蹟
政變的時代
與此同時,回到美國
智利的實驗
回歸家園的新自由主義
第三部 新殖民主義
第五章 債務和計劃苦難的經濟學
債務危機
遙控開發中國家的權力
結構調整後的世界
資本的鐵律
不平等製造機
債務隱藏的力量
第六章 自由貿易與虛擬立法機構的崛起
貧窮理論、貧窮國家
非自願的性產業與「經濟效率」
如何從疫情中得利
民主的終結
虛擬立法機構
第七章 21世紀的掠奪
逃稅者
土地掠奪者
氣候破壞者
第四部 弭平鴻溝
第八章 從慈善到正義
取消債務負擔
全球民主
公平貿易
公平且適當的工資
收回私有化的公共資源
第九章 想像力的必然瘋狂
經濟成長的難題
虛假的承諾
去增長行動勢在必行
創造未來
永續發展的希望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