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浪子-流亡的騎士
    出版日期:2024-10-08
    ISBN:9789863508601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英國文學

    導論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復辟時期、班恩與《浪子》(摘錄)

    謝筱玫(臺大戲劇學系副教授)

    一、緣起

    這個翻譯計畫的緣起,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學生與時代的需求。

    我在大學戲劇系開授必修課「西洋戲劇名著選讀」已有十餘年,幾年前開始讓同學閱讀阿芙拉.班恩(Aphra Behn)的《浪子:流亡的騎士》,發現這個劇本的魅力。這門課由古典希臘時期名著順著歷史時代一路讀下來,接觸到米蒂亞(Medea)、莉西翠妲(Lysistrata)、波霞(Portia)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她們展現了遠遠超越那個時代的女性風範與見識,但卻都是男性作家的產物。

    阿芙拉.班恩(1640-1689),這

    優惠價:9折,360

    定價:  $4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550 元
    特價:79折!435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520 元
    特價:79折!411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英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為了麵包而寫作」的女性作家阿芙拉.班恩(Aphra Behn),她有著戲劇化的前半生,而其代表劇作《浪子》也相當辛辣。本劇以十七世紀流亡海外的英國保皇騎士以及西班牙女子為主角,故事描述一對貴族姊妹,一位被迫即將嫁給年老富翁,一位被安排去修道院當修女。她們在歡樂與失序的嘉年華期間,掙脫父兄的控制,大膽為自己追尋真愛。一場嘉年華,讓這對姊妹拋開階級枷鎖,扮成吉普賽人,勇敢為愛闖蕩,卻因此身陷於男人們虎視眈眈的危險當中……。

    【本書係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經典譯注計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芙拉.班恩(Aphra Behn, 1640-1689)
    英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專職以寫作維生的女作家。活躍於英國十七世紀的復辟時期,為劇團編寫劇本,也創作詩與小說,並接翻譯工作,甚至曾從事諜報工作,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的作品在華語世界以小說《王子的奴隸生涯》(Oroonoko)為人所熟知。


    【譯注.導讀者簡介】

    謝筱玫
    美國西北大學表演研究博士、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當代劇場、科技藝術,曾主編《回望彼岸:亞美劇場研究在台灣》一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反感傷喜劇

    紀蔚然(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

    關於愛情,喜劇始於追求,終於成親;悲劇始於婚後,終於離異或死亡。喜劇天真浪漫,人生猶似一場仲夏夜之夢;悲劇則看透人性與現實,彷彿電影《明天過後》那般,直面天寒地凍裡的廢墟。一熱,一冷;一個silly,一個serious。

    自古以來,西方戲劇學界一向重嚴肅而輕傻氣,因此評價某時代戲劇之整體成就時,多半以當時的悲劇為代表,至於喜劇只能說是參考著作。多年以來,不少理論家企圖翻轉這套準繩,將喜劇的地位置於悲劇之上,或至少讓它和悲劇平起平坐,但至今未見完全成功的案例。唯有,我認為,巴赫汀的嘉年華(the carnivalesque)理論具參考價值。

    英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戲劇表現比不上之前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比不上之後由易卜生打先鋒的現代戲劇。理由很簡單,保守的年代產生不了偉大的悲劇,也同時連累了喜劇。十七世紀不利於戲劇發展,因為崇尚禁慾主義的清教徒當道,而十八世紀也不利於藝術創新,因為硬邦邦的法國新古典主義席捲了歐洲各地。十七世紀期間,英國曾一度禁止戲劇演出,到了十八世紀更搞出了惡名昭彰的審批制度(the licensing act of 1737)。

    基於我對十七世紀英國戲劇的大致理解,閱讀《浪子:流亡的騎士》時對它期望不大,唯一的好奇來自作者為女性:阿芙拉.班恩不但是英國史上第一位專職女性平民作家,且爾後被吳爾芙視為女性作家的典範,其名言「為了麵包而寫作,並且不以為恥」展現的氣魄令人佩服。然而,萬沒想到她的作風大膽無比,其臺詞之露骨以及對清教徒的冒犯,與同期男性劇作家的力道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浪子》的故事發生於嘉年華會,劇中情境正如巴赫汀所描述的那麼嬉鬧與荒淫:在慾望盡情宣洩之中,社會禮教靠邊站,層級制度顛倒過來,而看似牢不可破的父權主義飽受威脅。從silly的角度而言,幾位女性人物說起話來放縱多於矜持,打情罵俏的功力不輸男人,令我想起母親以前對「三八查某」的評語:也不留一些予人探聽的。劇中男性人物則與禽獸無異,宛如行走的陽具,看到女人便想侵犯一番,一副天經地義。然而若以嘉年華精神視之,這部劇作嘲弄八股教條之餘,進而讚頌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心靈不受約束,身體得以解放。

    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初期,英國喜劇的特色在於反感傷主義(anti-sentimentalism)。公認的傑作《世道如此》(The Way of the World, 1700)便傳達以下理念:存活於世的祕訣在於兩點,一為認識自己,對自我不該有過多的錯覺;一為認清所處世界,對它不宜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得到這兩點的人便是「英雄」,即劇中男女主角,做不到的則是人人嘲笑的「小丑」,即負面教材之反派人物。

    如此反感傷的犬儒立場不會大聲議論道德,也無意歌頌高遠的理想。同時,這種「知我」和古希臘訓言“Know Thyself”不同。後者充滿哲學意涵,著重心靈內在探索,而前者則強調物質面向:先掂掂自己的斤兩(出身、外貌、階級、經濟能力、才智),然後不帶情感地認清冷酷的社會現實。如果說十七世紀喜劇的優點在於清醒,那麼十八世紀冒出的感傷劇(sentimental drama)的缺點則是腦袋一片糨糊。

    然而較之《世道如此》,《浪子》的基調更為激烈,因此其反感傷主義更加徹底。劇中主要男女人物對於愛情所涉及的肉慾毫不掩飾,對於男女之間看待情愛的差異亦了然於胸。至於婚姻,他們深知除了心靈相通,還得慎重考慮外在的物質條件。最後,因為是喜劇,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其過程驚心動魄的程度已使得嘉年華理論捉襟見肘。

    巴赫汀理想化了嘉年華。嘉年華對體制的顛覆力量其實有限,畢竟它是一時的、是經過官方特准才有的,因此不妨視其為權力以「出編」的假象來達成鞏固「納編」的實質。再來,論及嘉年華的烏托邦氛圍時,巴赫汀較少提到父權制度在其中扮演的分量。狂歡時刻的表演裡,高高在上的教士被當驢子來騎,身分卑下的僕人可以捉弄主人,但男女地位呢?父權制度有沒有真的受到威脅以致男女位階顛倒過來?

    《浪子》呈現的答案是:有,也沒有。

    劇中一對姊妹的未來受制於父權,姊姊必須嫁給有錢的老頭,妹妹則必須成為修女,終身不得離開修道院。受節慶氛圍感染,姊妹倆決定出外走闖,為自己的愛情找尋出路且最終掙脫了兄長指定的命運。因此答案是:有的。女性角色能言善道、伶牙俐齒,既會瞎扯亦善於雄辯,為慾望主體,勇於為自己發聲。

    然而,作者鋪陳姊姊冒險歷程的手法,差一點沒讓這齣喜劇掉落懸崖變成了悲劇。姊姊兩次面臨被強姦的危機:一次是浪子(劇中主角),只因她無人陪伴便視其為妓女之流,可任意玷汙。另一次也因她隻身一人而差點慘遭輪暴:幾個男人(都是有社會地位的主要角色,可非街頭小混混)抽出刀劍比較長短,最長的那位有權率先侵犯,卻沒想到勝出的居然是她哥哥(因妹妹戴著面具而沒認出),要不是有人及時解圍,恐怕會鬧出亂倫的局面。

    這玩笑未免過猛了吧。我無從想像當時的觀眾感受如何,或許他們覺得「錯中錯」的安排甚是高明,否則此劇不會一再重演。我也無法確定這位女性作者的意圖:或許她也覺得這情節逗趣?或者是,她毫不妥協地犬儒到底,刻意將笑點推到極致,藉此批判沙豬一番?

    我個人的感受則是在「營造喜感」與「翻臉指控」之間來回擺盪。只能說,看待嘉年華及其僭越的笑聲時,巴赫汀多少沾染了感傷情懷,以致將它全然美化。反觀《浪子》全劇瀰漫犬儒色彩,劇情於有意無意間呈現父權制度最醜陋的一面,以致喜劇表層底下竟潛伏著一股悲劇性暗流。

    劇本序

    (一位有身分地位的人士所撰)

    文人相輕自古皆然,
    正如醫師間亦有朋黨患。
    專利新藥往往飽受同行貶抑,
    為鎮上博學醫師們大肆挑剔,
    遑論無名小卒的新戲。
    醫師排除少數異己,
    其惡意與勢力遠不及
    那些傲慢刻薄者針對
    所有非我族類的抨擊。
      倘若年輕作家曾一針見血描寫你,
    你則含恨挾怨對他非議:
    猴子痛恨人間精靈的滑稽,
    只因太像愚蠢可笑的自己。
    關於好戲告捷而
    才子卻備受詆毀這大哉問,
    實因諸君以一己好惡妄加評論。
      於是好比面對教會法官的英明智慧,
    作家身處宗教密會,
    成敗榮辱由人定奪裁決。
    而那些對別人錯處特別嚴厲者,
    其作品絕非完美,自己犯錯倒無所謂。
    有些還算規矩,但皆拾人牙慧
    (乏味之處倒是親筆所為):
    一如蜜蜂汲取花間蜜露,
    他們自他處掠奪,以娛樂各位。
      有些人筆下角色談吐有禮,
    作者費盡心思方吟成一行字,
    看官們道是輕鬆平常,
    卻是他們竭盡思慮的果實。
    有些人辛苦終日
    充其量只能模仿隨筆文詩。
    有些人對城裡的長篇描述,
    僅能展現下流諷刺文的筆觸,
    淫詞穢語不一而足。
    簡而言之,時下風行的妙語
    不過抄襲模仿而已。
    至於接下來此戲的作者,
    我詢問他如何適當致意
    以銘謝列位看官今日前來看戲:
    他笑我痴,說眾人皆知,
    您是為了自己,並非為我們來到此。
    新戲滿是荒唐以及趣味,
    像五月假期的市民擠在馬車裡汗流浹背。
    目次

    推薦序/紀蔚然
    導論/謝筱玫
    版本縮寫
    阿芙拉.班恩生平年表
    浪子:流亡的騎士
    角色表
    場景

    第一幕
    第一景
    第二景
    第二幕
    第一景
    第二景
    第三幕
    第一景
    第二景
    第三景
    第四景
    第五景
    第六景
    第四幕
    第一景
    第二景
    第三景
    第四景
    第五景
    第五幕
    第一景

    後記